張愛華 錢銘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論語·述而》,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fā)他”.用教師的語言說,“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予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tài).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fā)”.因為教學過程就是在學生求知的“需要—滿足—再需要—再滿足”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中得到發(fā)展的,由此引發(fā)出啟發(fā)教學的基本特征是教師主導、學生主動的辯證關系.啟發(fā)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而“憤悱”作為一種心理狀態(tài),又是學生學習需要和“求知欲”的體現.
當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認識需要與已有水平之間的矛盾,不斷地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創(chuàng)設一個又一個的“憤悱”狀態(tài).在“憤悱”狀態(tài)下,“心求通而未得”,當個體對問題的探索已經初露端倪,而又尚未明朗之時,思維便處在一種蓄勢待發(fā)的臨界狀態(tài).各種思想被潛抑在頭腦中,不斷奔騰、沖撞、融合、激蕩,就像長期蓄積的洪水,一旦打開一道閘門,就會噴涌而出,一瀉千里.阻遏思維噴薄而出的瓶頸,可能是對問題的建構尚缺最后一個細節(jié),或許是內部語言向外部語言轉化的過程中還差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只需稍稍添加一點外力,或只需稍稍給予一絲點撥,就可以突破這種思維的臨界狀態(tài),猶如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就會撥云見日、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就會達到一種思維的澄明境界.
反觀當前數學課堂現狀,學生經常出現上課似乎都聽懂了,做作業(yè)時卻又不會了.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不高,效率相對低下,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怨.原因到底在哪?最近學校組織了同課異構的賽課,內容是正切函數的圖像和性質,由兩名教師分別上課,通過這兩節(jié)課的聽課,結果令人深思.
一、兩節(jié)新授課的教學案例
(一)第一節(jié)課
復習引入:師:回顧正弦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思考其圖像是如何作出的?
生:五點作圖法.
師:知道正弦函數特征后用五點作圖法,不知道之前呢?
在教師的一再提示下,學生斷斷續(xù)續(xù)地說出了借助于單位圓和正弦線作圖.接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回憶先畫出一個周期內的正弦函數圖像,然后再利用周期性進行延伸得到在 R 上的圖像.
新課:師:正切函數y=tanx是否在整個實數集上有意義?
生:x≠kπ+ π 2 (k∈ Z ).
師:正切函數y=tanx是否為周期函數?
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得到y(tǒng)=tanx是周期函數,π是它的一個周期.
師:先作哪個周期上面的圖像合適呢?
生: - π 2 , π 2 .
學生在學案上作圖,一段時間后,教師巡視發(fā)現學生作圖并不理想,問題有弄不清哪條是正切線、如何平移正切線得到對應點等.教師不再等待,而是讓大家一起看幻燈片,通過幻燈片演示作圖的過程,再進行延展得到正切函數的圖像.接下來對著正切圖像和學生總結正切函數的相關性質,再利用性質解決相關的正切函數問題,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反復練習.
(二)第二節(jié)課
復習引入: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么研究正弦函數的圖像與性質的?
生:作圖.
師:今天我們也通過作圖來研究正切函數的圖像與性質,大家對哪個局部最熟悉?
生: 0, π 2 .
師:準備用什么方法作圖?
生:描點.
教師請了兩名學生到黑板上作圖,通過學生自己作圖,學生發(fā)現問題:圖像的走勢是凸還是凹?取點不精確等.
師:同學們回憶正弦函數的圖像是借助什么精確畫出的?
生;正弦線.
師:正切函數的圖像可以借助于……
生:正切線.
師:正切線在哪?
學生積極發(fā)言,指出角在 0, π 2 時,對應的正切線.師生共同合作,借助于正切線,作出了 0, π 2 的正切函數的圖像,同時得出在此范圍內隨著角的增大,正切值也在增大.
師:角等于 π 2 呢?
生:正切值不存在.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正切函數的定義域.
師:要得到整個函數的圖像?如何做?
生:繼續(xù)利用正切線.
師:可以.有了 0, π 2 的圖像,能不能快一些得到其他部分的圖像呢?
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發(fā)現根據誘導公式,可以得到正切函數是奇函數,周期是π,通過圖像的對稱和平移可以完善正切函數的圖像.師生一起逐步完善圖像后,歸納函數的相關性質.
師:同學們,我們是通過什么方法研究正切函數的圖像性質的?
生:作圖.
師:如何作圖的?
生:根據單位圓和正切線.
師:其他部分如何作出的呢?
生:利用函數的奇偶性和周期性.
師:借助于函數的一些性質可以作出函數圖像,而由函數的圖像我們又可以進一步研究函數的性質,圖像和性質是相輔相成的.
接下來利用函數性質解決相關的正切函數問題,由于學生對于正切函數的圖像有了較深刻的體會,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比第一節(jié)課要順暢很多.
二、兩節(jié)新授課的對比反思
第一節(jié)課教師自我感覺講得似乎很順,先通過復習,為新課做好鋪墊,新課部分通過兩個問題,先解決正切函數的部分性質,為后續(xù)的作圖做準備,然后讓學生用正切線來作圖.但是學生的反應并沒有按照教師設計的那樣走,在學生自己作圖出現問題時,教師直接快速灌輸了正確的正切函數圖像,然后著重看圖總結此函數的性質,最后就是反復的練習鞏固.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高,學生在作圖的過程中不知所措,思維受阻,教師并沒有及時進行啟發(fā)和點撥,因為時間已經用了近25分鐘,教師比較急,直接就將正確的作圖方法展示給學生,學生的新知識是通過接受學習來獲得的,印象并不深刻,導致在練習部分,學生做得磕磕碰碰.
第二節(jié)課師生的互動較多,在最初的作圖過程中,充分讓學生“動”,由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在學生“憤”的時候,教師“啟”學生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打開思維的閘門.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的深入,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動機,在學生“悱”的時候,教師“發(fā)”學生,使得學生“順藤摸瓜”,對所學新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雖然正切函數圖像和性質的獲得共花費了30分鐘,但是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明顯反應比上一節(jié)課學生要好,處理問題比較順暢.
這種先讓學生嘗試解答,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努力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在嘗試過程中,不僅可以暴露學生思維和潛在的問題,又可以使學生自主完成內化過程,而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恰當的“點撥”,這正是教師“滿堂灌”“一言堂”所無法實現的.
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當下的“核心素養(yǎng)”,盡管育人的“參照”在不斷變化,但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卻是不變的.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學的重點不在于教,而在于學.教是為了更好地學,教不能代替學.“還學于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學習過程就是學生不斷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為學生在學習中擔任主動角色鋪平道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通過自主探究、組織討論、問題導向、優(yōu)化策略、解決問題等一系列活動,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這種“能動性”的、“學生自己發(fā)現知識”的、“相互合作討論”的學習,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發(fā)展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認知能力,促進了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的養(yǎng)成.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與此同時,學生自主探索知識,體會發(fā)現知識的樂趣,活躍思維,熱情高漲,真正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