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摘 要]有效的教學設計,要順學而導;優(yōu)質(zhì)的閱讀教學,要披文入情?!肚乇R俑》第一課時教學根據(jù)課時特點、文章體式、學情實際等,確立了合宜的教學目標、內(nèi)容,借助圖片和資料,補充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建立課內(nèi)與課外、理解與表達、閱讀與寫作之間的聯(lián)系,既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升,又重視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人文底蘊的提升。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7-0041-02
【教材簡介】
《秦兵馬俑》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文章的體裁來看,這是一篇寫景狀物類散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介紹了秦兵馬俑:一是規(guī)模宏大,二是類型眾多、個性鮮明。課文用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的描述、豐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向讀者展現(xiàn)了兵馬俑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表達了對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熱愛,激發(fā)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課文既有準確詳實的數(shù)據(jù),也有生動細膩的描述,科學性、文學性融為一體。作者從穿著、發(fā)髻、姿勢、體態(tài)、神態(tài)等方面,生動再現(xiàn)了兵馬俑千人千面、惟妙惟肖的藝術魅力。在語言表達上,文章大量運用結構對稱的四字詞語,如“頭戴金冠”“身披鎧甲”等,讀起來很有氣勢。在句式上,多處采用寫實和聯(lián)想的方法,使內(nèi)容更加豐滿充實、鮮活生動。課文運用總—分—總的結構,首尾呼應,巧妙運用過渡段承上啟下。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田格里的7個生字,會讀綠線的生字。學習多音字“乘”。借助工具書,理解“俑”“戰(zhàn)車千乘”“所向披靡”等詞語。
2.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初步讀出自己的感受。
3.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領略兵馬俑珍貴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4.了解行文的結構和寫法特點,并遷移運用。
【設計理念】
1.關注學情,有效教學。王榮生教授說:“語文教師備課,關注點主要是兩個:一是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二是有效的教學設計。”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一要根據(jù)文本體裁,二要根據(jù)學生學情。學情的分析,應具體到每篇課文學生所具備的生活經(jīng)驗,如他們能讀懂什么,讀好什么,喜歡什么,哪些讀不懂、讀不好,不喜歡什么……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xiàn)在學生不喜歡的讓他喜歡,讀不懂的使他讀懂,讀不好的教他讀好。
2.培養(yǎng)能力,激發(fā)情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這節(jié)課的設計,關注學生讀書、思考與表達能力的提升,注重喚醒、激發(fā)學生對我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以及民族自豪感。
3.遷移寫法,學會表達。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是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過程。這節(jié)課的設計,教師抓住了課文結構的特點、過渡段的運用、句式的表達等,指導學生理解、感受、內(nèi)化、遷移課文語言,打通了閱讀與寫作的通道。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fā)情感
1.出示四幅圖:故宮、長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馬俑。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一起驕傲、大聲地說出它們的名字吧。
2.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介紹莫高窟的課文,今天我們來學習——(出示課題,學生齊讀。紅色顯示“俑”字)知道“俑”的意思嗎?(圖片)俑,是中國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俑的材質(zhì),主要是木、陶;俑的形象,有奴仆、士兵、儀仗等,也有一些車馬、牲畜等。課題中的“兵馬俑”,是對兵俑和馬俑的合稱。再讀課題。
3.資料閱讀。
1976年5月,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在參觀結束時,激動地說:“秦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p>
1978年9月,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在參觀后留下這樣的贊詞:“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睆拇?,“第八大奇跡”便成為秦兵馬俑的代名詞,飛向世界各地。
4.讓我們跟隨作者精妙的文字,用心用情感受秦兵馬俑的魅力吧。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導入,讓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有初步的了解、認識;引入外國元首對兵馬俑高度的評價,加之教師激情的語言渲染,讓課堂一開始就洋溢著濃濃的民族自豪感?!?/p>
二、讀文正音,初步感知
1.課文都預習過了,有信心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嗎?同桌合作輪流讀課文。提醒大家注意,文中的多音字、四字詞語和難讀的句子比較多,希望大家能多思考、多讀幾遍。感到困惑的地方請教工具書或者討論一下。
2.分組呈現(xiàn)詞語,讀準字音,相機寫字。
(1)第一組詞語:拱形、軍吏、戰(zhàn)靴、銅戈、擎著、跪著、模擬。
①指名讀,正音。
②指導寫字:靴、擎(筆畫多,注意結構要合理,把字寫美觀)。
(2)第二組:舉世無雙、享譽世界、規(guī)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絕無僅有、所向披靡、惟妙惟肖、雄兵百萬、戰(zhàn)車千乘。
①指名讀。先正音,再讀出自己的理解。
②指導學習多音字“乘”,理解意思。
③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舉世無雙”和“絕無僅有”是近義詞。
3.指導讀句子。
(1)出示句子:
①武士俑高1.8米左右,體格健壯,體態(tài)勻稱。身上穿著戰(zhàn)袍,套著鎧甲,腳上蹬著前端向上翹起的戰(zhàn)靴……
②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
(2)指名讀?!爸痹趦删渲凶x音不同。第一句讀“zhe”,第二句讀“zhuó”
(3)讓學生說說自己有哪些讀不好的句子,師生交流互動。(預設:第2自然段很難讀,要重點指導)
4.我們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了,真好。現(xiàn)在,我們來聊聊通過這篇課文,秦兵馬俑給大家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設計意圖: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是準確理解句子意思和情感的基礎。作為高年級的學生,盡管識字寫字不再是重點,但對易錯難寫的生字給予畫龍點睛式的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學生自己提出讀不好的句子,說說初讀課文后對兵馬俑的印象,這是基于學生的視角,基于兒童自主學習的需要?!?/p>
三、巧抓過渡,遷移學法
1.課文的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向我們具體介紹了兵馬俑。有一個自然段把這兩方面有機地連在了一起。你能找出來嗎?
(1)出示第3自然段:“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p>
(2)指名讀。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兵馬俑的?(板書:規(guī)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3)這樣的段落就是——(過渡段)它有什么作用?(承上啟下)它上承哪些自然段,下啟哪些自然段呢?
(4)由此可見,課文的2~10自然段是課文的主體內(nèi)容。那看看課文的開頭、結尾寫了什么,讀了之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學習首尾段。
(1)指名讀。
(2)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和體會。
(3)指導發(fā)現(xiàn)首尾段的關系。開頭說兵馬俑“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結尾說它“絕無僅有”,這就是首尾呼應。
3.你發(fā)現(xiàn)課文的結構特點了嗎?(板書:總—分—總)
4.總結寫作規(guī)律: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很多寫景狀物類的散文,都會運用“總—分—總”的結構,如上個學期的《莫高窟》一課。同學們在寫狀物類的文章時也要學習運用這種結構,運用過渡段來銜接上下文。
【設計意圖: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雙翼,也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雙翼。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的結構美、句式美、語言美等感受、欣賞能力,無痕地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p>
四、小組交流,深化感知
1.你對課文的哪部分介紹最感興趣?請你自己先練習讀一讀,再和小組里的同伴分享一下。
2.集體交流。教師相機配上圖片,并指導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讓學生初步讀出自己的感受。
3.課文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出示圖片,讓學生對號入座。
4.視頻:《中國西部風光: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秦兵馬俑》。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通過圖片、視頻,交流、練習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參與課堂,成為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主體,讓課堂促進他們的成長。】
五、總結拓展,延伸思緒
1.說說你在這節(jié)課上的真實收獲。
2.談談你希望在第二課時學什么。關于秦兵馬俑,你還想了解什么。
3.兩千多年過去了,當年那位縱橫捭闔的秦王已不在,當年那支所向披靡的大軍已不在,當年那個輝煌霸氣的王朝已不在……可是,秦兵馬俑的發(fā)掘讓我們仿佛重新看到了當年的人、當年的物、當年的故事……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走進兵馬俑,對課文進行探究學習。
4.作業(yè):
(1)搜集閱讀、探究自己感興趣的秦兵馬俑資料;
(2)練習做小解說員:向游客介紹秦兵馬俑。
【設計意圖: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瓣P于秦兵馬俑,你還想了解什么”這個問題,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從課內(nèi)引向了課外,從書本引向了生活。作業(yè)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自主性,著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p>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