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皓文
(吉林省集安市教師進修學校)
摘 要:體現了“讀寫要有機結合”的理念,提出可以通過四個角度提升讀寫結合的能力。從詞語運用的角度、關注特殊句式的模仿訓練、精析模仿精彩段落的描寫、揣摩整個篇章的寫作手法的運用等方面開展讀寫結合訓練,提升學生解讀文本和寫作的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依據教材;讀寫結合;詞語運用;句式模仿;段落模仿;寫作手法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研究發(fā)現:立足于初中語文教材,可挖掘豐富的寫作資源,消除寫作教學“無本可依”的困惑;從理性的角度研究“讀寫結合”的設計手法與設計角度,以讀促寫,以寫促讀,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可解決寫作教學“無章可循”的難題,使閱讀和寫作兩者相得益彰。
初中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學生模仿習作的典范,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幫助的。我大致梳理了四點:
一、讀寫結合,先從詞語的運用開始
目前,我們大多數語文老師對詞語的教學,側重的只是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含義。我們教師要怎么做才能提升學生對詞語學以致用的能力呢?這里我有個建議:就是連詞成文。
例如,用“田圃、 喧嚷、 洗禮、 襁褓、 潤如油膏”這幾個詞語連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我們來分享下學生的習作:在初春廣闊的田圃上,每寸土地都播種下沉甸甸的希望,新翻過的泥土黑黝黝的,在夕陽的懷抱里,沉靜的沒有一點喧嚷,仿佛剛被洗禮過,又宛若新出生的嬰兒,在襁褓中默默接受母親潤如油膏的愛。
這個連詞成文的訓練,一下子使這些詞語有了生命力,在培養(yǎng)學生理解運用詞語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聯(lián)想、想象的能力。我們若能從詞語的理解運用開始培養(yǎng)學生,他們的寫作基礎會更扎實。感興趣的老師可以嘗試一下。
二、讀寫結合,再關注特殊句式的模仿訓練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特殊句式的訓練,我們看一下學生的習作:
不必說綠油油的菜田,高大的楊樹,清澈的池水,美麗的花朵;也不必說魚兒在池塘中嬉戲,鳥兒在樹林中打鬧,五彩的蝴蝶悠閑地點在花朵上,貪婪地吮吸著花的芬香。單是半人高的野草叢內就有數不盡的歡樂。
從表面上看這是句式的模仿,實質是深刻理解特殊句式的內涵后,辨別清楚內在的邏輯關系,由淺入深地表述。利用一個特殊的句式,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和思考,為我們展開一幅又一幅生活的畫卷。
三、讀寫結合,注重精析模仿精彩段落的描寫
如杜寅潤老師在《春》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通過精析春草圖、春花圖來學“正側面描寫相結合、虛實結合”兩種寫景方法,同時又調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在找準訓練點之后,練習了幾個精美片段。現有例文如下:
海棠、槐樹、紫藤,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爭搶著綻放……空氣里充滿了或清淡或濃郁的芬芳,簡直像要把整個大地都熏香了……這樣一季繁花,這樣一個春天,鳥兒四處是:在枝椏間筑巢的,在樹葉間唱歌的……
這篇文章,她尋找的讀寫結合訓練點是對精彩語段的學習和模仿,讓學生在寫作時有個很好的抓手。
四、讀寫結合,我們更要揣摩整個篇章寫作手法的運用
鄭春萌老師在探索《阿長與山海經》的寫作手法基礎之上,又用《最美的善舉》這篇文章進一步拓展,將“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進行了充分的指導訓練。除此以外,像托物言志、以小見大、借景抒情等,我們都可以結合課例適時訓練。
例如,杜祖平老師對《鄉(xiāng)愁》的教學設計,也是在充分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尋找到讀寫結合的有效訓練點。他在解讀詩歌環(huán)節(jié)拋磚引玉用下水文,引導學生以散文的形式,解讀詩歌中學生喜歡的章節(jié)。學生習作如下:
《鄉(xiāng)愁》第三段
李梓墨
秋風蕭瑟,枯葉紛紛,一層層地蓋在那座矮矮的墳墓上。一個中年男人跪在墳前。墓碑上刻的是母親的名字……寫滿思念的信再也寄不到母親的手中;滿含辛酸的訴說,母親再也不能聽見;久別故鄉(xiāng)的自己,再也看不到母親和藹的面容,只有眼前這座矮矮的墳塋。
一首《鄉(xiāng)愁》,杜老師能從多個角度找到讀寫結合的聯(lián)接點,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我們呈現的不僅是具有實效的課堂,更是充滿魅力的課堂。
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解讀文本,努力從不同文體、不同體裁的字詞句段篇章的閱讀中,尋找到合適有效的訓練點,運用得當能同時提升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不管是“一物一感”,還是“一課一得”,希望我們都能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教學路徑。
參考文獻:
[1]靖永存.語文教學有效性研究[J].快樂閱讀,2012(29).
[2]趙景瑞.優(yōu)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透視[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