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溫故常常能引發(fā)我們對教育問題的新思考。
最近,聆聽臺灣兒童文學作家林哲璋先生給孩子們講《狼來了》的故事,故事內容耳熟能詳,但林先生對故事特有的表現方式和對故事獨有的內涵闡釋,使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和反問自己:什么是兒童立場?真正的兒童立場是怎樣的?
“小朋友們都喜歡吃生日蛋糕嗎?喜歡——”
“林叔叔像你們這么大的時候第一次見到生日蛋糕。這天,是爸爸的生日,媽媽買回來一只蛋糕,放在餐桌上,蛋糕香香的、軟軟的……哇,散發(fā)著奶油味的蛋糕好誘人啊……”
“啊嗚……蛋糕真甜呀,蛋糕被摳了手指大的一個洞。怎么辦,會被媽媽發(fā)現的……”
“果然,被媽媽發(fā)現了,媽媽罰我講一個故事。媽媽聽我講完《狼來了》的故事去廚房做菜了?!?/p>
“蛋糕香香的、甜甜的、滑滑的……,啊嗚……蛋糕又被摳了手指大的一個洞……”
……
就這樣,蛋糕的變化一次次被發(fā)現,《狼來了》的故事一次次在講述,然而,孩子們并沒有因故事內容的重復而降低聽的熱情,反之,卻是一次又一次地和林先生一起手舞足蹈、一起高聲呼叫、一起前仰后合,現場氣氛越來越熱烈,孩子的身心越來越歡愉,孩子的童趣幻想越來越豐富……現場,早已是一個充滿童真童趣、夢幻多姿的七彩童心世界。
一個講了、聽了那么多年的老故事,在林哲璋先生這里我們體驗到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國家督學成尚榮曾說過:從深意上說,教師的一生都是一種邀請,邀請教室里的兒童,邀請課程中的兒童,也在邀請自己加入,這種孩子喜歡的方式是一種愛的方式 。年近五十的林哲璋先生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和孩子們一起講故事,與孩子們心靈相通。在這里,我既領略到了林先生對“兒童立場”最真實最恰切的表達,更感悟到了成尚榮先生倡導“兒童立場”的強大磁場。教育,讓我們站回兒童立場,永遠葆有一顆真愛的童心。
“《狼來了》故事中的小孩第三次看到狼真的來了,村民們?yōu)槭裁礇]上山去?最后,小孩被狼吃掉了。”“可是,小孩怎樣才不會被狼吃掉呢?”
“做人要……誠實!”
“如果你做錯了事情,要學會怎樣跟媽媽說呢?”
“請給我第二次機會。”
“請給我第三次機會?!?/p>
“請給我多一次機會?!?/p>
“請給我再多一次機會”
……
置身故事情境中的孩子們時而為惡作劇式的“狼來了”興奮高喊,時而為情景中的孩子遇到真狼而急切擔憂,時而為自己經不住蛋糕誘惑即將遭媽媽嚴懲而誠懇請求“請給我多一次機會”……故事的內容,故事的情節(jié),自然而然地帶領著孩子們的心靈在一次次沖浪般刺激情境中熱烈地、愉快地接受著幸福的精神洗禮。
一個淺顯、明了的兒童道德教育老故事,在林哲璋先生的教育視角中,卻又多了一份新的闡釋。不僅有孩子的誠實道德教育,更有教育工作者站回“兒童立場”的教育行為反思和“給孩子多一次機會”的教育理念體現。兒童立場告訴我們:兒童還沒有成熟,因為未成熟,所以會發(fā)生問題,同時,正因為還沒有成熟,所以就存在巨大的潛能。是的,孩子有好奇心、愛惡作劇、有時還會用表面的折騰表露內心的孤獨等,這些,都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不妨,我們和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一樣,變成“一個長大的兒童”,帶領他們一起在童真的世界里既經歷是非打磨、明晰正誤,又不丟卻歡樂、爛漫、真實的本來性情。教育,讓我們多一次站回兒童立場,關愛和呵護孩子寶貴的童真。
“咱們給狼發(fā)一個短信,讓他和我們做好朋友吧?!?/p>
“要是狼不吃小動物就好了,讓狼吃超市里賣的營養(yǎng)餐。”
“我要學做蛋糕,爸爸媽媽生日時我要做一個大大的蛋糕?!?/p>
“媽媽批評我時,我再也不亂發(fā)脾氣了,我要和媽媽講道理。”
……
孩子們仍舊意猶未盡,有的回味故事情節(jié),急著為故事中的小朋友尋找好方法,有的反思自己的生活行為細節(jié),試著思考以后遇到問題可以怎樣合理對待。是的,兒童的一切都有待發(fā)現,教師的職責在于觀察兒童,發(fā)現兒童的種種可能,幫助他們找到發(fā)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誠然,面對兒童,我們的評判亟需謹慎,有時需更要耐心等待。教育,讓我們再多一次站回兒童立場,去尋找和發(fā)現兒童“無限的可能”。
教育,請站回兒童立場,請多一次站回兒童立場,請再多一次站回兒童立場!
更 正
發(fā)表于我刊《作文成功之路》第一期第6頁的《淺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情景教學的方法研究》(作者張玲玲)中正確的小標題應為3.3 采用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方式 3.4增加閱讀量,積累寫作素材,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