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如何研究、繼承和推介“傳統(tǒng)”,日本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石川縣金澤市是日本近代禪宗大師鈴木大拙(1870~1966)的故鄉(xiāng),在那里有一間他的紀念館。
鈴木大拙本名鈴木貞太郎,字大拙。中國人講“大智若愚”,日本人則說“大智若拙”,大概因為這個原因,他一直以“鈴木大拙”的名字傳世。
鈴木大拙一生談禪,學貫東西。日文作品有七八十部,如《凈土系思想論》,同時他還用英文寫作了《大乘佛教概論》《禪論文集》等二十余部著作,數(shù)量之多,是日本其他佛學研究者難以比擬的。在美國時,他與胡適等中國學者在歷史宗教方面也交流甚多。
走進紀念館,除了領到一份比巴掌大一點的硬紙夾,上面簡單介紹了鈴木以外,就什么材料都沒有了。走廊狹長偏暗,一直走到中處,忽然有點耀眼的光照射了進來,再走過去,才見一片日式枯山水,豁然開朗。
紀念館分三部分:展示空間、學習空間和思索空間。展示空間除了幾張照片,什么也沒有。再一想,禪宗以“不立文字”為原則,認為文字和語言上的真實佛法并不存在,所以不著一字,反而是展示禪宗大師的最好方式。
學習空間里有個小小的柜臺,上面放了一些印有鈴木一句話語錄的活頁紙。紙上只有一句話,此外上上下下盡是留白。
思索空間也不大,里面放了一圈“回”字型的鋪了草席的凳子。面壁而坐,墻上無任何書畫,向外則是一汪淺池,無風亦有幾處涌泉攪動水面,水波不驚,動靜自然。
對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師,以如此簡潔的方式去紀念,讓我感慨不已。沒有介紹他輝煌的留學講學經(jīng)歷,沒有展示出售他洋洋數(shù)十本的著作,沒有一張他跟名流合影的照片,甚至門口書架上的書也只是禪宗的普及讀物而已,并非他的著作。
其實鈴木大拙提倡的禪,正是一種簡約到極致的生活理念,是通過認識自我,回歸自我,進入到寬容和慈悲的世界。設計師該是領會了他的精神之后,才造出了這個不一般的紀念館吧。
而不論來訪者是否了解鈴木大拙,看了之后,內(nèi)心多半也會受到一種震撼——被極致簡約的力量所震撼,在生活態(tài)度、審美意識或哲學感觸方面有所領悟。
中國的禪宗在明代之后衰微,主要派別卻在日本日漸興起,曹洞宗、臨濟宗逐步成為日本佛教的主流。此后,將達摩以降禪宗在中國的傳承和東渡日本后的發(fā)展過程進行梳理,集大成后用英文在西方推廣和普及的,東亞之內(nèi)似乎只有鈴木大拙一人。
近年來,有中國譯者翻譯了他的一些英文禪宗著作,介紹給中國讀者。但我們自己對中國禪宗的研究,卻著作寥寥。
如何研究、繼承和推介“傳統(tǒng)”,日本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