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梅,韓江雪
(1.大連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2.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
?
從“微信交響曲”和“微電影交響曲”看譚盾近作的文化意涵
張小梅1,韓江雪2
(1.大連藝術學院 音樂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2.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875)
譚盾是我國當代最活躍的作曲家之一,以創(chuàng)新與大膽的音樂實踐而備受矚目。近年,譚盾將各類滲透于大眾生活中的新媒介引入音樂構思,創(chuàng)作了別出心裁的多媒體作品。為社交軟件“微信”創(chuàng)作的“微信交響曲”《帕薩卡利亞:風與鳥的密語》《隆里格隆》以及融合“微電影”創(chuàng)作的《女書》是其中的代表之作。這些作品形式大膽、前衛(wèi),反映了作曲家對于當下社會生活的敏銳體察和捕捉,消解了生活與高雅藝術之間的區(qū)隔。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以作曲家獨有的音樂語匯承載了音樂與原始寧靜的自然、與最具泥土氣息的生活的關聯(lián),以及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并延續(xù)生命的力量的民間音樂中所滲透的豐富而深遠的文化意義。
譚盾;微信;微電影;交響曲;文化意涵
熱度不退的作曲家譚盾,近年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延續(xù)了“實驗性”,一方面也似乎顯示出了某些“回歸”意味。譚盾的兩部以手機微信為“樂器”的交響曲近兩年問世:《帕薩卡利亞:風與鳥的密語》和《隆里格隆》。此外,他于家鄉(xiāng)湖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尋找到靈感,為女書傳承人錄制的視頻與豎琴以及交響樂結合創(chuàng)作了“微電影交響曲”《女書》。作為譚盾近年新作,這三部作品各有意涵,但都以新媒介與交響樂結合的手段來呈現(xiàn),手法新穎獨特。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先鋒派音樂家,譚盾這三部作品都具有相當不錯的可聽性,足見譚盾在表達先鋒音樂“概念”的同時,也運用其扎實的作曲功力做支撐。媒介的變遷常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重要的推手,尤其是對嗅覺敏銳的作曲家來講,改變了人們?nèi)粘I畹男屡d媒介也迅速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靈感的新來源,在如此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譚盾的“多媒體交響樂”應運而生。對于這位一直以來活躍在人們視野中的作曲家,人們的議論不斷,作為中國當代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從思維到形式再到內(nèi)涵都值得關注和思考。
相比文學藝術、視覺藝術,音樂藝術在歷史上各個先鋒文藝思潮來臨的節(jié)點都顯得相對鈍感和保守。歷史上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們似乎更傾向于堅守音樂內(nèi)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做出改變。具有革命性、顛覆性的音樂在20世紀之后才慢慢多起來。因此,對于大膽、出位的音樂表達,國內(nèi)音樂學界通常予以謹慎評價。譚盾畢業(yè)于著名的中央音樂學院77級作曲系,班上各位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各有其創(chuàng)作特點,都被視為中國當代前衛(wèi)音樂的弄潮兒。譚盾的大膽、敏銳以及持續(xù)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活躍的音樂傳播姿態(tài)使得他在國際上享有聲望。人們多以“叛逆”二字形容譚盾,對此,作曲家表示愿意接受,但是認為“固執(zhí)”二字才是更貼切的,“我整天絞盡腦汁,就是想如何用更有趣的音樂,讓世界接受你所生長的這片土地的文化”。[1]之前的紙樂、水樂和垚樂以及《地圖》等佳作大概都是譚盾“固執(zhí)”地探索和挖掘“有趣”的成果。
對于似乎與古典音樂毫無關聯(lián)的手機社交軟件,譚盾究竟以何種心態(tài)為其創(chuàng)作交響曲?譚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對于一個音樂人和藝術家來說,如果你問我我的音樂是什么?我一定會告訴你我的音樂就是我生活的一個鏡子。但是我的生活是什么?我的生活就是微信。我早上起來,跟全世界所有的人一樣,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手機?!盵2]一款簡單的社交軟件當下幾乎重塑了人們的社交方式,騰訊公司的微信軟件在短短4、5年間,覆蓋了全國百分之九十的用戶,每個人都用微信通訊、社交,可以說微信已成為當下以及未來可見的幾年里人們社會屬性的重要體現(xiàn)途徑。微信交響曲的問世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反饋。譚盾認為:“前衛(wèi)的藝術最大的挑戰(zhàn),是我們的生存、生活和生命。我一直認為前衛(wèi)的音樂一定要成為這個時代的挑戰(zhàn)者,這也是當代古典音樂最大的猶豫。那就是生活中間任何的一個波浪都會引起思想者們巨大的深思,民眾的任何生活上的一種小起伏,都會成為藝術的源泉。”[2]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給人們帶來了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改變。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交往模式,繁榮的經(jīng)濟發(fā)展局面作為基礎促成了新興的社交軟件的出現(xiàn),人們用微信通訊、社交、購物,而微信的各種支付功能幾乎已可以支持人們幾乎所有的日常經(jīng)濟活動。由此,微信真正地滲透了人們的生活,幾乎可以說,很多人的生活已離不開微信。一個在極短時間內(nèi)迅速“掌控”人們生活的軟件引起了有心的藝術家的注意,引發(fā)了藝術創(chuàng)作。譚盾作為一個“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微信”[2]的微信用戶,迅速想到要將這項了不起的變化投射進音樂創(chuàng)作中。由此,《隆里格隆》和《帕薩卡利亞:風與鳥的密語》接連兩部“微信交響曲”問世。譚盾的“微信交響曲”,是將事先錄好的人聲或者樂器的聲音通過微信推送給在場的所有觀眾,樂曲進行時在指揮的示意下全體觀眾一起打開微信播放推送的音樂錄音,由此,手機成為了一種新型樂器,手機錄音與臺上的交響樂混雜在一起,形成了異常奇妙的演出景觀。譚盾為中國愛樂樂團創(chuàng)作的《隆里格隆》是譚盾按照京劇過門兒的音調(diào)吟唱老北京胡同里人們的口語,錄制幾十秒,再和著交響樂播放出來。譚盾曾坦言自己在演出之前未曾想象到效果如何,但在演出現(xiàn)場這種俗與雅的交匯,手機錄音與交響樂的碰撞,這種回蕩在音樂廳里交響樂和手機錄音的“隆里格隆”頗有些跨越時空之感,竟然非常感人,據(jù)說有位女大提琴手深為感動,為之落淚。
2015年,譚盾接受卡內(nèi)基音樂廳的委約為美國青年管弦樂團創(chuàng)作了《帕薩卡利亞:風與鳥的秘密》。依據(jù)譚盾自己的敘述,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人類與自然的交流,“原初,當人們最先發(fā)明音樂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尋找一種與自然對話的方式,與風和鳥交流。而我國古代的音樂作品,有相當?shù)囊恍┦窃谀7麓笞匀坏穆曧?,尤其是鳥的”。*更多關于這部作品的信息可參見譚盾官方網(wǎng)站:http://tandun.com/composition/passacaglia-secret-of-wind-and-birds/。因此,譚盾使用了六種中國民族樂器:古箏、嗩吶、二胡、琵琶、笛子和笙,來演奏并錄制譚盾所作的鳥的聲音。之后將所錄制成的音樂轉化成手機可以播放的格式,在演出時用手機播放錄制好的鳥聲,形成一片“數(shù)字”樹林,最終將手機變成一種新型的樂器。在人人都離不開手機,人人都離不開網(wǎng)絡的當下,讓手機成為一種全新的“樂器”是當下時代人們的生活的有趣寫照。在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譚盾由達·芬奇的一席話獲得靈感:“要想知曉鳥兒在天空中是如何運動的,首先要了解風,而如何了解風向,則需要了解水的運動?!盵3]因此,譚盾將水流、風動以及展翅的鳥兒以充滿復雜變奏和隱藏重復性風格的帕薩卡利亞表現(xiàn)出來。將西洋管弦樂隊、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手機錄音這三個音色來源跨越時空、跨越文化地結合在一起,給觀眾帶來嶄新的審美體驗。的確,古典音樂作曲家從來不應該躲藏在象牙塔內(nèi),教條地創(chuàng)作一支又一支只有技術沒有靈魂的作品,而靈魂應當源自生動的生活。
飛速發(fā)展的經(jīng)濟也會對人們的精神世界、內(nèi)心格局產(chǎn)生影響。身處繁盛時代的喧囂,藝術家也總會念起隱于角落中的寧靜。譚盾的“回歸”傾向,在某種程度上講是對寧靜、原始的神秘生態(tài)的著迷。并且,對原生態(tài)的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在當下各種資源被無限挖掘的狀況下也尤其受到重視。創(chuàng)作可以“連接過去與未來”[4]的音樂是譚盾的創(chuàng)作哲學,舊作《地圖》是這種創(chuàng)作哲學的體現(xiàn),新作“微電影交響樂”《女書》也是這種哲學的充分踐行。譚盾赴湘西采風,挖掘女書的歷史,尋找女書傳承人,采集記錄女書傳承人的唱腔,理解女書的內(nèi)容。最終呈現(xiàn)在舞臺上的是豎琴與管弦樂隊,以及懸掛于舞臺上的三塊屏幕上播放的女書傳承人吟唱的采風視頻。譚盾自己描述這部作品為具有“聲像對位”的“雙3D”*參見譚盾官方網(wǎng)站的相關內(nèi)容,http://tandun.com/composition/nu-shu-the-secret-songs-of-women/。的音樂作品。時長50分鐘,由13個帶標題的樂章組成?!懊厣取薄澳赣H的歌”“穿戴歌”“哭嫁歌”等分別講述了女書的源流、傳承以及發(fā)生于母女、姐妹之間的故事。豎琴是譚盾心目中最能體現(xiàn)女性精神世界的樂器,豎琴溫柔靈動的音色如涓涓細流,應和著女書傳承人的唱腔,一直流淌,仿佛從很遠的地方一路走來,講述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喜怒哀樂,而后又會一直接著走下去,走到未來,一路連接了一個神秘女性群體古老的記憶、生活的現(xiàn)狀以及未來的期許。仿佛一個平行于燈紅酒綠外部世界的神奇時空,與每個人相關、相似但又不同,當人們欣賞這部作品時,會有強烈的震撼與莫名的感動。
一直“爭議纏身”的譚盾堅持認為:“做音樂,雷同就是等死?!盵1]從21世紀初的譚盾與卞祖善的爭論,到現(xiàn)如今,對他的音樂實驗褒貶不一,對其藝術水準的評價不一,似乎學界總是抱以謹慎的態(tài)度評價譚盾的藝術貢獻。觀察譚盾的音樂創(chuàng)作歷程,可發(fā)現(xiàn)他是一位對音樂創(chuàng)作始終抱有巨大熱情的作曲家,他積極地嘗試創(chuàng)作各種類型的音樂,有著強烈的用音樂來表達的欲望。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他身上具備可貴的特質(zhì),最明顯的一點就是他時刻保有對時代的敏銳洞察與捕捉的能力。他像一位頑童,在大千世界里如饑似渴地找尋“新鮮”“有趣”的東西,積極地為它們譜曲,再把它們搬上嚴肅的舞臺。他帶著現(xiàn)場的觀眾一同“玩?!保埫恳晃挥^眾成為他作品實現(xiàn)的一個部分。他慢慢將古典音樂與大自然、古典音樂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消解掉。他把古典音樂請下神壇,他將他訓練多年的扎實的古典音樂作曲技術服務于他淘氣的音樂“實驗”,作品效果新奇大膽令人驚訝咋舌,也令很多專業(yè)人士嘆服。他成為人民大眾最熟悉的古典作曲家之一,他的電影音樂屢獲獎項,他跨界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出傳唱率極高的歌曲。然而,集中在這樣一位“非典型”的古典音樂作曲家,最大地爭議其實是:譚盾的“實驗”作品是否可以經(jīng)受時間的考驗,最終具備“不朽性”?毫無疑問,“不朽性”是衡量一部作品、一位作曲家貢獻的藝術價值的重要標準,獲得越多次的上演機會,越多地獲得人們的欣賞,越多地被評論者關注,藝術作品就越有可能成為經(jīng)典、獲得“不朽性”。有關這個問題,筆者認為,譚盾的作品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是在這個時代特定社會—文化語境下生發(fā)出的藝術表達。并且客觀地講,譚盾近年的多媒體音樂是成熟且相對合理的創(chuàng)新,他的《女書》《地圖》等作品的呈現(xiàn)十分新穎,帶給觀眾新鮮的審美體驗,或許這種將多媒體搬上舞臺的做法是否是形式大于內(nèi)容而存在爭論,但是內(nèi)里的確是對民族文化的著迷與關照。他的微信交響曲關注了人們生活中日常的部分,消解了古典音樂與日常生活的界限,讓高雅藝術與生活“玩”在一起,恰恰回歸了藝術誕生之時游戲說、模仿說的內(nèi)涵。因此,或許譚盾先鋒精神的音樂創(chuàng)作是否可達“經(jīng)典”尚需時間的沉淀,但無疑,譚盾近作呈現(xiàn)的文化意涵是音樂對當下社會與文化語境的絕佳映照與反饋。
[1] 陳宇浩.譚盾:做音樂,雷同就是等死[N].今日早報,2010-10-18.
[2] 劉薇.微信交響樂:跟隨譚盾來一場神秘的穿越[EB/OL].(2014-07-08)[2017-02-01].http://sh.qq.com/a/20140707/045091.htm.
[3] Passacaglia: Secret of Wind and Birds[EB/OL]. [2017-02-01]. http://tandun.com/composition/passacaglia-secret-of-wind-and-birds/.
[4] 劉慧.譚盾杭州獻演巨制《女書》歌謠云中來[EB/OL].(2014-12-15)[2017-02-01].http://ltsfgs.zjol.com.cn/system/2014/12/15/020411863.shtml.
(責任編輯:劉 晨)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an Dun′s Recent Works such as"Wechat Symphony" and "Micro-Film Symphony"
ZHANG Xiao-mei1, HAN Jiang-xue2
(1.Department of Music, Dalian Art Institute, Dalian 116600, China;2. School of Art and Medi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Tan Dun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compos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with innovative and bold music practice. In recent years, he introduced into musical composition new media which were permeated with public life, thereby creating unique multimedia works, of which symphoniesPassacaglia:SecretofWindandBirdsandLongRigeloncreated for the social software Wechat and symphonyWomen′sBookintegrated into "Micro-Film" are but representative pieces. These works have a bold, avant-garde form, reflecting the composer′s keen insight into and sure grasp of current social life and dissolving the gap between life and elegant art. More importantly, they employ the composer′s unique musical vocabulary to provide a connection between music and primeval nature and earthy life and demonstrate the far-reach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folk music in linking up past with future and sustaining life.
Tan Dun; Wechat; Micro-Film; symphony; cultural annotation
2017-02-08
張小梅(1955—),女,北京市人,音樂學博士,大連藝術學院教授、音樂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音樂學和音樂史研究;韓江雪(1988—),女,山東濟南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音樂研究。
J647
A
2095-0012(2017)02-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