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河實驗學校 許麗芳
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 彰顯語文活力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河實驗學校 許麗芳
假如現(xiàn)在用一個碟子裝上10克味精放在你面前,讓你立即把它吃掉。相信你肯定難以下咽吧!但是如果將10克味精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0克味精全部吸收了。情境對于整個閱讀教學而言就像味精,味精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語文閱讀教學也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彰顯其活力。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們的學習,猶如喝下一碗美味的湯?下面就來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鄙顭o處不語文,可是由于學生的生活大都單調,兩點一線,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即使天天在生活,可卻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種體味和感悟。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做個有心人,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各種生活情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整個閱讀教學中去。
充分利用多媒體,就是精心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一項有效的手段。運用多媒體設備,能夠將時空高度集中,將學生無法主觀去感知認識的事物,將枯燥無趣的內容,都直觀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的熱情,彌補認知的不足。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多媒體也越來越多的受到老師們的青睞。例如,學習《藍藍的威尼斯》,開篇就可以讓學生跟隨紀錄片《威尼斯24小時》,去感受威尼斯天藍水藍的水都之美;乘公朵拉泛舟運河,欣賞哥特式建筑之美;徜徉圣馬可廣場,感受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秋色之美。具有異國情調的畫面與鏡頭,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學生。教學《阿里山紀行》一文時,先播放臺灣民歌《高山青》,隨后再展現(xiàn)阿里山有特色的自然風光:清澈的潭水、幽邃的林區(qū)、古老的神木、濃稠的云霧、古式的火車、厚密的青苔。足不出戶就將阿里山美如畫的風光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們的眼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被撩撥了起來。
又如,在教學《美麗的西雙版納》時,我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了西雙版納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風光之后,便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來介紹這一景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通過模擬導游活動這一生活情境,學生既要認真去閱讀書中的內容,又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取有價值的材料來為我所用。將枯燥的課文學習轉變?yōu)橛腥さ膶嵺`活動,樂趣無窮!
活動情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根據(jù)實際條件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堂活動,在課堂活動中,學生能主動地去掌握知識技能、體驗過程方法、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但在一節(jié)課中要把活動設置在教學的重點、難點或關鍵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活動為教學服務的作用,引導學生在主動體驗的過程中有效的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父母的心》一文時,初讀全文理清小說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這三要素之后,我便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嘗試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然后再來演一演。學生為了把人物刻畫得更加得惟妙惟肖,必定會認真讀課文,分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特征,揣摩他們說話的語氣。通過這一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一下子就突破了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這一重難點,并且通過“評選最佳演員”這一環(huán)節(jié),集體交流人物形象,形成共識,并明確了川端康成寫作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濃濃親情、淡淡哀怨的特點。
又如,在教學蕭紅的《呼蘭河傳(節(jié)選)》一文時,學生會覺得這不像是小說,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故事和人物也多是零零碎碎的、都是片段的??蛇@恰恰是蕭紅詩化小說藝術特色的體現(xiàn)。文章語言極富表現(xiàn)力,無論是敘述還是描繪,既有抒情詩的蘊藉詩意,又有傳統(tǒng)畫的絢麗色彩。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情境:讓學生嘗試著將“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得”這一段文字,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內容,改寫成現(xiàn)代詩。通過巧妙的活動情境的設置,真切地感受到蕭紅如詩般的語言魅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確實,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要能提出問題,學生必須具有批判精神,不迷信權威,對文中的內容進行質疑、然后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對這一質疑進行驗證。這一驗證的體驗過程中,學生就能主動地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形成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而不是被動得接收。
例如,我在教學《木蘭詩》時,有學生提出疑問,說:花木蘭和男子在一起十年,怎么可能不被發(fā)現(xiàn)呢?她不要洗腳洗澡嗎?小腳怎么藏得住?”一下子全班就炸開了鍋,圍繞他的提問議論紛紛。此時正好下課鈴聲響起,此時,我鼓勵學生們課后共同查閱資料,探究中國歷史上婦女是何時開始纏足的。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滿意的答案。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知欲,使課堂探求氣氛極濃;又讓學生學到了嚴謹治學的科學態(tài)度。
又如,《孔乙已》一文的文末寫到“大約孔乙已的確是死了”“大約”與“的確”看似矛盾,學生初讀時難以理解。而教師恰好巧妙地設置問題情境:“文中并沒有直接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你覺得他還能活嗎?說說你的理由”通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到文章中去尋找蛛絲馬跡,并探究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什么。由此學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認識到這一切的根源在于當時的科舉制度。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便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圍繞主問題,使得學生能夠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閱讀全文內容,自主探究,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教師應該根據(jù)具體的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出能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情境,彰顯語文教學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