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蓉
·評析·
咨詢師:有力量的承接者與轉化者
吳蓉
同伴交往;樹立自信;心理咨詢
三篇學生心理咨詢的案例報告,呈現了當代青少年的典型問題:網絡成癮;膽小自卑,害怕因生病受歧視;孤僻,行為異常。三位咨詢師用不同流派的理論分析來訪者的問題,分別對三個孩子進行了有效的工作,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一個共性之處:咨詢師在面對青少年的問題時,能夠有力地承接并進行轉化,讓來訪者獲得專業(yè)支持。
三個個案報告中的來訪者都是十三四歲的在校學生,都處于青春期。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常常處于矛盾中:一方面他們正在重新建構一個獨立的自我,希望在家庭以外建立新的親密關系;另一方面他們體驗到矛盾的情感,既想追求自主又怕與父母分離,在學業(yè)、交友、情感上遇到挫折時,期待能夠得到父母的幫助。他們如果能夠與父母建立認可與理解的關系,就會進一步增強向外探索的愿望,不斷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如果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有些會和父母對抗,有些會回到童年時期,一切服從父母的權威。在這個時期,和同齡人的關系變得更加重要,他們需要有力的、包容的、支持的同齡伙伴關系的承接,才能更好地完成與父母的分離,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否則他們會退縮、逃避,或者用不恰當的行為引起別人的關注,從而產生各種問題。讓我們一起從“認知重建,建立和現實的聯系”“增強閃光點,樹立自信”“建立關系,走出自我封閉”三個方面,看咨詢師是如何在青少年走向社會化的過程中,看到他們的核心問題和需要,運用自身力量,做好承接與轉化工作的。
在《循序漸進 重拾信心》一文中,來訪者是從小乖巧聽話、成績還不錯的中學生,在迷上網絡游戲之前,一切看上去都很好。但是,當他接觸到網絡游戲后,就變成了父母眼中“問題”孩子: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整天想著打游戲,學習受到影響,和父母、老師、同學的關系也變得緊張、疏離。面對這一問題,父母用更加嚴厲的方式進行管教,遭到來訪者的對抗,使問題更加嚴重。面對來訪者的狀況,咨詢師看到他在掙扎和矛盾中想確立自我的需要,認識到來訪者進入青春期后自我探索和重塑“理性自我”的期待未被滿足,進而躲入虛擬世界尋求安慰、獲得釋放。咨詢師能夠準確地覺察并肯定來訪者的需要和期待,陪伴來訪者一起重新發(fā)現和表達自己,從現實層面探索自己的困難,直面自己內心的需要。這個過程是困難的,因為來訪者習慣于“逃”到虛擬世界中,在那里他可以得到在現實世界中渴望卻又難以獲得的尊重和成就感。咨詢師發(fā)揮專業(yè)的功能,承接了來訪者對現實的失望、憤怒以及自卑、焦慮,和來訪者建立理解和信任關系,為后面的工作奠定基礎。咨詢師沒有停留在制止來訪者打網絡游戲上,而是引導來訪者重新審視自己喜歡網絡游戲的行為,讓來訪者發(fā)現并承認自己的內心需要,鼓勵其從現實中體會并滿足這些需要,建立和現實的聯系。
最后,咨詢師對問題的反思也引發(fā)我們的思考:網癮是一個社會性問題,對這個問題究竟是我們關注太多,還是對問題本身沒有研究到位,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揚起自信的風帆》一文中,來訪者是一個六年級學生:讀小學前父母離異,跟爺爺奶奶同住,爺爺去世后,她和奶奶住在一起。她疑似有癲癇病癥,曾在家、在校發(fā)作過,父親帶她到各醫(yī)院就診,未能確診。在同學和老師眼中,這是一個奇怪、自卑的學生;在家長眼中,這是一個有病的孩子。而在咨詢師眼中,這是有著童年創(chuàng)傷的來訪者:幼年時母親的離開,讓來訪者體會到被拋棄的感覺,使得她不僅對自我價值懷疑和否定,也難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生命中重要他人——爺爺的去世,使得她喪失一個重要的支持者;奶奶和爸爸主要在生活上照顧,與她缺乏溝通,她在家庭中難以得到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加劇了心理上的孤獨;來訪者本身自我價值感較低,與同伴交往主要采取的是“討好”的模式,在學校中發(fā)病,使來訪者認為自己在同學眼中是一個“特殊”的人,擔心被同伴拋棄,所以用拒絕同伴交往的方式保護自己。這些童年創(chuàng)傷,使得來訪者內心積壓了很多擔心、否定、懷疑,認為自己不夠好,無法讓人接納和喜歡,從而產生自卑?;谶@樣的認識和假設,咨詢師先是承接了來訪者的各種情緒感受,將來訪者的遭遇正?;?,引導來訪者看到自身的閃光點,以上課舉手發(fā)言為突破點,幫助來訪者樹立自信。
在這一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沒有急于解決來訪者的問題,沒有被來訪者的問題帶著跑,而是看到來訪者積壓的情緒,用共情、真誠、積極關注有力地承接了來訪者的情緒,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不僅讓來訪者的情緒得以釋放,在關系中得到滋養(yǎng),更讓來訪者從閃光點中看到自身的價值,樹立自信,從而愿意嘗試與同伴建立關系。
《走出孤僻,走向合群》一文,來訪者是一個孤僻而又常有驚人之舉的“特殊”學生,他不僅在體育課上撤走同學的墊子,差點導致意外,還在秋游時試圖解開老虎身上的鏈子,給周圍人帶來驚嚇。這樣的行為背后究竟有怎樣的原因?這樣的行為對來訪者的意義是什么呢?咨詢師以敏銳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關系中的 “問題”孩子:在家庭關系中,來訪者曾是一個留守兒童,一直生活在爺爺身邊,上了小學才回到父母身邊,與母親幾乎沒有交流;父親常年在外,對兒子的學習有要求,一旦沒考好就會暴打;在學校中,他沒有朋友,不和同學交流,在課間一個人孤獨地晃蕩在校園荒僻的角落,課堂上也不回應老師的提問。對這樣的來訪者而言,學會和他人建立關系不僅是成長的需要,也是解決來訪者困境的主要切入點。咨詢師沒有進行簡單的說教,告訴來訪者學會與他人交往的重要性,而是先通過專業(yè)的工作,讓來訪者產生安全感,放松下來,愿意討論自己的困境“誰讓他們都不和我玩”,承認自己對同伴交往的需要。隨著雙方關系的進一步建立,咨詢師邀請父親加入工作,引導父親看到孩子內心的情感需要。父子關系的修復,對來訪者走出自我封閉、建立同伴關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咨詢師充分重視咨詢關系的建立,在咨詢室營造了一個安全的氛圍,讓來訪者愿意敞開自己,學習信任他人,也有勇氣在現實生活中嘗試和老師、同學接觸,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樹立健康的自我概念。
三位咨詢師面對帶著不同問題來訪的學生,在癥狀背后看到了青少年成長中的任務:他們不僅要完成與父母的和解與分離,還要將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同伴,建立較為穩(wěn)定的同伴關系,完成自己的成長過程。當青少年無法與父母達成和解,同時又難以和同齡伙伴建立關系時,咨詢師需要在其中扮演父母和同伴的角色,承接來訪者的各種感受,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內在需要,運用自身的力量嘗試滿足這些需要,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建立穩(wěn)定的關系,在關系中獲得滋養(yǎng)。
G448
D
1005-6009(2017)32-0071-02
吳蓉,南京外國語學校(南京,210008)心理健康教師,高級教師,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特聘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校外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