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姚振, 項紫荊, 周存宇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
胡蝶, 姚振, 項紫荊, 周存宇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是園藝、茶學、農(nóng)學等專業(yè)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了《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將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將野外實習與科研訓練相結合,將傳授知識與適時引導相結合,創(chuàng)造移動式教學環(huán)境。開展《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后,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和綜合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模式
《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是最直接有效地認識植物、了解植物習性、采集植物標本、鞏固理論知識的實踐活動。在《植物學》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中,野外實習教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1],也是學生后續(xù)學習《植物生理學》、《遺傳學》以及《生態(tài)學》等課程的基礎[2]。實踐是形成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實踐中通過知識的應用可以提高認知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3,4]。與一般專業(yè)課程的實驗教學不同,《植物學》課程實習包括室外與室內(nèi)2部分——由專業(yè)教師帶領學生在提前選好的植物種類豐富、具有代表性的實習基地識別野外植物;在室內(nèi)將采集的植物整理分類制作成易保存的標本[5]。在以往的實習過程中,一直運用“老師教,學生記”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識記大量植物特征,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為了改變上述狀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
我國農(nóng)林、園藝、中藥、環(huán)保等許多產(chǎn)業(yè)部門和研究機構都迫切需要既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理論和實驗分析技術又能進行野外調查和樣品采集的復合型人才[6]。目前,《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基本包括2項內(nèi)容,即植物識別和標本制作,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植物分類的基本方法以及采集與制作標本。教學內(nèi)容著重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學生只要記住植物特征就算完成這門課程的學習。事實上在當今社會,一門專業(yè)知識不僅僅局限于課程本身,還應當聯(lián)系整體,觸類旁通,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內(nèi)容應該調整,增加對植物整體生存環(huán)境的綜合認知、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發(fā)展、植物群落的調查方法、植物數(shù)量的統(tǒng)計方法等內(nèi)容。
長期以來,教師在《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中采用平鋪直敘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即師生到達實習地點后,沿一定路線識記植物并采集標本,教師做簡要的形態(tài)特征解釋,同時要求學生記錄識別要點,最后整理標本與筆記。在野外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只是把教學地點從教室搬到了野外,老師教授知識學生記錄知識的課堂本質沒有改變[7]。這一過程中獲得的只是淺層次的零碎的知識,真正的實踐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
野外實習教學結束后,通常以學生認識植物種類多少和制作標本數(shù)量及質量等作為考核主要依據(jù),忽視了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察[8]。此外,在分批檢測學生對標本的識記情況時,由于測驗時間不一致,稍后測試的學生可能已知測驗內(nèi)容,因而不能達到檢驗學習成效的目的。
在實習前,教師提前告知學生實習過程中會遇到的部分植物名稱及種類,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然后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了解與野外實習內(nèi)容相關的知識點并積累圖片等資料。在野外實習過程中,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倡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合作研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由此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9]。
對于野外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植物,教師應提前制作課件。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除了講授植物標本鑒定的知識,還可開展《生態(tài)學》、《植物學》課程的野外調查和實驗工作,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素養(yǎng),由此達到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目的[10]。
現(xiàn)代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方平衡發(fā)展會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倡導學生獨立探索[11]。因此,在野外實習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植物結構并實地考察驗證。從識別植物采集標本制作標本到整理筆記撰寫實習報告等全程由學生自主完成,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質的飛躍。在此期間,教師主要起引領作用,首先在實習前定好目標范圍,合理分配學習任務,當學生獨立學習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進行適當指導。
在當今信息時代,創(chuàng)造移動教學模式環(huán)境可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例如,添加微信公眾號、手機APP(如形色、花伴侶等植物識別軟件)和QQ群,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解決學生的疑問。在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借助公共平臺進行教學,可以克服野外講授沒有多媒體教學條件的限制,形成新型的師生交流模式[12]。具體而言,在移動學習模式下,學生間的討論、師生間的互動都可以通過公共平臺來實現(xiàn)。學生還可以自由發(fā)表文章,在展示學習成果的同時獲得別人的評價,有助于了解自身的優(yōu)缺點。學生在移動學習系統(tǒng)上,互相討論學習問題,彼此間交流學習心得,有利于相互學習。教師應定期加入論壇給學生答疑,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問題,既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也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13]。
以往《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過程簡單,方法單一,難以提高學生實習成效。實施創(chuàng)新模式后,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得到的知識更全面。具體來說,學生完成的實習報告內(nèi)容豐富,包括該次實習的體驗、實習收獲、野外實習的方法等。同時,學生對《植物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加,添加各種與植物有關的公眾號和APP,不用翻閱枯燥繁雜的書籍,在網(wǎng)絡上即可完成知識的積累。在野外實習結束后,依然關注身邊的植物,通過移動平臺與老師交流,碰到感興趣的植物,會主動查工具書進行鑒定。
教學活動是“教學相長”的過程。野外實習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了教師在實習內(nèi)容設計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了整個教學團隊的教學指導能力。
[1]蔡燕弟, 胡寶忠, 常纓,等.在《植物學》課程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 2003,(1):60~61.
[2]張建, 劉志雄, 周存宇,等.《植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6, 13(27): 75~77.
[3]馮虎元, 徐鵬彬, 陳強.生物學野外實習視角下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J].高等理科教育, 2011,(5):117~120.
[4]石道金.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發(fā)揮主體能動性的探討[J].中國林業(yè)教育, 2003,(2):17~19.
[5]馮富娟, 陶雷, 穆立薔,等.《植物學》課程創(chuàng)新式野外實習教學的實踐與成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4, 33(7):198~200.
[6]楊沛.淺析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高校實驗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1): 110~111.
[7]劉暢, 李易衡, 黃樂樂,等.“望、聞、問、切”在《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導入中的應用[J].生物學教學, 2013, 38(11):18~19.
[8]周越, 段玉清.《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特色教學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版, 2010,(2):85~86.
[9]馮志國,黃斌.生物學野外實習與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 陜西教育:高教, 2010,(1):248~249.
[10]馮富娟, 邱兆文, 穆立薔,等.《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 27(11):155~158.
[11]王子賢,馬國富,郭順祥,等.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09,(7):29~30.
[12]孫駿威,黃麗紅,林芳,等.生物學野外實習考核評價體系的探索和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 2013,(51):26~27.
[13]徐燕紅,駱斌.《植物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 2011, 39(9):5632~5633.
2017-07-30
長江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JY2016041)。
胡蝶(1985-),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植物學教學與研究。通信作者:周存宇,zhoucy@yangtzeu.edu.cn。
[引著格式]胡蝶, 姚振, 項紫荊, 等.《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7,14(22):71~73.
G642
A
1673-1409(2017)22-0071-03
[編輯] 李啟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