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成春
摘要: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積累,拓展學生視野的重要途徑。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認真分析這些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新課程改革理念,探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化對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優(yōu)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78-01
1.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問題設置過于簡單,難以促進學生思考。首先,在自主開放的熱烈回答問題過程中,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大家都在迎合老師的要求,在課本中尋找一些不需要思考的答案,回答著"明知故問"的問題。其次,學生后面的回答貌似是在與老師、與文本對話,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頗具"創(chuàng)新的意味,但是這種沒有引導的、嘩眾取寵式的回答其實已經(jīng)嚴重偏離的課程設置的初衷,沒有起到教育引導的效果,課文的真正內(nèi)涵沒有得到挖掘。最后,整個"對話"過程缺乏真實情感的體驗,更缺乏思想的碰撞與交融,文本實際上游離在學生思考的范圍之外。從理論參照到具體案例的解讀可見看出,"對話理論"的濫用及歪曲是現(xiàn)階段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弊病,"對話"的初衷并沒有顯現(xiàn)在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反而影響了教學的效果,降低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
1.2 肆意扭曲文本內(nèi)涵。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對文本內(nèi)涵的肆意歪曲,也可以看見對文本內(nèi)涵的淺薄分析。上文中所列舉的案例集中體現(xiàn)的這個問題。創(chuàng)新、自主的教學要求并不是讓學生無限制地脫離文本的固有內(nèi)涵而隨意去挖掘理解。這就需要我們還原文本的原貌,尊重作者的初衷,在這個前提之下,再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與思考。如王富仁先生所說:"語文教學中應尊重文本作者的主體性,必須接受作者設定的特定的空間,必須避免那種純屬于自己的天馬行空般的自由發(fā)揮,必須避免那種脫離開對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而進行不著邊際的思想批判和藝術挑剔。"
1.3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方式,降低了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運用,導致學生文本閱讀能力下降。多媒體作為教學活動的輔助設備,以其形象性、生動性、及時性、大容量等特點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也將各科的教育教學帶入了信息化、數(shù)字化的時代。然而事物總是有其兩面性,多媒體輔助教學將老師從辛苦的板書、長時間的手寫備課及查閱資料這些繁重的乏味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的同時,也使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大打折扣。學生在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學習時,往往失去了深刻的語言理解與情感體驗。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正如過往煙云,頃刻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鼠標與鍵盤是永遠替代不了備課本與鋼筆的。
2.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優(yōu)化對策
針對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解決對策:
2.1 形成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新課標在"以生為本"的理念指導下,對語文教學的功能和目的做出了重新的界定,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行了重點強調(diào),明確了語文教學的落腳點和歸宿,而要實現(xiàn)這些轉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還是在語文教學的評價方式上。
首先,我們要訂立能力型評價指標,轉變評價的功能?!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施行)》指出,評價體系自身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diào)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發(fā)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這里針對評價本身做了界定,弱化了評價對結果的認定功能,強化了評價在改進學生、教師實踐上的功能。這種能力性的評價既減輕了教師與學生的應試負擔,又提高了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興趣與積極性。
其次,轉變評價的重心。以往的評價體系將注意力集中在結果的評價上,老師學生關注的焦點也集中在分數(shù)上。分數(shù)關系到學生升學、能否獲得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分數(shù)也關系到老師的績效考評等切身利益。因此在現(xiàn)有的教學環(huán)境下,我們的評價體系應該盡量弱化對結果的關注,特別是對分數(shù)的關注,要盡量減少師生雙方對分數(shù)的依賴程度。只有讓師生都從分數(shù)的陰影下解脫出來,大家才會將現(xiàn)有精力放到教學過程上來。
最后,讓師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第三方評價者出局。整個教學活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構建的,師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然而在評價上師生卻都被拒絕在評價體系之外,這種評價有失公允是在所難免的。就像一場球賽,雖然裁判是按照大家都已接受的游戲規(guī)則在評判,但是誤判錯判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只有在師生參與下,語文閱讀教學才能切實走向自主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體現(xiàn)教學的主體性。
2.2 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應當民主、平等。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一張白紙,但是學生絕不是一架任由老師擺弄的機器。他們有自己的思考與觀點,老師只能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理解、挖掘、反思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這就需要老師與學生還有文本處于一個民主平等的狀態(tài),老師要走出駕馭者的誤區(qū)。但是,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又不能漫無邊際,天馬行空,讓課堂僅僅成為學生玩笑的鬧市,老師有引導的權利,文本也有"說話"的權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老師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文化的"話語權"實際上是由老師掌控的,老師作為一個溝通性環(huán)節(jié),起到了一個橋梁作用,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構建一個適合的溝通平臺。
2.3 多維度、全方位地對文本進行解讀。文本貌似簡簡單單只是文字的堆砌,實際上文本向我們展現(xiàn)的是另一個主體的思考與情感體驗。文本所包含的內(nèi)容不僅僅是語言文字,它還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信息,而歷史與文化從來就不是單調(diào)的。只有在實踐上深刻理解"對話"教學的實質,發(fā)揮其真實功能,語文閱讀教學才能走上正軌,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由于每位老師的教學風格、技巧和對教學本身的理解不一樣,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需要我們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調(diào)整,這是整個教育界今后還需繼續(xù)思考并探索的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 丁彩娟.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問題的探討[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09.
[2] 劉海燕.初中語文閱讀學案教學研究[J].廣州: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