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摘 要:建立高效的語文課堂對話,必要關注影響對話效果的三個因素,也就是師生間關系的平等、對話話題確定的科學以及課堂自由精神的高擎。如此,才會為學生全面、自主、和諧的語文發(fā)展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對話;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33
作為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之一,對話教學既是對課堂狀態(tài)的一種追求,也是教育者達成有效教學目標的有效策略。表現(xiàn)在初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中,這種對話的三方——教師、文本和學生之間的對話狀態(tài),首先應是平等的,即如語文課標所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其次,這種對話狀態(tài)應是科學的,即圍繞問題要旨作主題式、多向式或系統(tǒng)式對話,以求得問題的解決、反思和獲得對新問題的理論指導;再次,這種對話還應是一種精神的交流,以獲取對對話主體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升華。課堂對話過程中,處理好這三個要素,也就保證了課堂對話的有效性,繼而推進課堂對話的順利進行。
一、以生為本,平等對話
“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課標在“教學建議”中對語文課堂的對話給出的首要指導關鍵詞就是“平等”,并指出“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標如此“建議”的主因是,師生間的人格平等及教學民主是對話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離開了平等和民主,對話教學就會失卻“對話”的本意而滑向歧途。同時,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良好的對話行為激發(fā)需要一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間,這又勢必要教師以平等之心來尊重學生、接納學生,將學生當做與自己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個體來對待。如此,學生才會敢于在對話過程中暢所欲言,進而智慧噴涌,才會在對話過程中產(chǎn)生師、生和文本三者之間的心靈上的溝通和呼應。
真正達至這種平等的策略,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首要是放下自己的威權,以對學生的真摯情感為基礎,真正尊重、信任和接納學生,并成功獲取來自學生的尊重、信任和接納,以“親其師,信其道”為基礎達至彼此間的相互激勵與提高。顯然,師生間的關系經(jīng)營達至這樣一個高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并非不可能。須知,學生,即便就初三學生來說也還只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的心靈是最容易為老師的至誠所融化的。檢查師生間關系是否達至這一程度,由學生的當眾表達時的精神狀態(tài)即可得知。以背誦為例,常有學生會因面對教師時的緊張心理而致已經(jīng)背誦過的文章無法完整地表達出來,這就說明師生關系尚未達至最好;相反,則是最好的呈現(xiàn)。其次,是教師對學生表達的評價態(tài)度,是使用積極的正面評價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還是用挑剔的眼光來指出學生表達的閃光點背后的其他不理智或不明智的東西,是重要標準。事實上,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在對事件的觀點表達過程中,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要是出自學生本心的“我口述我心”就是最好的解讀和表達。
二、以文為本,科學對話
初中語文課堂的對話多是圍繞話題展開的,而話題是圍繞文本提出的,可能是文本中的某個有探討價值或有適當深度的矛盾、問題或現(xiàn)象,并對學生理解文本起到關鍵性作用。這里,探討話題的學生適應性,即話題本身適應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階段的特征,與學生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和體驗相關且與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相協(xié)調(diào),亦即所謂話題的科學性。惟其“科學”,才會達至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和諧;亦惟其“科學”,也才會達至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對話目標的有效達成。
這樣的對話,首先應是主題式的。對話“主題”的確定,亮如燈塔,保證了對話的進行始終朝向?qū)υ捘繕说闹敢?;亦惟其有主題,才會保證對話教學的有序進行并保證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而不至偏離。以錢夢龍的《愚公移山》教學為例,直擊“孀妻”“遺男”兩詞之含義而詢問學生:“這個孩子去幫助老愚公移山,孩子的爸爸會讓他去嗎?”這樣的曲問技巧會引發(fā)學生的理解錯愕:“這個孩子的‘爸爸?——他有嗎?”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并做進一步的對學生課文研讀積極性的激發(fā)。其次是多向式的。課堂對話,雖有教師的范圍把控卻并無預案,這就會造成師生對文本理解的多向交流與思維的多向碰撞。如,教學《端午的鴨蛋》推門課,我提問:“有誰挑過鴨蛋?怎樣挑鴨蛋?有誰玩過鴨蛋?怎樣玩鴨蛋?”這里,課型決定了對于學生的回答是無法在事先做出一定的預案的。但這種情況下,以學生的基于個人經(jīng)歷的精彩講述,卻幫助學生在最后得出了“要善于觀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要關注身邊的事情,去發(fā)現(xiàn)它們的美”的結論。再次是系統(tǒng)式的。在教學預設階段,教師要了解學生初讀對文本的理解,以之為基組織教學并適當拓展教學文本資源,進而深挖文本內(nèi)涵;從而得以使教師在組織與規(guī)劃后面的教學對話實際過程時有所依據(jù),也有助學生展開對文本的深層次解讀。
三、魂歸來兮,精神對話
教育的要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放學生的心靈,就是引導學生在對話文本的過程中,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理解和挖掘,進而產(chǎn)生極具個性的感悟和解讀;在真正理解文本所欲表達的同時,也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和啟迪、個性的張揚和真情的流露,以及塑造自我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欲達至這種效果,其方法與策略的采取,固然多多,但無疑這些策略與方法,必要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里,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
以教學散文《珍愛我們的生命》為例,對于“伐木工人一步一步拯救自己生命的行動方式的采取”這一問題,學生在生生之間以及生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中,經(jīng)過引導終于認識到伐木工人最后狠心用電鋸鋸下自己的腿是因為他無法抽回自己的腿,進而才意識到伐木工人的思想活動“一定要活著出去”的信念支持和“當生命受到威脅時不輕言放棄,永不放棄生的希望”的堅強意志。這個過程中,教師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引導,除了引導之外還是引導,引導討論、引導思考、引導思想的升華,如此而已。
總之,有效語文課堂對話的生成,需要師生間的平等、對話話題確定的科學以及課堂自由精神的高擎。如此,才會為學生全面、自主、和諧的語文發(fā)展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