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霞
今年三月,我有幸參加了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江蘇省幼兒教育課程游戲化高級研修班”赴澳大利亞的學習,漂洋過海的為期三周的學習、生活、考察、體驗,對我感觸很多。我用相機定格畫面,用眼睛掠下美景,用鍵盤敲擊體驗,用筆墨寫出感悟,多感官地記錄下點點滴滴,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自由行,我能行;有規(guī)則,方可行
初到澳洲,我們用了好幾天才適應了交通規(guī)則。這里行人、車輛靠左行。澳洲的城市公交系統(tǒng)比較完善,大多數人都選擇乘公共汽車出行,一方面是車次較多,等待的時間較短。另一方面,政府有極好的政策,例如,把城市劃分為多個區(qū)域,在同一區(qū)域一小時內無論換乘幾次,只需付費一次,這也許是澳洲鼓勵人們綠色出行的一種方式吧。在澳洲過馬路,不僅要看紅綠燈,還要自己親手操作,按下按鈕,聽到提示才能通過,在這里,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是要承擔相應責任的。公交車的乘坐方式也與我們有所不同,每位乘客上車都會與司機打招呼,下車時會對司機說聲謝謝,不僅表達了對勞動者的尊重,也體現(xiàn)了較高的人文素養(yǎng)。為了監(jiān)管乘車里程與時間,乘車人需要上車、下車兩次刷卡,如有忘記刷卡或逃票現(xiàn)象,個人的信譽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公交車行駛過程中,是根據乘客的需要??空九_,當乘客接近目的地時,按一下車廂內的按鈕即可,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這里的人們禮儀謙讓,汽車禮讓行人,行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
這次安排我們自己乘公交車到學校上課,開始大家都有些忐忑不安,這可咋辦?一不認識路,二不會說英語,三交通規(guī)則不適應??墒墙涍^幾天的摸索、嘗試,都能夠從緊張不安到逐步適應,最后來去自如。
二、人為本,設施齊;多元性,互相融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可是公園、藝術中心、校園及其他所有的公共場所、設施設備以及服務非常地完善和人性化,免費開放式的場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所有的場所都會顧及到孩子、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是否方便,直飲水、休閑桌椅、洗手池隨處可見,洗手間里手紙非常充足,并且干凈無異味,垃圾桶分類擺放,標志明顯,便于廢品的回收利用……在超市、藥店、商場等服務場所結賬時,當發(fā)現(xiàn)有人在排隊等待,他們會迅速增加收銀人員,減少顧客等待的時間。
特別要提及的是,這里的社區(qū)資源非常豐富,特別關注幼兒。露天的兒童游樂場,中小大型玩具多樣,有小轉椅、中型滾筒、大型滑梯,適合嬰兒玩也適合少年玩,各取所需,結伴游玩,快樂無比。玩具設施安全,都有軟質保護,我手一摸腳一踩,真想驚叫,讓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軟質場地,那厚度那軟度……孩子在這里玩那才是真正的安全。孩子愛玩水,社區(qū)開設了多個玩水吧,簡易與復雜、現(xiàn)代與古舊的和諧,只為兒童的興趣和需要。由高而低、從天而降的倒水區(qū),地面上沖擊不一的音樂噴泉,深淺不同的干凈露天游泳池,大孩、小孩、小小孩,他們赤著腳、散著發(fā),快樂地用屁股堵水眼,奔跑著躲避水桶倒下的水,快活地在游泳池里你追我趕,陽光、燦爛。社區(qū)博物館和藝術館,設計與布展更體現(xiàn)了兒童人文情懷和多元融合,涂鴉紙板、多色蠟筆、彩色瓶蓋,博物架、圖書架、真實的爬行動物和高科技的機器人隨處可見。展覽中心的設施設備,給予兒童的不僅是幫助和支持,更是一種接納與尊重,他們無聲勝有聲,吸引、召喚、期待著兒童的觀察與互動,在順應兒童需要的同時,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作為公共教育資源的博物館所隱含的教育期待。
三、多游戲,實操作;小規(guī)模,大課程
靜坐在昆士蘭科技大學凱爾文格羅夫校區(qū)的409、219、304等教室,我們聚焦澳大利亞“幼兒教育導論、課程概覽及需求分析、幼兒教育課程理論及方法論、與家庭及社區(qū)共事、幼兒教育數學課程、幼兒教育語言及讀寫課程、教育在兒童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幼兒教育藝術課程、幼兒教育科學課程、幼兒教育多樣性及包容性、幼兒教育領導力、幼兒教育文獻、幼兒教育之評判性反思及實踐”等,聆聽了十二位教授的十七場講座、參觀了“高麗女士幼教中心”“C&K柯思頓路幼兒教育中心”。讓我們在直觀、生動、形象的語言氛圍和游戲化、體驗式的學習氛圍中傾聽、交流、思考、討論、實踐,共同生活與學習,收獲多多。
在昆士蘭科技大學學習的幾天里,其系統(tǒng)、豐富、有針對性的課程讓我們受益匪淺。相比較國內的培訓,雖然每位教授給我們傳遞的信息量不是很大,但老師們生動有趣的教學風格、開放多元的問題設置,使我們在操作中學習,在體驗中感知,在反思中創(chuàng)新。
四、妙趣橫生數學、藝術和語言的教學,至今意猶未盡
澳大利亞課程框架很注重幼兒數學的學習,他們認為數學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了數學。一個好的老師就是要激發(fā)孩子探究學習的興趣??蚣軐?~5歲孩子數學學習的要求分別是:能夠描述物體的特征、配對、分類、比較、排序以及找規(guī)律。幼兒對這些知識的習得,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在對成人提供的各種教具的反復擺弄中,去探索、發(fā)現(xiàn)、總結與反思,從而主動獲得知識。
同樣,在幼兒園的藝術教學中,他們提出了“藝術,不是讓你學會繪畫,而是讓你學會觀察”的理念。在教學中,老師啟發(fā)我們用可見的顏色、形態(tài)、線條來表達內心的“開心、生氣、平靜和困惑”的感受;用“盲畫”的方式,讓我們參與“畫朋友”的游戲:只能看朋友的臉,不能看畫紙,一筆完成。在這樣的游戲中,一幅幅千奇百怪、各有特色、妙趣橫生的臉部速寫完成,我們也在歡聲笑語中提升了理念。
幼兒園的語言及讀寫課程的教學對我感觸更深。他們認為:在兒童早期的學校教育中,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因為讀寫能力是兒童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相比較國內幼兒園故事教學,澳洲更注重幼兒對故事的講述能力、創(chuàng)編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老師可以提供無字繪本,讓幼兒通過閱讀無字書,啟發(fā)幼兒講述書里面有什么,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故事,童心看世界,世界必定豐富多彩。在創(chuàng)編故事中最有趣的莫過于“投骰子編故事了”。小小的骰子有六個面,每面都有不同的圖畫,孩子們兩兩一組,互投骰子,根據骰子投出的不同畫面創(chuàng)編故事。這樣的語言小游戲,變化多,易操作,孩子們往往在歡聲笑語中一則有趣的故事就形成了。當然,這樣的游戲還可以提高難度,可以讓孩子們在空白的骰子上畫上圖畫,互相投擲,孩子于游戲、繪畫、講述中創(chuàng)造性得到發(fā)展,在操作與探索中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五、精致小巧的幼兒園彰顯著生活教育的大課程
我們按照課程安排,參觀了高麗女士幼教中心和C&K幼教中心,高麗幼教教中心已有75年建園史,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幼兒園,注重視覺形象教育。C&K幼教中心隸屬于QUT大學,以自然課程為教育理念,是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幼教機構。兩所幼兒園招生范圍均為出生六周至5歲的幼兒,人數在25~75之間,相比國內幼兒園,這兩所幼兒園的招生范圍很廣,出生六周就可以入園,招收的孩子很少,最多只有75人,這在國內是不可能的。
自主的活動空間使孩子的存在感充分體現(xiàn),用足所有的空間,每一個角落都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機會,孩子在自己的環(huán)境中自由自主自理的活動,教師只是關注孩子,給予支持。室外場地材質的多樣性,有磚地、草地、泥地、沙地、木板地、木屑地等。室外游戲材料的細致性,充分考慮不同能力的幼兒,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調整游戲材料,如,攀登架、平衡木,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高度。室內盥洗室馬桶前面放一張可以踩高的小塑料凳子,給予那些個子矮小的孩子方便。
完善的教學日記,每個班級有一本教學日記,內容是:老師每天觀察記錄孩子的學習故事,張貼孩子的活動圖片,寫明活動的目的,活動的重點是什么,孩子在活動中學到了什么,接下來孩子們要做些什么,進行哪方面的拓展,即會生成哪些課程,孩子在此活動中得到了什么發(fā)展,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反思和改進。日記最值得學習的地方是,明確給家長們一些實際操作建議,回家怎樣和孩子互動,具體提哪些問題,家長可以一目了然。班級教學日記,孩子們也可以參與進來,和老師一起記錄,每天放學時,就固定放在班級門口,家長可以隨時翻閱,以便回家科學正確地詢問孩子,幫助幼兒回憶、鞏固一日的活動內容。老師可以利用午休時間或者和孩子活動時來完成教學日記。幼兒園沒有固定的課程計劃,她們會以政府的學前教育框架為藍本,主要由孩子來控制自己的活動,孩子感興趣的活動就會繼續(xù),孩子不感興趣就會終止,老師始終支持孩子的活動。
生活教育的大課程,杜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理念在這兩所幼兒園充分體現(xiàn),在國內,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幼兒一日生活皆教育,但真正實現(xiàn)了多少,我們幼教人心中有數。高麗女士和C&K這兩所幼教中心,從孩子外出必須戴帽子開始教育,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保護自己,因為澳大利亞是個陽光國家。每個孩子自帶餐點,教室里配備一個大冰箱,多個微波爐,到孩子就餐吃點心時,孩子自己打開冰箱拿取自己的食物,自己分配這一餐吃多少,因為他們一天的食物都裝在一個盒子里,孩子就餐的桌椅是成人的高度,他們熟練地爬上椅子,邊吃邊聊。孩子午睡,自己搬來小床,自己鋪攤被褥,他們已經形成習慣。孩子在室外游玩時,老師只是觀察不干涉,但孩子進活動室洗手環(huán)節(jié),老師卻一直說個不停,雖然語言不通,但我能明白教師在培養(yǎng)孩子排隊,教會孩子等待。在高麗女士幼教中心,我看到尿布操作臺,我驚訝于尿布操作臺旁邊的爬梯,那是讓學會攀爬的孩子自己爬上操作臺,請老師幫忙換尿布。
澳大利亞的幼教,她們師資隊伍起點高,必須是學前教育本科畢業(yè),她們崇尚自然,關注個體發(fā)展,課程游戲生活化,孩子們在生活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忍讓,樹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