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艷峰
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古詩詞中描繪的畫面,都是以文字疊加構(gòu)成的??梢赃@樣說,字是詩的靈魂,詩是字的絕唱。所以,把字理析解融合到古詩詞教學中,既可以讓課堂融洽和諧,又可以達到教學古詩詞的目標。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以字理析解引導(dǎo)理解詩句意思,指引學生發(fā)揮想象,讓學生理解用字的準確性,從而達到感情升華的目的。師生在古詩詞教與學中“字”娛“字”樂,既讓學生體會到漢字運用的精妙之處,提高了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詩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留給師生的是詩意的無窮余味。這樣寓教于樂,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更顯得其樂融融。
關(guān)鍵詞:字理;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和感情,備受人們喜愛,而古詩詞中描繪的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都是以一個個極其簡練、形象的語言文字相疊加所構(gòu)成的。當代彝族詩人普馳達嶺在訪談錄《文字有靈魂,詩歌不再遙遠》一文中說道:“詩歌的魅力在于詩歌本身,用什么樣的文字鋪陳語言藝術(shù)審美的個性,我想產(chǎn)生的藝術(shù)效果是有區(qū)別的?!笨梢赃@樣說,字是詩的靈魂,詩是字的絕唱,它們同是傳統(tǒng)文化的見證者和傳承者,更應(yīng)該發(fā)揮它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作用。乘著古詩詞這歷史的車輪,展開漢字飛翔的翅膀,傳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縱觀不同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新課標中對漢字和古詩詞的教學有不同的體驗要求。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課程要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薄伴喿x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蹦敲矗绾尾拍苓_到這些目標呢?我認為,把字理析解融合到古詩詞教學中,既可以讓課堂融洽和諧,又可以達到教學古詩詞的目標。下面就談?wù)勅绾卧诠旁娫~教學中融入字理析解。
一、以字理析解引導(dǎo)理解詩句意思
在詩句意思的學習中,突出凝練含蓄、意義深刻、令人深思的文字進行字理析解,從而引導(dǎo)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句意思。
如在《泊船瓜洲》的教學中,讀到“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時,引導(dǎo)學生找出“隔”這個字,進行字理析解:
師出示“隔”的古字,問:大家看隔的古字像什么?
生一:以前老師講過,左邊的“阝”表示山、山嶺。
生二:它的右半邊像一個三足鼎,是表示像鼎一樣的炊具,三只腳相隔得比較遠。
教師適時引導(dǎo):那么山嶺和三只腳的炊具有什么關(guān)系呢?
生三:我認為炊具的三只腳互相之間應(yīng)該隔得比較遠。
師:那么,大家認為這個“隔”字本來是什么意思?
學生爭著回答:我認為一定是阻隔、隔開的意思,因為鼎的三只腳被山一樣的鼎身阻隔了,所以不能在一起的意思。
師:你們真會說。是的,這個“隔”字的本義就是阻隔。(出示“隔”字的本義以及它的字體變遷)那么詩句中這個“隔”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認為是隔開的意思。
師:嗯,老師也是這樣認為的。(在黑板上畫出詩句中“隔”的樣子)
一生突然說:老師,我認為還是距離的意思。
師:你真棒。詩人遠離故鄉(xiāng),什么阻隔了他回家的路?
生搶答:鐘山、長江、樹木……
師:這是從視覺角度上的阻隔,就像它本來的樣子。大家再想想,還有什么阻隔了它?
生沉思一會,回答:思鄉(xiāng)之情、念親之情、當個好宰相為百姓謀幸福的感情都讓他無法回家,只能遙遠的思念了。
教師及時總結(jié):是??!這是情感上的阻隔。這首詩寫于1075年春,當時王安石接到宋神宗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擔任宰相,于是他上京就任,乘船從京口到達瓜洲,回望故鄉(xiāng)時,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以表達他“江水西岸煙樹隔”的思鄉(xiāng)之情。
這樣,以字理析解為引導(dǎo),可以使學生不但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還能體會到詩人用字之妙,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詩句的內(nèi)涵。
二、以字理析解指引學生發(fā)揮想象
古人對詩詞的用字極其講究,往往要反復(fù)推敲后完成,所以古詩詞的語言十分精煉,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dǎo)學生從字理析解進而展開想象,從而體會詩詞的妙處。
例如,在《望天門山》的教學中,教師引導(dǎo):李白不愧是個天才的詩人兼畫家,他的詩《望天門山》不但能把天門山的靜態(tài)美描摹出來,還能讓我們從字里行間讀出天門山的動態(tài)美,請同學們找找詩句中可以從哪些字看出這一特點呢?
當學生回答:“斷、開、流、回、出、來”時,即從“斷”字的古字以及它的繁體字“斷”入手,講解繁體“斷”的意義:左邊是用“刀”割斷兩束絲的意思,右邊是一把斧子,用斧子砍斷東西時要用力,因此,“斷”字含有用力砍斷的意思。
然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說說天門山是怎樣斷開的?一個“斷”字體現(xiàn)了天門山什么樣的情景?讓學生從古字的字理析解中,想象“天門中斷”的情景,再次體會天門山的雄奇壯觀。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繼續(xù)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句意思:天門中斷后怎么了?由此引導(dǎo)學生回憶“開”的字形分析,以字理析解,引導(dǎo)學生想象,讓文字在詩句中活躍起來,達到體會“斷”和“開”在古詩中文字魅力的教學目的。
三、以字理析解讓學生理解用字的準確性
“字是詩的靈魂”,用字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詩的意境。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以字理析解引導(dǎo)學生理解詩中用字的準確性。
講解王安石《泊船瓜洲》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先出示“綠”的古字,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學生興致勃勃地講述:左邊像一束絲線,表示綠色大多用于染絲帛。右邊是一個取井水用的轆轤,表示綠色近似井水的顏色。它的本義是表示綠色。
師:我們都知道,井水是綠色的,綠得像碧玉一樣,通透、純凈,讓人賞心悅目。因此王安石選用了這個“綠”字。
這時候,有學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這個“綠”字是王安石經(jīng)過反復(fù)推敲才選用的。
師:哦?還有這回事?那你來給同學們講講。
于是,這位學生給同學們講了王安石推敲“綠”字的故事。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我適時把他說的王安石先后用過的字寫在黑板上“到、過、入、滿”,然后詢問:為什么只寫出了四個字?不是說他用了十多個字,最后才選擇“綠”的嗎?你們也來當回小詩人,如果是你,你會在這里用什么字呢?同學們的興致立刻就上來了。隨著同學們熱烈討論,一個個鮮活的文字躍然黑板上:拂、吹、映、來、趕……哈哈,同學們的詞匯可真豐富!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經(jīng)過了反復(fù)推敲才決定用“綠”字,一定有他獨特的地方吧!請大家讀讀詩句,仔細體會一下。
經(jīng)我這么一說,孩子們沉默下來了。過了好一會兒,有一個聲音小心翼翼地響起:老師,王安石一定是想表達春天的到來,江南兩岸一片新綠,那顏色像井水一樣純凈、通透,令人賞心悅目,而我們說的那些字,只寫出了春風的到來,卻沒有寫出顏色和感受,所以我覺得不太合適!大家都很贊同她的說法,我也點頭稱贊。
正想往下講,又一個聲音冒了出來:春天又不是只有綠色,還有那些鮮花的顏色呢?我覺得用“染”才好,染就可以有很多顏色了。既然有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我們當然要尊重學生的積極性,那就繼續(xù)討論吧!我放手讓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用“綠”好還是用“染”好。
討論過后,學生紛紛上臺匯報。最后我總結(jié)出這樣的結(jié)論:春天是以綠色為主,它是生命蓬勃向上的象征;“染”雖然可以染出很多顏色,但是就像染發(fā)一樣,只是表面的,時間久了就會褪色。而綠是自然的、由內(nèi)到外產(chǎn)生的,就像井水一樣,永遠都是那么碧綠、通透。王安石當時那種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也是像井水一樣通透、純凈,由心而發(fā),自然就會讓人回味無窮。另外,從用詞來看“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當動詞用,既有“來到”之意,又有“綠色”之義。
四、以字理析解達到感情的升華
人們都說:“詩是字的絕唱”,詩中“一字一傾城,一字一垂青”,多少古詩詞因為一字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也是因為這個名句,使詩句中的那個字成為錘字煉句的典范,飽含詩人多么深邃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在教學古詩詞時,抓住重點的字進行字理析解,就可以引導(dǎo)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提高析字用詞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感受意境中升華感情。
如在教學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師:讀了這兩句詩,你們知道它寫的是什么嗎?
生:這兩句寫的是景。
生:這兩句詩還是在表達詩人感情的。
師:你們說得都很對,從表面上看,這兩句全是寫景,其實詩人卻是在借景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出示詩句)你們認為詩中哪個字表達了詩人的感情?
生:孤、唯。
師:那么,這兩個字是怎么表達他的感情呢?我們一起來看這個“孤”的古字。(出示)它像什么?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左邊像一個包布里的嬰兒。
教師馬上糾正:不是包布,應(yīng)該叫襁褓。
學生繼續(xù)回答:左邊是一個還在襁褓里的嬰兒,右邊是一個長在瓜藤上的瓜。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那么從這個“孤”的古字,你們能猜到它的意思嗎?
生搶答:是一個嬰兒就像瓜藤上只有一個瓜一樣孤單。
師:真的很像?!肮隆弊直緛淼囊馑季拖衲銈冋f的那樣,表示孤單。所以孤單也表示只有一個的意思。那么,長江上真的只有一個帆船嗎?
生:那么大的長江江面上不可能只有一個帆船的。
師馬上問:你們來說說,詩人為什么在這里要用“孤帆”?為了表達什么呢?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詩人送的只是孟浩然一個人,所以眼里只有他乘坐的那條船……他的注意力只在好友乘坐的那條船上……他是為了表達他的心已經(jīng)陪伴著好友往廣陵去了。表達了他舍不得好友走……表達了他們之間真摯的友情。
師:是啊,詩人雖然在詩句中沒有用“友情”“真摯”這樣的字眼,卻在“孤”“唯”這樣的字里行間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中,讓我們體會到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
總之,“字是詩的靈魂,詩是字的絕唱”這是對古詩詞用字的高度概括,師生在古詩詞的教與學中“字”娛“字”樂,既讓學生體會到了漢字運用的精妙之處,提高了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詩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留給師生的是詩意的無窮余味。這樣寓教于樂,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更顯得其樂融融。
參考文獻:
[1]劉淑玲.讓學生做語文學習的主人[J].寧夏教育,2002(3).
[2]黃愛文.詞語字理析解[J].小學教學設(shè)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