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偉
摘要:面對散文難教、學生難學的困局,群文閱讀可以作為打破單篇局限、拓寬學生閱讀面、增強學生閱讀興趣、為散文教學提供支點的有效途徑。從群文閱讀的教學內容選擇方面出發(fā),可以圍繞一個議題,如從作者、文章內容、文章內涵等角度選取一組文章進行閱讀教學,達到獲取有價值信息、提升語文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散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1-0076
散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我們卻長期走不出散文難教、學生難學的困局。群文閱讀是一個契機,為散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支點,它打破了單篇的局限,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了思想啟迪。下面是筆者針對蘇教版初中語文散文群文閱讀教學開展所進行的一些嘗試性實踐:
一、多角度確定議題
群文閱讀不是簡單地把幾篇相關聯(lián)的課文組合到一起進行閱讀,它首先要圍繞一個議題,有需要地將一組文章引進課堂進行閱讀,達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提升語文能力的目的。
1. 關注作者,確定議題
不同的作家其經歷不同、成長地域不同、接受文風影響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寫作風格。我們可以從作者入手,精心篩選他的文章,確定議題進行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取了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老舍的作品語言風格明顯,京腔京味濃郁,只有一篇《濟南的冬天》還不能完全體現,閱讀散文不是在教學中分析寫了哪些人、事、物、景,再總結一下文章的主旨,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它需要引領學生領會文本意蘊,感悟作者個性情懷??梢赃x取《濟南的秋天》《趵突泉》等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這幾篇散文中觀察角度的變化、修辭手法的妙用、語言口語化但又感情強烈純摯的特點等。較多了解作者成長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對準確把握文章透過地域性的只字片詞和文句運用所表達的獨有情感幫助很大。
2. 圍繞內容,確定議題
蘇教版語文教材是以主題組構單元的,這更有利于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有效地補充能讓學生在閱讀教材的同時,調動生活和情感體驗,體會文章所傳達的豐富多樣的情感。以七年級上冊為例,第二單元以事件為內容的“金色童年——《往事依依》《十三歲的際遇》”,可以補充冰心的《我的童年》、莫言的《童年讀書》;第三單元以事物為內容的“民俗風情——《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可以補充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第四單元以時間為內容的,“多彩四季——《春》《濟南的冬天》《夏》”,可以補充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老舍的《濟南的秋》,這些都是很好的群文閱讀教學材料。放在一起,比較閱讀,在對比中感受同類型作品的相同與不同,更容易地理解和深入體悟文章主旨。
3. 挖掘內涵,確定議題
語文教材有著厚重的文化含量,在教學中還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材和課外資源進行整合,挖掘其人文內涵或思想內涵,使學生產生更為強烈的情感沖擊,為學生的精神世界打開一扇窗。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愛國情懷”為主題,《棗核》《最后一課》《始終眷戀著的祖國》,可以補充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第三單元以“至愛親情”為主題,《背影》《我的母親》《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可以補充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龍應臺的《目送》,這樣的分類更易于學生求同存異,擴大閱讀面。學生通過這組文章的閱讀,從不同的素材中感受到想要表達的同樣情感,其有效閱讀和寫作表達的融會貫通會順暢許多。
二、多方面設計問題
1. 從不同點入手,重同中求異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可以從寫什么、怎么寫、好不好、為什么等常見的閱讀方法入手對群文進行比較閱讀。如同樣是寫傳統(tǒng)節(jié)日,《本命年的回想》重在寫節(jié)日習俗,多用白描,《端午日》重在寫場景,有細節(jié)描寫、正側結合、虛實結合,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重在對端午風俗的描寫和對家鄉(xiāng)高郵鴨蛋的介紹,表達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語言平淡但情味盎然。《都市精靈》《幽徑悲劇》都是在今昔對比中表達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熱望,但是語言風格卻明顯不同,《都市精靈》語言娓娓道來,在看似平淡家常的對比中表達出對環(huán)境變化的理性思考;《幽徑悲劇》的語言更為濃烈,字里行間表達著藤蘿被毀的痛,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反復品味,自會理解兩篇文章不同的語言風格。
2. 從相同點入手,重同中升華
在一篇帶多篇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閱讀所得運用于其他文章的閱讀之中,進而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甚至寫作起到積極作用。如對課文《阿里山紀行》的群文閱讀教學,先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移步換景、按照游蹤變化來寫景物的方法;再引導學生閱讀《鼎湖山聽泉》《美麗的西雙版納》等多篇文章,并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游記散文都是這樣一種構思方法。讓學生在遷移中鞏固知識、形成能力,以后再見到游記散文,會自己思考分析,甚至能寫好風格不一的游記散文。
3. 從遷移沖突入手,重感受思辨
對于一些立意深刻,和學生生活經驗有一定距離的所謂“難學”的文章,我們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間隱性的差異,設計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如“魯迅筆下的少年——《故鄉(xiāng)》之閏土、《社戲》之雙喜”;如古代散文中以“封建士大夫遭遇貶謫后的人生態(tài)度”為主題可以選取一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蘇軾《記承天寺夜游》、柳宗元《小石潭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修《醉翁亭記》這幾篇作品都是作者在仕途不暢、貶謫在外時所做,但是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卻有不同,引導學生感受幾位士大夫不同的精神世界、胸懷品質后,引發(fā)學生思考現代人應怎樣面對挫折。
群文閱讀是全營養(yǎng)的均衡閱讀,為語文教學創(chuàng)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它的豐富性遠遠超出了想象,它考驗著教師的視野,眼光、智慧和對閱讀教學的理解。
(作者單位:河南省三門峽市育才中學 4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