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云 王銀霞
(1.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zhèn)農業(yè)技術服務中心,河南濮陽 457100;2.河南省濮陽縣農業(yè)局,河南濮陽 457100)
豫北小麥主要病害的癥狀及防治措施
王雪云1王銀霞2
(1.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zhèn)農業(yè)技術服務中心,河南濮陽 457100;2.河南省濮陽縣農業(yè)局,河南濮陽 457100)
濮陽縣小麥的病害主要有小麥銹病、白粉病、葉枯病、赤霉病、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等,現將表現癥狀及防治方法逐一說明。
1.1 癥狀:銹病又稱“黃疸”,有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三種,在濮陽縣均有發(fā)生。小麥這三種病的共同特征是病部產生繡色的夏孢子堆和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其癥狀主要區(qū)別為:條紋病主要危害葉片,在成株葉片上鮮黃色夏孢子堆沿葉脈排列成行,呈虛線狀。葉銹病也是主要危害葉片,葉片上產生圓形到長橢形圓形的褐紅色夏孢子堆呈現不規(guī)則散亂排列。稈銹病主要危害莖稈和葉鞘,夏孢子堆長橢圓形,黃褐色,不規(guī)則散生,合成大斑。
1.2 防治措施:(1)種植抗病品種和品種合理布局,如:新麥18、豫麥34、豫麥49等。(2)農業(yè)防治;適期播種,避免早播。合理施肥澆水,氮磷鉀肥合理使用。C、藥劑防治:可用三唑酮,速保利拌種。生長期葉面噴灑,每畝用20%三唑酮乳油40—50毫升或12.5%戊唑醇水乳劑17克,25%丙環(huán)唑乳油30—35毫升,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克,兌水噴霧。
2.1 癥狀:病斑多發(fā)生于葉背面,下部葉較上部葉重,病部產生初期為黃色小點,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病斑,上面生有一層白色粉狀霉層,以后,霉層變?yōu)榛野咨驕\褐色,并生有許多小黑點,病斑多時可愈合成片,導致葉片發(fā)黃枯死。雨水多且分布均勻,日照少的條件下發(fā)病較重。麥田肥過大,植株茂密也有利于發(fā)病。
2.2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如:豫麥34、豫麥18、周麥16、周麥19等。(2)農業(yè)防治:適期適量播種,控制田間群體密度,改善田間通風透光,增強植株抗病力,合理施肥澆水。(3)藥劑防治:用種子重量0.08%—0.1%的20%三唑酮乳油或2%戊唑醇濕拌劑1:1000拌種可有效抑制苗期白粉病的發(fā)生。春季病葉率達10%,每畝可選用20%三唑酮乳油40—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20—30克,25%丙環(huán)唑乳油30—35毫升,兌水噴霧。
3.1 癥狀:各產麥區(qū)的葉枯病類型較多,主要危害葉片,可單獨形成黃斑,葉片感染初期產生黃褐色斑點,后擴展為橢圓形到紡錘形大斑,后期病斑融合,導致葉片變黃干枯。潮濕多雨和冰涼的氣候條件有利于葉枯病發(fā)生,氮肥過量,冬麥播種早或播量偏大,也易發(fā)病。
3.2 防治措施:(1)農業(yè)防治,選用健康種子,適時適量播種,平衡使用氮磷鉀肥,合理澆水。(2)藥劑防治,種子處理,可選用33%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2%—0.3%的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可選用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
4.1 癥狀,小麥赤霉病又叫爛麥頭,紅麥頭,麥穗枯。主要發(fā)生在濕潤多雨的地區(qū)。小麥受害可在生育期的許多部位,主要引起苗腐、莖腐、桿腐和穗腐,根冠也隨之腐爛,輕者病苗黃瘦,重者死亡??菟烂鐫穸却髸r產生粉紅色霉狀物。穗腐發(fā)病初期先在殼基部出現水漬狀淺褐色斑。
4.2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如溫麥6號,周麥9號等。(2)農業(yè)防治,收貨后及時深耕滅茬,減少菌源,合理澆水,搞好田間管理。(3)藥劑防治。種子處理是防治芽腐和苗枯的有效措施,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畝100千克用藥100—200克濕拌,或2%戊唑醇濕拌劑1:1000拌種。
5.1 癥狀:小麥全蝕病是小麥毀滅性病害,在我省發(fā)生較重,是一種根部病害,主要癥狀是莖稈基部及葉鞘變?yōu)楹谀_狀。抽穗前后發(fā)病,根部變黑霉爛。到抽穗灌漿期,莖基部明顯變黑腐爛,土壤潮濕有利發(fā)病。
5.2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如:豫麥49等。(2)農業(yè)防治,實行輪作,可與棉花、花生、大豆等輪作,增施有機肥,平衡使用氮磷鉀肥。(3)藥劑防治,種子處理,可用12.5%硅噻菌胺懸浮液劑按1:(300—500)或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按1:500包衣處理,在小麥返青期到拔節(jié)期,每畝可用30%苯醚環(huán)唑·丙環(huán)唑乳油20—30毫升,12.5%硅噻菌懸浮劑20—30毫升,2.5%咯菌腈懸浮液劑20—40毫升,兌水80—100千克,淋澆于小麥基部。
6.1 癥狀:小麥幼苗發(fā)病后在芽鞘上產生黃褐色至黑褐色梭形斑,擴展后引起莖部、根間、分蘗節(jié)和莖基部褐變,組織壞死,根系朽腐,麥苗平鋪在地面上,下部葉片變黃死亡。成株期病葉上出現梭形小褐斑,后成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褐色斑,表面灰黑色,然后枯死。小穗發(fā)病出現褐斑和白穗。土壤濕度和溫度過高過低都易發(fā)病,土壤瘠薄也易發(fā)病。
6.2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2)農業(yè)防治,使用有機肥,輪作倒茬,適時早播、淺播。(3)藥劑防治,可選用23%戊唑醇·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400—500)拌種,也可用15%多菌靈·福美雙懸浮220—300克或50&三唑酮· 福美雙懸浮種衣劑100—125克拌種100千克。還可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60—100克或25%丙環(huán)咗乳油20—40毫升,25%丙環(huán)咗乳油40毫升加20%三唑酮乳油60毫升兌水噴霧。
7.1 癥狀:小麥不同生育期發(fā)病,分別造成爛枯死、病苗、死苗、花桿爛莖、枯孕穗及白穗等癥狀。拔節(jié)后葉鞘上出現典型癥狀是中部灰色,邊緣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擴大相連后造成“花桿”。小麥和玉米輪作發(fā)病重,播種早、密度大、氮肥多、濕度高利于發(fā)病。
7.2 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如:新麥18、豫麥34、豫麥57等。(2)農業(yè)防治,實行與非本科作物輪作。如:小麥—甘薯、小麥—花生兩熟制。冬麥適期晚,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平衡使用氮磷鉀。(3)藥劑防治:可選用咯菌腈、戊唑醇拌種,返青拔節(jié)期病株達10%—15%時,可用5%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每畝300—500克,兌水噴灑莖部,孕穗期,用20%三唑酮乳油,每畝50—60克兌水噴霧。
S512
A
1003-1650(2017)04-0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