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文
一、中學生在歷史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課堂設問和批閱試卷時,我常常會覺得遺憾:有的問題答案很簡單,就是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學生已經非常熟悉,然而學生就是不會運用。比如“試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分析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根源”,學生對于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特點都非常的了解,卻不會運用它。有的時候,學生知道怎么回事,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或者表達得不妥當。如在回答“新航路開辟和鄭和下西洋的經濟指導思想有什么不同”時,學生答:“西歐重視經濟,中國重視政治?!焙苌儆袑W生能答出這一時期西歐的經濟政策——重商主義。有的時候,內容和答案基本相符,但是表述不嚴謹。如在回答“材料反映秦代土地制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時,學生答:“由王有變?yōu)閲校窨梢再I賣。”有的時候,學生的答案很專業(yè),但是卻文不對題。如“評析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學生答:“精耕細作,歷史悠久,自成體系等?!?/p>
這樣的情況多了,我就開始留心,發(fā)現學生在歷史學科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上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不能正確理解歷史術語。如題目“請簡述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幾乎有一半的學生答的都是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這說明學生沒有正確理解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概念。
二是不能合理運用歷史術語。如讓學生評價封建社會中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時,學生回答的是“靠天氣決定收獲,農民生產的大部分成果要上交”,而沒有把這些口語化的語言轉換成歷史術語。
二、原因
經過初步調查,我發(fā)現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引導不夠,使得學生缺乏學科語言使用意識。比如針對某高中一年級學生的調查發(fā)現,12.84%的學生認為教師未強調學科術語的使用。在問到“你認為應該如何提高你的術語表達能力”時,所有學生幾乎一致地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而16.78%的學生認為是否用術語答題不重要,21.77%的學生認為歷史術語沒有影響自己答題。這樣的調查顯示了學生使用術語的意識薄弱。
二是學生沒有儲備相應的歷史知識。學生對基礎知識不熟悉,對歷史術語和已學的歷史知識不能理解與運用。在考試時,經常要花很長時間組織語言的學生占41.61%;理解的題意與原本題意有差別的學生占71.28%;在回答問題時所答內容和想要表達的有差別的學生占26.08%。
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對學科語言的正確理解與運用
基于我的調查和教學經驗,我認為要解決學生對歷史學科語言的理解與運用的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強調歷史術語使用的重要性,增強學生使用術語的意識,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歷史術語
部分學生認為答題只要能將意思表達出來即可,至于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則無所謂。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求學生的答案完全和標準答案一致,但這也不能表示答題沒有規(guī)范。在平常的教學和講解題目的過程中,教師應向學生強調答題的規(guī)范性、語言表達的嚴謹性,避免出現稚氣的語言和口語化的語言。
要增強學生的術語使用意識,首先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要規(guī)范、嚴謹、準確,時刻不忘所教學科的學科性質。雖然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有時會使用一些俏皮的語言或者形象的比喻等,但這只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要讓學生學會區(qū)別形象的比喻和客觀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差別。如在學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時,教師說“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但是學生答題時卻需運用相應的史實來說明,而不能只答出這個比喻。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教材上的語言表達,積累學科語言。教材可以說是規(guī)范的學科語言最好的載體。在表達基本概念時,最好忠實于教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教材上的語言來進行表述。教師應該重視自己的板書設計。板書設計的內容,不僅要能展現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和教學的基本框架,還應該是學科語言的凝練。教師在講解習題時,應該把規(guī)范的答題用語展現給學生。這樣,在長期的學習中,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學會規(guī)范語言的運用。
(二)引導學生掌握完整的歷史知識,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首先,對于一些重要的歷史概念、深奧艱澀的歷史名詞、專業(yè)的歷史術語,教師應深入淺出地講解,讓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邏輯性和結構性;而且在講解的過程中,不能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應通過展示材料、配合習題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掌握基礎知識。如“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和學生通常所理解的民族主義不同,并不是針對帝國主義,而是針對清朝而言的。這樣講清楚了之后,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三民主義”的局限性。而對于民生主義的講解,應該補充一些材料。如選修二的教材上講道:“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對西方民主政治進行學習的過程中,考慮了中國實際情況,加以改造和借鑒?!睂τ谌绾谓梃b,教材闡釋了如何將三權分立改造為五權分立,但實際上,民生主義也是在吸取了西方民主政制的弊端后進行的改造。這時如果教師補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學生理解起來效果肯定會更好。
其次,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教材是按專題排列的,很有規(guī)律。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每個專題的知識點是如何展開的,幫助學生理清線索,抓住規(guī)律,把握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
此外,要做到仔細審題,明確題目的要求。如“評析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這道題,要求是分析評價,而不是列舉闡述。
歷史學習是嚴謹的,歷史語言應該有歷史學科的特色,不管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答題,都應有歷史學科意識,正確運用歷史術語,還歷史學科本來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