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傳統婚姻習俗影響,彩禮在我國農村婚姻中依然大量存在,近年來“高彩禮”呈蔓延之勢。對于彩禮糾紛,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釋二》第十條作了籠統的規(guī)定。要做到正確認識和把握此類案件,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明析。這無論對婚姻法的完善,還是對于基層案件的正確裁判來講,無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目前彩禮案件的爭議焦點以及針對爭議焦點改進的必要性等方面探討彩禮返還問題在司法實踐上的各種情況,并通過對案例判決的解析而引發(fā)思考,提出相應的建議。本文共分三個部分:
關鍵詞:彩禮;返還;法理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也逐漸開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經不是結婚的必備條件。但由于我國社會的鄉(xiāng)土性,“禮俗”觀念深入人心,人們仍普遍把訂立婚約作為結婚的前置程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訂婚前后給付的彩禮數額越來越高,少則數千元,多則數萬元。種類也越來越多,由以前單一的給付金錢,到現在除了金錢以外的金銀珠寶、珍貴玉器等。與此同時,一旦婚姻締結不成功,由此引發(fā)的彩禮糾紛案件也越來越多。本文從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出發(fā)對彩禮類案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一、彩禮案件爭議焦點總結:對訴訟主體未予明確
本案是發(fā)生在河南民權縣的一例因男子死亡,因婚約無法履行,男方父親向法院提起請求女方返還訂婚彩禮之訴的彩禮糾紛案件,在本案中喬保民生前經濟并不獨立,其給付給郭紅河的彩禮基本系喬家共同財產支出,不僅涉及喬保民的個人利益,同時也涉及原告的合法權益,民權縣法院確認喬文治符合本案原告的訴訟主體資格,判決原告勝訴。
在喬文治訴郭俊貞、郭紅河返還婚約財產一案中,我們可以看出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為:本案當事人喬保民之父喬文治是否可作為原告起訴郭俊針和郭紅河父女要求返還彩禮?
二、對彩禮案件爭議焦點改進的必要性
雖然我國法律對彩禮方面的規(guī)定并不多,但基于中國社會的禮俗性,彩禮習俗已經根深蒂度,近幾年因為返還彩禮糾紛引起的案件也越來越多,制定好彩禮類案件審理的基本規(guī)則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家庭的和睦以及基層法院審判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尊重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是滲透在一個民族乃至一種文化骨子里的東西,雖然近年來,彩禮糾紛案件越來越多,但是人們在嫁娶時依然會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給付彩禮,這是對傳統文化極大的尊重和繼承。法律只有有了適用的土壤才有意義,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對彩禮案件審理標準也不同。法律根據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完善本地區(qū)此類案件的審理規(guī)則,既尊重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同時也減輕了法官審理彩禮類案件的負擔,最大可能的給當事人雙方一個公平的裁判。
(二)保護婦女合法權益
在中國古代對女性有“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要求,這說明在封建社會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尤其在婚姻中,婦女幾乎沒有話語權。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思想觀念的逐漸開放,女性逐漸走入學校,讀書認字,走上工作崗位,賺錢養(yǎng)家,社會地位相比古代有所提高。但是家暴事件的頻頻傳出,很多婦女被丈夫打的遍體鱗傷,卻不敢反抗。夫妻雙方離婚,孩子一般會跟隨母親生活,此時有效解決彩禮糾紛,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護女性的合法權益,而且可以在更大的層面上給離異家庭未成年人一個好的生活環(huán)境,確保他們健康成長。
三、對彩禮案件爭議焦點改進意見:明確彩禮案件的訴訟主體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彩禮的給付數額越來越高,作為贈與方的男方,給付彩禮已經不單單是男方個人的贈與,大多情況下都是家庭的共同財產,尤其在我國農村,很多家庭用大半輩子的積蓄只為給女方給付彩禮。而作為受贈方的女方,父母辛辛苦苦撫養(yǎng)女兒“女兒出嫁以后吃的、用的、穿的都是女兒的”,所以彩禮不僅僅涉及個人問題,而且還涉及整個家庭。筆者通過分析總結中國裁判網的諸多案例得出以下關于彩禮案件的訴訟主體:第一種是若彩禮的贈與人和受贈人是婚姻關系的當事人雙方,則其為彩禮訴訟的當事人,若一方當事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由其父母或同胞的兄弟姐妹代為參加訴訟;第二種是若彩禮的贈與人或受贈人并非婚姻關系的雙方當事人,即在婚約訂立后婚姻關系締結前,當事人父母可與婚約一方當事人做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第三種是若婚姻關系締結前,贈與方因意外事件、不可抗力、疾病等原因死亡,婚姻締結未成功,則贈與方法定繼承人可作為原告起訴受贈方或受贈方的父母。
四、結語
彩禮作為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重要規(guī)定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之久,它經歷了由民間習俗到國家法律再到民俗習慣的歷史過程,是中國婚姻制度變遷的歷史見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現代法律體系構架內如何界定以民間習俗形式存在的彩禮的性質以及如何制定其返還規(guī)則,一直是彩禮問題爭論的焦點,各種學說和觀點匯集。雖然把彩禮看作贈與漸成通說,但是目的贈與還是附條件贈與仍存分歧。法律規(guī)定應立足于現實國情,用于解決實際糾紛,并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彩禮給付現象不會因為法律規(guī)定的回避而消失,尊重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承,從解決實際問題和糾紛出發(fā)明確彩禮性質及其在部門法中的地位,最終完善彩法律,才能解決彩禮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
參考文獻:
[1]史尚.親屬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38.
[2]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
[3]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4]熊進光婚約法律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03年06期.
[5]“江西農村‘閃婚調查:快速結婚離婚全因錢”,人民網.
作者簡介:
趙金瑩(1992~),女,漢族,陜西咸陽市人,學生,法律碩士,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