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認為,當前犯罪心理學界普遍存在一種急功近利的傾向,使得犯罪心理學重心過早和過于向實踐應用偏離,其結果導致了犯罪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先天發(fā)育不足和后天發(fā)展缺乏后勁的局面。針對這些問題,該文深刻剖析了犯罪的心理功能,認為犯罪的心理功能是犯罪主體為緩解其內部壓力和緊張狀態(tài)所采取的一種積極能動的外部反應,犯罪行為通過這一心理功能對犯罪心理的發(fā)展起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并據此提出了預防控制犯罪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犯罪;主體適應性;自覺意識心理;潛意識心理;心理功能
心理學理論必須服務于社會實踐,這既是心理學的目的,也是檢驗其理論成熟與否的標準。但是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必須是建立在科學的、成熟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沒有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而沒有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同樣是盲目、低效的實踐。因此,在當前強調心理學理論服務于社會實踐的思潮下,我們還必須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即必須將心理學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雙行并重,不可偏廢。令人遺憾的是,在心理學理論研究相對停滯徘徊的形勢下,心理學的應用性研究已呈壓倒性優(yōu)勢。筆者認為,這種一條腿走路的現象已成為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先天發(fā)育不足和后天發(fā)展缺乏后勁的重要原因和障礙。
這一傾向也深深影響著我國當前犯罪心理學界,特別是我國犯罪心理學起步晚、發(fā)展慢、基礎薄弱,因而當前這一急功近利的傾向使得犯罪心理學重心過早和過于向實踐應用偏離,其所造成的危害和負效應就更為嚴重。主要表現為:絕大多數研究至今仍停留在現象的描述、經驗總結、問卷調查、個案分析等低層次的研究水平上,許多世俗的、未經科學驗證的觀點和看法仍被想當然地看作是理論信條而通行于犯罪心理學界。由于本文專題所限,現僅簡要列舉與本文有關的幾個較為流行的觀點如下:
(1)犯罪心理與行為無論是在倫理學還是心理學意義上,都是一種區(qū)別于正常人的、異質性的心理與行為。
(2)犯罪心理學就是通過其學科本身的特殊理論范例和模式來解釋犯罪的。一般來說,它只專門適用于解釋犯罪人的心理與行為。
(3)一般來說,犯罪人之所以違法犯罪,其心理學動因不外乎是犯罪人的犯罪愿望及所希望實現的犯罪目標和結果。
(4)既然犯罪是一種主體自覺意識性行為,因而犯罪人總是最愿意選擇違法犯罪的方式和手段以實現犯罪目的。
(5)犯罪心理支配犯罪行為,犯罪行為的反饋作用通常只能強化犯罪的心理強度而已。
筆者認為上述的諸如此類似是而非的觀點已到了不得不予以全面糾正的時候了。它割裂了犯罪的心理與犯罪行為之間能動的、有機的雙向聯(lián)系,割裂了一般人心理與犯罪人心理之間的聯(lián)系和轉化通道,并導致對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出現簡單化和神秘化兩種極端傾向,最終也制約了犯罪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
針對上述通行的理論和觀點,筆者反其道而行之:
(1)犯罪心理和行為是一種合理的、正常的心理與行為。筆者這里所說的“合理”和“正?!?,并不是倫理學上的,而是純心理學意義上的。也就是說,犯罪人的心理和行為與一般人的心理和行為,究其心理實質,都是人對客觀現實的能動反映,都是個體為解決主客體相互矛盾而實施的、與客觀現實相對應、相一致的條件反射和反應系統(tǒng)。它既完全符合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和規(guī)律,也與一般人的心理與行為相互對應,相互一致。我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認定犯罪心理和行為的合理性與正常性的。
(2)犯罪心理學并不存在所謂犯罪心理所特有的理論范型。任何解釋犯罪心理的理論同時也能夠解釋正常人的心理,并且應該能夠有效解釋從正常人心理向犯罪心理轉化的過程和規(guī)律。否認了這一點,就將陷入犯罪心理預成說和犯罪宿命論。
(3)潛意識心理推力,是發(fā)動犯罪行為重要的動因和力量。犯罪行為的產生,不僅需要犯罪人自覺而又強烈的犯罪的目標和結果所產生的拉力的作用,還需要犯罪心理的某種內部推力的作用。任何犯罪行為的發(fā)動都應當是這兩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否則,僅僅憑借某種單一心理能量以期發(fā)動行為,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也將是十分困難的。令人遺憾的是,在實際的理論和實踐應用上,人們大都只看到了前者,即作為自覺意識心理水平的拉力作用,而忽視了作為潛意識心理水平的推力的作用。本文就是針對這一理論研究偏向的反思和反動的基礎上而形成的。
(4)犯罪行為是最具主體性的行為?;蛘吲c其說犯罪人總是愿意選擇違法犯罪的行為方式以實現犯罪目標和愿望,不如說犯罪人總是不得不選擇違法犯罪的方式以實現其目的和愿望。因為,犯罪首先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犯罪作為一種實現主體目標和愿望的手段,其本身并不在乎善惡是非判斷,而只是關注于手段對實現目標是否符合簡捷性和便利性等主體性要求。
(5)必須重新認識犯罪行為對犯罪心理的作用,犯罪行為對犯罪心理具有的主體適應性功能。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的關系不僅僅只是支配和被支配關系。犯罪行為對犯罪心理的作用也不僅僅只是表現為對犯罪心理強度的反饋作用上。犯罪行為對犯罪心理的作用還有一個至今仍被人們所忽視的功能,即犯罪行為對主體心理的適應性功能。
所謂犯罪行為的主體心理適應性功能,筆者將之定義為:犯罪,作為一種個體行為,是犯罪主體為緩解其內部壓力和緊張狀態(tài)所采取的一種積極能動的外部反應。犯罪行為通過這一心理功能對犯罪心理的發(fā)展起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任何有目的的行為,都是主體為解決面臨的環(huán)境和任務而采取的自覺性行為。因此,任何有意識的行為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從其發(fā)生學上看,必然有一能夠啟動行為發(fā)生的最小能量或閾值。而這一啟動能量反應在心理學上,就是主體內部的壓力和張力。否則,主體行為的發(fā)生將是不可思議的,而行為(一切行為)則是主體為了消除內部心理張力和壓力而采取的一種外化了的反應方式。奇怪的是,人們一般都只注意到了行為對人的自覺意識心理的作用,似乎很少有人認識到行為的這一潛意識心理功能,更不要說對這一功能給予起碼的重視了。對這一似乎是很簡單的現象視而不見,這始終使筆者感到困惑不解。要知道,如果行為不是有滿足心理的潛意識功能的話,僅從理論上講,心理對行為的啟動和發(fā)作也將是困難的和不可能的。
同理,犯罪作為主體的自覺意識性行為,也必然導源于犯罪人的內部壓力和緊張狀態(tài)。與一般人的心理和行為一樣,犯罪行為只不過是犯罪人采取了違法犯罪的方式以消除其內部壓力而已,從這一點來看,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同一般人的心理和行為在心理實質上都是相同的,具有同功同質性。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堅信,導致個體違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就是指犯罪人的動機與愿望。因此,要消除和矯正犯罪心理,就是要消除這一犯罪欲望和動機。這一觀點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它沒有認識到:首先,犯罪心理總是通過自覺意識心理和潛意識心理的雙重作用來決定犯罪行為的;其次,犯罪行為也總是以意識的和潛意識的二重方式反作用于犯罪心理活動的。
從犯罪心理的形式過程看,至少應包括以下兩個發(fā)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即主體需要的潛意識化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由于主體某種需要的缺乏所導致的主體內部潛意識性的緊張感和壓力。但由于主體對這種壓力尚未達到自覺意識水平,因而只表現為緊張、不安、急躁、焦慮等心理狀態(tài)。這種潛意識的緊張和壓力本身并不具有行為的質的規(guī)定性和方向性,而只是一種充滿能量并積極尋求宣泄通道的積極性狀態(tài),因而可以說是中性的。正因為如此,嚴格地說,我們尚不能將這一階段稱之為犯罪心理。但對犯罪案例及犯罪行為的回溯式研究最終還是要歸結到這一深層心理活動階段上來。因此犯罪人的潛意識壓力和張力既是犯罪行為產生的動力基礎,也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點和出發(fā)點。
隨著主體潛意識壓力和張力的逐漸增強,主體尋求緩解和消除這種潛在的壓力的欲望和要求也愈趨強烈,最終必然導致主體的實踐性活動與客觀現實發(fā)生具體而明確的接觸和聯(lián)系,從而使主體的需要由無意識化向對象化轉化。這樣,犯罪心理的演化就進入到第二階段:需要的對象化階段。犯罪主體這時不但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而且還把這一愿望與具體客觀對象、條件、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聯(lián)系起來,導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動機的確立。必須特別提出的是,無論是在第一階段還是在第二階段,主體的潛意識張力和壓力自始至終都存在著,并作為犯罪行為的重要動力,持續(xù)在犯罪行為的始終。
因此,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徹底消除和矯治犯罪心理,就不能不考慮犯罪的心理形成的更深層的心理活動。從這一點來看,對違法犯罪人實行嚴厲打擊的措施決不是萬能的。其效能只能達到犯罪心理形成的第二階段,即犯罪的自覺意識階段。它只能暫時壓抑和消退犯罪人的具體犯罪目標和愿望,并不能觸及和消除犯罪人的深層心理活動,不但達不到釜底抽薪的效果,還有可能加劇主體的內心的焦慮、壓抑和緊張狀態(tài),從而誘發(fā)其它類型的越軌行為和變異行為,如自殺、激情犯罪、暴力犯罪、心理異?,F象的增加。
由此看來,犯罪作為一種緩解個體心理壓力的反應,并不是主體的唯一選擇。一般來說,能夠滿足主體心理功能的行為變式是多種多樣的,人們通??偸菣嗪饫缀蠖x擇那些最佳的行為和方式。問題是,為什么在眾多可供選擇的行為變式中,犯罪人偏偏選擇了違法犯罪的行為方式呢?在收集和分析了大量司法案例之后,筆者逐漸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犯罪作為個體緩解內部壓力的反應,是一種主體不得不為之的行為。或者說,犯罪人之所以選擇了犯罪,是因為犯罪是一種最具主體性的行為。首先,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處于某種壓力狀態(tài)的個體同時具有合法的和非法的兩種行為方式可供選擇的話,且這些方式都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和目的時,人們通常會怎樣選擇呢?筆者認為人們通常會選擇合法的方式。既使是主觀惡性較深的人,在選擇方法、行為手段時也不是刻意追求惡的效果的。因為任何犯罪行為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實現目標的手段,而且由于犯罪人在犯罪前大都能意識到行為的非法性和可能得到的嚴厲懲罰,因此常常會造成新的,有時是更強烈的緊張和壓力。這一點既使是最邪惡的犯罪人在犯罪前和犯罪后有時也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從緩解心理壓力和張力的角度看,犯罪行為并不是一種最佳的行為,更不是主體選擇的唯一行為變式。那么,為什么犯罪人最終仍選擇了違法犯罪的行為方式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犯罪行為是最符合主體性的行為,也就是說,犯罪行為是與犯罪主體的個性特點(能力、氣質、性格等)、所擁有的條件及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最相適應的行為。因而,相對于犯罪主體而言,也是最經濟、最直接、最簡捷、最便利地解決主體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的行為。因此才使得犯罪人在眾多可供選擇的行為變式中最終不得不選擇了違法犯罪的行為方式。實現了犯罪的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所以,在某種意義上,犯罪可以說是犯罪主體由于缺乏有效的、可供選擇的、符合社會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變式以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采取的一種變通性行為。
關于犯罪的心理功能到這里已說得夠多了,現在該談談理論的實踐意義了。既然犯罪行為產生的深層心理根源乃是犯罪人的內在潛意識緊張和壓力,那么我們就完全有可能通過改變犯罪人的內部心理壓力而控制犯罪行為的發(fā)生。這樣,我們就可把“如何預防和控制犯罪”轉化為一個相對簡單明了的、可供心理學技術操作的課題上來,即“如何控制主體的內部張力和壓力”這一實踐命題上來。從犯罪的潛意識功能來看,預防和控制犯罪至少應包括以下五個可操作層次:
第一個層次,主體環(huán)境控制層次。
它是通過對可能引發(fā)主體的內部壓力的客觀線索的控制以預防和避免主體內部壓力發(fā)生的一種操作方法。任何心理活動的產生都是人對周圍客觀現實的反映。同理,導致犯罪行為發(fā)生的深層心理——主體內在的壓力和張力也必然是主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外部現實環(huán)境的產物和反映。因而,從理論上講,要從根本上控制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就必須對可能引發(fā)主體內部壓力的一切客觀線索做到全面控制。但要達到這一層面的操作要求幾乎是不可能。這一方面是由于能夠發(fā)生和加強主體內部壓力的客觀線索具有無限多樣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還由于主體對這些客觀線索的反映具有極大的個體差異性。因此,期望通過對客觀環(huán)境的控制以達到對犯罪心理和犯罪行為的有效控制是不可能的,在犯罪預防實踐中也常給人以防不勝防的感覺。因此,它必須與第二個操作層次聯(lián)系起來。
第二個層次,主體倫理控制層次。
它是通過對可能引發(fā)主體的內部壓力的主觀線索的控制以預防和避免主體內部壓力的一種操作方法。其主要措施就是采取多種有效的方法加強主體的倫理道德觀念,以增強人們在面臨可能引發(fā)心理矛盾沖突與壓力的環(huán)境下的心理抵抗力和忍耐力。心理學表明:人的倫理道德思想和意識在轉化為主體的人格結構之后,能夠以潛意識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動中,從而對主體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倫理控制是避免和緩解個體內部壓力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并已被證明是預防和控制犯罪的卓有成效的措施和方法。
第三個操作層次:主體心理控制。
與前兩個層次不同的是,前兩個層次主要是預防和避免主體內部壓力的產生,而心理控制則是在主體壓力已經產生的情況下所采取的一種心理學控制技術與方法。它主要是通過心理技術和方法以疏導和緩解主體內部壓力和緊張狀態(tài),從而最終改變異性反應。犯罪的心理功能表明,既然導致犯罪的深層次心理與動力源于主體內部的緊張和壓力,那么緩解這種壓力和緊張感就能夠直接避免和防止犯罪的發(fā)生。大多數違法犯罪案例都表明,行為人在實施犯罪前都有明顯的甚至是激烈的思想斗爭和矛盾沖突。其內部壓力與緊張狀態(tài)的強度和方向此時往往處于極為敏感的狀態(tài),往往一句話甚至一個細微的動作暗示就能影響(增強或減弱)主體內部壓力狀態(tài),從而使主體打破這一力量均衡狀態(tài)而采取相應的行為(犯罪或放棄犯罪)。因此,對處于這一心理激活狀態(tài)的個體而言,這時的心理控制技術與方法往往能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教育效果,通過考察每一個司法個案我們不難發(fā)現,幾乎所有犯罪事件的發(fā)生都有具有偶然性和非不可避免性。絕大多數案件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如何發(fā)揮和實施心理控制技術與方法,這是犯罪心理學急需解決的理論與實踐課題。但也必須指出,心理控制技術作為一種技術只是治標的、權宜性的功能性技術,而不是一種治本的方法。因為它只能暫時消退和改變主體的內部壓力狀態(tài),而不能改變壓力源和防止壓力的重新發(fā)生。因此,它并不能單獨發(fā)生作用,而必須與其它方面,特別是與倫理控制層次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第四個操作層面,即主體的行為控制。
犯罪的心理功能表明,既然犯罪并不是犯罪主體解決其內部壓力最愿采取的行為和最佳行為,更不是主體的唯一選擇行為,那么預防和控制犯罪,就可以通過提供給主體以多種可供選擇的、能夠緩解主體內部壓力的變通性、替代性、補償性行為變式而得以實現。事實上,違法犯罪者與一般人的區(qū)別并不僅僅在于兩者的欲望和目標方面的區(qū)別,而常常是由于兩者在實現目標和欲望過程中所擁有的能力和手段方面的差異。因為通過考察犯罪案例就不難發(fā)現,導致犯罪行為發(fā)生的環(huán)境和線索并不是犯罪人特有的。事實上,任何可導致犯罪發(fā)生的線索都有可能被一般人所遇到,只不過這一線索并沒有因此而導致一般人內部壓力和沖突,或者既使造成了主體心理失衡狀態(tài)的發(fā)生,但一般人完全有能力和條件采取多種合法的方式和手段以消除和緩解其內部壓力而已。因此,我們常說的“好人之所以是好人,是因為他沒有作惡的機會”,不如修正為“好人之所以是好人,是因為他沒有作惡的必要”更恰當些。本文的行為控制技術為犯罪心理和行為的預防、矯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和思路。
第五個層面,主體的人格控制。
這一層次是我們預防和控制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最根本的措施,在內容上它實際是上述四個層次的綜合。上述的每一個層面的控制中都包含有人格控制的內容,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和作用到主體的人格中去,最終導致人格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由于人格控制在上述諸控制層面中具有整體性、綜合性、穩(wěn)定性、決定性的特征,因而它也是我們預防和矯治犯罪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和所要追求的最佳結果。
參考文獻:
[1]羅大華.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劉邦惠.犯罪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楊士隆.犯罪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高漢聲.犯罪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朱營周.新編犯罪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6]梅傳強.犯罪心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7]李世棣.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6.
[8] 張保平.犯罪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9][英] Ronald Blackburn ,吳宗憲 劉邦惠等譯.犯罪行為心理學——理論、研究和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10]宋小明.犯罪心理學教程[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11]張明.走向歧途的心靈——犯罪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2]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13]葉奕乾.個性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4]根漢·何瑾,馮增俊譯.人格心理學導論[M].??冢汉D先嗣癯霭嫔纾?984.
[15]伯格J·M, 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16]坎特D,吳宗憲等譯.犯罪的影子 ——系列殺人犯的心理特征剖析[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王亮(1963~),男,河南開封人,廣東司法警官學院副教授,教務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