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紅
摘要:“先學后教、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自主中學,在探究中學,在交流中學,在展示中學,方式多樣,行為活躍。滿足了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課堂不僅實現了有效,而且達到了高效。本文結合我聽課與自己教學經歷,通過課堂教學實例談談自己對“先學后教、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先學后教 以學定教 自主學習 合作交流 展示優(yōu)化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是為了不教”。經過多年的教學模式實踐,我深深感受到“先學后教”無疑是實現教學最終目標的最好模式。學在教之前,教在學之后,以學定教,學生在自主中學,在探究中學,在交流中學,在展示中學,方式多樣,行為活躍。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獨立思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在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增強。滿足了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課堂不僅實現了有效,而且達到了高效。以下我結合我聽課與自己教學經歷,通過課堂教學實例談談對“先學后教、合作交流”教學模式的感受
“先學后教、合作交流”指的是學生先自學新知識,教師在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基本模式為學生課前自學,激趣導入——課上小組交流—全班展示(教師點撥)——當堂訓練提高。
一、課前自學、提出困惑,是“先學后教”的基礎
課前自學是提高效率學習的序曲,它是確保學生帶著疑問去上課的前提。和老師直接教相比,自學獲得的知識印象更深刻,更扎實。另外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能發(fā)現自己困惑的地方。帶著問題去上課,學生會學得更積極,更有實效。
在自學過程中,學生不能泛泛地、單純地看書,而要根據導學案提供的預習提綱邊認真讀書,邊思考。思考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什么,與前面我們學習過的哪一部分知識有聯系,思考例題的思路、計算方法?;蛘咚伎歼@部分新知有哪些疑難問題,并把這些問題整理好,上課時交流解決。完成導學案提供的預習提綱。
如在教學蘇教四年級上冊《含有中括號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中,我充分發(fā)揮導學案的導學作用,學生以自己習慣的方式解決學案中的相關問題,為參與課堂探究活動凝聚力量,在引入新課后,我問道:“通過你的預習,你有什么困惑,可以提出來”。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有小括號、中括號,有沒有大括號呢?”“一道題中為什么用了小括號,還用中括號?”“中括號有什么作用?”“計算含有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應注意什么?”……學生帶著問題去交流、展示。本節(jié)課,學生不僅能很好的計算含有中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還知道中括號的作用,能聯系實際理解為什么一道題中有了小括號還要用中括號,還知道了大括號。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會學習、會質疑。
二、小組合作、合作交流是“先學后教”關鍵
本環(huán)節(jié)旨在解決學生自學暴露出來的主要傾向性疑難問題,時間控制在7分鐘左右,以“兵”教“兵”教學方式為主,也就是學生會的教師不教,教師教的是只有教了學生才有可能學會的知識,突出教學的關鍵點,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疑難處實施教學。學生能獨立完成的,不主張合作完成,學生能合作完成的,教師不代勞。在這一階段,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創(chuàng)造,去表演,去思考,去實踐。
在教學蘇教四年級《角的度量》一課時,學生已經根據導學案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預習;在對預習作業(yè)的檢查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量角器的構造;能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在小組交流時,不會的同學也在小組交流中學會在紙量角器上找角,知道量角器的構造,認識了刻度。但是大部分同學看紙量角器的角不知道什么時候用內圈刻度,什么時候用外圈刻度,我就把這部分內容作為重點展示,出示一個開口朝左的60°角和開口朝右的60°角,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角的一邊從內圈0刻度開始就看內圈刻度,反之就看外圈刻度。同時也克服了本節(jié)課難點,學生在量角時也能很好地讀出度數。
三、展示是“先學后教、合作交流”的提升
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展示、交流。在比較、討論、評判、引導中優(yōu)化學習成果,展示思維方式,總能探求思路和方法,加深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在這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分享交流,對學生的不同見解給予尊重,促使全體參與,學生結合小組或他人的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和改進,教學效果得到整體優(yōu)化。
在教學《倍數、因數》一課時,學生通過自學、交流,到了展示的環(huán)節(jié),找36的因數;甲組展示36的因數(1、2、4、6、18、36),乙組展示36的因數(1、2、3、4、6、9、12、18,36),丙組展示36的因數(1、36;2、18;3、12;4、9;6),學生展示、講解自己的做法。學生通過比較,也深深體會到找36的因數就是找能整除36的數,要一組一組地找,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通過在比較、討論、評判中優(yōu)化了學習成果,這種方法也深深的印在學生的腦海里。
四、當堂訓練,做到“堂堂清”
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會”到“回學”的轉變。在課堂上要留出1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當堂訓練,將學與練有效地結合起來。通過“當堂訓練”能及時反饋學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教師隨時點撥、指導,達到“堂堂清”。訓練的題目要有階梯性,滿足各個階段學生的要求。
如:在教學《簡單的周期》一課時,我設計了以下練習題,(1)快到國慶節(jié)了讓我們共同“祝愿祖國繁榮昌盛祝愿祖國繁榮昌盛……”第30個字是那個字?第32個呢?(2)自己用文字或符號設計一組你喜歡的周期。(3)今年是羊年,小紅今年14歲,你知道他屬相是什么嗎?本節(jié)練習題,不僅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關注到各個階段的學生,還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使其從“學會”到“會學”,無論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還是從終身教育、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都是我們數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先學后教”自主學習的模式,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樂學習,“要我學”真正成為“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