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澤潤,李行健
(1.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長沙410081;2.國家語委規(guī)范詞典編委會,北京100010)
韓國人心中的漢字及其相關(guān)問題
彭澤潤1,李行健2
(1.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長沙410081;2.國家語委規(guī)范詞典編委會,北京100010)
文字和文字記錄的語言,都是在新老銜接中逐漸進化的。雖然不可能違背規(guī)律倒過來變化,但是局部的留念,甚至形成主流和支流并存的多元化格局,是文化傳承的必然規(guī)律。
漢字;韓語;韓語漢字;諺文;語言發(fā)展
韓國和朝鮮都說一樣的語言,叫做韓語或者朝鮮語。在歷史上,都沒有自己的文字,都借用漢字記錄他們的語言。后來,他們發(fā)明音素化的音節(jié)文字諺文。諺文把一個音節(jié)用一個字來書寫,樣子像漢字,但是字和音節(jié)一一對應(yīng),而且字內(nèi)部又有根據(jù)音素的多少分解成的跟音素一一對應(yīng)的部件,甚至連部件內(nèi)部的筆畫還跟音素之間的區(qū)別特征對應(yīng)。一般教材,把這樣的音節(jié)文字跟音素文字混淆起來,甚至有專家認為是音征文字。這都是把字的記錄功能和字內(nèi)部的形體理據(jù)混淆起來的結(jié)果。
這些認識問題我們先不詳細澄清,我們要談?wù)摰氖?,韓國廢除漢字,采用自己發(fā)明的表音文字諺文以后,人們是怎樣在對漢字的留念中走過來的,甚至在一直使用漢字的中國發(fā)展起來以后,有人開始懷疑廢除漢字的做法是否違背科學。漢字會在韓國恢復使用嗎?下面就這些問題,我們開展學術(shù)問答。
【彭澤潤】李先生,您2015年8月接受韓國國立國語院邀請,參加南北韓語言統(tǒng)一國際學術(shù)會議,在會上分享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合編《中華語文大詞典》的經(jīng)驗和成果。我們知道,1446年朝鮮政府在借用漢字記錄朝鮮語大約1 200年以后,頒布自己制定的拼音文字諺文,但是漢字在上層階級的主流的語言生活中仍然繼續(xù)使用了500年。直到1948年才宣布全面廢除漢字。我很想知道廢除漢字半個多世紀以來,韓國人是怎樣對待漢字的。您可以說說嗎?
【李行健】我是中國《兩岸語文詞典》大陸編寫組主編。我作為這次會議的主要嘉賓第一個演講,介紹我們詞典編寫的情況和經(jīng)驗。聽眾反映很熱烈,韓國主流媒體對我的演講做了報道,韓國《中央日報》進行了專訪。除了詞典問題,還有兩位資深的學者(其中一位是首爾大學的教授)就漢字問題發(fā)問。
【彭澤潤】問了什么呢?
【李行健】一位問,我們兩岸字的簡繁差異怎么解決,繁體字很好,為什么不統(tǒng)一用繁體字。我回答,簡繁字本質(zhì)都是漢字,本身沒有好不好的區(qū)分。就信息化社會而言,方便使用就好。顯然,在方便使用方面簡化字優(yōu)于繁體字。臺灣的蔣介石先生就進行過兩次漢字簡化,只是沒有成功。一次是20世紀30年代在大陸,另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在臺灣。這充分說明,簡化字方便是中國人的共識。日本用漢字,也在使用中進行了簡化。此外,即使使用繁體字的臺灣同胞手寫也多用簡化字,比如“臺灣”的“臺”,很少有人寫作“臺”。甚至在我見過的臺灣印刷品中,也有把“臺灣”的“臺”印作“臺”的。經(jīng)過調(diào)查,他們能很快學會簡化字。臺灣有賣大陸簡化字書的專門書店,生意十分紅火。韓國另一位學者問的問題更有意思。他希望中國挑頭恢復從前的東北亞中韓日三國共用漢字的文化圈,這樣大家即使語言不同,也可以通過漢字交流。
【彭澤潤】看來韓國也有人對漢字的感情不比我們?nèi)醢。?/p>
【彭澤潤】您的意思這種對漢字的感情,只是一種漢字情結(jié),并不符合現(xiàn)實趨勢?
【李行健】現(xiàn)實卻恰恰相反,韓國去漢字化越來越明顯。我20年前訪問首爾(當時叫做“漢城”),到處可以看到漢字,并且還法定使用將近一千個漢字。而現(xiàn)在韓國街上就很難看到漢字了!不過,沿著漢江的幾十座橋,每座橋都有一個在路牌上用漢字寫的橋名。例如我們穿行過的“麻浦大橋、銅雀大橋、楊花大橋、西江大橋”等等。我專門在住的飯店周邊考察,看到幾處不顯眼的地方還有漢字。一處是一座建筑“峻工”的石碑,1983年竣工,“峻工”是書法漂亮的漢字。另一處是韓國著名的食品“蔘鷄湯”。還有一處是賣“中國料理”。
【彭澤潤】即使廢除漢字半個世紀了,20年前漢字在韓國還很有地位啊!
【李行健】當時正好聯(lián)合國秘書長、韓國前外長潘基文先生為慶祝美國奧巴馬總統(tǒng)生日,用漢字書寫了一個條幅“上善若水”送給奧巴馬。不少通訊社發(fā)了大幅照片報道。不知潘基文先生對韓國要排除韓文使用漢字是什么感想。這不等于寫外國字去送人嗎!上次我訪韓的時候,當?shù)厝藥胰タ催^三八線一座高大的烈士紀念碑,碑文全文用漢字和漢語寫成。我問當?shù)厝藶槭裁从脻h語漢字。他說凡是重要而莊嚴的文告等都要用漢語漢字,因為表達準確清楚,避免同音詞的干擾。至今韓國人取名字還要有一個漢字的名稱。這個漢字名字,過去直接寫在名片上,現(xiàn)在不寫了,但是常常用括號把漢字名字注釋在旁邊,例如國語院長宋喆儀先生送我的名片就這樣寫。大概也是為了不致把同名同姓的人弄混的緣故吧!
【彭澤潤】看來不只是漢字情結(jié)。漢字使用習慣中流傳下來的“確定性”,特別是在家族姓氏繼承中仍然有難以完全被拼音文字取代的優(yōu)勢。
【李行健】可能要慢慢過渡。他們很關(guān)心我們大陸的簡化字同臺灣的繁體字的矛盾怎么處理。我們在詞典中條目采用簡體和繁體同時呈現(xiàn)的方式,其他內(nèi)容大陸出版簡化字版本,臺灣出版繁體字版本。他們覺得這樣很好。我還介紹了在兩岸交流中這種簡體和繁體的差異影響很小,兩岸共同在探討“書同文”的問題。
【彭澤潤】這么說,就像我們在歷史名勝古跡中,可以看到古代漢字及其記錄的書面漢語一樣,漢字甚至漢字記錄的書面漢語在韓國也有歷史傳統(tǒng)?
【李行健】17日上午,我應(yīng)邀去漢城大學名譽教授金學主先生家做客。他和夫人陪同我和老伴去南山市中央公園,那里有一座過去韓國的“老屋”,留下讓人參觀。從門口對聯(lián)到里面,用的文字都是漢字,內(nèi)容也是漢語的,例如,“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大門上雖然沒有門神,卻一邊一個大大的行書寫的“龍”和“虎”字,這也是起門神的作用。另外,韓國的“朝鮮日報”和“東亞日報”等報頭,不知道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是用的漢字。
關(guān)于“自恃燃燒”,燃燒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是人類進步的里程碑,也是人們?nèi)粘I钇毡楹碗x不開的現(xiàn)象。人們在日常生活、生產(chǎn)、科研中有著深刻的認知。化學中認為:燃燒是燃料在高溫條件下,發(fā)生發(fā)光、發(fā)熱的化學反應(yīng),生成新物質(zhì)。
【彭澤潤】我們現(xiàn)在的漢語流行歌曲,幾乎都要夾雜幾句英語才覺得圓滿、國際化。這是否說明當年漢語也有這樣的國際影響?
【李行健】漢語確實有過這樣的影響,曾經(jīng)通過漢字這種書面漢語形式,影響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形成漢字文化圈。這些事實讓我深深感到,在國家或民族的長期交往中,什么算國粹,什么是舶來品,有時難分清界線。對我有用,吸收過來就好,久而久之舶來品也就變成了國粹。
【彭澤潤】當年拒絕直接采用拉丁字母,發(fā)明漢字形式的注音字母,最終還是用了拉丁字母做漢語拼音形式?,F(xiàn)在用了半個世紀,特別是到了電子信息時代,人們已經(jīng)無法離開它,拼音成為輸入漢字的大眾方式??墒牵鎸h字,很多人還有排斥漢語拼音的心理??磥砦覀円獢[正這種心態(tài),好的就要學習和接收。
【李行健】中華民族發(fā)展歷史中這樣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例如“胡琴”“香菜”“琵琶”等等,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覺得是外來的了。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學習了拼音方法,創(chuàng)造出了反切,才打破了只能用一個字給另外一個字直接注音的局限。佛教是外來宗教,但是它在中國生根開花,對漢文化的影響真是無處不在,誰也不去追究它是不是“國粹”。本來不是“國粹”,慢慢也就成了“國粹”。更奇怪的是,佛教在發(fā)源地早已衰落,而在中國卻落地生根,枝繁葉茂。什么事情好像都不能絕對化。有一座日本占領(lǐng)韓國時建造的日本總督府,后來還是拆了,大約韓國人看到就惡心。其實愛國主義也可以多角度考慮問題,可以把那些遺跡作為反面教材。
【彭澤潤】朝鮮和韓國原來是一個整體,說一樣的語言,現(xiàn)在出現(xiàn)語言分歧,怎么編輯共同的詞典?
【李行健】韓國詞典編纂事業(yè)會設(shè)立在市區(qū)內(nèi)政府的一座會館內(nèi),有12層,共有編制人員25人,屬于正式單位建制。政府提供500平方米左右辦公用房,每年經(jīng)費3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 642萬元)。設(shè)立選詞、語法、新詞、信息處理、辦公室和資料室等組織。2006年開始工作。由于政治原因,會議大多在我國北京、沈陽等地召開。韓國政府很重視這項工作,由統(tǒng)一事業(yè)部負責。朝鮮的相關(guān)費用也由韓國的編纂事業(yè)會開支。計劃2019年出版編成的《標準朝鮮語大詞典》,收詞30萬條左右。
【彭澤潤】怎么處理古代語言和現(xiàn)代語言詞匯的關(guān)系?
【李行健】座談會上,大家感到我們雙方有共同的經(jīng)驗、收獲和困難。對于韓國和朝鮮的韓語(朝鮮語)詞典,1 900年前的詞,凡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用的一概不收。但是,南北韓有差異的詞分別注釋出有什么區(qū)別。主要是描寫南北韓語言的現(xiàn)實情況,目的是促進交流溝通和民族語言的統(tǒng)一。對于大陸和臺灣的漢語詞典,也是描寫為主,客觀反映各方語言實際,確切地注釋出相互的差異。詞典的詞條雙方共同選取,分頭注釋,然后互相審讀改定,這些程序我們差不多都是一樣的。但是他們要把海外僑民用的特殊語詞和南北韓存在的方言詞也收錄在詞典中,所以他們收的詞才會有30萬條左右。
【彭澤潤】這樣不是成了一部現(xiàn)代朝鮮語方言大詞典了?
【李行健】我曾經(jīng)質(zhì)疑作為“標準民族語”詞典,這樣做是否合適的問題。他們解釋說:南北韓方言詞不多,不像中國漢語方言復雜,海外華僑數(shù)量大,特殊詞語多。他們對南北韓語中所有的詞兼收并蓄是為了保留一個現(xiàn)代朝鮮語的真實狀況給后世。
【彭澤潤】由于政治原因,雙方語言學者合作方便嗎?
【李行健】韓國和朝鮮的政治關(guān)系對編纂工作有不小影響。這次大會邀請了朝鮮代表參加,但是他們沒有來。由于平時交流不便,只有利用開會時間才能與朝鮮參加編纂的學者研究詞典的問題,共同修訂詞條注釋。所以平常的工作會議時間一般比較長,會議次數(shù)也較多。
【彭澤潤】面對政治敏感詞,怎么辦?
【李行健】他們問到雙方認識理解不一致的詞條怎么辦的時候,我告訴他們,認識有差異的特別是一些敏感詞條,不能取得共識時可以暫時不編進詞典。有些認識不一致的詞條也可以在釋義中只注出認識相同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可以暫時不涉及。他們也認為這樣處理較好。
說明:李行健,男,1935年生于四川遂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國家語委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顧問。曾經(jīng)擔任語文出版社社長。主編《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等。
Chinese Characters in Korean and Related Problems
Peng Zerun1,Li Xingjian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2.Dictionary Editorial Committee of State Language Commission,Beijing 100010,China)
The language of writing and writing records is evol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Although it is impossible to go against the law of changes,it is still an inexorable law of cultural heritage that the language would leave its trail in use and form the a diversified situation in which branches coexists with the mainstream.
Chinese characters;Korean;Korean Chinese characters;Hangul;language development
H12
A
2096-2266(2017)05-0110-03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5.018
(責任編輯 劉英玲)
湖南省教育廳重點課題“湖南江永女書園女書文化的多媒體典藏和開發(fā)研究”(16A136)
2017-01-08
彭澤潤,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語言理論、語言現(xiàn)代化與漢語方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