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維輝
(1.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杭州310028;2.浙江大學中文系,杭州310028)
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
——以“頭-首”為例
汪維輝1,2
(1.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杭州310028;2.浙江大學中文系,杭州310028)
描述斯瓦迪士100核心詞的head條在漢語中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內(nèi)容包括古今幾個主導詞的音、形、義、詞性、組合關系和本語義場的聚合關系、歷時演變、方言差異,最后是小結(jié)。表示head義,漢語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元→首”和“首→頭”兩次替換,前者在上古早期就已完成,后者則大概在西漢后期。現(xiàn)代方言主要有“頭”系和“腦”系。大約半數(shù)以上的方言點說“頭”,覆蓋了十大方言區(qū)。“腦”系中分布最廣的是“腦殼”和“腦袋(瓜/瓜子)”,其次是“腦”。各地未見有單稱“首”的,作為構詞語素殘存在雙音詞中的也罕見,這代表了漢語核心詞歷時演變的一種類型,即舊詞被新詞徹底替換,而且基本上是一對一的替換。“頭”替換“首”可能是緣于同音競爭?!澳X”雖然在西漢就可以指“頭”,但是“腦”系的興起應該比較晚,許多復音形式都是金元時期以后才出現(xiàn)的,不過現(xiàn)在似有逐步取代“頭”的趨勢。
漢語核心詞;歷史;現(xiàn)狀;“頭、首、腦、元”;漢語詞匯史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結(jié)項成果的一部分。該成果為一部約52萬字的書稿,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總論”,分三章概述了漢語核心詞研究的相關問題及主要研究結(jié)論:第一章“核心詞及其研究”,介紹了什么是核心詞、為什么要研究核心詞、研究目標、材料與方法;第二章“漢語核心詞面面觀”,總結(jié)了漢語核心詞的主要類型和演變規(guī)律,把漢語核心詞的歷時演變類型歸納為五種,討論了演變的動因、“縱”和“橫”的關系、類概念的確立和類名(上位詞)的形成以及核心詞與漢語史分期的關系;第三章“漢語核心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討論了斯瓦迪士(M.Swadesh)100詞表的修訂、重建史實、深入調(diào)查方言、漢藏語眼光和研究者的基本素養(yǎng)等五個問題。下編“分論”,是對漢語100個核心詞歷史與現(xiàn)狀的具體研究,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代詞和副詞六類,逐個描述核心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情況。
下面先列出下編的“凡例”,之后是名詞部分的一個詞條“head”,以求教于同道。
下編討論漢語100個核心詞的歷史與現(xiàn)狀。體例如下。
1.每個詞條包括【音】【形】【義】【詞性】【組合關系】【聚合關系】【歷時演變】【方言差異】【小結(jié)】諸項。
2.詞目用詞以現(xiàn)代漢語的通用詞為準,現(xiàn)代漢語詞項和古代漢語的對應詞項中間用“-”號隔開;有兩個以上對應詞項的,中間用“/”隔開;詞項只列主要的代表詞,不作窮盡性列舉。詞條后面括注英文。
3.注音分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讀音、中古音和上古音三項?,F(xiàn)代音用拼音,中古音和上古音用國際音標,暫依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的擬音,上古音加注李方桂的擬音,放在“/”后面。更詳細的字音信息可參看李珍華、周長楫編撰《漢字古今音表》(修訂本)和林連通、鄭張尚芳總編《漢字字音演變大字典》。現(xiàn)代漢語雙音詞如果是詞根加詞尾形式的,只注詞根的古音。有的后起詞沒有中古音或上古音的,以“-”表示。
4.古文字字形與《說文解字》所列的小篆字形沒有實質(zhì)性變化的,用《說文》小篆字形;有變化的,列出主要的代表性形體。根據(jù)需要對字形作簡要的分析說明。必要時用{}表示詞,用<>表示字。
5.現(xiàn)代漢語詞義(除特別說明者外,指詞目中“-”前面的詞)主要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簡稱《現(xiàn)漢》)和《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簡稱《八百詞》)。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體例,單字條目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成詞的標注詞類,用簡稱外加方框表示(如名);不成詞的語素和非語素字不做標注。單字條目中的文言義,只給數(shù)詞、量詞、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標注詞類,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做標注。古代詞義(除特別說明者外,指詞目中“-”后面的詞)主要依據(jù)《漢語大詞典》(簡稱《大詞典》)和《漢語大字典》(簡稱《大字典》,有時與《大詞典》合稱“二典”),剔除其中的現(xiàn)代義(指沒有古代書證的義項)。必要時自己根據(jù)例句作歸納或修正。為了全面反映詞義,《現(xiàn)漢》處理為不同詞條的義項一般也列出,在右上角標出詞項的序號;姓氏義和假借義也列出,但不作討論;用作地名、山名、水名、器物名等專名的義項一般也只列出而不討論。為便于對照,古今詞義列表展示,相同的義項排在同一行,沒有相應義項的則空缺,詞義有所不同的后加“*”標示。義項的排列順序依《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漢》沒有的義項再依“二典”。
6.“組合關系”就是跟其他詞語的搭配關系?!熬酆详P系”列出處于同一語義場的主要詞語(非窮盡性列舉),只收跟基本義有關的,不管其他義項,如“知”只收“知道”義。
7.現(xiàn)代漢語方言的信息,主要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六卷本(簡稱《現(xiàn)大》)、《漢語方言大詞典》五卷本(簡稱《方大》)、《漢語方言詞匯》第二版(簡稱《詞匯》)和《漢語方言地圖集》(簡稱《地圖集》)、《漢語方言解釋地圖》(簡稱《解釋地圖》)、《漢語方言解釋地圖(續(xù)集)》(簡稱《解釋地圖續(xù)》)。其中《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的“哈爾濱”簡稱“哈市”、“烏魯木齊”簡稱“烏市”、“南寧平話”簡稱“平話”。依據(jù)《漢語方言地圖集》所作的方言詞分布表,方言區(qū)名稱后面括號中的數(shù)字是說該詞的方言點數(shù)①由于方言點多,情況復雜,統(tǒng)計時難免有錯漏,加之地圖本身可能也會存在問題,所以數(shù)據(jù)不一定絕對準確。/該方言區(qū)的總點數(shù)。現(xiàn)代漢語方言只管詞項和義項,一般不涉及讀音。根據(jù)各個詞的特點,側(cè)重點有所不同,一般的原則是:各地說法比較一致的詞,重點放在義項上;有過歷時替換、各地說法差異大的詞,重點則放在詞項上。這兩方面的方言差異都采用列表的方式來展示。
8.每個詞條分成簡明敘述和資料附錄兩部分。為節(jié)省篇幅,這里只列出簡明敘述部分,資料附錄暫從略。
【音】
頭、腦、首、元的音見表1。
表1 頭、腦、首、元的音
【形】
《說文解字·頁部》:“頭,首也。從頁,豆聲?!?/p>
《說文解字·匕部》:“匘,頭髓也。從匕,匕,相匕著也。巛象髪,囟象匘形?!倍斡癫米ⅲ骸八鬃髂X?!?/p>
《說文解字·首部》:“首,棻同,古文棻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即巛也。”《說文解字·棻部》:“棻,頭也?!卑矗杭坠俏?、金文首字象人頭有發(fā)形,如;偶見無發(fā)者,如:。
《說文解字·元部》:“元,始也。從一,從兀?!备啉櫩N《中國字例》:“(元)意為人之首也。名詞。從人,而以‘●’或‘二’指明其部位,正指其處,故為指事字?!奔坠俏淖鞯刃巍?/p>
【義】
“頭”古今詞義都很多,主要的義項大部分相同?!冬F(xiàn)漢》的⑧⑩兩義為古代所無,是現(xiàn)代漢語階段新產(chǎn)生的義項。古代的?-諸義《現(xiàn)漢》未列,其實?義(“田頭”“村頭”的“頭”)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存在,其余則為今天所無,不過除?義用例稍多外,都不是常用義。此外,還有兩個義項同中有異:一是②古代不用作“指所留頭發(fā)的樣式”義;二是作量詞古代的用法比今天豐富。
“腦”的基本義古今都是“腦髓”,但同時又都可以指“頭”。除此二義外,古今各有三個義項,彼此都不相同。
“首”有六個義項古今一致,不過除作量詞外,今天都已經(jīng)是語素義;作量詞古代的用法遠比今天豐富;古代的⑦-êJS義為今天所無,其中除⑦和?外都不是常用義。
“元”的本義“人頭”現(xiàn)代漢語沒有保留,《現(xiàn)漢》的前四個義項古代都有,⑤義(“單元”的“元”)則為古代所無。古代的⑥-?義為現(xiàn)代所無,大都不是常用義,其中?義比較常用,但這只是一個用字的問題,明代以后“元來、元本、元先、元由”的“元”寫作“原”,大約主要是出于避諱〔1〕,詳見表2。
表2 頭、腦、首、元的古今詞義對比
續(xù)表2
續(xù)表2
【詞性】
頭:名詞、形容詞、量詞、詞綴,偶可用作介詞,相當于“從;臨”,表示時間接近某一點。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六:“頭西下控著馬,東向馭坐車兒?!薄缎咽酪鼍墏鳌返谑兀骸邦^你們出來的兩日前邊,把我與晁鳳叫到跟前?!秉S肅秋校注:“頭,打、從、自、在?!闭劯琛洞髲S(連載之三)》:“陳局長罵道:‘這兩年事出得太多,操蛋的。頭春節(jié)到現(xiàn)在,我?guī)缀蹙蜎]睡過一個安生覺?!保ā蹲骷椅恼?996年1~6月)尹俊卿《混沌》:“頭春節(jié),人緩過來了,債也堆起來了。”(《人民文學》1981年第8期)
腦:名詞。古代可用作動詞,指擊碎頭部,引申可指打擊,如漢揚雄《長楊賦》:“腦沙幕,髓余吾?!睗h張衡《東京賦》:“斬蜲蛇,腦方良。”《宋書·禮志三》:“南腦勁越,西髓剛?cè)??!蹦铣盒煦栋遵R篇》:“西征馘小月,北去腦烏丸?!?/p>
首:名詞、形容詞、量詞、動詞?!笆住弊鲃釉~,現(xiàn)代漢語只有“出頭告發(fā)”義,這是從古代漢語繼承下來的,如《晉書·藝術傳·幸靈》:“竊者急遽,乃首出之?!惫糯鲃釉~的義項遠多于現(xiàn)代:(1)首創(chuàng);首倡。如《漢書·律歷志上》:“北平侯張蒼首律歷事。”顏師古注:“首,謂始定也。”(2)頂著。如晉楊泉《五湖賦》:“頭首無錫,足蹄松江。”(3)斬首。如《新唐書·劉總傳》:“元和以來,劉辟、李锜、田季安、盧從史、齊、蔡之強,或首于都市,或身為逐客。”(4)依據(jù);根據(jù)。如《禮記·曾子問》:“今之祭者不首其義,故誣于祭也?!编嵭ⅲ骸笆祝疽?。”(5)標明;顯示?!抖Y記·間傳》:“斬衰何以服苴?苴,惡貌也,所以首其內(nèi)而見諸外也。”陳澔集說:“首者,標表之義,蓋顯示其內(nèi)心之哀痛于外也?!保?)伏罪。如《漢書·梁孝王劉武傳》:“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不首主令,與背畔亡異。”顏師古注:“不首謂不伏其罪也。”《后漢書·西域傳序》:“雖有降首,曾莫懲革,自此浸以疏慢矣。”李賢注:“首,猶服也,音式救反?!?/p>
元:名詞、形容詞。
【組合關系】
下面只舉出所有的組合關系,其中前四類數(shù)量最多。
1.作中心語。前面可受名詞、形容詞、動詞、代詞、數(shù)詞、量詞、數(shù)量結(jié)構、詞組等修飾,也可在定語和“首/頭/腦/元”之間加“之/的”字。
2.作定語??尚揎椄鞣N名詞(包括方位詞),也可在“首/頭/腦/元”和名詞性成分之間加“之/的”字。
3.作主語。后接動詞和形容詞謂語。
4.作賓語??勺鞲鞣N動詞的賓語,也可作介詞賓語。
5.作謂語?!笆住痹诠糯W髦^語,義項頗多,現(xiàn)代則僅限于“出頭告發(fā)”義;“腦”在古代偶作謂語。參看上文【詞性】部分。“頭”則未見用作謂語者。
6.后帶數(shù)量補語。
對于?Ai∈D,檔案實體A的特征信息分屬1個或多個視圖,在構建檔案信息關聯(lián)分析模型之前,需要對來自不同數(shù)據(jù)源異構的檔案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融合,通過對檔案信息進行特征提取形成關聯(lián)節(jié)點,將多源異構的檔案數(shù)據(jù)映射到不同視圖的特征關系圖中,形成多視圖下的檔案信息特征關聯(lián)圖。
7.并列關系?!笆住焙汀邦^”都可以跟相關的名詞構成并列詞語,位置以在前居多。中間也可以用“與、和”等連詞連接。如首領、首腦、首足、首尾、首虜、元首、頭首,頭腦、頭領、頭目、頭蹄、頭面、頭臉、頭須等。
8.重疊。首首:量詞重疊,指每一首,始見于唐詩,如張籍《送楊少尹赴鳳翔》:“詩名往日動長安,首首人家卷里看?!饼R己《讀賈島集》:“遺篇三百首,首首是遺冤?!鳖^頭:有二義:(1)量詞重疊,猶每樁,每件。如唐方干《獻王大夫》詩:“直緣材力頭頭贍,專被文星步步隨?!鼻逯芰凉ぁ稌啊肪硭模骸肮湃颂撔娜绱耍凰平袢祟^頭欲占第一也?!标愅憽蹲慵惨话儆嗳站旁仑ト颊刃惺抑小吩姡骸邦^頭俗事來心上,莫去塵根是得天?!保?)猶言領導人。此為今義,現(xiàn)代口語詞,還可說成“頭頭腦腦”。
【聚合關系】
頭顱、腦袋(瓜)、腦殼、腦瓜、身、體、手、足、肩、背、胸、腹……
【歷時演變】
上古漢語表示head義主要有“首”“元”“頭”三個詞①此外還有一個“天”,見于甲骨文、金文,傳世文獻罕見?!?-3〕,王鳳陽認為“‘元’‘首’‘頭’是古今同義詞”〔4〕,這是對的②李佐豐討論了三者的詞義差別?!?〕?!笆住弊肿畛S?,甲骨文中已常見,可見其歷史之悠久。“元”字從甲骨文、金文等早期字形來看,本義應該就是指“人頭”(詳上),但是甲骨文、金文中未見實際用例?!稜栄拧め屧b下》:“元,首也?!泵鞔_記載了此義。但是文獻用例并不多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免胄入狄?gu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杜預注:“元,首也。”《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蓖貘P陽認為:“‘元’表‘首’應是在很遠的古代,因為在先秦的典籍中‘元’的常用意義已經(jīng)不是它的本義而是它的派生義‘為首的’‘開始的’‘第一的’‘最大的’等義項了?!雹蹍菍毎灿邢嗤目捶??!?,6〕李佐豐認為“元”指人頭時含有褒義,“表示含有贊許意義的首”?!邦^”則是一個后起詞,最早的用例見于《左傳·襄公十九年》:“荀偃癉疽,生瘍于頭。”〔5〕
王鳳陽和吳寶安都認為,表示head義漢語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元→首”和“首→頭”兩次替換,前者在上古早期就早已完成〔4,6〕。那么,從“首”到“頭”的替換發(fā)生于何時?又是何時完成的呢?關于這個問題,漢語史學界已有不少討論,但意見并不一致。王力指出:“戰(zhàn)國以前,只有‘首’沒有‘頭’。金文里有很多‘首’字,卻沒有一個‘頭’字。《詩》《書》《易》都沒有‘頭’字。到了戰(zhàn)國時代,‘頭’字出現(xiàn)了④承遠藤光曉教授函示:據(jù)《古文字詁林》8卷第3頁,“頭”字出現(xiàn)在蔡侯X鼎,X字難認讀,可能是祝振雷《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青銅器銘文集釋》(吉林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討論的字。如果是通常所稱的“蔡侯申鼎”的話,蔡侯齊是春秋時的人,公元前5世紀。比王力說的時代要早。(2016年12月16日電郵)維輝按:原文作“頭”,這個字形的確比傳世文獻早出,不過在“蔡侯申之頭鼎”中,“頭”代表的并非表示head義的{頭}這個詞,祝振雷引崔恒昇說:“‘頭’,陳秉新說通‘脰’。廣雅釋言:‘脰’,饌也。青銅器有‘羞鼎’‘飤鼎’‘善(膳)鼎’等,殆屬于此類?!笨梢娺@個“頭”只是一個同形字。迄今為止,{頭}這個詞的最早出處還是只能追溯到《左傳》。。它可能是方言進入普通話里的。作為‘首’的同義詞,它在口語里逐漸代替了‘首’。”引了《墨子·魯問》《莊子·在宥》和《荀子·議兵》用“頭”的三個例子。又說:“在口語里,同義詞達到了意義完全相等的地步是不能持久的,所以‘首’在口語里逐漸讓位給‘頭’。”引了《史記·鄒陽傳》和《后漢書·劉圣公傳》中的兩條諺語〔7〕。魏德勝經(jīng)研究后推斷:“戰(zhàn)國時期口語中‘頭’已取代了‘首’,但在一些固定形式中仍用‘首’,如:稽首、頓首、斬首等?!薄?〕管錫華對《史記》的分析結(jié)論是:“西漢‘頭’已遠遠超過了‘首’?!辈贿^他不同意“戰(zhàn)國時期口語中‘頭’已取代了‘首’,只是在一些固定形式中仍用‘首’”的看法,認為:“即使到西漢,也不能說口語中‘頭’已取代了‘首’。”〔9〕同是考察《史記》,池昌海的看法卻有所不同:“通過考察,我們認為,到秦漢時,‘頭’的使用能力仍與‘首’相當,至少在書面語言中是這樣的。因為我們也注意到,在《史記》的語言中,‘首’無一例用于直接陳述,皆為作者的記述、轉(zhuǎn)述,而‘頭’則有多例見于書中人物的對話,……從這一考察看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在口語中,‘頭’已基本上成為常用詞,而‘首’則一般不見于口語表達了?!薄?0〕從西漢劉向《說苑》中這組詞的使用情況來看,我認為到西漢后期的口語里“頭”應該已經(jīng)基本上取代了“首”。由于《說苑》一書基本上用文言寫成,當然還不可能都用“頭”而不用“首”,兩者的出現(xiàn)頻率基本持平,選用哪一個具有一定的隨意性,但用“首”的那些例子書面語色彩明顯較重,劉向筆下更喜歡用“頭”的傾向還是顯而易見的,這足以說明在作者的實際口語里“首”大概已經(jīng)很少說了①參看汪維輝《〈說苑〉與西漢口語》“首/頭”條,載《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十輯,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吳寶安(2006)也認為,“‘頭’在西漢比‘首’更具生命力”,“西漢時,‘頭’取代‘首’成為‘頭’語義場的代表詞,‘首’則在功能和使用上均出現(xiàn)萎縮?!??!妒酚洝分谐霈F(xiàn)了“頭發(fā)”,而沒有“首發(fā)”,也透露出口語的消息?!邦^”作為單音詞替換“首”后,“首”并沒有完全從詞匯系統(tǒng)中消失,而是降格為語素,仍然具有較強的構詞能力,構成了一批復合詞,如首末、首引、首次、首位、首尾、首肯、首級、首鎧等等。有些跟由“頭”構成的復合詞重疊,但詞義上往往有差別,如首領/頭領,首腦/頭腦,首尾/頭尾,首甲/頭甲,首先/頭先,首足/頭足,首面/頭面,首飾/頭飾,等等。
“腦”在西漢就可指“頭”,如《淮南子·俶真》:“云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彼抉R相如《上林賦》:“箭不茍害,解脰陷腦?!贝撕髿v代都有用例,如隋顏之推《觀我生賦》:“莫不變蝯而化鵠,皆自取首以破腦。”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俠盜》:“韋知其盜也,乃彈之,正中其腦?!倍鸥Α懂孃X行》:“側(cè)腦看青霄,寧為眾禽沒?!彼瘟_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三:“諺有云:日出早,雨淋腦。”②此例顯然是為了押韻而說“腦”。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八:“他窺頭探腦去看那轎里抬的女眷,恰好轎簾隙處,認得是徐家的莫大姐?!鼻遴嵺啤逗罂淘娦颉罚骸鞍鍢蛟娍讨褂诖艘?。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將平日無聊應酬之作,改竄爛入,吾必為厲鬼以擊其腦?!钡硬⒉欢?,詞義跟“頭”也不完全等值?!邦^腦”連文可指“頭”,這種新舊合璧詞大約始見于中古,如南朝宋求那跋摩譯《佛說菩薩內(nèi)戒經(jīng)》:“佛以十五日說戒時,文殊師利正衣服,以頭腦著佛足,起,長跪白佛言。”梁陶弘景《真誥·握真輔》:“唯覺初時作六七日,聞頭腦中熱,腹中校沸耳?!钡硬欢唷,F(xiàn)代方言中仍有一些地方管“頭”叫“頭腦”。(詳下)“腦”在現(xiàn)代方言贛語、晉語和中原官話中可以單用指“頭”(詳下),但在普通話中不能單說,《現(xiàn)漢》“頭”義下所舉的例子是“探頭探腦”?,F(xiàn)代口語中常用的“頭”的俗稱“腦袋”一詞,大約始見于金元,如:干撞殺鄭恒那村廝!牙關緊,氣堵了咽喉;腦袋裂,血污了階址(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八)。望下一看,打個筋斗。撞破腦袋,鮮血直流(元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第二折)。這廝則除了鐵天靈,銅脖項,銅腦袋,石鐫就的脊梁(元尚仲賢《尉遲恭三奪槊》第一折)。
“腦瓜(子)”和“腦殼”見于文獻的時代就更晚了,大約要到清末和現(xiàn)代,如清白云外史《后紅樓夢》第二十回:“湘云笑道:‘寶哥哥,你快快的把腦瓜子再往河泥里鉆一鉆,好等林妹妹試個凈頭的手段兒?!雹佟稘h語大詞典》“腦瓜”條首引老舍作品,嫌晚?!澳X殼”本指頭骨,用來指頭大概是方言,《漢語大詞典》“頭顱”義下所引的例子是毛澤東和沙汀的文章〔11-12〕。
【方言差異】
據(jù)《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057頭人的”地圖〔13〕,“頭”在各地的稱呼很紛繁,可分為“頭”系和“腦”系,還有少數(shù)其他說法,詳見表3。
表3 “頭”系、“腦”系和其他說法的方言差異
續(xù)表3
“腦”系中分布最廣的是“腦殼”和“腦袋(瓜/瓜子)”,其次是“腦”。
各地未見有單稱“首”的,作為構詞語素殘存在雙音詞中的也罕見①據(jù)《現(xiàn)大》,福州“頭首”和“頭腦”兼說。這是唯一見到的“首”作為構詞語素保留的例子。“頭首”這種“新舊合璧詞”至晚在東漢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東觀漢記·光武帝紀》:“代郡太守劉興將數(shù)百騎攻賈覽,上狀,檄至,光武知其必敗,報書曰:‘欲復進兵,恐失其頭首也?!敝T葛亮《便宜十六策·斬斷》:“奪人頭首,以獲其功,此謂盜軍,盜軍者斬?!比绱丝磥?,福州話中的“頭首”應該是淵源有自的。不過秋谷裕幸教授函告:我查了一些19世紀傳教士的材料,沒有發(fā)現(xiàn)“頭首”。所以我個人覺得《福州方言詞典》里的“頭首”哪怕它客觀存在,還是最好盡量慎重對待。(2017年1月10日電郵)筆者感謝秋谷先生的提醒。這個例子暫時存疑。,這足以說明“頭”替換“首”的完成時間很早。
在各地實際口語中,“頭”的稱呼往往有多種,其中大多帶有詼諧或不敬的色彩,例如哈爾濱:頭,腦子,腦瓜兒,腦瓜子,腦袋,腦袋瓜子,腦仁兒,腦仁子,腦瓜仁子,腦殼兒,腦殼子;濟南:頭,腦袋,腦袋瓜子,腦瓜兒,腦瓜子;上海:頭,腦子,頭腦子,腦殼,頭腦殼。(據(jù)《現(xiàn)大》)
【小結(jié)】
現(xiàn)代各地方言中“頭”的口語稱呼十分豐富多樣,但詞根基本上不出“頭”和“腦”兩個。“首”作為表head義的單音詞在今天的各地口語中均已完全消失,連作為構詞語素大概都沒有留下來,可見“頭”一定是在很早的時候就替換了“首”。這之前可能還發(fā)生過“元→首”的替換。這代表了漢語核心詞歷時演變的一種類型,即舊詞被新詞徹底替換,而且基本上是一對一的替換。就“首-頭”這組詞而言,最值得關注的有兩點:一是替換的時間,二是替換的動因。替換時間上文“歷時演變”部分已詳述,這里著重討論一下替換的動因。我們認為,“頭”替換“首”可能是緣于同音競爭。“首”與“手”上古和中古都同音②此據(jù)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278頁。承遠藤光曉教授函告:鄭張尚芳《上古音系》認為上古時這兩個核心詞不同音。(見1-2頁,126-127頁)他對“首”的上古擬音為hlju?,“手”為hnj?w?(見466頁)。Baxter,Sagart近著Old Chinese(Oxford UP,2014,p.360)的擬音是“首”lu?、“手”nu?,也不同音。至于變成同音的時代,我2011年組織日本年輕朋友們?nèi)V州中山大學學習古文字,那時的課本是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第二版),222頁有周穆王(公元前985年?-前940年在位)時的金文(見附件),里面出現(xiàn)“拜首稽首”,注6說:“前‘首’借為‘手’。”我個人認為當時已經(jīng)“首”“手”變成同音才會有這種現(xiàn)象?!笆住薄笆帧倍际浅S蒙眢w部位詞,變成同音就會產(chǎn)生同音回避的變化。(2016年12月16日電郵)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847頁)也提到這個用例。(2017年3月3日電郵),分布相似,容易造成同音沖突,導致表意不明晰,所以后來“首”就避讓“手”,用“頭”來稱呼了①黃樹先(2009)就已經(jīng)提出了這一看法,又可參看黃樹先(2012a:157)。吳寶安(2006)認為替換的原因是“頭”的引申義眾多,表示“頭部”這一義項的語義自足性降低。可以參看。〔14〕?!笆住焙汀邦^”應該是同源詞〔15〕,從“首”得音的“道”與“頭”聲母相同(均為定母),韻部也相近(道上古屬幽部,頭屬侯部)?!邦^”很可能是上古某種方言中“首”的語音變體。后來“頭”和“首/手”語音分化,聲、韻均不相同了,這樣就避免了同音沖突,所以“頭”從秦漢起一直沿用至今?!澳X”雖然在西漢就可以指“頭”,但是“腦”系的興起應該比較晚,許多復音形式都是金元以后才出現(xiàn)的,不過現(xiàn)在似有逐步取代“頭”的趨勢〔6〕。
〔1〕汪維輝.《高麗史》和《李朝實錄》中的漢語研究資料〔M〕//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漢語史學報(第九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7-238.
〔2〕李慧賢.漢語人體部位詞語歷史演變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07.
〔3〕黃樹先.漢語及其親屬語言的“日”和“首”〔J〕.語言科學,2009(3):248-258.
〔4〕王鳳陽.古辭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增訂本),1993/2011:126.
〔5〕李佐豐.上古漢語的同義詞“首”“元”“頭”〔M〕//中國社會科學語言研究所《歷史語言學研究》編輯部.歷史語言學研究(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6〕吳寶安.西漢“頭”的語義場研究:兼論身體詞頻繁更替的相關問題〔J〕.語言研究,2006(4):62-64.
〔7〕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科學出版社/北京:中華書局,1958/1980:497-498.
〔8〕魏德勝.《韓非子》語言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56.
〔9〕管錫華.《史記》單音詞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0:200-201.
〔10〕池昌海.《史記》同義詞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0.
〔11〕章黎平,解海江.漢語核心人體詞共時與歷時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38-45.
〔12〕鐘倩.近五年國內(nèi)人體詞語研究綜述〔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1):31-37.
〔13〕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4〕黃樹先.漢語身體詞探索〔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157.
〔1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90.
tou and shou("h e a d"): On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Chinese Basic Vocabulary Items
Wang Weihui1,2
(1.Center for Studies of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give a description of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and synchronic distribution of tou and shou(viz."head"in the Swadesh lists)in Chinese.The description mainly deals with the sounds,forms,meanings and parts of speech of a couple of corresponding core items and their syntagmatic features,as well as paradigmatic relations,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dialectal distributions of the members of related semantic field,followed by a brief summary.It is argued that,for the meaning of"head",two replacements has taken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yuan(“元”)by shou(“首”)and,in turn,shou by tou(“頭”).The former replacement was completed by the early Old Chinese period,while the latter one around late West Han Dynasty.In modern Chinese dialects,there are mainly two groups of items centering around tou and nao(“腦”)for the meaning of"head".It is found out that among about over a half dialectal points,tou is used,covering the ten dialectal areas.Of the group centering around nao,nao ké(“腦殼”)and nao dài(guā/guā zi)(“腦袋”(瓜/瓜子))are most widely used,then followed by nao.However,the single item shou is not found in use in all the areas,and is even rarely used in disyllabic items as a morphological remnant.Such a change is identified as representing one of the typical pattern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vocabulary items,i.e.,old items are completely replaced by new ones,practically in a one-to-one way.It is the author's proposal that the replacement of shou by tou is probably motivated by homonymic competition,and the rise of the nao-based group is relatively late,even though nao already meant"head"as early as West Han Dynasty.It is argued that although many multi-syllabic items of the group come into use since the Jin-Yuan Dynasties,there is a tendency that they are gradually replacing tou.
Chinese basic vocabulary items;history;status quo;tou/shou/nao/yuan;Chinese lexical history
H030
A
2096-2266(2017)05-0001-10
10.3969/j.issn.2096-2266.2017.05.001
(責任編輯 張玉皎)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11BYY062)階段性成果
2017-03-01
汪維輝,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訓詁學、漢語詞匯史和中古近代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