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健嵐
摘 要 功利主義自古就是各家學派重點關注的思想,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有功利主義的集大成者,本文以葉適和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進行對比研究是重新對中西功利主義思想的疏導,也是中西倫理思想的一次碰撞。二者的功利主義思想是當時社會發(fā)展的思想武器,同時也緩和了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穩(wěn)定了社會思想秩序,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他們的功利主義思想亦為中西方社會所普遍認同和倡導。
關鍵詞 葉適 密爾 功利主義
Abstract Utilitarianism is the thought ancient schools focus on, whether in the east or in the West have become the master of utilitarianism, the leaf and mill's utilitarianism comparative study is to ease Western utilitarianism, a collis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thics. The two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utilitarianism ideological weapon, but als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stable social order,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their utilitarianism thought also are commonly accepted in western society and advocate.
Keywords Ye Shi; Mill; utilitarianism
在東方,在中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關于義利之辯就已經(jīng)開始,儒家主張重義輕利,墨家主張重利輕義,法家主張重利去義,宋明道學是儒家義利觀的集大成者,而以葉適為代表的功利學派則是南宋功利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時也對中國傳統(tǒng)的義利觀做出了新的解釋。在西方,在英國,功利主義思想萌芽于十七世紀第一、二次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而功利主義倫理學派產(chǎn)生于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密爾作為使用“功利主義”一詞來命名這一理論的第一人,他通過對邊沁理論的批判和修正,標志著功利主義理論開始從初創(chuàng)時期走向鼎盛時期。研究對比葉適和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是中西倫理思想的一次碰撞。
1 兩種功利主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對比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結束了唐末、五代割據(jù)紛爭的混亂局面,在相對統(tǒng)一、穩(wěn)定的社會基礎上,社會經(jīng)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都獲得長足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中央集權專制更加完善,官僚大地主的特權也得到無限制的發(fā)展,以封建地主階級與農(nóng)民階級、官僚大地主階級與中小地主階級矛盾為主的社會階級矛盾日益突出,隨著外族入侵,民族矛盾也迅速顯現(xiàn)出來。到了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年)時期,農(nóng)業(yè)、工業(yè)、手工業(yè)日趨發(fā)達,出現(xiàn)大量的作坊和雇工。商品經(jīng)濟開始迅速發(fā)展,經(jīng)營商品的中小地主也隨之出現(xiàn)。葉適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和學習于永嘉,這一時期的南宋永嘉,由于政治中心南移至臨安,帶來學術思想的繁榮和科技的進步,促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快速發(fā)展,商品市場十分活躍,當時永嘉已是東南地區(qū)重要的工商貿(mào)易城市,這使得葉適認識到工商業(yè)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隨著東南新的政治中心的形成,中原學者紛紛南遷,形成各種學派,為永嘉之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文化氛圍。南宋中原淪陷,宋朝半壁江山時刻有滅亡危險,永嘉學派的志士們也都受到民族危亡的震撼,憂國憂民思想也隨之出現(xiàn)。他們反對與金茍安求和,主張復仇和收復故土;反對空談義理,敢于面對現(xiàn)實,積極認真的去研究和解決問題,因此在政治態(tài)度、思想方法和觀念都與程朱道學徹底決裂。作為永嘉學派代表人物的葉適,其功利主義思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
十八世紀的英國,由于工業(yè)革命的推動,已經(jīng)成為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國家。生產(chǎn)力迅速的提高,生產(chǎn)關系和社會結構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進入了激烈的經(jīng)濟競爭和政治對抗的狀態(tài)。社會矛盾倍加凸現(xiàn),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一方面要與封建土地貴族和金融貴族階級進行統(tǒng)治權的爭奪,另一方面又要與無產(chǎn)階級進行斗爭,維護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密爾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國工業(yè)革命完成后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時代,工業(yè)和商業(yè)資本家們只關心骯臟的利潤和自我的享樂,全然不顧無產(chǎn)階級的死活。邊沁功利主義思想中的“最大幸福原則”變成了統(tǒng)治者的詭計,成了剝削無產(chǎn)階級的“合理”依據(jù)。這時的密爾,其基本的立場雖然站在了資產(chǎn)階級一邊,但是作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思想家,受無產(chǎn)階級思潮的影響,對于無產(chǎn)階級的一些合理要求,密爾也是持支持的態(tài)度。邊沁功利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和資產(chǎn)階級自由辯護的工具,密爾看到了其局限性,為此密爾在繼承邊沁功利主義的基礎上修正和發(fā)展了功利主義,密爾功利主義由此誕生。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在繼承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同時也力求通過修正后的功利主義緩和社會的矛盾,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就兩種功利主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相對比。葉適功利主義和密爾功利主義產(chǎn)生相距近700年,兩種功利主義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都是處在當時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但有所不同的是葉適所處的南宋仍然是處于封建統(tǒng)治的狀態(tài),商品經(jīng)濟之所以發(fā)展是因為社會處于相對統(tǒng)一和穩(wěn)定的時期。而密爾所處的英國已經(jīng)從封建貴族統(tǒng)治變?yōu)榫髁椫葡碌淖h會統(tǒng)治,其工業(yè)革命的產(chǎn)生和資產(chǎn)階級的興起是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對比之下,兩種功利主義也都是為當時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葉適以功利主義為核心的政治思想為統(tǒng)治者出謀劃策,而密爾的功利主義也是為當時占統(tǒng)治主導地位的資產(chǎn)階級服務。
2 兩種功利主義的系統(tǒng)性對比
在兩種功利主義的系統(tǒng)性上,密爾的功利主義較之葉適的功利主義更加具有系統(tǒng)性,在繼承和發(fā)展邊沁思想后,密爾使功利主義思想更加豐富和完善,也更加具有鮮明的學派特征,為功利主義學派在西方思想界的形成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功利主義的研究,成功的在倫理層面上為它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打下了基礎。相比較而言,葉適的功利主義思想相對粗糙,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只是提出了一種關于功利思想的觀點,以及通過這種功利觀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思想,但最終沒能在中國形成功利主義學派。
3 兩種功利主義的哲學觀對比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家,葉適的唯物主義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其唯物主義天道觀也是他的功利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葉適認為,在天地萬事萬物之間,有物就有道,物為事物而道是指事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物是有限的,但道卻是無限的,不懂得事物的規(guī)律就不能全面概括各種事物,不了解事物也就不可能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對于國家治理的問題,運用天道觀,葉適認為,治理天下需要運用事物的規(guī)律來進行,國家治理的好壞,關鍵在于是否合乎事物內(nèi)在的基本規(guī)律,事物規(guī)律既然存在于事物之中,治理天下之事必須遵循事物的規(guī)律。他說:“蓋世之治、道之行,而事之合乎道,世之亂,道之廢,而事之悖乎道,皆其理之固然。”①也就是作為國家的治理者,追求功利,從治國的本質(zhì)上來說是符合其原則的,進而得知功利主義是合乎規(guī)律的。
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就其本身來說是一種社會哲學和社會理論,它關注的范圍既包括對人的道德本性、行為判斷和價值經(jīng)驗的研究,同時也包括對利益、權利以及政治、法律和經(jīng)濟制度的研究。密爾功利主義的研究融入在整個社會體系之中。
總之,葉適作為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家,其功利主義思想的基礎是唯物主義天道觀。同樣,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從人與人之間的實際利益關系的角度來解釋道德的本質(zhì),也屬于唯物主義的范疇。
4 兩種功利主義的本質(zhì)內(nèi)容對比
葉適反對理學將義和利完全對立起來,反對理學所倡導的“以義抑利”,但是,葉適并不是全盤否定理學的必要性,而是主張理論和實效相互結合。義和利之辯的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利,葉適反對當時道學和心學空談義理和心性,而是希望把義和利、理和欲統(tǒng)一起來。葉適認為,要計較利的害處,就遠離這種害處,并且認識到害處和想遠離這種害處是很自然的事情,是人的本性,只要在一定的度之內(nèi)就可以了,不必因為有害處而拒絕和抵制利益。這無疑也是對傳統(tǒng)的儒家的義利觀的深刻的批判。葉適還認為利和義并不矛盾,應該把仁義作為利益的基礎,而不是把仁義放在利益的前面,或者是用仁義的范圍來限制利益的要求,他主張把義理和功利相互結合,做到義利統(tǒng)一,與此同時,葉適還主張結合事功來講義理。
何為功利主義?密爾這樣說道:“承認功利為道德基礎的信條,換言之,最大幸福主義,主張行為的是與它增進幸福的傾向為比例;行為的非與它產(chǎn)生不幸福的傾向為比例。幸福是指快樂與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喪失掉快樂?!雹诿軤栒J為功利主義包含著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一是個人的幸福,二是社會的幸福,三是道德對幸福的影響。
功利即快樂自身和痛苦的消除,對于個人而言幸福就是追求快樂,去除痛苦,所以功利與幸福是可以相互對換的。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呢?密爾認為,幸福包含著人對于兩個方面的需要,一是人出于本性的需要和對欲望的追求,如健康身體和快樂生活;二是人在社會思想灌輸后所需要的追求,如追求名利。在密爾看來,功利和快樂并沒有相互的對立和排斥,追求功利即是對快樂自身和痛苦的消除。通過這一觀點反駁了一些反功利主義者所認為的功利是與快樂相反,且功利主義者做任何事情都只是取決于快樂的惡意觀點。人類的生活哲學表明,做每一件事情,如果帶來的是快樂則是善,且快樂越多行為越善;如果帶來的是痛苦則是惡的,且痛苦越多行為越惡。在密爾看來,“所謂幸福,就是能增進快樂和避免痛苦,不幸就是痛苦和不快樂??鞓分孕腋?,就是因為它能使人滿足一定的欲望,因而能夠使人感到幸福?!雹廴祟惪偸且宰非罂鞓窞槟康?,這正好印證了功利主義主張快樂就是幸福和善。密爾強調(diào)的快樂不僅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更有質(zhì)的差別,“快樂不僅有量的不同,還有質(zhì)的差別,除了獸性的快樂外,人的快樂還包含著更多的東西,與其做滿足的豬,不如做匱乏的人?!雹苊軤栒J為在生活中,許多人往往能夠感覺到快樂的量的差別,但卻難以區(qū)分出質(zhì)的不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這類人缺乏足夠關于“量”和“質(zhì)”的判斷經(jīng)驗。選擇高級快樂的人是因為他知道與其它快樂相比較這種快樂在質(zhì)方面是優(yōu)越的。
就兩種功利主義而言,葉適的功利主義強調(diào)的是利益,他從人追求利益的角度來展開對功利觀的描述,并分析了義和利的關系;而密爾的功利主義主要強調(diào)的是幸福觀,并且他的功利主義思想也是圍繞著幸福觀來展開,密爾通過對幸福觀系統(tǒng)的分析,展示了功利主義的本質(zhì)內(nèi)容。
5 兩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對比
葉適的功利主義思想強調(diào)“以利和義”。他的功利主義思想主張把功利和仁義統(tǒng)一起來,他以辨證的觀點看待義和利的關系,他認為天下萬物都是由矛盾紛紜交錯而構成的,義和利也是一樣,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葉適重視實際的功利,反對空談仁義,葉適說:“仁人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論,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爾?!雹萑柿x必須表現(xiàn)在功利上,否則仁義就會成為沒有實際內(nèi)容的空談,如果脫離功利談仁義,道德就會變成空洞無物的東西。
“美德能增進幸福,功利主義不排斥美德。美德與金錢、權力、名望一樣,都是實現(xiàn)幸福的手段,雖是手段,亦可追求?!雹拊诿軤柨磥?,追求美德完全符合功利原則,人們?yōu)榱嗣赖露竺赖?,人們追求美德是因為它能增進快樂和幸福的緣故,且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功利。與此同時,密爾指出,金錢、權力、名望也是可以追求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也可以增進幸福,盡管這些東西只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但密爾也指出,金錢、權力、名望雖然能夠使個人產(chǎn)生快樂和幸福,但是我們更應該提倡美德,因為美德更能增進社會公共幸福,社會應該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
兩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具有相似的觀點,葉適的功利主義主張把道義和功利結合起來,反對將道義和功利對立起來,認為道義只有通過功利表現(xiàn)出來才不會成為空虛的東西。密爾的功利主義則認為美德能夠增進幸福,功利主義并不排斥美德,而且美德對于整個社會的幸福,即整個社會的利益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葉適認為道義、仁義應該作為獲得功利的基礎,而密爾則認為美德是追求功利的手段,且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功利。
6 兩種功利主義關于個人、社會與功利的關系對比
理和欲是葉適功利主義道德觀的基礎,也是他的功利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之一。在理和欲的問題上,葉適與朱程對立。在自然物欲論中,葉適批判了理學將“性”與“欲”、“天理”與“人欲”對立的說法。葉適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但不生耳,生即動,何有于靜?以性為靜,以物為欲,尊性而賤欲,相去幾何?”⑦葉適批駁了脫離自然物欲的“天之性”的觀點,認為人對于物的欲的追求是出于人的自然的本性,并非卑賤可恥的。與此同時,葉適還認為物本身并不會自發(fā)地為人所用,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人對物進行改造,通過智慧和勞動使物為人所用,這一過程也正印證了人天生已經(jīng)具備物欲的追求,同時駁斥了把人追求物質(zhì)利益看成是違背人性的罪惡的觀點。這也正是葉適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真實寫照。
葉適在認同物欲追求作為人的本性的同時也認為對物欲應該有所限制,不應該任其發(fā)展。葉適以物欲是否超越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思想為區(qū)分善惡的基本標準。葉適認為有私欲但只是想而沒有付諸行動,這樣的人具有上等的道德思想;有私欲,而且付諸行動,但是在道德規(guī)范之內(nèi),這樣的人的道德思想較之上等略低;有私欲,而且付諸于行動,但是沒有在道德規(guī)范之內(nèi),但能改過自新的人道德思想又略低一些;至于那些置道德于不顧者,這樣的人只有通過刑罰來處置。葉適的觀點在繼承儒家一些傳統(tǒng)觀點的同時,認為道德應該建立在物欲的基礎之上。
功利主義倡導社會最大幸福原則,要求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關注他人的利益,促進社會公共幸福最大化。功利主義者雖然以幸福為判斷行為合理的標準,但功利主義者所倡導的幸福不僅僅是指個人的幸福,而是指社會公眾的幸福,功利主義要求每一個人對待他人的幸福要像對待自己的幸福一樣公平。為此,在當時,密爾提出:“實現(xiàn)功利主義道德理想的兩個條件,第一,法律和社會組織應該促進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調(diào)和;第二,加強社會教育和輿論的影響?!雹嗝軤栒J為,主張個人必須關心他人的幸福,但卻不贊同不能增加社會幸福總量的犧牲,凡是自我犧牲實際上都有功利的目的,人之所以犧牲自我的幸福,其目的是為了他人的幸福。從功利主義幸福觀來說,舍己救人是有目的的,其根本目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別人的生命。密爾認為:“在不增加或不趨向增加幸福的總量的犧牲,那么功利主義看來是浪費的?!惫髁x承認犧牲自己的幸福來增進別人的幸福是最高的美德,但卻反對不必要的犧牲。
研究密爾的功利主義就不能不提及邊沁,因為密爾的功利主義體系是在邊沁功利主義的基礎之上發(fā)展起來的,但邊沁的功利主義倫理學由于內(nèi)容不夠成熟和完善,曾經(jīng)成為當時社會思想界非難的對象,密爾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學說,把該學說推向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傮w來說,密爾對邊沁功利主義思想的修正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如何認識快樂的問題。邊沁曾提出,一切快樂,無論其來源如何,只有量的區(qū)別,沒有質(zhì)的區(qū)分。而密爾不僅認為快樂有量的差別,更有質(zhì)的區(qū)分。密爾認為快樂有高級快樂和低級快樂之分,即理性、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快樂要比感觀和肉體的快樂高級。密爾曾說:“做一個不滿足的人比做一個滿足的豬好,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做一個滿足的傻子好?!雹崦軤栒J為,一個人無論獲得多少量的快樂,他要追求的仍然只有高級的快樂,只有高級快樂才能給人真正的幸福。
二是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的問題。針對邊沁個人幸福和快樂至上的原則,密爾提出,個人的快樂和幸福應當以他人的快樂和幸福為前提,一個人處于社會之中,他必然和其他社會成員形成社會利益共同體,也就是說個人的幸福和快樂只有在社會公共幸福中體現(xiàn)。社會公共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幸福。密爾說:“功利主義的道德標準肯定的承認,為他人利益做出自我犧牲是善的,功利主義判斷對錯的標準不是行動者自身的幸福而是公眾的幸福。”⑩
密爾對邊沁功利主義的修正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密爾的功利主義強調(diào)了人的社會性質(zhì),體現(xiàn)了社會公共福利,適應了當時階級的需求,并被當今西方社會所認同和倡導。
在個人、社會與功利的關系問題上,葉適希望把義和利、理和欲統(tǒng)一起來,葉適認為人對于物欲和功利的追求符合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然反映,并不是下賤、可恥的事情,但是葉適也提出,個人對于物欲和功利的追求應該在一定的限度之內(nèi),不能超出道德的范圍,也就是說個人對于物欲的追求不能破壞社會的利益,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線。而密爾也具有相似的觀點,密爾認為人類追求幸福和快樂是出于人的本性,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和快樂,追求功利并不與人的本性相抵觸,也并不是不道德的事情。同樣的,密爾也認為,個人追求幸福快樂應該有一定的限度,但密爾并沒有明確的用道德來進行規(guī)范,只是認為個人追求幸福和快樂應該以不破壞公共幸福為限度,同時提倡人們在追求幸福快樂的同時更應該關注社會的公共幸福,因為公共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7 葉適與密爾的政治主張對比
功利思想作為葉適政治思想的核心,為他的政治思想指明了方向,在葉適的政治思想中均可見功利主義思想的烙印。作為葉適功利思想在政治領域的延伸,在葉適“寬民之政”的民本思想中,他認為治國的關鍵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葉適說:“為國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則田墾而稅增,役重而兵疆,則所為而必眾,所欲而必遂。”豘為此國家應該減輕賦役,減免苛捐雜稅等負擔,同時整頓國家政策的積弊,節(jié)約國家的各項開支,維持國家的統(tǒng)治,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在葉適的功利思想中,通過各項措施使人民獲利,維持民眾的生存條件,則國家穩(wěn)定。南宋時期,工商業(yè)發(fā)展較快,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顯著的地位,葉適的功利思想正式在這種形式下產(chǎn)生的,在葉適(下轉第162頁)(上接第136頁)本末并興的思想中,葉適反對傳統(tǒng)的重農(nóng)抑商的思想,他認為只有充分發(fā)揮土、農(nóng)、工、商四個方面的作用,國家才能興旺發(fā)展。葉適通過分權的政治思想進一步倡導了他的功利主義思想。葉適認為分權制衡是治理國家的有效方法,國君個人集權是造成國家禍害的根本原因,通過分權制衡,使地方得到適當?shù)臋嗔?,同時又由國君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最終使得中央與地方達到比較穩(wěn)定局面。
密爾的政治思想集中探討了國家的政治體制和自由主義哲學,他在《代議制政府》一書中集中探討和研究理想的政府形式,他認為政府的形式應該由人來制定、改進和選擇。而在其《論自由》一書中,密爾緊緊圍繞著個人自由與社會控制的關系來探討他所倡導的自由主義。
在政治主張對比中,葉適的政治主張中更多的融入了功利主義思想,而相比較而言密爾在其政治主張中很少出現(xiàn)功利主義的影子,但密爾作為功利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政治理念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
通觀全文,葉適的功利主義思想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繼承并總結了宋代功利主義思想,成為宋代功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葉適的功利主義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葉適的思想也有其不足之處,他的思想里面并沒有擺脫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束縛,而且他在倡導功利主義的同時也沒有擺脫地主階級的局限性。
而密爾繼承和發(fā)展了邊沁功利主義,把功利主義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功利主義成為當時社會發(fā)展的思想武器,同時緩和了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穩(wěn)定了社會思想秩序,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其功利主義思想亦為當代西方社會所普遍認同和倡導。同樣,密爾的功利主義思想也存在著不足,他的功利主義思想成為為資產(chǎn)階級辯護的工具,而功利主義倫理學方面也存在著某些不合理的解釋,需要功利主義者為其進行發(fā)展和修正。
注釋
① 習學記言序目.卷九.
② 密爾.功用主義.商務印書館,1957:7.
③⑧ 羅國杰,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下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385,392.
④⑥ 馬嘯原.西方政治思想史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23,427.
⑤ 習學記言序目.卷二十三.
⑦ 習學記言序目.卷八.
⑨ 密爾.功利主義.商務印書館,1962:10.
⑩ 密爾.功利主義.商務印書館,1962:11.
豘 水心別集.卷之二.民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