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yè)平,周萍
(南昌職業(yè)學院,江西南昌 330599)
新時期下,素質教育已經演變成現代教育的楷模,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期間奉行的理念。高等學校音樂教學始終堅持踐行素質教育的路線,是我國音樂教學史的偉大創(chuàng)舉,也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深度解讀。教學資源始終是教育的基礎,為素質教育工作運行的依托。不斷拓展音樂課程教學資源,完善教科書,是高校音樂教學實現改革目標重要保障,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诖?,本文對高校音樂教學資源的重置與整合策略進行詳細解析。
具體是以當代大學生興趣愛好、審美趨向為基點,對現存的教育資源進行深度挖掘。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21世紀最顯著的特征,在科技的輔助下,網絡環(huán)境得以建設。新興媒介形式產生,整改了傳統面對面交流模式,新媒體概念隨即生成。新時期下,媒體在社會各個行業(yè)發(fā)展中均有所應用,教育領域也主動踐行新媒體改革的路線,在新媒體平臺的協助下,可以快捷的采集、匯總、梳理與整合各類資源。現代媒體行業(yè)的崛起為素質教育開啟了新的征程,能夠大幅度地充實教育資源庫,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供應多樣化的資料[1]。同時,新媒體也對教育者的職責素養(yǎng)與業(yè)務能力提出了較高的標準,要求他們能夠快速地從規(guī)模龐大的資料庫中篩選最具價值的資源,對學生應用網絡資源的方式進行有效引導。滿足大學生心理需求與審美需求的資源就被稱之為最佳教育資源,高校音樂課程在后續(xù)教學期間,教師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知識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興趣的支配下,學生就可以慢慢形成對音樂特有的審美觀。換言之,在音樂媒體資源符合大學生興趣愛好發(fā)展趨向,才會將正確引導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念發(fā)展的實用價值發(fā)揮出來,協助大學生建設健全音樂思維。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文化全球化發(fā)展勢頭也有所增長,在多樣音樂文化的作用下,區(qū)域音樂文化資源的發(fā)展與應用期間遇到諸多困難,甚至有業(yè)內人士消極的認為我國區(qū)域音樂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走下坡路,將會對高校音樂教育質量起到干擾作用。未來提升高校音樂教育質量,不斷充實音樂教育資源庫,可以考慮將區(qū)域音樂文化資源和高校音樂教育融合的教育策略,這就要求課程教師對傳統音樂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將新理念滲透其中[2]。選用的區(qū)域音樂文化資源最好和大學生現實生活相靠攏。例如在課堂教學之外,高??梢詣?chuàng)建區(qū)域音樂社團。在校園文化構建期間大力宣傳繼承區(qū)域音樂文化的意義,以協助大學生樹立并強化學習與內化區(qū)域音樂文化意識。同時,在區(qū)域音樂文化教學期間,增設實踐環(huán)節(jié),借此方式強化大學生對該類教育資源理解深度。
這是嚴格把控高校音樂教師資質觀的有效辦法。高校音樂師資隊伍是音樂教學工作以及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v觀高校各類音樂教學資源,音樂教師這類資源活躍性、積極性與主動性等特征并存,其是影響大學生對音樂課程知識學習興趣的關鍵要素,影響教育工作效率的高低。當下,國內很多高校音樂師資力量薄弱化顯著,師資隊伍結構噬待需要整改與優(yōu)化。高校音樂課程教師,一方面要具備專業(yè)化的音樂知識,另一方面也要感悟音樂內涵,從文化與音樂的視域出發(fā),探析音樂的文化性與生活性,不斷強化師生關系的和諧性,以提升課程教學質量[3]。除此之外,課程教師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觀念,不斷調整教學模式,以使高校音樂教學,以及音樂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滿足時代發(fā)展需求,從而確保高校音樂教育工作運行的有序性。故此,對高校音樂教師的資質觀進行嚴格把關,有助于教師順利的將正能量順利的傳達出去,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方式進行感化。
在素質理念在教育領域廣泛推行的時代中,構建溫馨向上的課堂氛圍,重視師生間和諧關系的建設,提倡高校音樂教育采用美妙音樂和傳統音樂美感的方式,構建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以協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在素質教育理念暢行的時代中,高校音樂課程教學課堂可以被視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圣地,在陶冶學生情操,強化對音樂文化賞析能力與判斷能力等方面發(fā)揮的作用也是極為顯著的。高校音樂教學期間,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音樂基礎知識,還要不斷完善知識傳授方式與內容,巧妙地將道德、情感與正確價值觀等內容整合進行教育體系中,使學生在學習音樂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建設與完善學科素養(yǎng)[4]。從某種層面上分析,高校音樂課堂教學可以被視為以道德與情感為基礎的知識傳授過程。高校音樂教育資源有效整合,以及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課程教師沖破傳統教育理念的局限性,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勇氣與信心,明確自己教育者與引導者的身份,樹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全面貫徹落實人性化教育理念,適時的應用多樣化教學輔助用具,不斷充實課堂教學資源,強化高校音樂教學的多元性與時代性,調動學生對音樂文化知識學習的能動性。
這是將高校音樂教育融入基層實踐中的有效辦法。知識源于現實實踐這是不可更變的事實,音樂知識也不例外。高校音樂教學期間,應大力鼓舞大學生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獲得別樣感悟,探析民間音樂的精髓。例如,高校專業(yè)教師帶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基層采集民間的音樂素材,以協助現實從前輩、民間藝人那里學習民間小調、地方戲曲等,豐富高校音樂課程教學資源體系的同時,也使學生樹立對中國民間藝術的喜愛之情與自豪之感。
這是充實校內音樂教學資源庫的有效辦法。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在社會發(fā)展中隨處可見,高校作為繼承文化、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陣營,未來強化信息資源交流的有效性,應有網絡技術的輔助。在教室、宿舍、圖書館等場所中有線網絡均可以被應用。故此,音樂教師應樹立與時俱進的職業(yè)觀念,科學應用互聯網上各類資源,下載課程教學期間需要的各類素材,采用聲音、圖片、視頻等資源強化課堂教學的豐富性與多彩性。在院校資金條件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建設本校的網上音樂學習網站,從而使學生不受時間與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并感受學習音樂文化知識的喜悅。
綜合全文,對高校音樂教育資源重置與整合的意義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也掌握了幾種有效策略。高校音樂課程教師應樹立豐富課堂資源的意識,結合高校音樂教育現狀,合理應用資源,以使高校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受到更大的助力,培養(yǎng)高素質的音樂專業(yè)人才。
[1]李湜.基于新型教學資源的高校特色音樂數據庫建設探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7(10):56-57.
[2]馬婕.京津冀協同發(fā)展視域下衡水學院民族音樂教學資源共享研究[J].戲劇之家,2017(12):229.
[3]徐敦廣.東北農村音樂教育發(fā)展策略與路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31(9):11-13.
[4]周邦春.互聯網時代媒體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影響[J].新聞戰(zhàn)線,2015(5):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