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東
高校校院兩級領導體制協(xié)同推進研究
孟慶東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調整,當前,我國高校實施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二級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層面普遍實施了黨政共同負責制。學校、學院兩級領導體制的協(xié)同推進和互動完善,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動高校事業(yè)發(fā)展、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確定普通高校全面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等教育法》也對此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這為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完善高校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據。
1.1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符合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
我國高校領導體制的確立經過了長期的摸索,有經驗也有教訓。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能夠獲得法定地位和得到貫徹落實,是因為它符合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明確了黨在高校的領導權,是黨的執(zhí)政地位在高校的落實,保證了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保證了黨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為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符合我國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同時,它也符合我國高校改革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進一步凝聚發(fā)展共識,轉變發(fā)展方式,需要一個科學決策、擔當負責、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帶領學校發(fā)展前進,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制度設計無疑為此創(chuàng)造了充分條件。
1.2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科學內涵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涵蓋黨委統(tǒng)一領導、校長全面負責、部門執(zhí)行落實、教授參與治學、教職工和學生民主參與監(jiān)督等方面的內容,但從本質上來講是黨委領導與校長負責的關系問題。根據制度設計的初衷,兩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誠如毛澤東同志所言:“集體領導和個人負責,兩者不可偏廢?!盵1]作為學校的最高領導集體,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體現(xiàn)在把握方向、總攬全局、謀劃發(fā)展、科學決策、用好干部、協(xié)調各方等方面,其工作的重點是制定學校的重大政策,需要政治上的立場堅定,思想上的旗幟鮮明和組織上的堅強有力。作為學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長要依法按章、獨立負責地行使職權,全面負責教學、科研、行政管理工作,通過領導行政系統(tǒng)的具體工作貫徹執(zhí)行黨委的集體決定。需要注意的是,黨委實行集體決策而非個人領導,決策形式是民主集中制,不存在任何個人特權;黨委是一個領導集體而不是管理團隊,領導重在決策,管理重在執(zhí)行,因此支持校長依法獨立負責地行使管理職權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重要內容。
相較于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高校法定的領導體制地位,高校內部學院的領導體制并沒有唯一選項,但黨政共同負責制能夠保證黨政領導班子集體領導、民主決策、分工合作、共同負責,保證黨組織充分發(fā)揮政治核心作用、行政充分行使職責,因而具有了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成為一種愈發(fā)主流的選擇。
2.1 黨政共同負責制的價值基礎
第一,在黨政共同負責制下,黨組織參與對學院的領導和管理,通過黨政聯(lián)席會議討論和決定學院重要事項,這有利于黨組織了解和掌握學院各項工作情況,充分發(fā)揮政治核心作用,保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學院的貫徹落實,及時應對改革發(fā)展面臨的諸多沖擊。第二,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兩級管理模式越來越普遍,學院自主權進一步擴大,相對獨立性日益凸顯,具有了執(zhí)行和決策的雙重功能。實行黨政共同負責制,有利于形成一種科學合理的領導機制,促進學院事業(yè)的進一步改革發(fā)展。第三,在黨政共同負責制下,學院黨組織和行政對決策過程和決策結果共同負責,對決策成果共同分享,對決策責任共同承擔[2],這種基于共同工作行為和共同工作目標的工作模式,有利于建設和諧班子,形成班子合力,對于干部培養(yǎng)鍛煉和成長成才也大有裨益。
2.2 黨政共同負責制的核心內涵是“共同負責”
在黨政共同負責機制下,學院黨政在學校黨政的領導下,共同研究決定學院工作中的重要事項,對學院的各項事務和重大事項決策共同承擔領導和管理責任。黨政共同負責制的核心內涵是“共同負責”。第一,學院黨政領導班子是“共同負責”的主體。班子中的黨組織書記和行政負責人都是學院工作第一責任人,行政工作不能視黨務工作為“花瓶”或“掣肘”,黨組織也不能放棄對學院工作的領導和參與,兩者需要協(xié)商配合共同開展工作。第二,集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是“共同負責”的實現(xiàn)方式。學院工作中客觀存在以黨組織的政治權力和行政的管理權力為主的二元權力結構,且此二元權力在履行職權中不可能有明確的界限,為避免執(zhí)行上的變異,必須在明確各自權力區(qū)間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雙方的權力區(qū)間適當向共同權力讓渡,這不是一紙制度文件可以解決的事情,需要學院黨政主要負責人之間同心同德、以大局為重、密切配合才能實現(xiàn)。第三,學院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是“共同負責”的客體。學院黨政領導班子在實施黨政共同負責制的過程中,要向學校黨委和行政負責,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黨的教育事業(yè),同時要向師生福祉負責,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造精神,尊重學術權力和民主權力要素,平等包容地正視師生利益訴求,與師生共享改革發(fā)展紅利,不斷提升師生的幸福感、歸屬感、成就感、自豪感。
3.1 學校黨委和行政要為黨政共同負責制的運行創(chuàng)造條件
學院黨政共同負責制是在學校黨政統(tǒng)一領導下的一種內部運行機制,上級組織的領導、指導和監(jiān)督作用不可或缺。
3.1.1 要當好榜樣、做好表率 所謂“上行下效”,學校黨政要為學院做示范,模范執(zhí)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自覺加強理論武裝,把握正確方向,增強大局觀念,明確使命擔當,強化職業(yè)意識,提倡奉獻精神,密切聯(lián)系群眾,堅持求真務實,執(zhí)行議事制度,提高決策水平,切實發(fā)揮作用,為學校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堅強的領導保障。尤其黨委書記和校長要高度重視個人“德”的建設,不斷加強理論修養(yǎng)、黨性修養(yǎng)、品德修養(yǎng),彼此以誠相待、互相尊重、密切溝通,甘做對方的“相對配角”,做到互相支持配合而不包辦代言、發(fā)揚風格而不斤斤計較、求同存異而不強求一律、見賢思齊而不嫉賢妒能、敢于擔當而不攬功推過,用堅強的黨性、良好的作風、規(guī)范的制度和人格的魅力實現(xiàn)制度的貫徹和班子的和諧。
3.1.2 要選好干部、搭好班子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學校黨政要為學院選好干部、搭好班子,打造一個既懂學術、又善管理,能夠適應學院發(fā)展要求的領導集體。其中選配學院黨政一把手是關鍵,不僅要關注干部人選的個體素質,更要注意兩者之間年齡、經歷、性格和氣質等方面合理搭配,努力做到知識能力相長、經歷經驗互補、性格氣質相容,力爭“1+1>2”。高校一般具有對內部干部配備的自主權,可以針對不同學院的實際情況嘗試不同的干部配備模式,比如黨政兩位負責人資歷相仿的,可以考慮“交叉兼職”;行政領導各方面能力突出但比較年輕的,可以選配年齡較長、氣質溫和的書記搭班子等。當然,學校組織部門要密切關注干部動態(tài)和發(fā)展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苗頭,該提醒的提醒,該協(xié)調的協(xié)調,該調整的調整。
3.1.3 要加強指導、協(xié)調分工 學校要加強對學院工作的指導,尤其在對政策規(guī)定的解讀、對發(fā)展方向的把握、對學科專業(yè)的布局、對師資隊伍的優(yōu)化等方面,要站在全局大局的高度進行充分的指導。要加強對學院領導班子建設的指導,使學院班子成員之間能夠同心同德、團結互助,充分發(fā)揮班子工作合力。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中政工型干部擔任學院黨組織書記的不在少數(shù),其中部分同志對所在部門的業(yè)務工作不熟悉,在參與行政工作中要么被“邊緣化”,要么“外行領導內行”甚至“瞎指揮”,對事業(yè)發(fā)展造成一定影響。面對這種情況,學校一定要對學院黨政一把手的工作分工進行協(xié)調指導,盡量賦予黨組織書記黨務與思想政治工作以外的其他分工,比如不配備副書記而由書記直接分管學生工作,或者書記分管校企合作推進、創(chuàng)收工作組織等,既平衡黨政分工,又讓黨組織書記獲得參與具體業(yè)務工作的突破口。
3.1.4 要合理放權、強化監(jiān)督 各個學院的辦學特色彰顯著學校的辦學特色,因此一流的學校必須有一批一流的學院和學科、專業(yè)做支撐。學校要逐步實現(xiàn)管理層次優(yōu)化和重心下移,將專業(yè)和課程的調整權、科研項目管理權、教師考核聘用權等學術、行政權力逐步授權給學院, 使其在人財物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推動學院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當然放權不是放任不管,學校加強宏觀管理和監(jiān)督,規(guī)范學院自治行為,提高管理效能;要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和培訓,幫助學院干部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共同負責”的能力和智慧;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將事業(yè)發(fā)展情況、班子建設情況和黨政共同負責制落實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加強考核結果的運用;要綜合運用黨務院務公開、監(jiān)察審計、二級教代會等監(jiān)督方式,依法依規(guī)采取問責措施,確保學院黨政權力在正確軌道上運行。
3.2 學院黨政要積極維護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權威
學院是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黨政決策在高校直接貫徹執(zhí)行的單位,要積極維護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權威,確保學校意志在基層順利地執(zhí)行和實現(xiàn)。
3.2.1 學院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支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我國公立高校的法定選擇,但是學院實行什么機制與之相匹配,是一個經過了長期探索甚至反復的過程。近些年的實踐證明,黨政共同負責制對黨組織在學院領導體制關系中的地位所做出的界定,既充分考慮到高校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對黨建工作的要求,同時也關照到學院工作的特殊性[3]。實行黨政共同負責制,可以為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提供政策支持和權力基礎,也必然會成為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高?;鶎咏M織架構中的輻射和延伸。學院黨政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支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貫徹落實,為兩種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在上下層面上的互動和促進做出貢獻。
3.2.2 實施工作目標管理,積極主動地完成工作目標 做出優(yōu)秀的業(yè)績,是學院黨政最好的自我表現(xiàn)形式,也是對學校黨政權威的最好維護。目前,高校普遍推進的兩級管理模式改革,其主要實現(xiàn)形式是辦學重心的下移和管理權限的下放。但權利和義務是同步的,伴隨學院管理自主權逐步擴大和相對獨立性日益凸顯而來的,是學院必須逐步承擔起高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在本單位的分解和落實。毫無疑問,在這種形勢下,學院不能再把自己僅僅作為管理的客體,而要在授權范圍內做好管理主體,自覺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建設、文化傳承等方面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切實抓好各項工作,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用一個個學院的工作成績推高整個學校的辦學業(yè)績。
3.2.3 學院黨組織要厘清職責,積極作為,讓“全面從嚴治黨”戰(zhàn)略在基層扎根 不可否認,基于高校傳統(tǒng)的學術氛圍和評價標準,“重業(yè)務輕黨建”的問題在高校是較為普遍的。在這種情形下,部分學院黨組織“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落實與“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要求還存在很大距離,如有的把“黨要管黨”片面地理解為“黨只管黨”,或者將“服務大局”錯誤地理解為“服務行政工作”等,這都不符合黨組織發(fā)揮“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學院黨組織要進一步厘清職責,明確定位,努力成為本單位政治方向的掌舵者、事業(yè)發(fā)展的設計者、改革工作的引導者、行政工作的參與者、黨建工作的領導者[4]。尤其要努力實現(xiàn)黨建工作和業(yè)務工作的有機結合,用黨的旗幟引領師生在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實踐中建功立業(yè)。學院黨組織書記要牢固樹立主業(yè)主責意識,牢固樹立抓好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自覺承擔第一責任人職責,真正成為全面從嚴治黨的書記,自覺地做學校管黨治黨責任體系中的基礎一環(huán)和關鍵一員。
3.2.4 學院黨政干部要敢擔當、勇作為,自覺提高履職能力 學院黨政干部要按照“20字好干部標準”要求,自覺做信念堅定靠得住、服務師生講奉獻、教育管理水平高、勤政務實敢擔當、清正廉潔有正氣的優(yōu)秀干部。在領導班子中,黨組織書記和院長兩個“一把手”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做到不爭權、不推諉、不專斷,協(xié)商好、配合好、支持好彼此分管的工作,互相提醒、堅決避免黨政不分、黨政兩張皮、以黨代政和黨組織邊緣化四種錯誤現(xiàn)象;正職要立足于培養(yǎng)和鍛煉副職,給予副職充分的信任和積極的指導,支持他們在職權范圍內獨立負責地開展工作;副職面對正職要擺正位置,甘當配角,決策時積極進言獻策不阿諛奉承,任務面前敢于勇挑重擔獨當一面;副職各自分管一塊工作,相互之間要強化協(xié)調配合,學會換位思考,做到顧全大局。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1.
[2] 錢亮華,明娟.高校院(系)黨政共同負責制的思考[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56-58.
[3] 李美旭.論高校院系黨政共同負責制的出臺背景及其價值基礎[J].理論界,2013(6):189-192.
[4] 史華楠,王漢林,魏訓鵬.高校院(系)黨組織發(fā)揮政治核心作用的路徑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4):33-35.
責任編輯 陳桂梅
(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黨委組織部,江蘇 無錫 214000)
當前,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我國高校領導體制的法定選擇,黨政共同負責制已成為二級學院領導體制的主流選擇。文章在對高校校、院兩級領導體制進行內涵分析和價值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兩級領導體制協(xié)同推進和互動完善的路徑選擇。
黨委領導下; 校長負責制; 黨政共同負責制; 協(xié)同推進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Promotion of the Two Level Leadership Syste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NGQingdong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Jiangs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xi 214000, China)
At present, the headmaster-in-charge system under the party committee is the legal choice in our higher educatio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 to be the main choice in college level uni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two leadership syst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wo levels of leading system need to be coordinated interacti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 Principal Accountability; Party and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 collaborative propulsion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1.002
2016-10-24
無錫市黨建研究課題“高校完善校(院)、院(系)兩級領導體制的實踐與探索”(WXDJ1510)
孟慶東(1981— ),男,山東泰安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F 724.6
A
1671-7880(2017)01-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