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琴
從科技崛起看現(xiàn)代影視審美失重
肖 琴
一直以來科學技術對于影視藝術的影響巨大,其實嚴格來說,是科學技術促使了影視藝術的誕生,影視剛剛面世的那個年代,就是有了拍攝器材、記錄膠片、放映器材等技術的支撐,才讓人們得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形形色色的影視劇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影視領域也開始漸漸形成獨屬于自己的藝術體系。當影視藝術開始不斷擴大受眾群體,開發(fā)出越來越多的類型和分類,影視藝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不斷上升,此時就已經(jīng)過了主要由科技成就影視的時代了,由影視藝術帶動科技的新時代來臨。根據(jù)影視領域多種多樣的需求,針對影視的科技在不斷地更新?lián)Q代,在《一口菜餅子》面世的時候,影視拍攝的音畫信息還是一次性的,觀眾想要二次觀看就得重新拍一遍。后來的膠片時期,遇上劇集過多或者電影時長過長的情況,膠片可能達到幾千斤重。現(xiàn)在信息不再一次性,膠片也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可以無限復制使用的便捷存儲技術。直到這里,表面上看來還是影視在帶動科技,但是真正受到巨大影響的卻是影視作品自身的審美結構。
強大的科學技術使影視藝術獲益良多,科技幾乎是影響了影視制作的全過程,在制作方面不得不說科技幫了影視藝術的大忙。藝術是抽象的,想象的空間是無限延伸的,所以當影視藝術的創(chuàng)作超出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甚至是現(xiàn)有的維度時,那些天馬行空的畫面和想象就只能是依靠科學技術來實現(xiàn),這也就是人們熟知的CG技術以及現(xiàn)在正火熱的VR技術,第一部3D特效大片《阿凡達》和VR電影《HELP》就非常有代表性。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當某些影視創(chuàng)作中要求的動作難度系數(shù)過高,或者威脅到演員生命安全,科技特效也會成為第一選擇。演變到今天,影視所使用的特效技術越來越逼真,尤其是最新開始成為話題中心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這些科技給了影視作品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幫助完成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給觀眾越來越逼真的觀影體驗。
然而科技對于影視藝術的影響卻遠不止此,除了表面上這些變化以外,真正被科技影響然后產(chǎn)生重大改變的卻是影視藝術的內在審美結構,毫無疑問這種影響并非有益。影視藝術一直以來都有著符合自身發(fā)展的藝術體系和審美結構,其表現(xiàn)方式是可以在二者的基礎上進行多種變化的,但是基礎的規(guī)則卻不應該被打破,但如今的科技觸角已經(jīng)伸向了影視藝術的內部,導致部分藝術審美結構開始瓦解崩塌,漸漸地開始有了一股惡性的“有特效,無主題”的風氣。對于科技的過度依賴和運用,使得影視制作失去了原有的節(jié)奏,甚至從劇本環(huán)節(jié)就開始變了味道,這讓如今許多電影掉進了“特效精彩,主題空洞”的怪圈,如《獵神,冬日之戰(zhàn)》以及《九層妖塔》,再有就是連特效都不算精彩,故事和主題更是十分糟糕的,如《鐘馗附魔》,失去了影視原有的藝術性。不同的時期觀眾會有不同的追求,在影視作品注重追求藝術效果時期,觀眾想要更多的視覺效果和逼真的觀影體驗,然而當技術性開始充斥熒屏時,觀眾的需求就又會回到藝術性上面去,所以如今這種藝術審美的失重對于影視行業(yè)來說是致命的。
影視藝術的審美結構由幾個不同的方面構成。一直以來觀眾對影視審美有著一些誤解,影視藝術的審美絕對不只是停留在畫面上的,而是包括了拍攝技巧、畫面構圖、敘事手法、故事結構、人物塑造等多個方面,所有的部分相加才能構成相對完整影視審美結構。如今在科學技術的狂轟濫炸之下,審美失重是常有的事,在虛擬現(xiàn)實技術面世后,這種趨勢便愈發(fā)明顯,某些影視方將特技效果看成自己低端制作能力的救命稻草,恨不得全片塞滿特效,全然忽視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影視審美。下面選取幾個突出的審美失重例子進行分析。
2.1 拍攝原則喪失
拍攝原則是奠定一部電影的基礎,只有在拍攝初期就確定好作品的審美傾向,最后的成品才不會跑偏。在特效技術完全滲透電影之前,拍攝原則是一部影片拍攝最需要遵循的規(guī)則,然而如今部分導演在拍攝前期就做好了隨便一拍,靠后期特效補救不足的打算,那么影片在拍攝原則上就暴露出重大問題,絕對靠特效補救不可行,因為拍攝原則關乎著整部作品的基調。影視藝術在拍攝技巧上有著自成一派的規(guī)則體系,如今的影視特效等技術的滲入,導致這種規(guī)則體系漸漸被瓦解,更重要的是這種“后期補救”的想法造成了很不好的心理暗示,丟失了拍攝原則的拍攝,誕生的只會是亂七八糟的構圖,空洞無光的鏡頭,拖沓無趣的運動,這是多少炫目的特效都無法補救的。
塔西姆·辛導演的獨立電影《THE FALL》,全片沒有用到任何CG特效,全為純自然拍攝,由于無特效拍攝,因此攝影前期就下足了功夫,為了拍攝那些壯麗絕美的場景,導演帶著攝制組跑了15個國家,鏡頭配合自然環(huán)境拍攝下的美景以及順應地勢的運動鏡頭,賦予了影片強大的生命力和無可比擬的張力,最后呈現(xiàn)給了世界一部賞心悅目的史詩級影片。無特效,沒有更多的科技滲透,影片回歸到最淳樸的表現(xiàn)方式,用自身的藝術特性和自然的表現(xiàn)來打動觀眾,比僅僅向觀眾的眼睛里注入炫目的特效要更加有力。
2.2 畫面?zhèn)戎夭蛔?/p>
畫面是電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默片時代電影還無法錄入聲音,影片的信息幾乎全靠畫面來傳遞,只偶爾用字幕補充說明。影片的畫面是影片的精華所在,同時綜合了構圖、線條、色彩、運動等元素,也是拍攝時期的重頭戲所在。在科學技術與影視制作的平衡尚存時,影片的每個畫面都需要百般斟酌,什么樣的構圖才突出重點,什么樣的線條才流暢漂亮,什么樣的色彩才富有沖擊,這些問題的答案構成一幅幅完美的畫面。然而在過度關注特效的現(xiàn)在,怎么布置畫面方便制作后期才是重點,這就容易導致畫面的粗糙難看。如上文提到過的《鐘馗附魔》來說,雖然這部影片的特效不算精致,但是其偏重特效所導致的混亂結構和糟糕畫面才是最大問題,《鐘馗附魔》的故事取材于中國古代傳說,但是糟糕的畫面使得影片盡顯粗糙,畫面構圖重點全無,充斥著各種奇形怪狀的西化怪物和爆炸特效,畫面運動僵硬別扭,線條也動感全無,一上映便遭到了觀眾吐槽,這就是畫面?zhèn)戎劐e誤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2.3 故事結構混亂
故事結構是影片的骨架所在,猶如鋼筋架之于高樓,既是基礎也是核心,可以說一部故事結構散亂的電影并不能被稱之為電影。故事結構掌控著影片的戲劇張力所在,故事發(fā)展或者停頓的節(jié)奏,矛盾沖突的設置,死亡和重生的演繹,統(tǒng)統(tǒng)要歸納到影片的故事結構之中,所以不難想象要是一部電影的故事結構松散,那影片的人物設計和藝術性會成什么樣。故事結構的設置應該屬于影片的前期編劇和后期剪輯的共同體,如果后期的工作更傾向于特技效果而不是故事剪輯的話,呈現(xiàn)出來的故事會毫無邏輯和真情可言。在這個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便是《九層妖塔》,這部特技效果上可以和好萊塢大片相比較的電影,在上映后卻遭到了漫天非議,究其原因還是審美失重問題,由于片方過分關注特效,而讓故事呈現(xiàn)跳躍的劇情、莫名其妙的沖突、浮夸無序的行為,這些先天不足后天又無法彌補的缺陷,讓影片的故事結構徹底崩塌。一部電影首先要有故事性,電影離了特效還是電影,但是離了故事卻不能夠被稱為一部電影,只靠特技效果無法成就一部電影。
2.4 人物形象蒼白
以前的觀眾把演員比作電影舞臺上的靈魂舞者,這個比喻始終是對于影視藝術表演者最好的詮釋。演員是塑造影視形象的關鍵,其表演法則也是在影視藝術自身的體系覆蓋之下的衍生物。若要塑造一個完美的影視形象,演員的表演環(huán)境十分重要,影視藝術呈現(xiàn)人物所用的角度也很重要,然而
特效綠幕卻毫無疑問地對演員的表演發(fā)起了挑戰(zhàn),同時也對鏡頭運用和表現(xiàn)角度造成了難度,這就使得影視人物塑造遇到很大的阻力,一個優(yōu)秀形象的呈現(xiàn)必是不摻雜過多的外來物,僅靠著演員的真情流露和巧妙的鏡頭運用如《猜火車》中的伊萬、《沉默的羔羊》中的漢尼拔、《低俗小說》中的米婭、《落水狗》中的搶劫團伙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然而這些精彩絕倫的角色卻幾乎統(tǒng)統(tǒng)屬于過去的影視世界,如今被科技特效過渡滲透的影片,由于無法很好地平衡后期特效和前期塑造的比重,使得人物形象蒼白無力,如翻拍的多版西游記,無論是《大鬧天宮》,抑或是《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里面孫悟空的形象都是平板呆滯,要么就是抽離靈魂,裝瘋賣傻的表演,以及夸張的沒完沒了的特效,這些都無法使角色生動起來。
影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結合是大勢所趨,是時代潮流下的必然,這一點無可改變,也無須改變,然而特效科技和影視藝術之間應該要有一道恰到好處的界限??茖W技術進入到影視藝術的世界之中,初衷是為了實現(xiàn)那些無法實地拍攝的工作,以及更好地呈現(xiàn)影視藝術的魅力,它應該是一種助攻,一種加持,而不應該喧賓奪主,影響影視藝術的表現(xiàn)。其實在科技滲透影視日益厲害的今天,優(yōu)秀的作品還是在不斷面世,能否把握好科技和藝術之間的天平,終究還是看影視制作者自身的能力了。一部本身就精彩的影視作品,特技效果等技術的運用絕對是錦上添花的,但是一部先天不足,錯漏百出的作品,特效科技也絕對無法“雪中送炭”。調整科技和藝術間的失重情況,持衡傾斜的天平,影視藝術會有更意想不到的發(fā)展空間。
[1] 徐若昭.CG影像中的“失重”審美淺析[J]. 當代電影,2012(10):83-85.
[2] 胡智鋒,劉俊.何謂傳媒藝術[J]. 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72-76.
[3] 葉佑天.生態(tài)與心態(tài):當代影視美學之精神審視[J]. 電影文學,2014(19):6-7.
[4] 張亦弛.電影大片中的高科技元素[J]. 青年記者,2015(26):60-61.
責任編輯 閔海英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學院 揚州商務分院, 江蘇 揚州 225000)
科學技術和影視藝術是一對絕佳搭檔,二者的默契碰撞給觀眾呈現(xiàn)了眾多無與倫比的瞬間??萍己陀耙曀囆g的發(fā)展頗有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的意味,前者提供技術支持與創(chuàng)作幫助,后者提供實際應用和消費市場。如今的科技崛起似乎在為現(xiàn)代影視發(fā)展提供新的契機,而濫用科學技術的“負科技”現(xiàn)象卻讓影視藝術遭到了反噬。影視創(chuàng)作藝術性的缺失,繁雜無趣的特效堆砌,讓影視作品的靈魂走入了黑暗之中,導致影視審美的天平傾斜。
科學技術; 影視藝術; 審美失重
From the View of the Ri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Film and Television Aesthetics
XIAOQin
(Yangzhou Business Branch, Jiangsu Combine Technical Institute, Yangzhou 225000, China)
Technology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are great partners. They present many incomparable mo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on. Technology and film help each other to progress together. The former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creative help, and the folloning one provide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consumer markets. Now, the rise of technology seemed to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 meclia industry. On the other hand, using technology excessively will suffer the influence from "anti-science", which brings a bash into the industry. Whe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set by the lack of creative and miscellaneous special effects, it will lead the industry walk into darkness. Finally, the balance of film aesthetic will be broken.
technology science; visual arts; imbalanced aesthetic
2016-09-10
肖琴(1982— ),女,江蘇揚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學管理。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1.024
J 401
A
1671-7880(2017)01-00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