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華鵬
散文寫作五病癥
石華鵬
散文易學(xué)而難工。這句話是大學(xué)者王國維說的。
說到“難工”,其實任何真正的藝術(shù)、頂尖的藝術(shù)都“難工”。因為它要進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進入人的精神層面,要征服大多數(shù)人,的確很難。散文要做到“工”,有時要靠上天的垂青,靠一輩子的焦慮、探索和努力,才能寫出真正的好散文。
什么是好散文?好散文有標(biāo)準(zhǔn)嗎?我可以肯定地說沒有。好散文沒有標(biāo)準(zhǔn),這是一個開放的概念,你寫出的任何一篇好散文都是在為“好散文”建立標(biāo)準(zhǔn);但差散文卻有“標(biāo)準(zhǔn)”,因為我們看到了很多差的散文。這些差的散文給我們的啟示是,散文不能這樣寫——散文寫作的五個病癥,就是從差散文那里總結(jié)出來的。
何為散文腔、散文調(diào)、散文氣?簡單說,就是一個人這么寫了,無數(shù)人跟著這么寫,寫得像又不像,學(xué)得似又不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散文寫作類型的腔調(diào)。散文寫得有腔有調(diào)——就是海明威說的“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句子”——本來是很好的事,是寫作的大事,但是您做了那兩個不該做的人,一個是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西施的鄰居?xùn)|施,一個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的年輕帥哥,即東施效顰和邯鄲學(xué)步。因為流行,因為自己喜歡,所以寫散文時就學(xué)別人的腔別人的調(diào),很多人這樣學(xué),這樣寫,就俗了,就沒有創(chuàng)造了。
老干部散文腔。“前不久,受某某單位再三邀約,我隨某某研究會采風(fēng)團走進中國茶都安溪,縣里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同志十分重視,全程陪同我們作家參觀、采風(fēng),作家們走訪茶葉市場、參觀清水巖,感受了火熱的安溪發(fā)展和美麗的安溪風(fēng)光?!倍嗝纯斩?、虛榮的腔調(diào)。
文化散文腔?!拔裔溽嘣诔鞘械穆锖徒纪獾氖壭〉郎?,身邊是荒寺古木,塔影斜陽,石碑已漫漶難辨,粉墻洇蝕,有如老婦臉上的壽斑。我知道,在這些殘碑、古塔和地方志之間,應(yīng)該隱潛著幾個青衫飄然的身影,尋找他們,是為了尋找一種遠(yuǎn)古的浪漫,一個關(guān)于飄泊、詩情和文化個性的話題?!保ㄏ膱杂隆段恼绿亍罚┻@樣的文化散文不輸那位文化散文“大師”,但敘述腔調(diào)、文章結(jié)構(gòu)等太像別人了。
鄉(xiāng)土懷舊腔。自從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走紅之后,鄉(xiāng)土題材散文有了新的模仿方向,很多人像劉亮程那樣寫起鄉(xiāng)土來:狗多么招人喜歡、草的生命多么值得歌唱、豬圈也充滿大自然的味道……鄉(xiāng)村成了樂園,成了香餑餑,其實不是那回事兒。
小女子抒情腔。“花開見佛。佛在哪里?萬木凋零的曠野,一株綠草是佛;寧靜無聲的雪夜,一盆炭火是佛;蒼茫無際的江海,一葉扁舟是佛;色彩紛呈的世相,樸素是佛;動亂喧囂的日子,平安是佛。何時見佛?在流年里等待花開,處繁華中守住真淳,于紛蕪中靜養(yǎng)心性,即可見佛。”(白落梅《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好》)多么甜膩、迷惑人的心靈雞湯似的腔調(diào)。
閑適散文腔。林語堂之后,閑適散文現(xiàn)在變成了心靈雞湯腔調(diào),微信上很多10萬+的文字就是這類,比如《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等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等于在浪費自己的生命》等等。
還有一些散文腔調(diào),大家可以自己去發(fā)現(xiàn)。
大畫家齊白石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話:“學(xué)我者生,像我者死。”這句話也適合散文寫作。愚蠢者像別人,聰明者學(xué)別人。你寫散文如果寫的很像上面提到或沒有提到的腔調(diào),那么你很難寫出來。好散文都有自己的腔調(diào),自己的氣韻,當(dāng)你做到讓別人學(xué)你時,你便出色了。
初學(xué)寫散文時,最在意兩樣?xùn)|西:一是抒發(fā)情懷,二是文采詩意。這兩樣?xùn)|西原本無可厚非,只要適度就好,但使用過度則另當(dāng)別論了,抒情變成了怪異的煽情,文采詩意變成了華麗辭藻的堆砌。
以下這段文字就犯了這樣的毛?。?/p>
湖動,塔靜;湖是陰,塔是陽;湖躺著,塔立著;湖謙遜,塔高傲;湖依偎大地,塔向往天空;湖容納游魚,塔呼喚飛鳥。焦灼的時候,可以來觸摸湖的妥貼;軟弱的時候,可以來汲取塔的耿介。塔與湖都是有靈魂的,它們的靈魂是千千萬萬人的靈魂,是北大的靈魂。北大如果沒有了塔和湖,就像胡適之先生所說的,‘長坂坡里沒有趙子龍,空城計里沒有諸葛亮’。那該是怎樣的一種尷尬呢?年輕人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我們歌笑在湖畔,我們歌哭在湖畔’。那是很久很久的往事了,人們已然不笑亦不哭。湖光塔影之間,還有一個人在行走。行走的這人是我嗎?
這個人是我,這個人的背已駝,足已跛。這個人衣衫襤褸,行囊里全是書籍。在這不純真的年齡里,未名湖像孕婦一樣忍耐痛苦;在這不純真的年齡,博雅塔像幽靈一樣撕破幸福。塔與湖分別處于對立的一極,提醒著人們保持殘存的一部分記憶。塔與湖都知道,身邊行走的這些人都不再是昔日的知己了。但它們依然像昔日那樣存在著,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余杰《那塔,那湖》)
年輕時我迷戀余杰,或許今天的年輕讀者早已不知余杰是誰了。我買來余杰的散文,背誦,模仿著寫,終因才華和學(xué)識遠(yuǎn)不及余杰,便虎頭蛇尾了;中年之后再來讀余杰,卻提不起什么興趣了——中年的閱讀口味偏向素樸和本真,余杰當(dāng)年的文字今天看來太甜膩了,煽情,堆砌辭藻,還有一絲賣弄“名人名言”的嫌疑。
如今散文的抒情性正在降低,散文的故事性和知性正在加強,人們情感的抒發(fā)有了其他出口,比如流行歌曲和抒情詩歌。散文抒情的感染力遠(yuǎn)遠(yuǎn)比不過流行歌曲和抒情詩歌,曾經(jīng)的知青文學(xué)和當(dāng)下的校園文學(xué)仍然走在抒情的道路上。我們在散文中抒情時一定要謹(jǐn)慎,點到為止,或含蓄內(nèi)斂,最好避免過度的抒情和過度的華麗。
關(guān)于文采,《論語》上有句話說得好:“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質(zhì)樸,又未免虛??;文采和質(zhì)樸兩者適當(dāng),才是君子。
抒情需謹(jǐn)慎,詩意要小心,須知素樸和真摯才是最大的詩意。
我最怕讀兩類人寫的散文,一類是不好好說話,又要顯露自己學(xué)富五車的“學(xué)者”散文;一類是語言沒過關(guān),手下表達與大腦想法“打架”的這類散文。他們寫作散文的共同特點是:晦澀、枯燥、無力、生硬。
以下是汪暉的一段文字,讀起來頗讓人有些 “難受”,中文的美感在這里蹤跡難尋:
“別求新聲”一語源自《摩羅詩力說》中的一句話,即“今且置古事不道,別求新聲于異邦,而其因即動于懷古”,但我所謂“別求新聲”未必都在“異邦”。如魯迅所說,“新聲之別,不可究詳”,在“異邦”發(fā)現(xiàn)的“摩羅詩派”也只是“新聲”之一端。近日偶然重讀魯迅這篇作于整整一百年前的文字,覺得他在篇首所引尼采的一句話與我的想法庶幾相近,不妨引作標(biāo)題中“新聲”一詞的注釋:求古源盡者將求方來之泉,將求新泉。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淵深,其非遠(yuǎn)矣。這句話是對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1部第五十六節(jié)第二十五段第一、二句的翻譯,與其他的現(xiàn)代漢譯相比,似乎更為精當(dāng)。“方來之泉”或“新泉”是通過對“古源”的探求奔涌而出,但探求的方向卻是全新的。這是長久的、對自己之為自己的追尋,而不是重復(fù)“古源”——那不過是在堂皇名義下的沒落而已。魯迅說:尼采“不惡野人,謂中有新力,言亦確鑿不可移……惟文化已止之古民不然:發(fā)展即央,隳敗隨起,況久席古宗祖之光榮,嘗首出周圍之下國,暮氣之作,每不自知,白用而愚,污如死海?!比招略庐惖闹袊?,似與一百年前截然不同,將我們說成是“文化已止之古民”自然有些失敬。(汪暉《別求新生·前言》)
我寫過一篇批評文字,叫《散文的末路和未來》,談了我對當(dāng)下散文的一個毛病的分析。我以為,當(dāng)前散文最大的毛病不是其他,而是可讀性太差。一本散文刊物打開,沒有幾篇能吸引你樂意讀下去,要智慧沒智慧,要內(nèi)容沒內(nèi)容,要文采沒文采——只有自戀、自以為是的絮絮叨叨,只有花花草草、小情小調(diào)的回憶,只有滑稽和膚淺的滿腹牢騷或者滿臉炫耀……
造成散文可讀性差的原因,我概括為以下“四太”:太晦澀,太枯燥,太無力,太生硬。有些散文過分沉浸于虛無的哲學(xué)、人生的思考,太玄妙、晦澀;有些散文陷入各種知識的泥沼拔不出來,太枯燥;有些散文缺少富有生命力的現(xiàn)實細(xì)節(jié)和現(xiàn)實關(guān)照,太沒有力量;有些散文沒有個人體驗和個人情感的融入,太生硬無情。這“四太”,在一篇或幾篇散文中,有時是孤立存在,有時是交錯存在,它們確實給散文自由而愉悅的閱讀旅程設(shè)置了障礙。更令人擔(dān)憂的是,這“四太”將扼殺散文的生命力,讓散文“死”去。
散文的可讀性差,大多差在內(nèi)容,所謂乏善可陳即是。不知道是不是小說承擔(dān)了講故事的義務(wù),散文寫作有意無意在忽略故事。雖說萬事萬物均可入散文,而且散文在題材上是自由的、漫散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將這些內(nèi)容寫進散文時,不講究它們的故事性。我的意思不是說,散文也要像小說那樣講一個個千回百轉(zhuǎn)的故事,但一定要將你的內(nèi)容寫出故事般的吸引力來,這樣,才能將讀者鎖定在散文的可讀性上。我覺得這一點,散文寫作者應(yīng)該向小說家學(xué)習(xí)——追求散文的可讀性和耐讀性,致力于把一個小小的事情變得趣味盎然,變得意味深長,變得刀光劍影。
和裝假造作對應(yīng)的是真實真誠。余光中先生說:“一切文學(xué)的類別,最難作假,最逃不過讀者明眼的,該是散文……散文是一切文學(xué)類別里于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類:譬如選美,散文所穿的是泳裝。散文家無所依憑,只有憑自己的本色?!?/p>
散文穿的是泳裝,這個比喻貼切。你一裝,讀者就能看出你在搔首弄姿;你一假,讀者就能看出你的虛偽;你一造作,讀者就能看出你的結(jié)局不會好。
什么是散文的裝假造作?
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jīng)憂患的中年人。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
正在這時,恰巧有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不休。
我說:“童子面茶花開了?!?/p>
普之仁愣了愣,立時省悟過來,笑著說:“真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p>
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我得到一幅畫的構(gòu)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面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征著祖國的面貌?我把這個簡單的構(gòu)思記下來,寄給遠(yuǎn)在國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許她肯再斟酌一番,為我畫一幅畫兒吧。(楊朔《茶花賦》)
這是我們熟悉的楊朔的散文。因為受到一些人的質(zhì)疑,楊朔散文今天好像已經(jīng)退出了中學(xué)語文教材,知道他的人也慢慢變少了。楊朔散文遭詬病,主要是因為“裝”,很夸張地裝出一個“作家”的樣子來。“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又望著他的臉”——寫一個勞動者,有必要“熱切地”望他的手和臉之后來專寫繭子和皺紋嗎?還因為“假”,楊朔散文善抒情,因抒情拔得太高,故顯得假,顯得矯揉造作。還因為“作”,制造不自然的巧合和遐想——這段文字里就有兩處:“正在這時,恰巧有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給人不真實和不舒服的感覺。
當(dāng)然,盡管楊朔的散文有技術(shù)和思維上的缺憾,但那個時代的作家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是發(fā)乎真心的。我在這里引用楊朔的散文來分析,僅僅是出于對今天散文寫作者們的逆耳忠告:散文哪怕寫得差一點,也不要失了內(nèi)心的真實和真誠。
散文有兩類:一類是“我”的散文,也叫抽屜文學(xué),只與你自己有關(guān),寫了鎖在抽屜里或者壓在箱底,有時自己偷偷拿出來看看;我稱這種寫作叫“自私的寫作”,比如情書、交代材料等,不適合公開發(fā)表。還有就是你寫的那點事,那點經(jīng)歷,那點回憶,跟別人無關(guān),勾不起別人的共同記憶。還有一類是“我們”的散文,雖然你寫的是個人的事兒,但這個事兒跟大部分人都有關(guān)系,即你的寫作觸碰了一種集體無意識,觸碰了一種普遍情感;或者你寫的是我們的事兒,比如文化、歷史、大事件,也屬“我們”的散文。
很顯然,與“我們”有關(guān)的散文才是好散文。那么問題就變得有些復(fù)雜了:有時寫的是“我”,但與“我們”有關(guān);有時寫的是“我們”,但只與“我”有關(guān)。如何從“我”走向“我們”,是散文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我們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從作者父親的身上,你一定會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親;看到賈平凹的《丑石》,你一定會感受到承受了屈辱、誤解、寂寞之后生存的偉大。這些感同身受,恰恰是從單一的“我”,走向了更廣闊的“我們”的世界,從孤獨的心靈走向了更多人的心靈空間。
那么,我們?nèi)绾文茏龅綇摹拔摇弊呦颉拔覀儭?,從心靈走向心靈呢?一個方法,按照福克納說的去做——“占據(jù)他創(chuàng)作室全部空間的只應(yīng)是心靈深處亙古至今的真情實感、愛情、榮譽、同情、自豪、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少了這些永恒的真情實感和普遍真理,任何作品必然是曇花一現(xiàn),難以久存?!?/p>
當(dāng)你由“小我”寫出“大我”,由“我”而寫出“我們”,那就是好散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