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書源
(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馬克思主義研究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而作為落實這一任務的主渠道,思政課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責任意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高度重視,多措并舉地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進行全面布局,為站穩(wěn)守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前沿陣地打下堅實基礎。尤其是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是指導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指導性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因此,如何正確認識思政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其育人作用的發(fā)揮,提高其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是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工程主體是思政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課堂,承擔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從理論上解決政治思想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在解決好“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1]這個根本問題中,高校思政課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思政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三個層面:
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lián)主義的意識?!盵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證明了列寧的灌輸理論,十月革命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通過李大釗、陳獨秀等知識分子的傳播,青年學生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共產主義的追隨者。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認知是培育思想的先導,理論傳播灌輸能提升大學生理性認知,啟發(fā)覺悟。思政課主要關注理論灌輸,是高校向大學生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主要途徑,雖然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會宣傳相關知識,但都是碎片化的。思政課的課程設置、主要內容安排、總課時數都是由頂層設計。本科生設置四門必修課程,分別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全國統(tǒng)一使用的教材由思政課專家精心編寫,注重課程體系的整體性,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思政課有優(yōu)秀教材,有課時保障,有教師的講解和引導,全面系統(tǒng)地向大學生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途徑無法比擬的。大學生的“三觀”和政治道德品質還未定型,對其系統(tǒng)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為其思想健康發(fā)展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
在高校普遍開設思政課,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所決定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執(zhí)政理念在高校的傳播和貫徹,是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渠道。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法治觀、道德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目的是引領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意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四門課程各有側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重點是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理論思維訓練、科學精神培育、社會進程認識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的作用?!吨袊F代史綱要》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國情國史教育,用史實幫助大學生分析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確性,引導學生反思當前的價值觀完全來自于歷史的選擇,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忱,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和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著重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與法律素質。
根據素質冰山理論,理想信念是隱性素質,決定人的思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鄧小平曾總結:“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3]十八大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社會問題越加復雜。部分大學生在多元化價值觀和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下,產生思想困惑和迷茫,開始動搖對黨和社會主義的信心,動搖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挫折中,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容易灰心喪氣,缺乏斗志。習近平指出“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精神缺鈣會導致思想搖擺。因此,確立大學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問題。人們的思想轉變源于內在需要,當前,大學生有解決思想困惑,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求。高校思政課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而是從學生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的需求出發(fā),通過對各種社會思潮(如民粹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新左派思潮等)和社會問題(如民主問題、社會公平問題、經濟私有化問題等)抽絲剝繭地分析,促使大學生廓清思想迷霧,去除價值混亂;通過對各種錯誤思潮的批判,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詮釋和建構、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權威闡述,讓學生在馬克思主義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的比較中更深刻地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魅力,解學生理論之“渴”,從而在內心深處堅定不移地信任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
高校思政課育人作用的實現有賴于思政課的效果,但思政課在教學和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影響了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的發(fā)揮。這些問題的產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諸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中央多次強調思政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有些高校領導對思政課主渠道作用的認識僅停在口頭上和文件里。2015年《普通高校思政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中指出:“一些地方和高校對思政課仍然重視不夠,政策條件保障尚未落實到位,思政課在高??己嗽u價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夠突出。”[4]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首先是有些高校領導在思想觀念上沒有真正認識到思政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仍然存在偏差。有些領導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的工作,思政課就是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公共課,專業(yè)性不強、壓力小、什么人都可以勝任。目前高校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思政課問題,比如教師少、教學任務重、流于形式等,通常也是因為領導思想上沒有予以足夠重視,對思政課投入不足,這些都會影響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發(fā)揮。
思政課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專業(yè)課,不只是傳播理論知識,更要進行思想引領,是一種含有價值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有些教師把思政課看成是純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沒有認識到思政課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政治思想的主渠道,是同某些國外勢力爭奪青年學生的主戰(zhàn)場,忽視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有的只在學術上探討馬克思主義理論,不闡明觀點;有的只講解中國歷史進程,不總結經驗,不引導學生思考中國道路選擇的必然性;有的對社會問題和錯誤思想采取中立態(tài)度,不評價、不表態(tài)。這樣的課堂偏離思政課本質,喪失政治引領、思想塑造的作用,不能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教師對思政課產生認識偏差的深層原因在于沒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對自己講授的內容不自信。
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教與學往往是脫節(jié)的。多數情況下,基本是整節(jié)課“教師嘴不停,學生口不動”,沒有交流互動的課堂十分沉悶。教師備課只備自己和教材,不備學生,往往根據教材選擇自己感興趣和研究的課題安排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接受程度,也很少設置有針對性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只重教不重學的課堂模式,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學生沒有表達思想和觀點的機會,無法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對理論一知半解,導致學習被動,對思政課喪失興趣,教學效果欠佳。一個“低頭族”多的課堂,如何進行思想引領。
教學方法要服務于教學內容,部分思政課教師本末倒置,著重教法研究,忽視對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接受能力及思想問題的研究?,F代教育手段是教師的助手,不是課堂的主宰。有些教師過多使用PPT,甚至完全鄙視并拋棄“黑板、粉筆、教案”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整節(jié)課被課件牽著鼻子走,教師扮演著放映員和播音員的角色,沒有即興發(fā)揮,沒有討論和引導,課堂效果大打折扣?,F代化手段的不合理使用,容易引起視覺疲勞,課堂效果差強人意,學生收獲甚微。甚至還出現“教師制作課件代教案、學生復制課件代聽課”的怪異現象。還有部分教師沒有根據自己學校學生的水平和能力,盲目使用他校的課件,照搬教學模式,本??朴猛瑯拥慕虒W方法,思想教育效果迥然不同。另外,部分高校的思政課網絡精品課程建設也脫離實際,是“投入多、使用少”的形象工程。
改革是提升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唯一途徑。時代的發(fā)展,學生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決定高校思政課改革永遠在路上。課改沒有最好,只有最合適。因此,不同學校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大學生的情況,進行若干改革以有效發(fā)揮其育人作用。
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宣講者,是大學生正確思想的引領者,要比其他教師具備更高更全面的素質,既要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又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崇高的道德品質。要用教師的真懂、真信、真教,換取學生的真學、真愛。具體建議如下:
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師資隊伍建設,早在2005年的方案中就強調:“各高等學校黨委要切實負起政治責任,把穩(wěn)定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作為當前加強和改進思政課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盵5]根據文件精神,思政課隊伍建設好壞,高校領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落實領導責任是提升思政課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關鍵。責任落實需要監(jiān)督,上級部門要加大對各高校執(zhí)行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的檢查督導,解決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要重點督查思政課教師待遇不落實、專項經費被挪用和思政課師生比不達標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能保障思政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和學術會議的經費,又能保證教師有充足的時間用于教學和科研研究。
有效的培訓是提升教師能力和素養(yǎng)的主要渠道,思政課教師有多種培訓途徑,如全員培訓、脫產進修、短期教學專項培訓、學術研討等,高??梢越Y合本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培訓途徑,建立有效的培訓制度,確保所有思政課教師每年都有機會參加全國性的科研會議,每兩年能短期進修一次,促進教師知識更新,拓展視野。尤其要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訓,注重青年教師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注重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讓青年教師盡快成長為思政課師資隊伍的中堅力量。
思政課名師不僅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而且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藝術性地駕馭課堂,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學生喜愛。高??梢越⒁詫W科帶頭人為核心的集體備課制度、定期教學和學術研討制度、青年教師全程聽名師上課制度、名師評課制度等幫助青年教師全面提升能力。集體備課中名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安排能啟發(fā)青年教師思維,促其準確把握課程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及教學方法的選擇。名師評課能及時、面對面的指出青年教師授課的不足,并給予針對性指導,對教師的幫助最為直接有效。通過名師的傳幫帶作用能低成本的、高效的提升青年教師素質,從而提高思政課的整體教學水平。
識體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手段。要做到識體,思政課教師既要研究學生和教學內容,又要研究教學方法、手段,探究各個教學方法、手段的優(yōu)缺點及與內容的適應性。相同學生不同內容以及相同內容不同學生所采用的教法是不一樣的,即所謂的“教無定法”。??粕嘤蒙磉叞l(fā)生的案例教學,注重形象性和直觀性;本科生可多用探究性教學,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當前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教師要注意研究傳統(tǒng)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手段的優(yōu)化組合,打好教學方法“組合拳”,與時俱進,不斷開創(chuàng)思政課教學新模式,增強課堂吸引力,想辦法讓學生“抬起頭”。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思政課教學要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將師生主體易位,體現啟發(fā)式教學精神,變單向傳授為師生交流互動??梢赃\用課堂討論、主題演講、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法設置互動課堂,激發(fā)學生思辨熱情。根據學生的經驗和認識水平,設計與他們思想、生活實際相適應的探究性問題。如在教學中選擇與習近平強調的“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四個正確認識相關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實現教師與學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使課堂教學成為既有教師講,又有學生議的雙邊活動過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加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的體現。2015年《普通高校思政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中強調:“實施高校思政課建設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注重發(fā)揮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育人作用。”[4]教師要有意識的將課堂內外統(tǒng)一起來,學生通過實踐,印證、深化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并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知與行的統(tǒng)一。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可以分為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校內實踐有辯論賽、演講比賽、模擬法庭等,屬于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對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思辨能力、法律素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外實踐是依據思政課教學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指導學生進行專題調查、參觀見習、志愿服務、義務勞動等,并要求撰寫研究報告,促進學生在了解、研究社會現實的過程中深化對政策、理論的認識和感悟,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思想覺悟,內化課堂所學理論。高校實踐課教學要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依據思政課課程的教學要求和主要內容,整合四門課程的實踐教學課時,設計教學大綱,把實踐教學課堂化;同時實踐教學要克服形式主義傾向,按照就近、管用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建設多層次的實踐基地,促進實踐教學制度化,滿足不同年級學生社會實踐的需求。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12-08)[2017-05-08].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news/2016-12/08/content_39878764.htm.
[2]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6,110.
[4]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政課建設體系創(chuàng)新計劃[EB/OL].(2015-07-30)[2017-06-18].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2004-10-14)[2017-06-28].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920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