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敏杰 姜曉武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4)
實踐的主客體維度芻論
——以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為起點的考察
鄧敏杰 姜曉武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桂林 541004)
近當代許多實踐哲學都或輕或重的忽視了對實踐之主客體維度。他們更多的只專注于實踐對物質的改造作用,即實踐的客體維度,無視或輕視人在實踐中的自我發(fā)展和幸福達成,沒有堅持從實踐的主客體相統(tǒng)一的視角和研究方法。以亞里士多德為起點,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以及馬克思的實踐哲學進行考察可對此進行糾正。
實踐;主體性;客體性;統(tǒng)一
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由貧困實現(xiàn)了貧困—溫飽—小康的跨越性前進。而就在我們感念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這些物質幸福的時候,我們似乎也被卷入了資本主義“金錢決定一切”的泥沼之中,陷入了對物的盲目崇拜。而在理論方面,正如不少論者所指出的那樣,在最近十幾年之間,實踐哲學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哈貝馬斯、阿倫特、麥金泰爾等一行人都以其獨特的實踐哲學深化了對實踐的理解,有些甚至還開拓了全新的實踐研究領域。然而,不容我們忽視的是,這些實踐哲學家都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沒有堅持從實踐的主客體維度相統(tǒng)一的視角和研究方法。
實踐的主體性維度是指人的自我活動、自由活動以及人自由活動這一本質的自我展開和現(xiàn)實化過程,這一維度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實踐哲學還是康德的實踐理性都內在包含著對這一主體性維度的考察。
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行為活動統(tǒng)稱為實踐,他將全部思想細分為理論的、實踐的和創(chuàng)制的,但是無論是理論的還是實踐的、創(chuàng)制的都屬于廣義的實踐。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理論關注的是存在的問題,而實踐關注的是涉及倫理道德方面即善的問題,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而創(chuàng)制則體現(xiàn)的是人和物的關系問題。正如他在《形而上學》中說道:“實踐的本原即意圖則在實踐者中,因為意圖的對象和作為之結果是同一的”[1],由此便可得出如下結論:實踐者本身就是實踐活動的目的和對象。此外,在《馬各尼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也將他的實踐哲學等同于人們對至善的追求。他進一步說道“人的善就是靈魂的合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如果有不止一種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種最好的、最完善的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2]?!眮喞锸慷嗟碌膶嵺`哲學就是遵循這一黃金法則,對最完善的德性的追求即幸福,幸福就是“最大的和做好的善”。而無論是幸福還是“善”只能是相對于我們人而言的,物是沒有幸??裳缘?。最后另一個有力的證據(jù)就是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的目的是要造就善良的即有道德的人。他不僅主張做人要開始于在實踐中培養(yǎng)向善的能力,以典型的道德模范為學習對象,來評判自己行為的善良與否,還指出美德是介于超過和不足兩個極端間的相對于我們的中道,進而更好的為人們在實踐中成為一個善人而指明方法。
另一個在實踐中考察了主體性的哲學家便是康德??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中,和亞里士多德一樣對“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進行了區(qū)分:康德認為,理論理性所關涉的主要是人的認識能力的對象,它的關涉范圍不應超越于此。在這里,康德嚴格的把理論理性的應用范圍限制在感性世界,他指出“如果將其無限制地發(fā)展,它就會威脅到純粹理性的的實踐運用,甚至將其徹底的排斥掉[3]?!辈⑶以诳档驴磥恚挥欣硇源嬖谖锏娜瞬啪哂幸庵?,而純粹的實踐理性只與人的這一意志相關。在這里,康德通過把全部的感性因素從意志自身之中徹底的排除出去,從而建立起了具有絕對必然性的“實踐”法則,而康德又明確提出這一法則不能從其它的任何地方去尋找,它只能在意志自身中去尋找即“理性為自身立法”[3]。此外,康德道德體系的一個重要的原則:任何人都不應僅僅被視為或用作達到別人目的的手段,每個人本身就是獨特的目的即“實踐命令”。最后,康德對自律和他律的不同區(qū)分和態(tài)度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他實踐理性的主體性維度。康德始終把意志自律作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并指出這種自律性的表現(xiàn)就在于意志按照“純粹理性”中所蘊含的“實踐法則”去行動的能力,也就是人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行動;而把意志他律作為道德的一切非真正原則的源泉即“在這種情況下,不是意志為它自己立法,而是客體通過其與意志的關系為意志立法”[3],也就是說意志之外的物的力量會影響我們的意志進而為意志立法。很顯然的是,康德是十分敬重自律原則而排斥他律原則的,正如他的墓志銘所闡明的這般:“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實踐的客體性維度是指人對自身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改造能力,表現(xiàn)為個人對外物的征服以及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與實踐的主體性維度不同,客體性維度探討的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一客體性維度,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被歸入在創(chuàng)制活動部分,而在康德那里則被完全排除在實踐道德領域之外,乃至形成了感性世界和道德世界的分離和對立,卻在黑格爾的實踐體系中首見發(fā)端,在費爾巴哈思想中達到極致。
黑格爾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由實踐的主體性維度向客體性維度轉變的思維轉向,開始了對實踐客體性的考察。首先,黑格爾的實踐已經(jīng)不僅限制在倫理道德領域,而是拓展到了生產(chǎn)和技術活動也就是開始考察了人和物的關系問題[4];此外,在黑格爾看來,實踐活動本身是觀念實現(xiàn)自己的活動,客觀不過是精神的異化,是一種與外在世界的積極地關愛[4]。這種關愛在主觀精神階段,表現(xiàn)為意志和實踐精神,但它必須在外在自然中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進而在客觀精神階段,要實現(xiàn)行為和活動通過“具體的一般”的意志和思想對象化出去。在《邏輯學》中,黑格爾以純思辨的邏輯方式把這一過程表述為“行動的推論”[5],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推論”[5]。也就是說實踐存在著與外部世界交流的過程;最后,黑格爾的對象化思想更是能夠簡單而強有力的證明我們的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黑格爾是用“對象化”來說明人與物的二元對立關系的,他認為,物質世界是“絕對精神”即人的自我意識的自我發(fā)展的結果,對象化即“絕對精神”的外化和現(xiàn)實化,而這一外化和現(xiàn)實化無疑就表現(xiàn)為人對外部世界及客體的征服。
費爾巴哈繼承了這種關注實踐客體性維度的哲學視角,并進一步把實踐客體性維度發(fā)揮到了極致。費爾巴哈訴諸感性的直觀,對現(xiàn)象、感性只從直觀形式上去把握,把人的存在僅僅當做是感性的對象并進一步推論出,人在實踐活動中始終處于自私自利的的處境中,正是實踐使人成為功利和效益的對象即人在實踐過程中不再是目的性的存在,而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存在而使用的工具;此外,在費爾巴哈的思想體系中,由于他把人等同于物一般,所以他對人的思考就是對物一般自然的思考,從而自然搖身一變成為了理論的寵兒,成為了思考的對象,人被完全抹殺了主體性和能動性。馬克思總結道:“從也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6]?!?/p>
科學的實踐觀也就是馬克思的實踐觀。馬克思的實踐觀的科學性在于他不僅同時考察了實踐的主體性和客體性維度,還運用辯證法思想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實現(xiàn)了實踐主客體維度的辯證的統(tǒng)一。
馬克思把實踐看做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形式并進一步指出這是人類特有的對象性的感性活動,其中包括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活需要而使用工具,采取一定的方法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動物質活動。簡而言之,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的對象性活動,主客體互為對象,是實踐的本質規(guī)定,即人在實踐中,既改變了外部世界的客觀對象,同時也改變著人自身。分析來看,馬克思實踐觀的主體性維度就體現(xiàn)馬克思始終把實踐看成是人的生存方式且是人類獨有的唯一的生存方式,此外還強調實踐的目的就是人自身,實踐就是為了滿足人自身的各種需要;而相應的馬克思實踐觀的客體性維度就體現(xiàn)在馬克思把實踐的本質規(guī)定為人的對象性活動、主客體互為對象,也就是說人在實踐中要始終考慮到客體的存在,實踐存在著一個人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即由于外部世界是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的,所以我們始終要對外部世界進行改造。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的科學之處不僅僅在于他考察了實踐的主體性和客體性兩個維度,更在于他把這兩者統(tǒng)一于實踐中,指出實踐是一個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目的—手段—目的相統(tǒng)一的活動,是物質性和能動性的結合、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結合。
總而言之,我們既不能沉溺在實踐主體性維度中尋求自我圓滿,也不能淪陷在實踐客體性維度中迷失自我,要在自身的活動中辯證的統(tǒng)一兩者。既要注重對外部世界的改造能力,努力打造與自然等外在客觀存在和諧共存的良好關系;也要時刻關注自身的自我活動、自由活動以及人自由活動這一本質自我展開和現(xiàn)實化的過程,提升自己展開自身自由活動本質的現(xiàn)實化能力,營造充滿正義、公平和自由的社會氛圍。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3.
[4]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M].賀麟,王玖興 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79.
[5]黑格爾.邏輯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6.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本社,1995.
B502.233
A
2096-4110(2017)02(a)-0005-02
鄧敏杰(1991-),男,漢,福建三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
姜曉武(1992-),男,漢,湖北黃石人,碩士研究生,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