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鳳
(鹽城師范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俄漢翻譯教學與修辭意識
黃秋鳳
(鹽城師范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修辭是語言使用的藝術(shù),教學過程中修辭現(xiàn)象無處不在。研究以學生在翻譯中因忽略語音、詞匯、語法修辭,辭格使用,語體特點及篇章連貫性而導致的錯誤為分析材料,來探討修辭意識在翻譯教學中的重要性。希望在教學過程中自上而下能夠重視修辭。課程開設者能夠兼顧修辭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能夠注意修辭現(xiàn)象滲透,辭格傳授,引導學生具有修辭意識;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修辭潛能,掌握一般的修辭處理方法。
翻譯教學;修辭意識;修辭滲透
引言
修辭是語言使用的藝術(shù),是以運用語言象征為主,面向受眾的交際活動。但當前在俄語專業(yè)本科階段很多學校不開設修辭課程,那些與修辭關系密切的課程學時數(shù)也不多。此外,在所選用的綜合俄語系列教材中,直到第五冊才把修辭問題正式納入教學內(nèi)容,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修辭現(xiàn)象無處不在,從詞法修辭到句法修辭,直至功能修辭。這就導致學生不能全面地了解修辭或者修辭意識薄弱。而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用語言,衡量是否掌握語言的標準也以能否正確使用語言為尺度。
(一)面向受眾的活動
翻譯是一種社會性復雜的語際交際行為,而不是簡單的、機械的語言轉(zhuǎn)換,翻譯過程中需以譯入語受眾為參照來促進不同文化和語言群體之間順利交流。而修辭是使用語言的藝術(shù),以運用語言象征為主,面向受眾的交際活動。
(二)選擇性活動
翻譯過程不僅是一個尋找語言單位等值的技術(shù)性過程,也是選擇最恰當?shù)恼Z言手段來再現(xiàn)原文藝術(shù)的過程,甚至可以說翻譯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選擇性過程。從給誰譯,譯什么到怎樣譯,譯給誰等無不需要考慮諸多因素之后作出選擇。而修辭過程亦是一個選擇過程,這一選擇同樣要受到話語內(nèi)容、交際目的、情景和交際范圍等多種因素的制約。
(三)翻譯中修辭的必要性
翻譯需要修辭。從翻譯過程來看,翻譯可以分為譯前分析、理解和表達。從翻譯要素來看,翻譯由不同的語言、文本、文化和語境等成分構(gòu)成。翻譯過程受各種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制約,但不管有多少影響因素,語言永遠是修辭的中心。所以,要想真正成為一個翻譯家,只懂得兩門語言是不夠的,他必須懂得各方面的知識,尤其是修辭方面的,修辭方面知識的匱乏可能導致譯者無法全面分析文本,理解不了文本信息,體會不到其中的美感效果,當然更不可能在譯文中將這些東西再現(xiàn)出來,也就達不到翻譯目的。
(一)非學生問題:課時數(shù)量在縮減
俄漢翻譯是俄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科階段學生的必修課程。翻譯課的目的在于通過講授各種語體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對比分析俄、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使學生掌握俄漢、漢俄翻譯的基本理論,掌握處理各種詞匯和語法現(xiàn)象互譯的方法與技巧。要求譯文忠實原意,語言流暢,能體現(xiàn)各種語體的語言特征[1]13—14。其中,體現(xiàn)各種語體的語言特征即為修辭。俄漢翻譯水平的高低是對俄語專業(yè)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一種有效測試,也是對學生語言功底和文化素養(yǎng)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所以,上好翻譯課有助于學生整體俄語水平的提高。但由于開設俄語的許多高校實行教學改革,在提倡增加實踐課程學時數(shù),削減理論課程學時及總教學量的方針指導下,翻譯課程一般設置為周2學時,且個別學校僅開設一個學期。這就直接導致學生對翻譯課程的偏見:非主科。
(二)學生問題:翻譯就是語言的轉(zhuǎn)換
目前,在學生中還普遍存在一種現(xiàn)象,他們在翻譯時只注重是否將詞匯進行對等翻譯,而不考慮是否恰當?shù)膯栴},更不考慮是否適合交際場景,讀者反映等問題。所以,在翻譯教學中有必要對此現(xiàn)象予以糾正。總結(jié)起來,現(xiàn)階段在翻譯中主要出現(xiàn)的修辭錯誤有下面六類:
1.違反語音修辭
違反語音修辭,即忽略語音所表達的效果。
Ветер воет...Гром грохочет...風在怒吼,雷聲震天(以下選例初譯文均選自學生習作)(試比較:狂風呼呼……雷聲隆隆……)
引例兩個連用的輔音字母в能使人聯(lián)想到呼呼的風聲,而音組《гр.-》——隆隆的雷聲。所以,為了再現(xiàn)這種音響效果,應發(fā)揮譯語特點,采用增強語勢的四字格和具有聲響效果的疊音對譯。
2.違反詞匯修辭
違反詞匯修辭,即用詞與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意象不協(xié)調(diào)。
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 продолжало творить своё антинародное дело.[2]臨時政府繼續(xù)干著反人民的事情。(試比較:臨時政府繼續(xù)干著反人民的勾當。)
“дело”本身是一個中性詞匯,但從所修飾詞 “антинародное”(反人民的)來考慮,顯然譯為“事情”或者“事業(yè)”不是很恰當。譯文作了進一步引申,對譯成具有貶義色彩的“勾當”,則將原文意圖和情感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出來,揭露了臨時政府的反人民本質(zhì)。
3.違反語法修辭
違反語法修辭,即忽略語法所具有的修辭意義而導致譯文不準或表現(xiàn)力不足。
В зале покашливали.大廳里有人在咳嗽。(試比較:大廳里不時傳出咳嗽聲。)
前綴по-可表示“持續(xù)一會兒”的行為,所以譯為“不時”會更為貼切傳神。此外,譯文動詞名譯,增加了“傳出”一詞,生動地再現(xiàn)了大廳里的嘈雜場面。
4.忽略辭格
違反辭格標準,即譯文未再現(xiàn)出原文重要辭格。
Секи меня как сидорову козу.狠狠地打我。
明喻“как сидорова коза”體現(xiàn)兒童話語,能夠再現(xiàn)出小孩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所以,在翻譯時把比較詞匯“像”以及喻體直譯出來更佳,而隱含意義可以在前半句話中進行補充,這樣既忠實于源文本語義,又保留了形象,且引入了新的語言表達方式。試譯為:狠狠抽我,就像抽西多爾的羊那樣。
5.違反功能語體
違反功能語體,即所謂不考慮原文語體特點隨意使用辭典詞條釋意進行對譯。
(1)Городовой кричал отвратительным голосом на него: чего стал, ворона? Проезжай дальше![2]警長用令人討厭的嗓音吼道:“站那干嗎,烏鴉?繼續(xù)走!”(試比較:“警長扯著破鑼嗓子喊:“杵在那干嘛,笨蛋?接著走??!”)
上文選自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姚內(nèi)奇》,屬文學語體。對話中“чего стал”,“ворона”的使用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反映了說話人低品、粗魯、蠻橫的特點。因此,在翻譯時應該考慮到人物形象的塑造,盡量采用較口語化的詞匯進行對譯。
6.違反連貫性
違反連貫性,即譯文未考慮上下文,甚至整篇文章的銜接性而導致語義扭曲。
Антон хочет учиться в институте, поэтому он очень много работает: много читает, много пишет.[3]安東想在大學里學習,因此他工作得很多:讀很多,寫很多。
много работает直譯為工作得多,但上句話是安東想在學校里學習。所以,此句譯為工作得多不妥。試譯為:安東想考大學,因此他很用功:每天多讀苦練。
(一)課程設置者要具有修辭意識
課程設計者在開課之前應充分考慮到修辭課或與修辭密切相關課程設置的學時數(shù)以及開課學期,根據(jù)需要開設俄語修辭學,讓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有關修辭方面的知識,充分意識到修辭的重要性。
(二)教師應具有修辭意識
1.修辭現(xiàn)象滲透
課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查詞習慣,關注修辭標注;課中鼓勵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記憶詞匯,積累同義詞序列,引導學生思考同義詞間的差異和用法,對必要的修辭現(xiàn)象進行解釋。低年級以日常用語為范例進行修辭釋義,讓學生體會修辭差異并付諸實踐。如,問候語“你好”在俄語中有多種表達法,每種表達法都有自身的修辭色彩,使用時需要考慮對象、語境?!哀抱猝讧缨支洹薄哀绉支荮荮唷薄哀悃学荮皈洹薄哀侑乍唰猝唰缨唷钡仍~匯修辭較低品,常用于日常非正式交際中。其中,“Привет”用得最廣,多用于關系親近之人,后三個詞常在青年人中使用,“салют”常用于女性中,“здорово”常用于男性中,“моё почтение”“мир вам”等詞匯修辭較高雅陳舊,常用于老一輩俄羅斯人之口,“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добрый день”“добрый вечер”“доброе утро”等詞匯修辭呈中性,其中“здравствуй(те)”用得最廣,后三個詞受時間限制。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俄語詞匯之后,可引導學生通過主題或語義的方式記憶單詞,并進行區(qū)分。如,同義詞序列врач(常表職業(yè),修辭中性), доктор(常用于呼語,修辭中性), лекарь(修辭低品,表不贊)的講解,這樣,學生在使用中就不會出現(xiàn)врач Чжан, он доктор的搭配了,在翻譯下面句子時,也能夠得心應手。
Он не врач, а лекарь какой-то.[2](他可不是什么醫(yī)生,至多算個江湖郎中。)
引導學生不只關注單詞及逐句的翻譯,更要關注課文及對話的結(jié)構(gòu)和銜接,便于記憶和掌握俄語篇章、對話的布局,為快速理解文章、撰寫文章、提升俄語水平打基礎。
如下面一個例子:Это мой друг. Его зовут Иван. Он работает в институте. Он живёт в Москве. Его жена Инна музыкант. Она работает в театре. Этот театр находится не далеко от нашего дома.[3]
這篇短文以“這是我的朋友”為啟句,統(tǒng)領全文。由已知到新知,以его, он相承接引出4個平行句,分別介紹了他的名字、工作和生活地及其妻子職業(yè)。采用鏈式結(jié)構(gòu)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引出妻子職業(yè)及其工作地情況,并啟發(fā)學生如果進一步續(xù)寫應該介紹哪些內(nèi)容。經(jīng)過這樣的分析和訓練,學生不僅會很快用較標準的俄語轉(zhuǎn)述文章,亦會了解俄語文章的動態(tài)結(jié)構(gòu),以啟句為始由已知拓向未知的鏈式和平行式結(jié)構(gòu)交相輝映[4]。
2.辭格的傳授
從大學俄語第一冊開始,在對話、課文或練習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修辭現(xiàn)象,這些修辭現(xiàn)象對內(nèi)容的理解至關重要,但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明喻(сравнение)
明喻的運用不僅是為了讓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更為了便于對方理解。由于兩國人民在認知領域的差異,所采用的的喻體或形象可能有所不同,這就導致一國喻體在另一國的陌生化。所以,在翻譯時既要注意引入新形象,又要保證語義明確,應當采用釋譯的方法。如,
Он красивый, как Ален Делон.[3]可譯為:他像法國影星阿蘭·德龍一樣漂亮。
Со стула поднялся мужчина и улыбнулся голли-вудской улыбкой.[3]
可譯為:這個男的從椅子上站起來露出了好萊塢影星般迷人的笑。
這樣,對譯入語讀者來說,既可以了解“阿蘭·德龍”、“好萊塢式的笑”,又能夠體會到譯入語國家的興趣愛好和審美取向。
借代(синекдоха)
借代手法的運用是為了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增強語言形象性,使文筆簡潔凝練,語言富于變化和幽默感。此外,利于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如,對女性的稱呼,既可以用слабый пол,又可以用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ый пол,從中可以推斷出男性的借代語是сильный пол。透過這種借代手法可以窺視出文章作者對女性的態(tài)度。在翻譯含有借代辭格的句子時,要適當進行明示、補充,必要時進行注釋。如,Раньше я читал Пушкина и Чехова по-китайски.可譯為:以前我讀漢語版的普希金和契訶夫作品。用“普希金和契訶夫作品”來對譯俄文中的“普希金和契訶夫”。
擬人(Олицетворение)
Но в будни особенно не разгуляешься: со стола на тебя смотрят учебники и тетради.[3]
擬人手法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生動,使文章更加形象。原文是一封信,擬人手法的運用充分展現(xiàn)了寫信者詼諧、情感豐富的特點。在翻譯這類句子時可以保留原文的擬人辭格,采用直譯的方法??勺g為:但在平日你是無法玩得特別開心:課桌上總有課本和作業(yè)本在盯著你。
3.培養(yǎng)文風意識
文風和功能語體密切相關,在教學中從開始就向?qū)W生普及語體知識,培養(yǎng)他們根據(jù)場合說話的本領。
書信體裁的文章,在引導學生掌握俄文書信結(jié)構(gòu)的同時,啟發(fā)他們翻譯成通順的漢語,而在講解醫(yī)學故事時可引導學生查閱相關醫(yī)學術(shù)語,熟悉醫(yī)學上常用句式。
4.評價體系中修辭意識滲透
各類考試、比賽、活動等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為了增強學生的修辭意識,應注重修辭方面的考查。在教學周可以舉辦翻譯大賽、作品賞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考期試卷中可增加與修辭相關的試題。
綜上所述,教學過程中修辭現(xiàn)象無處不在,翻譯更離不開修辭。所以,希望在教學過程中自上而下能夠重視修辭。課程開設者能夠兼顧修辭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傳授修辭理論,引導學生具有修辭意識;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修辭潛能,掌握一般的修辭處理方法。
[1]俄語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俄語專業(yè)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13—14.
[2]從亞平,等.俄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3]史鐵強.大學俄語(1—5)[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4]Солганик Г.Я. Стилистика текста: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M].М. Изд.: 《Флинта》, 2001.
〔責任編輯:崔雅平〕
Rhetorical Awareness in Russian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Teaching
HUANG Qiu-feng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
Rhetoric is the art of using language and the rhetoric phenomenon is everywher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of rhetoric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based on inaccuracy of students in translation, which dues to ignore the phonetic rhetoric, grammatical rhetoric, vocabulary rhetoric, grammar rhetoric and the use of figure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study, not only the teachers and the curriculum’s founder should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hetorical awareness in teaching process but also th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can play their own rhetorical potential, grasp the general rhetoric processing methods.
translation teaching; rhetorical awareness; rhetoric infiltration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5.021
2017-02-18
鹽城師范學院校級教改項目“篇章修辭理論視角下的大學俄語教學改革”(15YCTCJY027);吉林省高教科研課題“基于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需求導向的吉林省高校俄語人才培養(yǎng)機制研究”(JGJX2016B15)
黃秋鳳(1981—),女,吉林遼源人,副教授,博士,從事翻譯理論和實踐教學研究。
H059
A
1008-6714(2017)05-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