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蘭
(吉林省長春市德惠市第二實驗中學,吉林長春 130300)
我統(tǒng)計近幾年來高中詩詞鑒賞部分的試題,發(fā)現(xiàn)其命題形式主要集中在“景象描述”、“景象用意”、“文字用意”、“詩句理解”等方面,然而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這些題型上失分較高。鑒于此,在日常古代詩詞品鑒賞析教學的過程中,我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古代詩詞品鑒賞析技能專項訓練,尤其側重于詩句的翻譯、關鍵字詞句的分析、作品意象的感受等方面。
古詩詞是一種濃縮的古文藝術,其本身具有含蓄凝練、蘊含豐富的表達特征,這種特征促使詩詞擁有鮮明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效果。而學生要想叩響“詩詞鑒賞”的大門,首先就要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與中心思想。高考試卷中所出現(xiàn)的詩詞鑒賞類題目都需要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握其主旨要領、感知其中心思想,即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詩句翻譯能力,那么在教學當中教師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以做到有的放矢。舉例來說,2014年某省高考詩歌鑒賞試題中一個以南宋無名氏作的一首詞《阮郎歸?春風吹雨繞殘枝》為考查對象,要求學生寫出末尾兩句表現(xiàn)了詞中人物什么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xiàn)的,這就需要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能力,透過翻譯來感知詩句的言外之意,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在考試中出現(xiàn)“無言以對”,出現(xiàn)空白答卷的現(xiàn)象。那么,教師在古代詩詞品鑒賞析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怎樣做,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翻譯詩句的興趣和能力呢?新課改以來,我積極實踐,大膽探索,總結了許多適合自身教學風格的詩句翻譯教學方法和策略。為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引發(fā)他們主動參與詩句翻譯教學的動力,我一般會要求他們借助互聯(lián)網學習大量古詩詞,培養(yǎng)他們透過文字感受其內在表達,翻譯其表象和內在。這種做法,一方面能夠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大量的自我反芻習得翻譯古詩詞的方法,從而提升了翻譯古詩詞的語感和能力,使新課改強調的培養(yǎng)高中學生自主搜集和提升古詩詞翻譯能力的意識落到了實處,從而使學生擁有了應對高考中對古詩詞進行翻譯的題型考查的能力。
關鍵字詞句通常指的是詩詞的主旨,是能夠對通篇進行概括和總結的重要文字信息,其在借古諷今之“諷”、托物言志之“志”、感物抒懷之“抒”上,因此在古詩詞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在這方面增加訓練量。
第一,尋找關鍵句。在2012年廣東高考《余杭四月》一詩的考查中,“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這既是這首五言律詩的開篇,亦是點題之語,其象征著春天來臨,杭州一派農耕忙作、處處生機勃勃的景象。當學生體會出這句所表達的意思,也就能夠容易感知其在全詩之中所起的點題的作用了。
第二,感受關鍵字詞的內涵以及其在詩詞表達中的作用。如在2010年福建高考試卷中對郭祥正的《訪隱者》一詩的考查就出現(xiàn)了尋找關鍵字的題型,其要求學生找出詩句中與詩題相呼應的關鍵字。解答本題要抓住詩題“訪隱者”的“訪”字,與之相呼應的必然是動作“踏”字。很多學生走進了答題的誤區(qū),落入了命題者設計的陷阱,對本題的誤答原因是學生對詩歌理解不到位,對詞語的表現(xiàn)力不敏感。在這一題中,當學生聯(lián)系整首詩去體會每個字的意思時,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踏”這個關鍵詞才是與“訪”相響應的,只有這個字才最能表達作品所要傳達的意旨。近年的高考試題中,古代詩詞品鑒賞析的題型很多都是考查學生分析某個字或詞在古詩詞中的作用,或是其運用的妙處。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感受關鍵字詞的內涵以及其在詩詞表達中的作用的訓練。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提高感悟關鍵字的能力,我要求他們通過合作討論,通過探究的形式對大量的古詩詞進行學習研究,進行“煉字”專項訓練,以提升他們對關鍵字詞的敏感度,提高鑒賞古詩詞的語感能力。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現(xiàn)代文還是在古文,關鍵字詞句對整篇詩詞來說都是點石成金之筆,而在古代詩詞中關鍵字詞句所起的作用尤甚。因此在古代詩詞品鑒賞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古代詩詞品鑒賞析的同類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項訓練是提升學生鑒賞能力的必經之路。
第三,全面分析關鍵句,既要理解其本身的含義以及所體現(xiàn)的藝術特色,還要從表面意思當中挖掘深層次內涵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如在某年遼寧高考試卷中的《雨》一詩中,“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便是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點題之語。詩句寫出了秋天來臨時燕子將要南歸,一年恍若一夢;梧桐經一場雨打,已與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達了自己懷舊、失落的感情。本題考查的頷聯(lián)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確傳統(tǒng)意象燕子、梧桐的含義是答題關鍵?!把嘧咏浤陦簟陛^難理解。當然,有的學生可能會把第一句理解為“燕子將要南飛,想到一別就是一年,以后對舊巢只能在夢中見到”也能得到相應的分數(shù)。只要在日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的進行古代詩詞閱讀的機會,以提升他們的語感,就能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理解關鍵句的能力。
通俗地說,詩詞鑒賞中所涉及的意象,及文字當中所折射出的藝術形象,都是學生理解詩詞主題、探究詩歌意境的重要渠道,也是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考命題當中的一個重要考查對象。如在某年天津高考試卷當中對司空曙 雍陶的《峽口送友人 送蜀客》一詩考查就出現(xiàn)了意象感受類的題型,試題中要求學生回答《峽口送友人》一詩描寫了什么時節(jié)的景色,他是通過哪個意象表達出來的。有些學生沒能答出“暮春”時節(jié),也沒有感受到“飛花”這一意象,什么原因呢?針對本題,其考查的就是“鑒賞詩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識。學生思考這類問題其突破口是抓住寫景的句子。因為詩詞中常常使用一個或多個意象來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圍,營造意境,并蘊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峽口送友人》詩中,只有第一句是寫景句。這句中“峽口”表示地點?!盎w”就是意象,也就是飛花。“欲盡春”則直接表明季節(jié)是暮春。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通過感受意象來鑒賞古詩詞的興趣,如可以通過組織小組合作討論,運用探究法進行學習,也可以通過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對大量的古詩詞所采用的意象進行分類。很多意象在不同的詩詞應用中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表達分離的意象、表達志向的意象、表達情感的意象等,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素材,積蓄了一定的情感儲備后,其在高考中面對一道嶄新的題目時,也能有所心理感知。
總而言之,教師在引導學生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從歷年來高考實際的命題策略出發(f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通過自主學習積累知識、提高技能,諸如在翻譯詩句、品味關鍵字詞句、進行意象感受等方面進行專項訓練,日久必定能提升學生閱讀古詩詞的語感,提升他們鑒賞古詩詞的能力。
[1]李建峰《淺談高中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09-05
[2]陳旭《探討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工作》;[J]《新課程(下)》,2017-03-28
[2]梁赫元《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J]《好家長》,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