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的研究
◎劉 佳
隨著全球經濟和現(xiàn)代科學的進步,信息技術得到快速發(fā)展,各種電子設備如電腦、手機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信息交流與獲取的媒介已經從紙質、電視機等發(fā)展到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技術。對計算機等設備的認知和操作即信息技術能力與素養(yǎng),已經成為現(xiàn)代人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良好的信息技術甚至能對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產生關鍵影響。
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在2001年的報告中提出了“21世紀的能力素質”需要具備五個方面:基本學習技能、信息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精神、實踐能力,其中信息素養(yǎng)成為基本能力,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高人們的信息素養(yǎng)已經成為社會的需求。因此,信息技術教育已經成為各個國家教育開展的重點。
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從1982年開始,發(fā)展之初就受到非常的重視。從零基礎開始,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從實驗到實踐探索,使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尤其是2001年開始實施的《關于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來帶動整個教育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信息技術教育普及到中小學課堂,并列為必修課程,實現(xiàn)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fā)展,推動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改革的全面整合。
信息技術課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小學已經得到了普及,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社會的反映情況都不理想,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從重視程度來看,信息課程在中小學已經成為必修課,但是在思想上依然對此很松懈,很多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課程不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性不高。信息技術課堂往往成為學生的游戲場所,雜亂無章的情況依然存在,教學效果有時候不及一般的課程。
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階段,不管是學生的認知能力還是操作能力均在這個階段得到發(fā)展。信息技術在小學階段如果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它不僅影響到能否培養(yǎng)出信息技術專業(yè)型人才,還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教育信息化進程。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水平,研究信息技術教育方法,已經成為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重大課題。
很多專家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只要對信息技術教育足夠重視,就能解決上述問題,所以建議在高考中引入信息技術的相關內容;有的學者認為,教學效果的不理想在于學生的主動性不夠;還有的學者認為,應該從教材中查找問題,通過修改課程內容來達到良好的學習氛圍。在眾多的說法中,我認為,改進教學模式,使用有效教學策略,是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良好發(fā)展的必經途徑。
(一)有效教學策略的概念
有效教學策略是上世紀新興的教學理念,其概念由英國學者基里亞科在學術著作《學校有效教學》中提出。文章指出,有效教學主要關心某種教育活動怎樣最好地促進學生的理想學習。后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斯萊文提出了QAIT模式,用來作為有效教學的特征。其中,Q——教學質量(quality),指的是學生是否明了教師的講課內容;A——教學的適應性(appropriateness),指的是教師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提問方式、討論和輔導的方法;I——教學誘因(inducement),是指教師是否能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向和參與性;T——時間(time),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教材的時間是否充足。通過斯萊文的QAIT模式,我們可以充分理解到,有效的教學是學生愉快地學習,了解所學知識并輕松地完成每堂課的授課內容。
傳統(tǒng)教育方法大多以學生為輔,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教師讓課堂成為“一言堂”?!翱趯Χ钡臏贤ǚ绞绞箤W生成為知識的整理箱,很少甚至沒有師生間的互動和溝通,上課的方式主要是教師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講解,然后在屏幕上演示操作,接下來讓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進行聯(lián)機,最后進行點評和總結。從教學理念和思想來講,教師還是以自己為中心,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把自己的知識、想法和經驗傳遞給學生,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被動模仿的操作練習磨滅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探索興趣。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學任務的繁重使得教師幾乎不給學生留有探討的時間和機會,教師滔滔不絕地灌輸課程內容,不設立情景。教師采取講解、演示和練習的方式,直奔主題,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直接進行聯(lián)機操作,使學生積極性和求知欲降低。長此以往,會導致教師教學效率下降,達不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如何構建有效的教學策略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會碰到上述的問題,那么,怎么才能進行有效教學呢?筆者認為,只有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成果。
1.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順序和方法固然重要和科學,但在課堂上,學生更愿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對課程進行適當?shù)匦薷暮吞幚?。設定教學情境,例如,在課堂上解決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fā)散他們的思維,使其感到學習信息技術會給他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便利。通過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把專業(yè)知識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讓學生實現(xiàn)從“被動學”到“主動學”的轉變。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不斷看到自己的成果,從而對信息技術課程產生興趣。
2.教師要善于運用教學資源
在互聯(lián)網普及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分配給學生,讓學生圍繞課程內容,在互聯(lián)網上查找資料,這樣,教師就從教學的主導者變?yōu)榱藚⑴c者,通過指點或共同學習的方式,達到教學目的。課堂上,學生可以搜索與課程相關的內容,通過檢索自己喜愛的相關文字、視頻和動畫等資源,完成課程要求。這種方法,為教學提供了新的內容,能夠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產生興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搜索、整理、應用信息的能力。
除了應用互聯(lián)網,教師也可以通過多媒體,如播放教學光盤等手段來充實教學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教學光盤的使用,其實教學光盤與課程內容是對應的,且光盤中的內容是很多專家學者精心編寫的,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其中的范例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作業(yè)素材,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
有效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的設計,也需要學生的參與?,F(xiàn)代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發(fā)展心智的活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因此,做好教學管理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對課堂的掌控是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師不應該是課堂的裁判者和主宰者,而是要成為學生活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發(fā)揮民主、公開、公正的積極作用,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構建課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做出表率和榜樣。教師要多用鼓勵性的語言和活動來激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
4.培養(yǎng)良好的課堂習慣和師生關系
在上課之初,教師要進行紀律強化,以保證課堂的有序進行。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同時要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積極作用,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多了解學生,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多換位思考,尊重學生。教師要轉變觀念,要多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語言幽默,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好感,從而對教師所教授的課程產生興趣,繼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一)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分析
在采用有效教學策略的同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術教學既具有傳統(tǒng)學科的特點,又與其他學科不同,不同之處主要在于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內容有所不同。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教師—黑板—粉筆”模式;而信息技術教學則需要在計算機教室中進行,這在帶來教學便利的同時,也加大了教學的難度。
學生不僅能通過計算機來學習課程內容,也能通過網絡進行網絡聊天,查看娛樂信息,這些誘惑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是難以抵御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邊聽教師講課,邊玩游戲開小差,這一狀況已經成為信息教學中的常態(tài)。低年級的學生對于計算機還比較陌生,而高年級的學生則可以很好地操作計算機,相對來說,教學難度更大。
信息技術教育的教育內容也與傳統(tǒng)學科有著諸多不同。傳統(tǒng)學科主要包括技能掌握型和語言與數(shù)學邏輯型兩種,其中技能掌握與應用的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相關技能,并通過練習、熟練來達到舉一反三、推陳出新的教學目的。而語言與數(shù)學邏輯的課程主要是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讓學生在記憶、理解、分析和評價等方面取得進步。
信息技術教育在內容上是兩者兼顧的,既有語言技能和數(shù)學邏輯的學習,也有相關技能的掌握與應用。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要求。在沒有充分分析不同課程內容的情況下,教師很容易沿著前人的道路,采用舊有的教學模式和思想,使學生產生了學習困惑,滿足不了現(xiàn)有的信息技術課程對教育的需求。
現(xiàn)代教育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基于赫爾巴特的五步教學法,雖然這種教學理論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以教師為主的授課模式不能發(fā)揮探索、合作和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的作用。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以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為教學環(huán)境的信息技術教學,同時,對計算機掌握熟練程度不同的個體差異也使得教學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我們需要開展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的新興教學模式。
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查找問題和解決辦法,這使得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成為教師授課的工具,也能成為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工具。教師可以采用差異化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學和探索教學等模式,來使不同學習基礎的學習者都能很好地掌握課堂知識,滿足了不同水平和特點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xiàn)按需學習??稍诂F(xiàn)實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對新興教學模式的運用,一如既往地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使得信息技術教育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進
我們通過研究Spiro等人所提出的“認知彈性理論”來探討新型的教育模式。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從簡單化學習到高級化學習的轉變,也就是對知識的理解、保持、運用和遷移,主要通過多媒體結構的教育信息資源來建立學習過程,強調微型案例的應用,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交叉學習,學習過程就是對教育環(huán)境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知識的多角度學習,來向更高知識的學習。
這一理論的引入,對信息技術教育,特別是對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所強調的內容恰恰能夠滿足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不足。在認知彈性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新型教育模式,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室的教育環(huán)境,使教學目標從關注基本知識的學習向知識認知、應用、評價和綜合的發(fā)展,從根本上解決當前信息教育存在的問題,從而實現(xiàn)小學信息教育的價值。
新型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教學方式的改變和教育資源的構建來完成的。教育方式的改變,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和任務驅動學習等新型模式進行教學。所謂合作學習,就是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學習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相互合作交流來使彼此之間所存在的知識差異進一步縮小,而且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學習牢固性也大大加強。任務驅動,則是讓學生在一個個任務的指引下,完成學習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各的自學習情況,自主掌握學習進度;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充分滿足各層次的學習。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學科而言,還屬于新興學科,整個教學體系還需完善。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總結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也要研究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充分研究其發(fā)展過程和特點后,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學內容、過程等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應用教學環(huán)境資源充實教學內容等途徑構建教學準備策略;通過師生互動,建立良好的課堂秩序和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教學管理策略。
通過以上兩種策略的構建,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同時,在認知彈性理論的指導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得到改革,加快了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的進步。任務驅動型學習和合作學習模式的建立,不僅加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使教學效果得到很大改善,將有效解決現(xiàn)有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效教學。
(作者單位:大連市第八十中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