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國外歷史教科書研究動態(tài)及啟示*
張利娟
(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四川成都610066)
歷史教科書,研究動態(tài),研究啟示
國外眾多國際性組織對歷史教科書進行研究,影響力較大者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歷史教育協(xié)會、德國格奧爾格·??颂貒H教科書研究所、美國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日本教科書研究中心、澳大利亞教學資源和教科書研究聯(lián)盟、南非《昨天和今天》雜志社,等等。這些組織有專門的出版物刊登歷史教科書研究成果。本文寫作的資料主要來源于這些出版物,以及網(wǎng)絡上的專業(yè)數(shù)據(jù)庫。由于語言因素局限,文章選擇的研究對象以英文寫作為主。另外,國外有關歷史教科書的研究成果眾多,本文寫作不可能也不必囊括所有,只挑選少量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為例證說明國外學界有關歷史教科書的研究動態(tài),并結合中國實際提出給我國教科書研究帶來的啟示。論文寫作初衷為拋磚引玉,冀能引起學界對國外歷史教科書研究的關注,即為一大幸事。
1.個人研究與團體研究相結合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比較教育學的研究,組織了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對教科書進行研究。1999年,該組織聯(lián)合格奧爾格·??颂貒H教科書研究所出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科書研究和修訂指南》。①Pingel,F.,UNESCO Guidebook on Textbook Research and Textbook Revision.Paris/Braunschweig,2010.2012年又聯(lián)合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瑞典等多家機構共同出版《歷史教科書作者指南——共同的路徑:歐洲、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編寫歷史教科書的新方法》。②UNESO,League of Arab States&ISESCO.Guidebook for History Textbooks Authors.On a Common Path.New Approached to Writing History Textbooks in Europe and the Arab and Islamic Worlds: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2012.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70/227041e.pdf.通過跨國的合作與協(xié)調(diào),德法、德波、以巴、日韓、中日韓等各國學者將個人研究與團體研究相結合,成立了“教科書共同編寫委員會”,對雙方存有爭議的歷史相互協(xié)商,達成共識,共同編寫教科書。
國際歷史教育協(xié)會1980年成立于德國。協(xié)會成員遍布全球,每年出版年鑒,定期組織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學術合作與交流。協(xié)會在中國長期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如舉辦“1945年以來世界史的呈現(xiàn):亞洲與德國/歐洲教科書敘事特點的比較”國際會議、中德歷史教育海外研修暑期學校等。
二戰(zhàn)后成立的德國格奧爾格·埃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所以研究歷史、地理和公民三科教科書為主,對歐洲各國教科書合作做出了極大貢獻。該研究所收集有來自全球157個國家171000冊教科書、70000冊教科書研究文獻。研究所聯(lián)合了世界各國的學者對教科書進行研究,在沖突的團體中扮演著“中立”角色,鼓勵對教科書進行比較研究以消除民族偏見,為和平解決國際沖突鋪設道路。①Pingel,F.,UNESCO Guidebook on Textbook Research and Textbook Revision,pp.63~65.研究所設有圖書館并對外開放,每年發(fā)布年度報告。同時該機構也是歐洲委員會的教科書研究中心。
美國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長期以來關注亞太地區(qū)的歷史教科書問題,2008年舉行了四國(美國、日本、中國、韓國)一地(臺灣)歷史教科書編寫研討會,會議主題為“分裂的記憶:歷史教科書與亞洲的戰(zhàn)爭”。另外,斯坦福大學項目組翻譯和研究了中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和美國的歷史教科書,2011年出版《歷史教科書和亞洲的戰(zhàn)爭》一書。②Gi-Wook Shin,Daniel C.Sneider(Hrsg.),History Textbooks and the Wars in Asia.New York and London,2011.與現(xiàn)有的有關東亞歷史教科書問題的文獻相比,該書有兩大貢獻,一為在備受關注,存有爭議的八大問題上,如南京大屠殺、朝鮮戰(zhàn)爭的起源、東京戰(zhàn)犯法庭、慰安婦等方面增加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二為將美國歷史教科書納入亞洲歷史問題的研究范疇。作者認為從1941年甚至更早,美國已被卷入到東北亞事務中,日本的歷史問題也是美國的問題,東亞的和解需要美國的參與。
另外,日本的(財團法人)教科書研究中心、美國的教科書委員會、法國的教科書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的教學資源和教科書研究聯(lián)盟等組織與機構聚集了一大批從事歷史教科書研究的學者,通過個人研究與團體研究相結合,涌現(xiàn)出大量有關歷史教科書研究成果。
2.教科書的編寫與修訂是學界研究的重要議題
教科書是傳遞國家意志的工具,在推進集體的國家認同方面有積極作用。各國對教科書的編寫和修訂給予特別關注。教科書研究人員希望通過修正過去教科書中對不同文化、種族、宗教的偏見,以達到促進國際理解的目的。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和修訂應該促進國際間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各國學者在這點上逐漸達成共識。
前文提到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教科書研究和修訂指南》,對包括歷史教科書在內(nèi)的教科書研究和修訂方法提出了很多可供操作的建議,此書已被作為解決東亞、非洲和中東地區(qū)教科書爭議問題的有效工具。2012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多家機構共同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作者指南——共同的路徑:歐洲、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編寫歷史教科書的新方法》,該書的目的是為教科書編者如何幫助學生理解“他者”提供建議,③④⑤UNESO,League of Arab States&ISESCO.Guidebook for History Textbooks Authors.On a Common Path.New Approached to Writing History Textbooks in Europe and the Arab and Islamic Worlds: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2012.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70/227041e.pdf,pp.8、55、10~11.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教科書中反映的跨文化碰撞,以及在教科書中應如何書寫這些碰撞。④⑤UNESO,League of Arab States&ISESCO.Guidebook for History Textbooks Authors.On a Common Path.New Approached to Writing History Textbooks in Europe and the Arab and Islamic Worlds: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2012.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70/227041e.pdf,pp.8、55、10~11.該書提出: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應該反映歐洲、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多樣性,承認不同文化間的可取之處,以幫助學生形成學習歷史的多視角方法。⑤UNESO,League of Arab States&ISESCO.Guidebook for History Textbooks Authors.On a Common Path.New Approached to Writing History Textbooks in Europe and the Arab and Islamic Worlds: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2012.Retrieved from 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2/002270/227041e.pdf,pp.8、55、10~11.
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德法一直在開展兩國間的歷史教科書合作交流。編輯人員基于“多角度觀點”和“兩個視角”理論,采用了“交叉方法”編寫教科書。2006年開始出版有德法共同歷史教科書。該書的出版為我們提供了成功克服民族主義的范例。受此鼓舞,德波成立了德波教科書委員會編寫兩國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已于2013年出版。另外,中日韓三國學者共同編寫有中日韓《東亞三國的近現(xiàn)代史》教科書輔助讀物。⑥《東亞三國的近現(xiàn)代史》共同編寫委員會:《東亞三國的近現(xiàn)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該書從1840年帝國主義侵略亞洲講起一直到二戰(zhàn)結束三國建立外交關系,其特點是不側重于某國立場,以三國學者討論后所得共識作為其所載內(nèi)容,用開放的視野對待他國歷史。此書于2002年開始撰寫,2005年起陸續(xù)在三國發(fā)行。2013年,中日韓三國學者又共同出版了《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xiàn)代史》。上卷《國際秩序的變遷》按時間順序敘述了東亞三國近現(xiàn)代的結構變遷,下卷《制度·社會·人》按專題分門別類探討了東亞民眾的生活與交流。⑦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編纂委員會:《超越國境的東亞近現(xiàn)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3.重視教科書地位與作用的研究
教科書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載體,同時也是社會價值觀的載體,社會控制的中介。教科書不可能價值中立,包含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受國家政治、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課程觀、歷史觀等因素的影響,教科書的價值取向會有偏重,難以達到理想的平衡狀態(tài)或應然狀態(tài)。由于其學科屬性,歷史教科書在傳遞國家意志、形塑民族記憶、促進身份認同方面等承擔了更多功能。借助教科書的敘事,國家有選擇性地告訴學生有關自己和他者的歷史,希望能轉(zhuǎn)化認同支持,塑造集體記憶,以達成特定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目的。
歷史教科書在推進形成國家認同過程中有著重要影響。教科書如何構建身份認同是最近幾年國際教科書研究始終關注的焦點之一。相關論著有:《重訪廣島:美國和日本歷史教科書在構建民族記憶中的作用》《尋找俄羅斯國家認同:歷史教科書能提供答案嗎?》《印度和巴基斯坦歷史教科書在塑造集體身份認同中的作用》①Crawford,K.,Re-visiting Hiroshima:The Role of US and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Memory.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03(1),pp.108~117;Ismailov,M.,&Ganieva,N.,In Search for the Russian National Identity:Do History Textbooks Hold the Answer?Journal of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2013(2),pp.366~392;Dorschner,J., &Sherlock,T.,The Role of History Textbooksin Shaping Collective Identities in India and Pakistan.In Cole,E.A.(Ed.),Teaching the Violent Past:History Education and Reconciliation,pp.275~315,Lanham:Rowman&Littlefield,2007.等等。
澳大利亞學者主編的《民族建構與全球文化中的歷史教育》中收錄有各國學者撰寫的12篇論文,集中論述了美、加、新、俄等國的歷史教科書與民族建構。②Zajda,Joseph(ed.),Nation-Building and History Education in a Global Culture.Dordrecht:Springer,2015.《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什么?從國際觀點看學校歷史教科書》全書按章節(jié)分析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韓國、日本、美國、意大利、瑞典、英國、德國、以色列、巴勒斯坦、巴基斯坦、南非諸國的歷史教科書改革,探討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等因素如何影響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該書尤其關注于教材編者有意選擇或遺漏了哪些知識,選中的知識是如何被傳遞給學生以成為國家認同、民族意識的共同記憶。③Stuart J.Foster&Keith A.Crawford.,What Shall We Tell the Children: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Greenwich,Connecticut:Information Age,2006.
《教育在亞洲的政治工具》《歷史教育與東亞的民族認同》《東亞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設計:認同政治與跨國界渴望》《東亞歷史教科書問題的組成》④Marie Lall&Edward Vickers.,Education as a Political Tool in Asia,New York:Routledge,2009;Vickers,E.&Jones,A.,Histor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East Asia,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5;Müller,G.,Designing History in East Asian TextbooksIdentity Politicsand Transnational Aspirations.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1;菊池一?。骸稏|亞歷史教科書問題的組成》,京都:法律文化社,2013年?!稓v史教科書和亞洲的戰(zhàn)爭》等論著通過研究東亞歷史教科書問題,關注于東亞的歷史教育、民族認同等敏感議題的爭論?!稏|亞歷史教科書問題的組成》分為六個章節(jié),包括“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與通史教育”“歷史教科書中的臺灣”“‘冰點事件’與上海版的歷史教科書問題”“歷史教科書中的韓國與朝鮮”“新歷史教科書與戰(zhàn)時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作者對中日韓之間的歷史爭議、東亞各地區(qū)歷史教科書的特點及缺失、中國及日本國內(nèi)針對歷史觀的論爭等議題進行了詳細探討,并詳細解讀了東亞各國在近代東亞區(qū)域史演變過程中的歷史觀。《東亞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設計:認同政治與跨國界渴望》收錄有十幾篇中日韓德等國學者的論文,關注于歷史教科書在國家認同中的作用,歷史教科書在解決由于國族立場不同引發(fā)的歷史認知與沖突中扮演的角色、嘗試、成功與失敗的原因與教訓。其中韓國學者在《韓國與日本的歷史沖突與對話——聚焦日本歷史教科書》一文中,分析了日韓共同教科書計劃,試圖克服過去那些不同國家歷史認知間的沖突。⑤Jae-Jeong Chung,Historical conflict and dialogue between Korea and Japan:a focus on Japanese history textbooks,Müller,G.,Designing History in East Asian Textbooks Identity Politics and Transnational Aspirations,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1, pp.207~228.
4.備受青睞的研究領域:教科書內(nèi)容研究
歷史教科書的內(nèi)容研究歷來是教科書研究中最受歡迎和最重要的領域。其中,教科書的敘事特征、自身和他者形象、性別角色研究又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1)教科書敘事特征研究
德國教授馬丁·呂克分析了20世紀70年代的東德和西德,1989年和2007年三個階段的德國歷史教科書采取的敘事方式。①②孟鐘捷等:《全球化進程中的歷史教育:亞歐教科書敘事特征比較》,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449~459、293頁。70年代的東德歷史教科書利用國際的視角來解釋冷戰(zhàn)復雜的因果關系,而西德的歷史教科書對世界歷史的解釋,采取的是以反共產(chǎn)主義為主的敘事方式。1989年的德國歷史教科書,把德國國家的歷史作為主導敘事,以這種方式把德國國家歷史放入世界歷史中。2007年版的歷史教科書似乎在倒退,沒有使用新觀點和新視角,德國的歷史被再一次解釋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級對峙世界體系中的傀儡。韓國學者裴成俊在《與冷戰(zhàn)結束相關的韓國大眾史學與歷史敘事》中提出:我們在教科書編寫中,應采取跨越本民族本國家局限的歷史敘述,站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視角,尋求歷史研究的新方法,構建一種全新的能“超越民族和國家局限的歷史觀”。②榮獲“美國圖書獎”的《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一書作者在考察了美國各版本歷史教科書后指出:為了宣揚愛國主義,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不惜“肢解”歷史,英雄化歷史人物,美國的歷史教科書充斥著錯誤的信息和短視的見解。③〔美〕詹姆斯·洛溫:《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錯誤》,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另有相關著述,如美韓五位學者合寫的《是誰的歷史?美國、韓國、日本和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朝鮮戰(zhàn)爭分析》《歷史的路徑:歷史教科書的敘事分析——1945~2004年比利時的歷史教科書案例研究》《二戰(zhàn)中的大英帝國和英聯(lián)邦:英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選擇和遺漏》等。④Lin Lin,etc.,Whose History?An Analysis of the Korean War in History Textbooks from the United States,South Korea,Japan,and China,The Social Studies,2009,pp.222~232;Vanhulle,B.,The path of history:narrative analysis of history textbooks a case study of Belgian history textbooks(1945,2004).History of Education 2009,38(2),pp.263、282;Foster,S.,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in World War II:Selection and Omission in English History Textboo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5(5),pp.1~19.
誠如國際歷史教育協(xié)會主席、德國奧格斯堡大學教授蘇珊·波普所說:“全世界范圍的各國歷史教材,都把自身和自身的政治觀點描繪為熱愛和平與積極正面的,同時相應地把對手塑造成意識形態(tài)上茫然無知的、不人道的和侵略性的。雙方都在選擇性地呈現(xiàn)歷史,并以相同的方式展開政治宣傳”。⑤孟鐘捷等:《全球化進程中的歷史教育:亞歐教科書敘事特征比較》,第2頁。當我們在編寫歷史教科書時,應該是站在本國的視角抑或世界的視角來書寫?國家敘事和世界敘事是否可以?如何靈活地交融?孰輕孰重?以國家為中心的“主導敘事”與特殊群體的特別敘事如何處理?這些課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2)自身和他者形象研究
近年來,學者們開始關注教科書如何構建“他者”,如何處理自身和他者以及多元化和跨文化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以及這些構建能否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整合。有學者選擇了八種在韓國、日本、美國普遍使用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其如何描繪朝鮮戰(zhàn)爭進行了比較分析。⑥Suh,Y.,Yurita,M.,&Metzger,S.A.,What Do We Want Students to Remember About the“Forgotten War”?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Korean War as Depicted in Korean,Japanese,and U.S.Secondary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2008,23(1),pp.51~75.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學者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出版于1994~1996年的九種美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亞裔美國人進行了分析。作者建議教科書應該覆蓋菲律賓、韓國和亞印裔美國人,深入分析與所有亞裔美國人相關的歷史事件和話題。⑦Harada,Violet H.,The Treatment of Asian Americans in U.S.History Textbooks Published 1994-1996.The Educ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Center(ERIC),2000.Retrieved from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48072.pdf.有學者選擇了日本和美國的五種最暢銷的歷史教科書,對其中的當代日本進行了比較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日本教科書強調(diào)戰(zhàn)后日本與美國和中國的外交關系以及反核運動,而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更多強調(diào)美國1945年至1951年在日本的地位和政策。①Ogawa,M.,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temporary Japan in Japanese and U.S.World History Textbook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Montreal,Canada,April19,1999).Retrieved from http://files.eric. ed.gov/fulltext/ED442725.pdf有學者在《中國學校所教授的“他者”歷史——國家、文化不對等與遞嬗的歐洲意象》中以20世紀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歐洲印象的轉(zhuǎn)變?yōu)槔接懥酥袊鴼v史教科書“自我”“他者”概念以及文化不對等關系呈現(xiàn)方式的演變。②Müller,G.,Teaching‘the others’history’in Chinese schools:the state,cultural asymmetries and shifting images of Europe(from 1900 to today).Designing History in East Asian Textbooks Identity Politics and Transnational Aspirations.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2011,pp.32~59.另有學者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希臘2012~2013學年使用的歷史教材(包括教科書、練習冊、教師使用用書)如何呈現(xiàn)“他者”和“不同”進行了研究。③Zachos,D.,&Michailidou,A.,“Others”in Textbooks:The Case of Greek Sixth Grade’sHistory Textbook.Theory in Action,2014,7 (3),pp.1~25.丹麥學者對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的歐洲進行了研究。④Alm,M.,Europe in American World History textbooks.Journal of Transatlantic Studies,2014,12(3),pp.237~257.李毅教授著有《美國教科書里的中國》,作者選擇了美國選用較普遍的歷史教科書,分門別類介紹并點評了其中有關中國的內(nèi)容。⑤李毅:《美國教科書里的中國》,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教科書編寫中如何再現(xiàn)他者和自我,如何盡量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跨越教科書編者的主觀意識,超越意識形態(tài),避免在有爭議的問題上激化對立。這一議題需要多國學者的長期努力,協(xié)同合作。
(3)教科書的性別角色研究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和學習工具。教科書中對人物性別的描寫是否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兩性觀?是否存在性別偏見和刻板印象?世界各國的學者都對此進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代表性著述有《通過教科書促進性別平等的方法論指南》《美國20世紀60、80、90年代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女性》《約旦和巴勒斯坦的歷史教科書中的性別和責任》《美國的K-12歷史教科書中的性別平衡》⑥Carole Brugeilles&Sylvie Cromer,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through Textbooks,A Methodological Guide,France:UNESCO, 2009;Roger,C.,Jeffrey,A.,&Timothy,M.,How Much of the Sky?Women in American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from the 1960s,1980s and 1990s,Social Education,2004,68(1),pp.57~62;Samira Alayan&Naseema AI-Khalidi,Gender and Agency in History,Civics,and National Education Textbooks of Jordan and Palestine.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Memory,and Society, 2010,2(1),pp.78~96;Kay A.Chick,Gender Balance in K-12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s,Social Studies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6,1(3),pp.284~290.等。通覽各國的歷史教科書,可以發(fā)現(xiàn)世界各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對人物性別的描寫上大都存在偏見、刻板、遺漏等現(xiàn)象。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是各國歷史教科書由來已久的現(xiàn)象。
5.對教科書研究方法的研究逐漸深入
直至20世紀70年代,教科書研究才在歐洲大學里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xiàn),且地位低下。教科書的使用、接受機制和使用效果的實證研究匱乏。以前學術界更多地將注意力關注在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上,后來教科書的使用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雖然這類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但還是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研究者將從當代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中借鑒到的方法逐漸運用到了教科書研究領域。以前更多的是就教科書內(nèi)容本身研究教科書,現(xiàn)在則是將教科書研究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媒體相聯(lián)系。另外,教科書在課堂中如何實施,他們?nèi)绾斡绊憣W生歷史意識的形成逐漸得到了關注。
有學者認為近年來國際歷史教科書研究缺乏有力的理論框架,以傳統(tǒng)的內(nèi)容分析法為主。⑦Repoussi,M.,&Tutiaux-Guillon,N.,New Trends in History Textbook Research:Issues and Methodologies toward a School Historiography.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dia,Memory,and Society,2010,2(1),pp.154~170.德國學者討論了幾種不同的歷史教科書研究方法,包括解讀式內(nèi)容分析法、語言分析法、跨文化分析法、話語分析法等。①牛津大學學者在《學校教科書研究方法》一文中,選擇了美英國家廣泛使用的八本歷史教科書,探討了運用哪些方法來分析二戰(zhàn)在這些教科書中的呈現(xiàn),特別論述了如何運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二戰(zhàn)。②Nicholls,J.,Methods in School Textbook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Learning,Teaching and Research,2003,3(2), pp.1~17.另有南非學者在自己的博士研究課題中構建了一種教科書文本分析模型,提出教科書分析工具的三個階段和五個維度。③Morgan,K.,&Henning,E.,Designing a Tool for History Textbook Analysis,Forum: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2013,14(1).
1.建立教科書研究專業(yè)機構
國際上眾多國家設有專門的教科書研究機構,如德國的格奧爾格·??颂貒H教科書研究所、日本的教科書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的教學資源和教科書研究聯(lián)盟等。這些機構會定期召開國際會議,出版教科書研究讀物,采取各種手段資助學者進行教科書研究。④如日本的教科書研究中心為本國研究生提供出版與教科書研究相關的著作每本10萬日元的資助。德國的格奧爾格·??颂貒H教科書研究所每年為國際上有志于從事教科書研究的人士提供獎學金。本人有幸得到此機構的資助到該研究所短期訪學。訪學期間,研究所還專門指派了從事歷史教科書研究的該中心主任擔任我的導師。與此相比,中國雖然設有課程教材研究所,但此機構是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辦公,對外宣傳的是“為全面提升人教版教材和圖書的質(zhì)量提供有力保障”,主要是針對人教版教材進行研究,對教科書的研究面還不夠廣,也不夠深入。
中國歷史教育界成果頗豐的前輩不少,青年才俊層出不窮,但是查閱相關的歷史教育(歷史教科書)英文資料,國人的作品寥寥可數(shù)。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很少看見中國人的身影,實與中國大國形象不符。竊以為語言不是絕對的原因,與國外交流聯(lián)系平臺的缺失才是根本。以中國目前的實力和影響力,完全可以成立單獨的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收集整理各國教科書,成立教科書圖書館,并與國內(nèi)外各級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召開國際學術年會,出版學術期刊著作,聯(lián)合培養(yǎng)人才,開展中外歷史教科書的比較研究。國際合作和交流還包括與前敵國進行,雙方就歷史意識和歷史文化展開學術討論。通過公開的激烈交鋒,妥協(xié)與退讓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的相似性和差別,創(chuàng)造和他國在理論和實踐等領域內(nèi)開展合作交流的可能性,讓歷史教科書成為聯(lián)系與他國友誼的紐帶,而不是成為發(fā)展國際關系的絆腳石。
2.豐富歷史教科書的內(nèi)容研究
歷史教科書在促進身份認同、消除成見、化解沖突、增進國際理解方面占據(jù)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學界應豐富歷史教科書在這方面的內(nèi)容研究,尤其應加強中國在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形象與中國在本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形象比較研究。反之,他國在本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形象及其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形象差異也值得關注。不少外國學者已經(jīng)對中國教科書如何描述本國的歷史進行了大量研究。相比之下,中國學者對于外國教科書中的中國研究較為缺乏。雖然有華東師大的楊彪教授對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進行了研究,⑤楊彪:《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課程教材研究所的韋志榕等承擔了國家級課題“國外中小學教材有關中國內(nèi)容的研究”,相關學者正在研究“國外歷史教材中有關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敘述”,⑥《歷史教學問題》開設有“國外歷史教材與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敘述”專欄,相關學者正在進行“國外歷史教材中有關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敘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研究,代表性的著述有:施誠:《美國大學世界通史教材對中國抗戰(zhàn)的敘述》,《歷史教學問題》2015年第4期;梁占軍:《歐美戰(zhàn)爭百科全書中的中國抗戰(zhàn)述評》,《歷史教學問題》2015年第4期;諾維科夫、俞紫梅:《當代俄羅斯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與中國抗戰(zhàn)的敘述》,《歷史教學問題》2015年第5期。孫岳:《美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日戰(zhàn)爭》,《歷史教學問題》2015年第5期;趙亞夫、張漢林:《評現(xiàn)行日本歷史教科書中關于中日戰(zhàn)爭的敘事》,《歷史教學問題》2015年第6期;楊彪:《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抗戰(zhàn)》,《歷史教學問題》2015年第6期。但這些還遠遠不夠。
教科書是“認識一個國家的窗口”。由于意識形態(tài)、交流溝通不暢等原因,本國形象在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形象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與誤解。在這方面,中國完全可以仿效韓國的做法,①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韓國收集了世界上60多個國家的教科書,對其中有關韓國的內(nèi)容進行了分析和研究。1998年,韓國出版了《對韓國的謬誤——究竟寫錯在哪里》一書。該書列舉了大量實例,從18個方面對他國有關韓國的“歪曲敘述”進行了梳理。另外,韓國成立了國際韓國文化宣傳中心,該中心人員不定期出訪國外各大出版社,敦促他國修改教科書中的“錯誤內(nèi)容”。參見劉東明《韓國對他國教科書有關韓國及韓國歷史內(nèi)容的審查》,《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1期。按國別成立研究小組,分門別類對各國教科書中的中國內(nèi)容進行比較分析,找出他國教科書中對中國描繪失實,模式化、刻板化內(nèi)容,并不定期邀請國外教科書研究機構、教科書出版社共同協(xié)商,就教科書中的中國內(nèi)容交換意見,以確保教科書內(nèi)容隨時更新且不帶偏見。通過各種渠道,多種途徑融入國際交流的舞臺,讓世界能夠聽到中國的聲音。我們的聲音越大,與世界的聯(lián)系越緊,一個更豐滿、真實、與時俱進的中國形象在國外歷史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可能性才會更高。
3.加強對歷史教科書研究方法的研究
學界可借鑒當代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等理論對教科書的內(nèi)容屬性進行研究。由于歷史教科書的學科特性,在分析教科書時,應跳出“知識載體”的認識局限,深入認識到其政治屬性。對歷史教科書的研究離不開教科書政治學、知識與控制、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等理論的支撐。任何研究離不開理解和解釋,而理解和解釋永遠是主觀的。運用話語分析法可分析教科書在特定事件和人物的描繪上是否存在偏見和刻板印象。歷史構建有賴于詮釋,而詮釋又受制于教科書作者特定的歷史情景和視野。運用詮釋學方法可分析教科書文本蘊含有作者的哪些價值導向?國家間由于其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異,運用跨文化分析法可對教科書中的不同文化模式進行研究,以達求同存異,促進國際理解之目的。當然,對于教科書的研究,我們不應該僅僅聚焦于教科書的內(nèi)容屬性研究,也應該加強對教科書的教學屬性研究。在對教科書的教學屬性進行分析時,運用心理學、傳播學方法,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深入研究學生的接受機制和教師如何有效吸收運用課本知識再傳授給學生的轉(zhuǎn)化能力。
通覽中國對歷史教科書的研究,學界對開展教科書研究的工具和方法關注甚少,多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缺乏對教科書使用、接受、影響的實證研究。作為教育研究基本手段的實證研究存在規(guī)模小、類型單一、元研究元評價匱乏等問題?!翱v觀包括教育學在內(nèi)的學術發(fā)展史,可以發(fā)現(xiàn)實證是提高社會科學研究科學化水平最重要的保證?!雹谠駠骸吨袊逃枰獙嵶C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7年第2期。實證研究是當今國際教育界研究的主要方法。建議我國學者在對教科書研究時注重實證研究的反思與重構,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并加強對教科書使用的研究,如開展對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中學歷史教師和中學生的調(diào)查問卷、個人訪談、定量分析,從使用效果反觀歷史教科書的編寫。
另外,當前大數(shù)據(jù)時代給比較教育的研究范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如何深挖現(xiàn)有的數(shù)據(jù)資源,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收集數(shù)據(jù),確立教科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堅持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秉承詮釋與實證的結合是一個復雜而艱辛的課題,需要我們持久深入地研究下去。
(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四川師范大學吳定初教授、成都大學馮一下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何成剛博士的悉心指導,特致謝意?。?/p>
G63
B
0457-6241(2017)09-0066-07
張利娟,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責任編輯:楊蓮霞】
2017-03-25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中學歷史教科書價值取向研究”(項目編號:15YJC88013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