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龍
淺談高中歷史人物評說
——以《評說圣人孔子》為例
陳玉龍
(唐山市開灤第一中學,河北唐山372606)
評說,歷史人物,核心素養(yǎng),孔子
傳統(tǒng)的教學中,凡是涉及歷史人物評說,老師往往都習慣性地采取折中意見,教條地搬出“兩點論”,其實,這是曲解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本身就失去了歷史人物評價的意義。辯證法是方法,不是條條框框。高中歷史選修評說歷史人物部分,涉及的歷史人物生活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階段,如何準確、客觀地把歷史人物放在社會大背景下進行研究和評價,值得探究。筆者以《評說圣人孔子》為例,談談歷史人物評說課如何進行。
很多老師在講解這一課時,總是首先歸納出孔子在我國歷史上的多方面貢獻。
例如:文化上的貢獻:《詩》《書》《禮》《樂》《易》《春秋》。
哲學上的貢獻:“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p>
史學上的貢獻:編撰的《春秋》,開修史之先河。
教育上的貢獻:創(chuàng)辦私學,“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等等。
思想上的貢獻: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強調(diào)“仁”“禮”。
政治上的貢獻:半部《論語》治天下。
老師這樣講解,看似面面俱到,但只是輕描淡寫孔圣人的全貌,再現(xiàn)了知識層面,沒能挖掘出孔子作為偉大思想家所折射的智慧之光和強大的現(xiàn)實意義,讓課堂沒有一絲的歷史思維,也失去了鮮活的內(nèi)涵。再如:有的老師把學生分成小組,扮演不同角色,用戲劇形式通過對話等手段,讓學生了解孔子的人生經(jīng)歷和貢獻,看似每個學生都參加了,場面熱烈,暢所欲言,但又停留在了膚淺的知識問答的水平,等于又回歸了教材。
圣人孔子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其不朽的思想滋養(yǎng)了歷代中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作為中國燦爛文化的代名詞走向了世界。統(tǒng)計得知,《論語》中,“仁”字提到109次,“禮”提到73次,“道”提到60次。所以在講解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時,我的教學理念是重點挖掘思想家孔子的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中能跨越國界,普度眾生的“寬恕”這一美德教育。我的教學過程,歸納為“準確界定”“注意掌控”“區(qū)分看待”三個“度”,我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三個追問”。
1.對于孔子的評價,應準確界定出教學層面與研究層面的結合點。
筆者認為,評說孔子這位圣賢,關鍵是教師如何將包容、理解、仁愛的情感和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的厚重感浸染給聽課的學生,讓學生在他們以后的人生歲月中想到孔子、說起孔子時也會想起曾經(jīng)的老師。
我布置了一個當堂作業(y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寫一篇自己真實經(jīng)歷的短文,題目就是“寬恕”要求用孔子的思想,理解自己的故事。
東周有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對于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學思想體系和在思想文化界獨尊的歷史地位,雖窮盡一生的精力和智慧去探究去思考也未必能收獲點滴的透亮和精髓,更何況我們的老師要用短短的40分鐘來解讀幾片皮毛。所以,我很是擔心,對評說圣人孔子而言,在有限時間內(nèi)的任何形式和深度的挖掘,都會使人覺得有掛一漏萬的撕裂感,甚至于膚淺成教材本身的復制品。“歷史學承擔了民族認同的重要職責?!雹佗邸裁馈硢桃了埂ぐ⑵諣柋龋骸稓v史的真相》,劉北成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第136頁。我不贊成走近孔子的世界,因為那是對歷史的追尋,對于現(xiàn)實的作用微乎其微;我贊成讓孔子走近我們的世界,特別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哪怕是一點點的真善美,一點點的慈愛之心,這才是我們這個國家乃至世界都極力推崇孔夫子的真諦所在。
2.對于孔子的評價,應特別注意掌控知識及能力的深度和廣度。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僅憑課堂教育當然做不到研究,我們能做的是,讓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符合高中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我繼續(xù)讓學生思考(第二次追問):怎樣的個人經(jīng)歷和社會大環(huán)境讓孔子萌生出這種仁愛的寬恕思想?沒有人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影響而憑空產(chǎn)生的。我試圖讓學生對孔子的經(jīng)歷感同身受。
經(jīng)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和討論,幾乎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動蕩,諸侯爭霸。戰(zhàn)爭迭起,充斥了爭奪和廝殺,民不聊生,生靈涂炭,加之孔子父母早逝的凄涼遭遇。這就使得關愛、理解、包容、仁愛成了他心中的渴望和夢想。而孔子的偉大之處恰恰在于把這種美好的情愫推己及人,演變成了一種大愛。歷史核心素養(yǎng)在學生的心中萌發(fā)。
3.對于孔子的評價,應區(qū)分看待其思想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對當今社會發(fā)展所應有的作用,特別是引導學生理解是不同社會發(fā)展的階段特征使然。
“最終決定性的步驟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的活動?!雹凇驳隆扯魉固亍たㄎ鳡枺骸度苏摗?,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第282頁。最后,我讓學生再思考(第三次追問):孔子寬恕思想能跨越國界的理由是什么?
當學生各抒己見以后,我繼續(xù)深化:
我們這個世界讓市場經(jīng)經(jīng)濟浸泡在了貨幣的染缸里,缺失包容、缺失信任、缺失愛了。所以,孔子不僅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人性的愛就像太陽的熱,它能夠溶解人們心中的冰點。
為什么今天的人們,都特別渴望人與人之間充滿包容,因為經(jīng)過一段近似瘋狂地追逐金錢的滿足后,并沒有心靈層面的慰藉,恰恰感覺到的是缺少了真情,幸福指數(shù)搖擺,可見只有錢幣滿足是遠遠不夠的。市場經(jīng)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為了本國的利益,不斷地爭奪著貿(mào)易、市場、能源、利潤,世界幾乎變得完全的物化,使得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寬容理解和包容。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孔子和他兩千多年前提倡的仁愛寬恕學說和秩序規(guī)則,就地成了治國理念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靈丹妙藥。
各國都有控制國民集體記憶的必要,因為國家若要維持安泰,就要塑造國民對歷史的認識。③〔美〕喬伊斯·阿普爾比:《歷史的真相》,劉北成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第136頁。
歷史本該很鮮活,歷史人物更是活生生地存在過,所以高中歷史課堂上的評說歷史人物,老師一要有“起死回生”的理念,二要有“古為今用”的智慧,這就是我們努力追求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G63
B
0457-6241(2017)09-0058-02
陳玉龍,中學高級教師,唐山市歷史兼職教研員,就職于唐山市開灤一中。
【責任編輯:王雅貞】
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