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邦
(五邑大學 政法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論白沙心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劉興邦
(五邑大學 政法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白沙心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指陳白沙創(chuàng)立江門學派,實現(xiàn)了明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朱熹理學向白沙心學的轉化。而白沙心學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是指陳白沙構建白沙心學思想體系,開創(chuàng)了明代心學發(fā)展的新局面,實現(xiàn)了從白沙心學到陽明心學的發(fā)展。
白沙心學:創(chuàng)造性轉化 ;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明末著名思想家黃宗羲說:“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緊工夫,全在涵養(yǎng),喜怒未發(fā)而非空,萬感交集而不動。至陽明而后大。”[1]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說陳白沙創(chuàng)立白沙心學實現(xiàn)了明代程朱理學向白沙心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二是說白沙心學開啟了明代心學發(fā)展的新局面,實現(xiàn)了明代心學從白沙心學到陽明心學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白沙心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指明代占統(tǒng)治地位的朱熹理學向白沙心學的轉化。這個轉化是明代中葉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問題的綜合反映。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理學的根本目的是通過人的修養(yǎng),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內在的人格,實現(xiàn)內圣外王,為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提供理論支撐。朱熹理學曾發(fā)揮過積極的重要作用,可是,明代中期之后,為什么會發(fā)生朱熹理學向明代心學的轉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明代中期社會經濟、政治問題是朱熹理學向明代心學轉化的主要原因,而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問題是轉化的直接原因。
朱熹理學本來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內在人格的道德人文主義學說,它通過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關系的論述,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和諧??墒?,明代初期,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朱熹理學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而處于獨尊的地位,整個社會形成了“家孔孟而戶程朱”的文化專制局面?!昂媳娡居谝卉?,會萬理于一原。地負海涵,天晴日皦。以是而興教化,以是而正人心?!氯私杂捎谡罚鴮W不惑于他途。家孔孟而戶程朱,必獲真儒之用。”[2]家家以孔孟思想為真理,戶戶唯朱熹思想是尊,整個社會以朱熹理學之是非為是非而不敢越雷池半步?!霸蛎鞒踔T儒,皆朱子門人之支流余裔,師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篤踐履、謹繩墨,守儒先之正傳,無敢改錯?!盵3]朱熹理學被教條化了,其道德人文主義思想被異化了。朱熹理學變成了人們用來謀求功名利祿的工具,變成了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正如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所說:“而制義(即科舉考試)初行,一時人士盡棄宋、元以來所傳之實學,上下相蒙,以饕祿利,而莫之問也?!盵4]朱熹理學教條化、異化的直接后果是社會風氣敗壞、社會倫理道德滑坡。陳白沙對此深有體會,在《恩平縣儒學記》中揭露:“父子失其親,兄弟失其愛,鼓之以斗爭之風,置之于水火之地,則五品之倫、五常之性與生俱滅,誠不可不懼也?!盵5]37并為此感到憂慮,說:“此學(理學)寥寥,世間無人整頓得起。士習日見頹靡,殊可憂也?!盵5]153朱熹理學的核心內容是協(xié)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關系,可是朱熹理學的工具化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身心關系惡化了,以致家庭內部父子之間不相親、兄弟之間不相愛,整個社會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倫理關系敗壞了,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喪失了。
陳白沙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認為明中葉出現(xiàn)道德滑波、倫理淪喪的危機,根本原因在于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出現(xiàn)了問題,個人未能認同社會規(guī)范(理),“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理” 是朱熹理學的核心范疇,“理” 的核心意義是社會公共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朱熹理學的核心價值就是以“理” 作為社會公共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來調節(jié)和規(guī)范個人的行為,從而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墒?,朱熹理學在明代成了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以后,“理” 從調節(jié)、規(guī)范個人的社會公共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變成了壓迫、束縛個人自由的工具。朱熹理學認為“理”是千古遵循的教條,是永恒不變的絕對命令,“道(理)者,古今共由之理……自天地之先,羲黃以降,都即是這一個道理,亙古亙今,未嘗有異?!盵6]397個人必須無條件地絕對地服從、執(zhí)行理,“聽天所命者,循理而行,順時而動,不敢用其私心?!盵6]3145這樣,心與理的關系割裂了,個人與社會公共倫理規(guī)范的關系變得緊張了。為了克服“此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 的弊端,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陳白沙以“自得之學”為前提,主張心自得于道、心自得于理,把外在的壓制、束縛個人的理轉化為內在的個人認同的理,創(chuàng)立了心與理合一、內與外合一的白沙心學思想體系?!盀閷W當求諸心。必得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庶能有所契合,不為影響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學法門也?!盵5]68白沙心學主張“為學當求諸心”, 強調以虛明靜一之心為之主,突出心的主體性,克服了朱熹理學“徇外” 的弊端,實現(xiàn)了明代朱熹理學向明代心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同時,白沙心學在“為學當求諸心” 的基礎上,主張“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 強調向外讀書窮理,以克服陸九淵心學的“自欺” 偏內之弊。陳白沙從明中葉的社會問題出發(fā),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立新的思想體系,使明代學術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轉化。
白沙心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是在吸取朱熹理學思想體系和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陳白沙對此說得十分清楚:“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陽。說敬不離口,示我入德方。義利分兩途,析之極毫芒。”[5]279即不論是白沙心學中的道論思想,還是主敬方法,抑或義利觀念,都吸取了朱熹理學思想的成分。
在朱熹理學思想體系中,理(道)是其體系的最高范疇,“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為天,地得之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盵6]3376同時,理又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和,“事事物物皆有個極,是道理之極至,蔣元進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極。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盵6]3127理是形而上的本體,氣是形而下的天地萬物的構成材料,“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盵6]2755白沙心學吸取了朱熹理學思想體系中的理(道)本體論思想?!拔岬烙凶谥?,千秋朱紫陽”,白沙心學思想中的道論思想來自朱熹理學。“道”在白沙心學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本體的意義?!袄先ト碎g久廢談,青衫不改舊圖南。道超形氣元無一,人與乾坤本是三?!盵5]499天、地、人是由氣所構成的事物,道是超越于形氣而獨立存在的,它不是氣、不是一,而是超越于天、地、人等有形物體獨立存在的本體。“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與道若可相侔矣。然以天地而視道,則道為天地之本;以道視天地,則天地者,太倉之一粟,滄海之一勺耳,曾足與道侔哉?”[5]54-55很顯然,白沙心學中的道本論思想吸取了朱熹理學中的理本論思想。同時朱熹理學的理本論是以 “理本氣具” 的形式出現(xiàn)的,氣是朱熹理學思想中的重要范疇,在朱熹理學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而為二則為陰陽,而五行造化、萬物始終,無不管于是焉?!盵6]212朱熹認為,天地萬物之間存在的是具體的物質性的氣?!疤斓亻g無非氣”[6]154,氣在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產生萬事萬物,“一元之氣,運轉流通,略無停間,只是生出許多萬物而已。”[6]117朱熹理學的氣論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白沙心學,以至在白沙心學中出現(xiàn)了與朱熹理學有關氣論的類似言論,如“天地間一氣而已,屈信相感,其變無窮”[5]41、“於乎,元氣之在天地,猶其在人之身,盛則耳目聰明,四體常春。其在天地,則庶物咸享,太和纟因缊”[5]107,等等。但是白沙心學對朱熹理學的理論、氣論思想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在朱熹理學思想中,理是存在于天地萬物之先的、與心分裂為二的絕對本體,“道(理)者,古今共由之理……自天地之先,羲黃以降,都即是這一個道理,亙古亙今,未嘗有異?!盵6]397可是,在白沙心學思想中,理卻是人心中正之本體,“夫天下之理,至于中而止矣。中無定體,隨時處宜,極吾心之安焉耳。”[5]125理不是一成不變的存在于天地萬物之外的本體,它是隨時變化的適應人心的中正之體。理與心是合一的,理只有成為心之理才有價值和意義,“是故道(理)也者,自我得之,自我言之,可也。不然,辭愈多而道愈窒,徒以亂人也,君子奚取焉?”[5]131這樣,白沙心學就把朱熹理學的理本論改造成了白沙心學中的道(理)本論思想。同樣,白沙心學對朱熹理學中的氣論思想也進行了改造。在朱熹理學思想中,理氣關系是“理本氣具”, 即理是天地萬物的本體,氣只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材料。白沙心學改造了朱熹“理本氣具” 的理氣關系,把理氣關系置于心本論的思想體系中,“君子一心,萬理完備?!盵5]55“人不能外事,事不能外理?!盵5]55理存在于事物之中,也存在于氣之中。
白沙心學不僅吸取改造了朱熹理學的理本論思想,而且也吸取改造了朱熹理學功夫論思想。白沙心學吸取了朱熹理學“主敬” 的修養(yǎng)方法?!罢f敬不離口,示我入德方?!盵5]279白沙心學認為,朱熹理學的“主敬”功夫是白沙心學修養(yǎng)功夫的入門方法之一。朱熹理學把“主敬”作為重要修養(yǎng)方法之一,“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6]301甚至認為主敬是其整個修養(yǎng)方法的最為重要的方法,“敬之一字,直圣門之綱領,存養(yǎng)之要法?!盵6]371主敬的方法貫穿其整個修養(yǎng)方法的始終,“是知圣門之學,別無要妙,徹頭徹尾,只是個‘敬’字而已?!盵6]1873同時,朱熹理學對“敬”的含義作了詳盡的解釋:“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塊然兀坐,耳無聞,目無見,全不省事之謂。只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恁地放縱,便是敬?!盵6]369敬就是敬畏。這種敬畏包含內之敬與外之敬:內之敬就是收斂身心,不使身心放縱或散逸;外之敬就是外表整齊、嚴肅。朱熹理學的主敬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白沙心學。“圣人之學,惟求盡性。性即理也,盡性至命。理由化遷,化以理定?;豢裳?,守之在敬。有一其中,養(yǎng)吾德性。”[5]278在陳白沙看來,圣人之學就在于充分擴充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理,擴充人的本性就是擴充人的道德理性。但人的道德理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由于外在事物的干擾而發(fā)生變化,甚至被蒙蔽或丟失。為了把握隨著事物變化而變化的理,陳白沙主張以主敬為方法,來培養(yǎng)、擴充人的道德理性。但白沙心學對朱熹理學的主敬進行了改造,在尋求心與理湊泊吻合的過程中釆用了主靜的方法,從而實現(xiàn)了心與理湊泊吻合。陳白沙說:“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發(fā)憤從吳聘君學。其于古圣賢垂訓之書,蓋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杜門不出,專求所以用力之方。既無師友指引,惟日靠書冊尋之,忘寢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約,惟在靜坐,久之,然后見吾此心之體隱然呈露,常若有物?!谑菬ㄈ蛔孕旁唬骸魇ブΓ湓谄澓?!’有學于仆者,輒教之靜坐,蓋以吾所經歷粗有實效者告之,非務為高虛以誤人也。”[5]145這樣,人們便認為白沙心學只重“主靜”,而不重“主敬”。其實,在白沙心學思想中,主靜與主敬是相統(tǒng)一的?!爸骶础笔前咨承膶W修養(yǎng)的入門處,“說敬不離口,示我入德方”就說明了這一點?!爸黛o”是對“主敬”的改造和發(fā)展,正如陳白沙的弟子湛若水所指出:“夫先生主靜而此篇(指《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言敬者,蓋先生之學,原于敬而得力于靜。隨動靜施功,此主靜之全功,無非心之敬處。”[5]702白沙心學的修養(yǎng)方法是從朱熹的“主敬”入門而改造發(fā)展成主敬與主靜相結合的修養(yǎng)方法。
白沙心學不僅實現(xiàn)了明代朱熹理學向白沙心學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而且開啟了明代心學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其標志是“心學法門”思想體系的建構?!盀閷W當求諸心。必得所謂虛明靜一者為之主,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庶能有所契合,不為影響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心學法門也?!盵5]68白沙心學首次提出了“心學法門”的概念,它是明代心學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新成果?!靶膶W法門”包括了心學體系和心學方法兩方面。它首先表明白沙心學是以心為主體的心學思想體系,同時也說明白沙心學的為學方法是心學方法。白沙心學不是以理為主體的思想體系,也不是以氣為主體的思想體系,更不是以理與氣為本體的思想體系,“虛明靜一者為之主”就是白沙以“心”為主體的心學思想體系的注腳。白沙心學的為學方法也是心學的方法,它是“求諸心”與“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的內外合一的方法。白沙心學內外合一的為學方法不是程朱理學“格物窮理”的“徇外”方法與陸九淵“發(fā)明本心” 的“偏內”方法的簡單拼湊,而是二者的創(chuàng)造性綜合。
白沙心學是以“心”為主體的心學思想體系,“虛明靜一者為之主”?!疤撁黛o一之心” 首先是主體的心,它具有主宰的意義。心的主宰意義表現(xiàn)在心與身、心與事、心與理等關系中。在心與身的關系中,“心寓于形而為主。主失其主,反亂于氣?!盵5]237心存在于身中而主宰人的身體,人的精神存在于人的形體之中而主宰人的形體。在心與事的關系中,心主導萬事萬物,“事物雖多,莫非在我?!盵5]55天下事物種類繁多,都不離我(心)而存在,都因心而具有意義和價值。在心與理的關系中,心具萬理,萬理具于心中,“君子一心,萬理完具。”[5]55心具萬理而主導萬理,成為理的主宰。白沙心學思想體系中的“心”不僅是主體之心,也是道德之心,是人具有的道德本心?!叭剩诵囊?。充是心也,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保妻子?!盵5]28心是仁德之心,擴充人的仁德之心能保護天下百姓;不擴充人的仁德之心,連自己家中的妻子兒女都不能保護。白沙心學認為道德之心是人所特有的道德本性,是人和動物相區(qū)別的根本標志,“人具七尺之軀,除了此心此理,便無可貴,渾是一包膿血裹一大塊骨頭。饑能食,渴能飲,能著衣服,能行淫欲。貧賤而思富貴,富貴而貪權勢,忿而爭,憂而悲,窮則濫,樂則淫。凡百所為,一信氣血,老死而后已,則命之曰‘禽獸’可也?!盵5]61白沙心學思想體系中的“心” 還具有本體的含義,它是本體之心。在心與身、心與事的關系中,心既存在于身與事之中,也超越于身與事之上,“身居萬物中,心在萬物上?!盵5]517心超越人的形體、超越天地萬物而成為天地萬物的本體?!肮湃私袢藷o不同也。同其心不同其跡可也,同其歸不同其入可也。入者,門也;歸者,其本也?!盵5]65心超越于古今之人而成為古今之人之上的本體。在白沙心學心與身、心與事、心與理的關系中,白沙心學最關注的是心與理關系。白沙心學的切入點是“吾心與此理未有湊泊吻合”,即心與理未能合一。白沙心學的核心價值和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心與理的合一。白沙心學在建構“自得”之學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心與理的合一,“(心)終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無內外,無終始,無一處不到,無一息不運,……此理包羅上下,貫徹終始,滾作一片,都無分別,無盡藏故也?!盵5]217心收拾理,心自得于理,實現(xiàn)了心無內外、理無內外的心與理合一。心理合一思想是白沙心學的本質特征,體現(xiàn)了白沙心學的理論特色。白沙心學不僅在本體論上實現(xiàn)了心理合一,而且在工夫論上也實現(xiàn)了內外合一。白沙心學在論述“心學法門”時就提出了“為學當求諸心”與“徐取古人緊要文字讀之”的內外合一的修養(yǎng)方法,把內心的反省與外在的讀書窮理結合起來:一方面,白沙心學強調內在的體認,主張靜坐,“為學須從靜中坐養(yǎng)出個端倪來,方有商量處”[5]133;另一方面,陳白沙強調外在的讀書窮理,“體認物理,稽諸圣訓”[5]145。體認外在事物之理、學習圣賢經典是白沙心學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夫人所以學者,欲聞道也。茍欲聞道也,求之書籍而道存焉,則求之書籍可也;求之書籍而弗得,反而求之吾心而道存焉,則求之吾心可也。”[5]974內與外合一、求之書籍與求之吾心合一的修養(yǎng)方法體現(xiàn)了白沙心學工夫論的特色。白沙心學開啟了明代心學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他的學生湛甘泉直接繼承和發(fā)展了白沙心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心學思想體系,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并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1] 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5:78.[2] 侯外廬,邱漢生,等.宋明理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
[3] 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7:7222.
[4]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43.
[5] 陳獻章.陳獻章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 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文 俊]
2016-12-12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江門學派研究”(批準號:15BZX045)的階段性成果。
劉興邦(1948—),男,湖南常寧人,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五邑文化研究。
B248.1
A
1009-1513(2017)02-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