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光華,周 飆
(1. 五邑大學 文學院,2. 五邑大學 黨政辦;廣東 江門 529020)
從學術史論陳白沙的焚書說
龐光華1,周 飆2
(1. 五邑大學 文學院,2. 五邑大學 黨政辦;廣東 江門 529020)
明代大儒陳白沙曾提出過焚書的思想。他認為:第一,書籍太多不容易專精;第二;書籍太雜,違背儒家思想的旁門邪說就會很多,容易誤導人們走向邪路。其實焚書思想在先秦就有??鬃觿h《詩》《書》就是對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文獻予以剪除;戰(zhàn)國時代法家的焚書思想與之有一脈相通之處,但法家代表商鞅、李斯主張焚燒儒家經典,是擔心儒家經典擾亂國家法制。西漢儒家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法家反對儒家的立場正相反,但在文化專制主義這點上,儒家和法家?guī)缀跸嗤?。倒是雜家的《呂氏春秋》既能認識到思想混亂的危害,也能認識到思想過分統(tǒng)一的危害,見解最為圓通。陳白沙的焚書說實際上是繼承了學術史上法家和儒家的思想傳統(tǒng)。
陳白沙;焚書;儒家;法家
陳白沙研究在其家鄉(xiāng)廣東省江門地區(qū)蔚然顯學,學者論著眾多,甚至陳垣先生也有《陳白沙畫像與天主教傳教士》①一文來研究陳白沙。本文專門就陳白沙先生的《道學傳序》做一些探究,以就教于學者。
《陳獻章集》卷一《道學傳序》②稱:
自炎漢迄今,文字記錄著述之繁,積數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棟,猶未已也。許文正語人曰:‘也須焚書一遭?!吮┣刂E,文正不諱言之,果何謂哉?廣東左方伯陳公取元所修《宋史·列傳》中《道學》一編鏤板,與同志者共之?!端问贰分杏谔煜掠腥珪?,公復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笫烙墒ラT以學者眾矣,語忠信如圣人,鮮能之。何其與夫子之言異也?夫子之學,非后世人所謂學。后之學者,記誦而已耳,詞章而已耳。天之所以與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載籍多而功不專,耳目亂而知不明,宜君子之憂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諱,非與秦也,蓋有不得已焉。
夫子沒,微言絕。更千五百年,濂、洛諸儒繼起,得不傳之學于遺經,更相講習而傳之。載于此編者,備矣。雖與天壤共弊可也。抑吾聞之:《六經》,夫子之書也;學者徒誦其言而忘味,《六經》一糟粕耳,猶未免于玩物喪志。
今是編也,采諸儒行事之跡與其論著之言,學者茍不但求之書而求諸吾心,察于動靜有無之機,致養(yǎng)其在我者,而勿以見聞亂之,去耳目支離之用,全虛圓不測之神,一開卷盡得之矣。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蓋以我而觀書,隨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獻于公與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為序,故及之。公名選,字士賢,浙之臨海人。先公勿齋先生宰新城,遺愛在民。公稱其家學云。
這是陳白沙論述學問的重要文章,其中關于焚書的思想很值得注意。本文就此予以討論。
陳白沙先生在此文中說:“自炎漢迄今,文字記錄著述之繁,積數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棟,猶未已也。許文正語人曰:‘也須焚書一遭?!吮┣刂E,文正不諱言之,果何謂哉?”這段話是說自漢代至于明朝一千多年,著作繁多,導致學者不知如何選擇。且著作既多,不符合儒家思想標準的奇談怪論也會很多,容易誤導學者陷于迷途,所以陳白沙借用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許衡的話稱需要學秦始皇焚書③,燒掉各種雜書偽書,使天下思想學理定于儒家一尊。錢鐘書先生《管錐編》④之《全隋文卷二十四》在論及陳白沙此言時稱:“道學家以為務博可以塞心,多聞必妨近思?!雹菟坪跏钦f書太多讀不完,貪多務博,反而喪失性靈。這當然是陳白沙此語的一層含義,但其下文稱:“載籍多而功不專,耳目亂而知不明,宜君子之憂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諱,非與秦也,蓋有不得已焉。”此言顯然包含有兩層意思:1、書太多不易專精⑥;2、知識太雜反而攪亂理性,使人迷惑,不知適從。所以他認為暴秦焚書,統(tǒng)一思想,這種方法也有可取之處。這樣一來,陳白沙對待學問的態(tài)度就是明顯站在儒家的立場排斥百家,容易導致文化專制主義。他也認為秦始皇焚書是罪惡,但又認為書籍太多太雜確實足以迷惑人心,所以焚毀雜書偽書也是不得已。無論陳白沙怎樣解釋,他的這種觀點都容易導致文化專制主義,走向儒家和法家都向往的思想文化大一統(tǒng)的結局。陳白沙表面上是借用了許衡的話,但考察我國學術史關于焚書的理論,卻可追溯到先秦。
在春秋時期的齊國就有官員不看好儒家學術。如《左傳·哀公二十一年》:“秋八月,公及齊侯、邾子盟于顧。齊有責稽首,因歌之曰: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薄盎住笔侨寮姨岢亩Y儀。齊國官員感嘆“唯其儒書,以為二國憂”。楊伯峻注:“謂魯拘泥于儒家禮書?!雹呖梢姶呵飼r代就有人認為治國如果拘泥于儒家經典,就會脫離實際,無補于現實。據《史記·孔子世家》,齊國名臣晏嬰曾在齊景公面前批評孔子,反對齊景公重用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⑧。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雹帷蛾套哟呵铩肪戆恕吨倌嵋娋肮肮庵套右詾椴豢伞放c《史記》略同,而更加詳細:“仲尼之齊,見景公。景公說之,欲封之以爾稽。以吿晏子。晏子對曰:‘不可。彼浩裾自順,不可以教下;好樂緩于民,不可使親治;立命而建事,不可守職;厚葬破民貧國,久喪道哀費日,不可使子民;行之難者在內,而傳者無其外,故異于服,勉于容,不可以道眾而馴百姓。自大賢之滅,周室之卑也,威儀加多而民行滋薄,聲樂繁充而世德滋衰。今孔丘盛聲樂以侈世,飾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趨翔之節(jié),以觀眾,博學不可以儀世,勞思不可補民。兼壽不能殫其教,當年不能究其禮,積財不能瞻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滛愚其民也,不可以示其教也,不可以導民。今欲封之以移齊國之俗,非所以導眾存民也?!唬骸啤S谑呛衿涠Y而留其封,敬見不問其道。仲尼乃行?!雹怅套訉鬃蛹捌淙鍖W的批判十分到位,至今有啟發(fā)意義。
法家更是充分意識到儒家經典會干擾國家法制,以至于主張焚燒儒家經典?!俄n非子·和氏》:“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睉?zhàn)國中前期的商鞅是典型的法家,認為儒家經典《詩經》、《尚書》擾亂國家法令,因而主張焚燒《詩》、《書》。《史記·李斯列傳》稱李斯“乃上書曰:古者天下散亂,莫能相一,是以諸侯并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別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學乃相與非法教之制,聞令下,即各以其私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不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索隱》引劉氏云:“前時國異政,家殊俗,人造私語,莫辨其真,今乃分別白黑也。”又曰:“謂始皇并六國,定天下,海內共尊立一帝,故云?!边@是李斯奏請焚書之令,得到秦始皇的許可。法家禁止民間私學,搞文化專制主義,是擔心民間私學誹謗國家法律。法家認為人民不可學《詩經》、《尚書》或百家之學,只需學法律,以吏為師,因此主張焚書。這與陳白沙主張焚書的理由不同。陳白沙主張以儒學甚至道學一統(tǒng)天下,禁絕雜學;而法家主張禁絕民間一切私學,用法律一統(tǒng)天下。這種以法廢學的態(tài)度,從來受到儒家的抨擊。所以陳白沙提的焚書與法家的焚書有根本不同的動機和理由。
西漢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可以說是陳白沙的先聲?!肚皾h紀》卷十一載董仲舒與漢武帝的對策,稱:“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今師師異道,人人異論,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非孔氏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法度可眀,民知所從矣?!倍偈娴膶Σ哒J為天下思想學說太繁雜,會惑亂君王臣民之心,失去行為準則,主張專尊儒學,廢黜百家之學,這樣才能息邪說,一統(tǒng)紀、明法度,人民才有行為規(guī)范。這不正是陳白沙的思想的先驅嗎?而且董仲舒的對策旨意鮮明,比陳白沙更加透辟。
從學術史的角度看,主張統(tǒng)一勝于駁雜的思想家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晚期的大儒荀子??肌盾髯印と逍А贩Q:“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淺帶,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繆學雜舉,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其衣冠行偽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惡;其言議談說已無異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別;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揜其口,則揚揚如也;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億然若終身之虜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禮義而殺詩書;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齊法教之所不及,聞見之所未至,則知不能類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 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統(tǒng)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荀子》此文抨擊了“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繆學雜舉,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其衣冠行偽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惡;其言議談說已無異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別”。足見《荀子》反對“繆學雜舉”,提倡“統(tǒng)禮義,一制度,以一持萬”。這不正是主張廢黜雜學、統(tǒng)一規(guī)范嗎?《儒效》篇又曰:“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積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質。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眲t荀子認為“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可見定于“一”是何等重要?!盾髯印ね踔啤分鲝垺八暮V畠热粢患摇?,又宣稱“以類行雜,以一行萬。”《荀子·君道》:“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謂至平?!薄盾髯印ふ罚骸肮释跽咧泼ǘ鴮嵄妫佬卸就?,則慎率民而一焉?!倍际侵匾暥ㄓ凇耙弧薄\髯拥倪@個思想其實與法家思想更接近。
《荀子·解蔽》論述百家異說的弊害比較清晰:“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今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則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亂。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妒繆于道,而人誘其所迨也。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豈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這段論述“百家異說”對治理國家的危害,并且將“百家異說”與“諸侯異政”相提并論,這正是后來西漢董仲舒要用儒家思想一統(tǒng)江山的先聲。
《呂氏春秋·不二》篇明顯發(fā)揚了《荀子》的思想,論述了在治國上“定于一”的重要性,因為學者思想家的意見太分歧,真的是“師師異道,人人異論,百家殊方,旨意不同”,學術分派繁復,多歧亡羊,不知所從。其言甚辨:“聽群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已,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后。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眾也。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夫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無術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強速貫習,不足以成也?!边@是論述學術史的重要文獻,歷來為學者所看重,指出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乎一穴”。闡明了“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钡恼芾怼0凑者@樣的邏輯,必然會導致文化專制主義或思想意識的大一統(tǒng)。
《呂氏春秋·執(zhí)一》進一步闡發(fā)堅定于一端的重要性,認為統(tǒng)一性是成功的關鍵:“天地陰陽不革而成萬物不同,目不失其明而見白黒之殊,耳不失其聽而聞清濁之聲,王者執(zhí)一而為萬物正。軍必有將,所以一之也。國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zhí)一,所以搏之也。一則治,兩則亂。今御驪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則不可以出于門閭者,不一也?!毕旅孢€列舉了一些歷史文化上的例證,闡釋了“執(zhí)一”的必要性?!秴问洗呵铩返摹恫欢泛汀秷?zhí)一》事實上都是在學理上論證了民主政治行不通,君主或政府的專制獨裁是必要的。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無二第五十一》:“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陰與陽,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交于前,冬交于后,并行而不同路,交會而各代理。此其文與?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边@更是從哲學上論證了天之道是“一而不二”。那么在思想領域搞大一統(tǒng)也是順理成章的了,從而多姿多彩的百家之學就可能遭罷黜。
東漢荀悅《申鑒·時事第二》:“放邪說,去淫智,抑百家,崇圣典,則道義定矣。”《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載仲長統(tǒng)的詩稱:“叛散《五經》,滅棄《風》、《雅》。百家雜碎,請用從火。”這明顯是站在儒家立場對董仲舒思想的發(fā)揚,也是要以儒家思想文化實現大一統(tǒng)。仲長統(tǒng)作為儒家學者也主張火燒不符合儒家經典的百家雜書,這是許衡、陳白沙焚書說的直接的先驅。
但在學術思想史上,《荀子》也注意到一派學術雖然有自己的立足點,但往往流于偏頗,不能周覽遍察,因此要專門推尊某家某派也很危險。《荀子·解蔽》首先指出弊害無處不在,稱:“故為蔽:欲為蔽,惡為蔽,始為蔽,終為蔽,遠為蔽,近為蔽,博為蔽,淺為蔽,古為蔽,今為蔽。 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此心術之公患也?!币簿褪侨魏问挛锒加斜缀?,那么諸子百家的學術都有弊害,儒家學說也不能說沒有弊害。一旦用儒家的思想文化統(tǒng)一天下,那么儒家文化的弊害就會充分顯現。先秦時的儒家大師孔子、孟子在世都不得志,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救世主義的學說本身存在弊害,且過于理想化,不符合當時的世道人心。
《解蔽》接著分析了當時六家學說的弊端:“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埶而不知知?;葑颖斡谵o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謂之道,盡利矣。由欲謂之道,盡嗛矣。由法謂之道,盡數矣。由埶謂之道,盡便矣。由辭謂之道,盡論矣。由天謂之道,盡因矣。 此數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以舉之。曲知之人,觀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識也。 故以為足而飾之,內以自亂,外以惑人,上以蔽下,下以蔽上,此蔽塞之禍?!边@是一段振聾發(fā)聵的精辟見解,分析批判各家學術的弊端頗中要害,在學術史上有重大意義。荀子堅守自己的儒家立場,所以認為孔子的學說最完美,毫無蔽塞:“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 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于成積也。 故德與周公齊,名與三王并,此不蔽之福也”。
從上可知,陳白沙主張焚書的理由在學術史上早已有前輩思想家做周詳深刻的闡發(fā)。前輩的法家和儒家看到天下學說分歧異派,百家之說各不相同,足以惑亂人心,因此主張統(tǒng)一思想文化。只是法家主張用法律取代百家之學,儒家主張用儒家思想取代百家之學。雜家的《呂氏春秋》也主張思想統(tǒng)一,但不偏主一家之學?!秴问洗呵铩返挠^點最為圓通。
《呂氏春秋》的偉大之一就是融合了法家和儒家。雖然法家和儒家都反對雜學,在主張文化專制主義這點上,儒法二家是相通的。西漢的武帝時代的政治就已經是儒法互補,以儒家教化人心,以法家懲治惡行。西晉以降,儒家的禮與國家法律相融合。陳寅恪先生《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稱:“儒者在古代本為典章學術所寄托之專家。李斯受荀卿之學,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實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吨杏埂分囃?,書同文,行同倫’(即太史公所謂‘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之倫)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實現之也。漢承秦業(yè),其官制法律亦襲用前朝。遺傳至晉以后,法律與禮經并稱,儒家《周官》之學說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會一切公私行動,莫不與法典相關,而法典為儒家學說具體之實現。故二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于學說思想之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标愐∠壬倪@段論述極有見地。一般都以為儒家與法家在社會理想上完全對立,秦統(tǒng)一后,焚書坑儒,儒家學者痛恨暴秦。但陳寅恪先生指出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正好實現了儒家經典《中庸》的理想“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秦始皇的重臣丞相李斯是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因此陳先生認為:“秦之法制實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這一論斷石破天驚,表明儒家和法家的社會理想在根本上其實相差不是很大。因此,我們才能發(fā)現儒家和法家都主張文化專制主義,反對百家雜學。只是法家連儒家的經典和思想文化都一概抹殺。
錢鐘書先生《管錐編》第一冊《史記會注考證》四《秦始皇本紀》之《變法焚書》條指出:“《荀子·強國》記孫卿子入秦,贊嘆不容口曰‘古之民也!古之吏也!古之士大夫也!古之朝也!治之至也!’;則儒生豈不以商君變法后之秦為差能行‘古’道于當世哉?”錢先生此言正好同于陳寅恪先生之說。錢鐘書先生接著論及儒家和法家都主張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統(tǒng)。
其實,考《史記·孔子世家》:“其后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可見作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的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最高司法長官,嫻熟法律。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有相通之處,并不奇怪。秦皇焚《詩》、《書》,與孔子刪《詩》、《書》也是一脈相通的。
綜上,陳白沙先生在《道學傳序》中提到的焚書說是繼承了儒家和法家思想的一個古老的學術傳統(tǒng),并非一時誑語。當然,這也與陳白沙提倡靈心妙悟、獨立思考、不要為書本所束縛這樣的心學觀點有緊密關聯。所以陳白沙此文敢于說:“《六經》,夫子之書也;學者徒誦其言而忘味,《六經》一糟粕耳,猶未免于玩物喪志?!边B儒家六經都敢稱為糟粕,這樣狂悖不法的話陳白沙都敢講,其實也是因為他強調讀書要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不能“誦其言而忘其味”,不能體會儒家六經的精髓,只知道記誦其文辭。陳白沙接著說:“今是編也,采諸儒行事之跡與其論著之言,學者茍不但求之書而求諸吾心,察于動靜有無之機,致養(yǎng)其在我者,而勿以見聞亂之,去耳目支離之用,全虛圓不測之神,一開卷盡得之矣。非得之書也,得自我者也。蓋以我而觀書,隨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笨梢婈惏咨程岢x書不能死讀書,要善于體會領悟,要“以我而觀書,隨處得益”。這種重視心得體會的讀書法固然很重要,但走到極致,也容易流于主觀主義和空談主義,成為極端的“六經注我”。明代心學后來在清代被學者所普遍遺棄,甚至被認為是明朝亡國的一大原因,就證明了這種主觀主義的讀書法確有其局限。清朝的經學家和小學家絕對說不出“《六經》一糟粕耳”這樣過分的話。陳白沙的這種極端的話很可能受到了佛教禪宗的不讀書主義的影響,在現代社會容易導致“讀書無用論”。
注釋:
① 收入陳智超、曾慶瑛編《陳垣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
② 中華書局點校本,孫通海點校,2012年版,《理學叢書》之一,20-21頁。
③ 關于許衡,參看: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中華書局點校本,2011年版)卷九十《魯齋學案》,2991-3018頁。清代學者王梓材、馮云濠《宋元學案補遺》(中華書局點校本,2012年版)卷九十《魯齋學案補遺》,5307-5442頁?!对贰ぴS衡傳》?;唇ɡ?、陳朝云點?!对S衡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④ 《管錐編》第四冊,中華書局,1994年,1554頁。
⑤ 另參看《管錐編》第五冊121頁關于“1555頁”的增訂。中華書局,1994年。
⑥ 唐代大學者劉知己《史通》外篇《雜說中》在批評《隋書》時就感嘆書籍太多,人生有限,難以遍讀,所以李斯焚書、董卓毀書也不能完全否定。其言稱:“蓋學者神識有限,而述者注記無涯。以有限之神識,觀無涯之注記,必如是,則閱之心目,視聽告勞。書之簡編,繕寫不給。嗚呼!茍自著述,其皆若此也,則知李斯之設坑穽,董卓之成帷蓋,雖其所行多濫,終亦有可取焉?!?參看趙呂甫《史通新校注》962-964頁,重慶出版社,1990年)。錢鐘書《管錐編》(中華書局,1994年版)1554頁對此加按語道:“史學家亦苦載籍之徒亂人意?!?/p>
⑦ 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1990年,1717-1718頁。
⑧ 《索隱》:“息者,生也。言上古大賢生則有禮樂,至周室微而始缺有間也?!惫P者按,根據《晏子春秋》卷八“息”不當訓“生”,當訓“滅”。
⑨ 見《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修訂本,2013年,2304頁。
⑩ 參看吳則虞編著,吳受琚、俞震校補,《晏子春秋集釋》(增訂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下冊381頁。又見于《墨子》卷九《非儒》,參看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968-973頁,文字有異同?!稘h書·藝文志》將《晏子》一書歸為儒家之首,在《子思子》之前。但晏子是反對儒學的。
[責任編輯 李夕菲]
2016-12-05
本文為2015年度五邑大學創(chuàng)新強校項目“五邑僑鄉(xiāng)方言與地方文化研究”(批準號:2015WTSCX105)、“陳垣新論”(批準號:2015WTSCX106)的階段性成果。
龐光華(1968—),男,重慶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漢語史、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古文獻學、文化史等研究。
K851
A
1009-1513(2017)02-0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