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鐵剛,方 偉,喻衛(wèi)東
(1.公安部警犬技術學校 公安基礎教研室, 遼寧 沈陽 110034;2.廣東省東莞市公安局 刑警支隊, 廣東 東莞 523000)
爆炸勒索案件中警犬技術應用研究
白鐵剛1,方 偉1,喻衛(wèi)東2
(1.公安部警犬技術學校 公安基礎教研室, 遼寧 沈陽 110034;2.廣東省東莞市公安局 刑警支隊, 廣東 東莞 523000)
爆炸勒索案件一旦發(fā)生,不僅嚴重干擾社會秩序和人們生活,還存在巨大的潛在危險。犯罪現(xiàn)場中爆炸裝置的不確定性使危險更加嚴重。快速清除現(xiàn)場潛在危險是公安機關處置此類案件的首要任務。警犬技術是當今搜爆隊伍中的主力軍,具有快速、準確、高效的特點。為提高搜索效率,最大限度的保障帶犬民警及警犬的安全,帶犬民警在搜爆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科學的搜爆程序。
爆炸勒索;警犬技術;搜尋;搜爆
所謂爆炸勒索案件就是指以爆炸或揚言實施爆炸為手段對侵害目標進行威脅、勒索錢財?shù)姆缸锇讣?。此類案件極易造成一定范圍內的社會治安秩序混亂,干擾正常的社會秩序和人們的生活秩序。近年來,在各種公共場所時有發(fā)生以爆炸為手段進行勒索的犯罪案件,有的案件中警方經搜爆后確認現(xiàn)場并無爆炸裝置存在,有的案件中警方經搜爆后發(fā)現(xiàn)并確認爆炸裝置存在。不管是否存在爆炸裝置,其社會影響都是巨大的,對于人們日常的生產經營都會帶來不便和潛在的危險。
(一)爆炸或揚言爆炸是勒索錢財?shù)氖侄?/p>
與其他涉爆案件不同,爆炸勒索案件中犯罪分子的犯罪目的并不是故意毀壞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而是通過實施爆炸或揚言實施爆炸對被侵害對象心理造成震懾態(tài)勢,迫使其屈于爆炸之危害而不得不選擇破財免災以換取相對安全。換言之,爆炸亦或揚言爆炸并不是犯罪分子的最終目的,而僅僅是其實現(xiàn)最終目的——獲取不法利益的一種手段而已。
(二)公共場所易成為此類犯罪的侵害對象
從被侵害對象角度分析,此類犯罪中犯罪分子絕大多數(shù)選擇人員相對密集的公共場所實施犯罪,如賓館、超市、酒店等大型公共場所或一些知名企業(yè)。原因是一方面,在此類場所實施犯罪能夠給被侵害對象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被侵害對象具有滿足自己的不法欲望的現(xiàn)實能力。
(三)犯罪成本低
“人們總是理性地最大化其滿足度,一切人(只有很小的孩子和嚴重智力障礙者是例外)在他們的一切涉及選擇的活動中(精神變態(tài)的或其他因濫用毒品和酒精而產生類似精神錯亂影響的活動除外)均如此?!盵1]人類總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產出。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動亦是如此,盡管其行為并非理性行為,但其總是幻想以最小的犯罪成本獲取最大的犯罪收益。何謂犯罪成本?貝克認為犯罪成本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直接成本,即實施犯罪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包括作案工具、作案經費、作案時間等直接用于犯罪的開支;二是犯罪的機會成本,由于一個人把一部分時間用于犯罪,那么通過合法活動謀利的時間就會減少,由此自動放棄的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純收益,即為犯罪的機會成本。三是懲罰成本,即犯罪被司法機關偵破并被判處刑罰對犯罪分子所造成的經濟損失。[2]與其他刑事犯罪相比較,諸多此類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要低得多。首先,從直接成本角度而言,很多犯罪分子無需真正實施爆炸,只需打個電話、發(fā)個短信、電子郵件、郵寄快遞等方式向被侵害對象表達犯罪意圖即可,此種意義而言,炸彈非“炸彈”而是“詐彈”,犯罪直接成本可見之低,但一旦犯罪成功其取得的犯罪收益卻很可觀,被侵害單位考慮到一旦真的發(fā)生爆炸將直接影響其經濟利益,即使選擇報案公安機關也極有可能采取封閉檢查的方法,于社會影響及經濟利益不利,故被侵害單位極有可能選擇花錢消災的辦法,滿足犯罪分子的不法要求。其次,從犯罪的機會成本而言,一旦犯罪成功,即使犯罪分子用此時間再努力的拼搏也無法獲得如此大之犯罪收益。最后,從犯罪的懲罰成本而言,此類犯罪的懲罰成本相對較低,我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規(guī)定: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規(guī)定: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但何謂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后果法律并未明確予以說明,以致于司法實踐中對此類犯罪尤其是“詐彈”犯罪的處罰與其所造成的危害不成比例,有學者指出“縱觀公開報道,國內已宣判的‘詐彈’案件中,被告人所獲刑期尚無超過4年的?!盵3]
(四)犯罪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
此類案件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與電信詐騙的犯罪分子心理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大面積撒網(wǎng)逮住一個是一個。在“詐彈”情況下,基于被侵害對象的心理,不可能每個被侵害單位都會選擇花錢息事寧人,但為保證依然能夠獲得不法收益,犯罪分子極有可能連續(xù)以此方式實施多起犯罪。如2007年10月15日,犯罪分子李某某向合肥、上海、烏魯木齊、昆明、深圳、廣州、長春、四川廣元、武漢、北京、南昌、長沙等地商場、超市打電話聲稱已放置爆炸裝置,要求被侵害單位在規(guī)定時間內將錢匯至指定賬號內,否則將引爆現(xiàn)場中藏匿的爆炸裝置,共涉案20多起。類似的犯罪案件在全國各地均有發(fā)生。
(一)爆炸裝置有無的不確定性
如前所述,在此類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可能選擇“詐彈”而非炸彈。但在有的案件中,犯罪分子為保證犯罪成功,也有可能在犯罪現(xiàn)場安放真的爆炸裝置,更有甚者,為了讓被侵害對象深信不疑,而選擇放置炸彈在現(xiàn)場并適時引爆,以增加犯罪可信度。甚至有的犯罪現(xiàn)場“詐彈”與炸彈并存,如2003年齊齊哈爾市薩拉伯爾飯店爆炸勒索案中,犯罪分子在現(xiàn)場共安放了11枚有真有假的爆炸裝置。
(二)現(xiàn)場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
1.爆炸裝置的未知決定現(xiàn)場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在這類現(xiàn)場中,現(xiàn)場是否真有爆炸裝置是一個未知數(shù),如果有,爆炸裝置藏匿于何處?爆炸的啟動方式是何種?又將何時爆炸?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一個未知數(shù),因為不知道,所以危險方顯得更加嚴重。
2.爆炸裝置的隱蔽性決定現(xiàn)場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犯罪分子基于反偵查及犯罪成功的考慮,幾乎都會把爆炸裝置藏匿在隱蔽位置,公安機關搜尋爆炸裝置難度增大。如果爆炸裝置未能在犯罪分子規(guī)定時間內發(fā)現(xiàn)并安全處置但真實存在,一旦爆炸裝置發(fā)生爆炸對搜尋人員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
3.爆炸裝置的千變萬化決定現(xiàn)場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诜缸锓肿幼陨矸缸锛寄埽煌姆缸锓肿訒谱鞑煌碛|發(fā)的爆炸裝置,拉發(fā)式、壓發(fā)式、遙控式、定時式、光感式、聲控式、防移動式等多種形式的爆炸裝置。搜尋人員在尋找爆炸裝置過程中的一個不經意行為都有可能導致爆炸裝置發(fā)生爆炸,亦有犯罪分子在警方搜尋過程中遙控引爆爆炸裝置的可能而導致人員傷亡。
4.搜尋人員的心理疲憊決定現(xiàn)場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全,警方接到警情后必須對涉爆現(xiàn)場進行搜尋以確認爆炸裝置有無,但正如前文所述,因為此類案件的犯罪成本低故而導致“詐彈”頻發(fā),現(xiàn)實案件中警方經搜爆后排除現(xiàn)場有爆炸裝置威脅的案例比較多。長時間如此警情必然導致搜尋人員的心理疲憊,“這又是一個詐彈而非炸彈”,在這種心理驅使之下,一旦現(xiàn)場中真的存在爆炸裝置,警方在搜尋過程中必然會放松警惕,要么漏搜,要么觸動爆炸裝置,而導致流血犧牲事件的發(fā)生。
此類案件的核心要務就是通過搜尋快速、準確地確認犯罪現(xiàn)場是否有爆炸裝置的存在。換言之,處置此類案件的第一要務就是搜爆。無論是已爆現(xiàn)場還是未爆現(xiàn)場,所有的涉爆現(xiàn)場都應嚴格遵循先搜爆、再排爆、最后再勘查的順序。搜爆,是處置涉爆案件現(xiàn)場的第一道工序。而搜爆是當今警犬技術應用于公安工作比較多的一項內容,更是警犬技術之優(yōu)勢所在。與其他搜爆手段相比,警犬技術具有快速、準確的鮮明特點且能夠有效降低搜爆人員傷亡。故在此類案件中警犬技術能夠發(fā)揮的最大作用就是搜爆,通過帶犬民警指令警犬進行搜尋作業(yè)以發(fā)現(xiàn)、確認犯罪現(xiàn)場是否存在爆炸裝置。
(一)接警
警犬技術部門在接到爆炸勒索警情后,首先應向指揮中心或先期到達現(xiàn)場的部門重點了解以下幾方面的情況:
1.公安機關何時接到報警聲稱某地有爆炸裝置的,犯罪嫌疑人是否提及爆炸裝置藏匿位置,如果有,該位置在哪?犯罪分子提及爆炸裝置數(shù)量?犯罪分子給定的爆炸時間?犯罪分子提出了哪些條件?
3.現(xiàn)場是否已經發(fā)現(xiàn)疑似爆炸裝置?發(fā)現(xiàn)幾個?
4.現(xiàn)場是否已經有爆炸裝置發(fā)生爆炸?如果已經發(fā)生,該爆炸裝置的起爆位置、起爆方式、炸藥量等。
警犬技術部門應綜合考慮上述因素而決定使用攜帶幾頭警犬趕赴現(xiàn)場執(zhí)行搜爆任務。
(二)劃定安全范圍,封鎖保護現(xiàn)場
一般而言,當警犬技術部門攜犬趕赴現(xiàn)場后,現(xiàn)場已經被前期到達現(xiàn)場的警察封鎖、保護。但初期的現(xiàn)場保護、封鎖范圍有可能不是十分恰當,于安全角度而言不科學。為此,帶犬民警在執(zhí)行搜爆工作前要科學評估現(xiàn)場的安全范圍。安全范圍具體劃多大,在我國并未有具體標準。有學者指出:“可疑爆炸物現(xiàn)場的警戒范圍,最好根據(jù)可疑爆炸物的體積大小,參照硝銨類炸藥的爆炸作用力范圍來劃定,同時以警戒線外的圍觀人群看不到排爆人員處置可疑爆炸物為最好。如果考慮到絕大多數(shù)自制爆炸裝置的裝藥量不足1公斤的統(tǒng)計結果及其炸藥的殺傷范圍,考慮到目前常見的遙控爆炸裝置中普通遙控器的遙控距離一般不超過200米的特點,因而至少要劃出距可疑爆炸物約200米的警戒范圍。”[4]在美國,涉爆案件現(xiàn)場警戒線的長度應當至少達到300英尺,約90米。[5]二者相比帶犬民警應如何參照?我國學者所主張的200米更符合我國的犯罪形勢,在基于已爆情況、犯罪分子提及的爆炸裝置情況等情況下堅持“寧大勿小”的原則來劃定,安全范圍應以200米為主。
(三)具體了解現(xiàn)場情況
為保證搜爆工作有序、全面、高效地進行,帶犬民警一定要了解現(xiàn)場的結構、功能以及現(xiàn)場是否有可疑行跡的人出現(xiàn),其曾經到過哪些部位等。了解現(xiàn)場結構與功能,可通過向現(xiàn)場負責方了解,并要求其提供的現(xiàn)場結構圖及各樓層平面圖,并表明重點部位、要害部位、應急通道以及監(jiān)控攝像頭的位置。了解現(xiàn)場行跡可疑之人,可通過訪問現(xiàn)場安保人員、衛(wèi)生服務人員以及現(xiàn)場監(jiān)控視頻人員重點了解有以下行跡之人:
“國際汽車技術年會”由德國弗戈汽車媒體集團、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汽車工程學院、中國機械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法蘭克福展覽(上海)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由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合肥工業(yè)大學協(xié)辦,自2008年至今,已在中國連續(xù)成功舉辦十一屆,一直備受業(yè)界專業(yè)人士關注和好評。
1.言行舉止異常,刻意躲避監(jiān)控的人。
2.隨身攜帶物品但神情慌張的人。
3.手里握有導線、電池、打火機及不明物品的人。
4.衣著打扮異常的人。
在了解了現(xiàn)場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制定搜索方案。
(四)架設遙控爆炸裝置干擾儀
在有的爆炸勒索案件中,犯罪分子可能安放遙控爆炸裝置。遙控爆炸裝置的觸發(fā)原理在于犯罪分子通過遙控器發(fā)射信號而接收器接收信號進而起爆爆炸裝置?!斑b控爆炸裝置由指令——發(fā)射和接收——執(zhí)行兩個控制爆炸的部分組成。指令——發(fā)射儀器部分包括編成指令密碼的脈沖量化器(編碼器)和發(fā)送引爆指令的具有天線的發(fā)射器。接收——執(zhí)行儀器部分包括具有天線的接收器、解碼器和電點火起爆的執(zhí)行裝置,以及炸藥等構成的爆炸裝置?!盵6]當犯罪分子企圖通過遙控方式起爆爆炸裝置按下遙控器時,指令——發(fā)射組件發(fā)射電磁信號,接收組件接到指令引爆密碼后解碼器會與預先設定的密碼進行比較,當二者相同時發(fā)出執(zhí)行起爆的命令。其工作原理是:遙控器——編碼器——發(fā)射器→→電磁信號→→接收器——解碼器——執(zhí)行起爆命令。而遙控爆炸裝置干擾儀正是基于切斷二者之間的電磁信號接收過程,犯罪分子可以使用遙控器發(fā)射引爆指令,但接收器卻因干擾儀的壓制而無法接收執(zhí)行起爆的電磁信號。遙控爆炸裝置干擾儀是針對遙控爆炸裝置的最有效利器。故帶犬民警在趕赴現(xiàn)場劃定安全范圍后,為防止犯罪分子實施遙控爆炸,應首先在犯罪現(xiàn)場架設遙控爆炸裝置干擾儀。
(五)指令警犬搜爆
帶犬民警在攜犬搜爆過程中,要對涉爆場所進行全面細致的搜索,以發(fā)現(xiàn)、確認爆炸裝置的有無。搜索過程中,為提高搜索效率,帶犬民警在搜索過程中應該有所重點。在此類案件中,從已發(fā)案件角度看,帶犬民警攜犬在搜爆過程中除首先對匿名者提及的藏匿爆炸裝置的部位進行搜索外,還應重點圍繞以下相對隱蔽易于犯罪分子安放爆炸裝置的部位進行作業(yè):
1.公用衛(wèi)生間。在公共場所中,衛(wèi)生間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在此處藏匿爆炸裝置,從犯罪分子自身的犯罪目的角度而言,爆炸裝置不易被發(fā)現(xiàn),犯罪成功機率大,易于犯罪目的的實現(xiàn);從犯罪分子反偵查的角度而言,衛(wèi)生間內不會有視頻監(jiān)控設備,其行為不會被記錄,也不會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故衛(wèi)生間成為此類犯罪中世界各地犯罪分子的經常選擇之地。如2011年8月8日在哈爾濱市香坊區(qū)一大潤發(fā)超市衛(wèi)生間發(fā)現(xiàn)一字條,上面寫有“我在女衛(wèi)生間內安放了炸彈,兩個小時后boom”,警方經搜索并未發(fā)現(xiàn)有爆炸裝置的存在;2014年7月10日在王府井百貨包頭市青山區(qū)店一少年向工作人員做了爆炸手勢并說“你們7點半報警,有爆炸物”,經確認該少年將用郵政快遞包裝紙包裹的某超市宣傳單的手提袋放入3樓男衛(wèi)生間內,經確認該可疑物并非爆炸裝置;2015年11月23日日本靖國神社南門一處洗手間內發(fā)生爆炸,天花板出現(xiàn)了一個約30厘米的洞,地板被燒焦,地上散亂著爆炸物殘骸,其中包括被認為用于定時裝置的干電池和電線;2016年1月31日韓國仁川警方在機場一衛(wèi)生間內發(fā)現(xiàn)疑似爆炸物后封鎖了現(xiàn)場。
2.儲物柜。儲物柜是用來存放私人物品的,具有相對封閉的特點,任何人均可以將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包括爆炸裝置放置其中,存取自如。如若犯罪分子將爆炸裝置放置在儲物柜內,被群眾發(fā)現(xiàn)的機率小,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長被發(fā)現(xiàn)時間。如2011年7月4日下午一點左右,上海嘉定區(qū)新郁路大潤發(fā)超市接匿名電話,一男子稱在超市寄包柜內存放炸彈。超市方面馬上展開排查并報警。疏散完成后,炸彈爆炸,人員無傷亡。又如2015年9月30日廣西柳城縣發(fā)生的多起爆炸案中,共涉及大埔鎮(zhèn)商貿城、柳城監(jiān)獄、大埔鎮(zhèn)政府、柳城汽車站、大埔縣中醫(yī)院、畜牧局宿舍、菜市場、疾控中心、超市等共計17處爆炸點,其中,在柳城縣世紀華聯(lián)超市、大埔鎮(zhèn)農貿市場一樓的百姓超市這兩處爆炸點中犯罪分子均將爆炸裝置放在超市的儲物柜內。
3.垃圾桶(箱)。垃圾桶(箱)是用來盛放垃圾的,除清潔人員、拾荒人員會深度接觸外,一般人均不會仔細查看內有何物,而犯罪分子將自己藏匿爆炸裝置的行為偽裝成正常的扔垃圾行為更不會引起他人的注意,能夠確保爆炸裝置不被過早發(fā)現(xiàn)。如2014年6月26日晚,柳州市魚峰公園處的一垃圾桶發(fā)生了爆炸;6月27日晚9時許,人民廣場處的一垃圾桶再一次發(fā)生了爆炸;6月29日下午5時許,步步高廣場處一垃圾捅發(fā)了爆炸。震驚全球的美國波士頓爆炸案中,犯罪分子亦將爆炸裝置藏匿于垃圾桶中。
4.停車場。停車場進出車輛頻繁,范圍廣、面積大,看管人員躲在進出口處,司機、乘車者多數(shù)停車即離開、上車就走,將爆炸裝置藏匿于停車上內被發(fā)現(xiàn)幾率不是很大。2012年7月3日某地一時裝城負一層地下車庫發(fā)生爆炸,隨后該時裝城責任人接到不明電話勒索人民幣30萬。破案后犯罪嫌疑人交代其為還賭債于7月3日上午9時許用爆竹火藥自制成的爆炸物放在該時裝城負一層地下停車場一角落,11時30分許引爆該爆炸物后撥打勒索電話。
5.換衣間。換衣間是購買者更換衣物的相對封閉空間,犯罪分子在里面的行為不會被旁人發(fā)現(xiàn),有利于其藏匿爆炸裝置。
(六)搜尋工作的中止
帶犬民警在攜犬搜爆過程中,當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形時必須中止搜爆工作,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安全:
1.搜爆過程中現(xiàn)場有爆炸裝置發(fā)生爆炸;
2.搜索進行至特定時間。在美國,為最大限度保障搜尋人員的人身安全,在犯罪分子聲稱已經設定爆炸時間的案件中,搜尋人員應當至少在嫌疑人設定的爆炸時間之前15分鐘撤離完畢(即使搜尋工作沒有完成或沒有結果),并且在嫌疑人設定的爆炸時間之后15分鐘不得返回。[5]在這一方面我國并未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出于搜尋人員自身安全的考量,我們應參照美國如此的做法。
(七)發(fā)現(xiàn)爆炸裝置的處置
帶犬民警在攜帶警犬進行搜爆過程中,一旦警犬對可疑物品作出示警反應后,帶犬民警應迅速將情況匯報給現(xiàn)場指揮部,同時,由另一頭警犬對該可疑物品進行復核,在兩頭警犬均作出示警反應后,帶犬民警可以確認該可疑物品為爆炸裝置。
當發(fā)現(xiàn)可疑物品并確認為爆炸裝置后,帶犬民警一定要注意堅決不能擅作主張自行處置,作為一名帶犬民警,其在此類案件現(xiàn)場搜爆過程中的任務和職責就是搜爆,而非排爆,基于此,帶犬民警應嚴格遵守輕勿觸動物品的這一原則。
當然,不輕易觸動物品并不意味著帶犬民警什么都不做,為保全證據(jù),帶犬民警應該對爆炸裝置進行拍照固定,此后,在裝備齊全的情況下,帶犬民警應在保證不觸動爆炸裝置的前提下,將防爆毯蓋在爆炸裝置上,等待專業(yè)排爆人員進行處理。
但這并不意味著搜爆工作的終止,待專業(yè)排爆人員到位后,帶犬民警應繼續(xù)攜犬對未搜索區(qū)域進行搜索,直至全部搜索完畢。
(八)搜尋結束,得出搜尋結論
警犬搜爆的結果有兩種可能:發(fā)現(xiàn)爆炸裝置或搜尋無果。發(fā)現(xiàn)爆炸裝置后由專業(yè)排爆人員來處理。帶犬民警攜犬對現(xiàn)場進行全面、細致搜尋后,即使無果,帶犬民警亦應出具搜爆結果證明以對此次搜爆工作負責。
[1](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理學問題[M].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441—442.
[2]貝克.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王業(yè)宇,陳琪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洪丹.“詐彈”頻發(fā),立法先行[N].南方日報,2013-05-22 (F02).
[4]孫光.涉爆現(xiàn)場處置[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206-207.
[5](美)尼爾·C·謝美林,(美)查爾斯·R·斯旺森,(美)倫納德·特里托.刑事犯罪偵查[M].但彥錚, 鄭海譯.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936.
[6]吳州.無線遙控爆炸裝置干擾儀的技術特點和裝備[J].防爆,2011(2):78.
(責任編輯:王 虹)
On th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of Police Dog in Explosive Extortion
BAI Tie-gang1; FANG Wei1; YU Wei-dong2
(1. Basics Department of Public Security, Police Dog Technical School of Public Security Ministr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2. Criminal Police Detachment, Dongguan Municipal Public Security Bureau of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Guangdong 523000, China)
When the blast extortion case happens, it not only seriously interfere social order and people’s life, but also causes huge potential danger. The uncertainty of explosive device in the scene of the crime makes the risk more serious. To quickly remove the potential danger is the priority of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when it’s disposing such cases. Police dog technology is the main force of the explosion search tea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ity,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earch, and maximize the security of the police and his dog, the police with dogs must strictly follow the scientific search program during the search process.
explosive extortion; the technology of police dog; search; search for the explosive
D631.43
A
2096-0727(2017)02-0029-06
2016-09-23
白鐵剛(1978-),男,遼寧朝陽人,講師,學士。研究方向:刑事科學技術、警犬使用。方 偉(1981-),男,遼寧遼中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偵查學、警犬使用。喻衛(wèi)東(1968-),男,湖南寧鄉(xiāng)人。研究方向:警犬技術。
2016年度公安部公安理論及軟科學研究(面上)項目“警犬使用技術在涉爆案件現(xiàn)場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6LLYJGAJQ029)階段研究成果;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規(guī)劃高教研究立項課題“公安院校警犬技術專業(yè)大學生自我保護問題研究”(項目編號:GHYB160190)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