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基督教與美國文學的關(guān)系"/>
錢中麗
(華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
伊甸園神話的構(gòu)建與隕落
——論基督教與美國文學的關(guān)系
錢中麗
(華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基督教對美國文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早期殖民地時期文學中的清教思想到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的“上帝死了”,再到當代文學中多元化與全球化的傾向,基督教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響著美國文學。從總體來看,美國文學是建筑在《圣經(jīng)》伊甸園神話基礎(chǔ)上的文學。
基督教;伊甸園神話;美國文學;精神內(nèi)涵
基督教是西方重要的宗教,它滲透到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歷史、習俗、道德以及社會的各個領(lǐng)域,對西方文學的影響尤為深遠。相較于源遠流長的歐洲文學,美國文學雖然歷史不長,但同歐洲文學一樣,與基督教和《圣經(jīng)》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說:“從一開始美國文學的語言就同《圣經(jīng)》密切相關(guān)。缺乏對這一基礎(chǔ)文本的了解,就很難讀懂后來幾代美國經(jīng)典作家,甚至也理解不了艾米莉·狄更生這樣一些自稱不遵守摩西律法的作家?!雹賉美]謝大衛(wèi):《〈圣經(jīng)〉與美國神話》,《基督教文化學刊》2001年第5輯,第121頁。
早期的美國文學深受英國文學影響,與后者有著無法割裂的繼承關(guān)系。同時美國的宗教背景也與歐洲大陸的宗教改革密切相關(guān),其早期的基督教思想與歐洲的新教思想息息相關(guān)。梁工認為:“在大西洋彼岸,美國文學的傳統(tǒng)干脆就是英格蘭清教徒漂洋過海帶過去的。”②梁工:《基督教文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5頁。在歐洲宗教改革和宗教斗爭的背景下,1620年,一群激進的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船來到了北美,在普利茅斯登陸,他們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新大陸是上帝給予他們的應許之地,是他們的新迦南。這些清教徒懷著堅定的宗教信仰,經(jīng)歷了艱難漫長旅程的考驗,從歐洲來到美國新大陸,經(jīng)歷了艱辛的新大陸荒野生活,其理想就是在這里建立一個純粹的教會,追求純粹的信仰,構(gòu)建他們心中的伊甸園。在這種背景下,殖民地時期的美國社會可以說是教會統(tǒng)治下的社會。因此美國文學深受這種社會背景的影響,常耀信指出:“從總體看,美國文學——至少是白人的美國文學——是建筑在《圣經(jīng)》伊甸園神話基礎(chǔ)上的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表達美國清教主義遺產(chǎn)——虔誠理想主義的一種文學形式?!雹鄢R牛骸睹绹膶W教程》(中文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5頁。其早期的文學是宣揚清教思想的清教文學,17世紀和18世紀時期的殖民地文學以及啟蒙時期與獨立戰(zhàn)爭時期的文學并未脫離宗教的附庸而獨立存在。
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文學*本文所涉及的美國文學的6個時期以該書序言為依據(jù)。1.殖民地時期(約1607-1765);2.啟蒙時期與獨立戰(zhàn)爭時期(1765-18世紀末);3.浪漫主義時期(1800-1865);4.現(xiàn)實主義時期(1865-1918);5.現(xiàn)代主義時期(1918-1945);6.當代文學(1945-)。參見陶潔:《序言》,陶潔主編:《美國文學選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7頁。與清教徒的現(xiàn)實生活和宗教理想息息相關(guān),清教主義是殖民地時期美國文學的核心。清教徒希望在美國新大陸建立一個與他們信仰相吻合的伊甸園,所以,在17世紀的美洲,《圣經(jīng)》成為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必讀本,其地位之重要,遠非其它書籍可比。殖民地時期的作家大都不是專職作家,他們基本上是地位顯赫的清教教士或殖民地的總督等,如被譽為美國第一位作家的約翰·史密斯曾擔任過弗吉尼亞殖民地的總督,威廉·布雷德福曾擔任第一任普利茅斯的總督,約翰·溫思羅普曾擔任波士頓的總督。殖民地時期著名女詩人安妮·布雷德斯珠特本人雖是一個家庭主婦,但她的父親和丈夫都是麻塞諸塞的總督。神學和地方史是這一時期美國文學的兩個重要關(guān)鍵詞,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著作名稱中看出來,如約翰·史密斯著有《關(guān)于弗吉尼亞的真實敘述》、《新英格蘭概述》;威廉·布雷德福著有《普利茅斯種植園歷史》;約翰·溫思羅普著有《新英格蘭歷史》;約翰·科頓著有布道集《生命之路》、《恩典之約論》;科頓·馬瑟著有《基督教在北美的輝煌》;喬納森·愛德華茲著有《關(guān)于上帝使人改宗的奇異業(yè)績》、《新英格蘭宗教復興的現(xiàn)狀感想》。這一時期最偉大的詩人愛德華·泰勒,其著名的《基督教史》、《上帝的決心》、《受領(lǐng)圣餐的自省錄》等無不體現(xiàn)著基督教思想,深受基督教的影響。
如果說神學和地方史是殖民地時期美國文學的兩個重要關(guān)鍵詞,那么神學和政治則是啟蒙時期與獨立戰(zhàn)爭時期美國文學的兩個重要關(guān)鍵詞,基督教對啟蒙時期與獨立戰(zhàn)爭時期的美國文學仍起著主導和支配的作用。而政治這個關(guān)鍵詞從這一時期著名作家的著作名稱中可以看出來,如托馬斯·杰弗遜的《獨立宣言》、《英屬美洲權(quán)力概述》;托馬斯·潘恩的《美國危機》、《人的權(quán)力》;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詹姆斯·麥迪遜和約翰·杰伊三人的《論聯(lián)邦》等等。這一時期,為了爭取殖民地的獨立和權(quán)力,殖民地文學開始關(guān)注于革命、新政府的建立、政府的形式與性質(zhì)等問題。如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提出了獨立的口號,在《美國危機》中激勵殖民地人民為自由而戰(zhàn);菲利普·弗瑞諾寫下了如《政治禱文》和《英國囚船》之類的充滿愛國主義和戰(zhàn)斗精神的詩篇,被同時代的人稱為“革命詩人”。
由于啟蒙運動在美洲殖民地的影響和熏陶,“這個主要以加爾文主義為精神支柱的社會逐漸開始反對神秘主義,而將符合理智的實在性作為其道德的基礎(chǔ)”*[美]羅德·霍頓、赫伯特·愛德華茲:《美國文學思想背景》,房煒、孟昭慶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第67頁。。這一時期的美國文學非常具有地域色彩,作品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拓荒因素。從歐洲來到美國新大陸的新移民追求自己的宗教理想,在經(jīng)歷了新大陸荒野的生活后,變得現(xiàn)實和務實,強調(diào)個人實利和自助的必要性。一位西方評論家這樣評論美國清教徒:“他是一個空想家但從不會忘記二加二等于四;他是一個耶和華的戰(zhàn)士但在交易中從不會是失敗的一方;……他是一個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他來到新英格蘭去創(chuàng)建一個完美的社會和選民的王國但從不期待它會完美無缺,他們盡量將它建造得更好,但是他們知道在上帝面前他們也是墮落的人,是最優(yōu)秀的墮落的人;他的信條是上帝啟示的話語而他的生活是調(diào)整的規(guī)則;他的信念高高在上而他的行為以便利為準則,他是一個教義至上主義者,又是一個機會主義者?!?Miller, Perry. “The Puritan Way of Life”,Waller, George M.,eds. Puritanism in Early America, Boston: D.C. Heath and Company, 1950,p.9.在這里,加爾文主義強調(diào)命定論,強調(diào)人類的墮落、貪婪和上帝的全能以及所有人都因為亞當?shù)膲櫬涮幱跓o望的境地,而上帝是萬善之淵,他主動拯救其中一部分人是一種無條件的遴選,有些人命中注定將獲得永生,有些人命中注定會永遠受罰。專制與悲觀的加爾文主義仰慕天國,恐懼地獄,否定世俗生活。加爾文主義者認為上帝是一個憤怒、嚴苛、無情和全能的上帝。與加爾文主義者不同,樂觀的啟蒙主義者反對神秘主義,著眼于社會和現(xiàn)實,強調(diào)理性,相信上帝的仁慈、人的仁慈,并期待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啟蒙主義者認為世上存在一個仁慈的上帝……人是自我造就的產(chǎn)物;他生在一個受仁慈的規(guī)律支配的世界中;他本能地有進步的欲望,而且還享有生存、自由和財產(chǎn)的天賦人權(quán)……他對舒適、安全和社會進步的需求不僅遠遠沒有放肆和罪孽之嫌,而且對社會和上帝來說都是健康和正當?shù)??!?[美]羅德·霍頓、赫伯特·愛德華茲:《美國文學思想背景》,房煒、孟昭慶譯,第83頁。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我過去生命中的幸福應歸功于上帝仁慈的恩賜,是他引導我找到了處世之道,并且走向了成功?!?[美]本杰明·富蘭克林:《自傳》,張勇、汝敏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6年,第8頁。對于加爾文主義的一些教條,他這樣說道:“長老會的某些教條,例如上帝的永恒判決、上帝的選拔、上帝的定罪等等,我聽起來有點兒不知所云,其它的教條也有些可疑?!?[美]本杰明·富蘭克林:《自傳》,張勇、汝敏譯,第100頁。
由此,無論是殖民地時期,還是啟蒙時期與獨立戰(zhàn)爭時期,神學都是美國文學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詞,這一時期的美國作家,大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們并不反對和摒棄基督教神學,他們在適應開拓新大陸的環(huán)境下,反對奇跡等神秘主義,強調(diào)清教信仰的實際和理性。
19世紀美國文學已不再是宗教和政治的附庸,也逐漸擺脫了歐洲文學和英國文學傳統(tǒng)的束縛。愛默生在《美國學者》中說:“我們依賴旁人的日子,我們師從它國的長期學徒時代即將結(jié)束?!?[美]愛默生:《愛默生集》,范圣宇主編,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第3頁。浪漫主義時期的美國文學出現(xiàn)了非常繁榮的景象,彰顯了美國文學獨有的特色,常常被稱為“美國的文藝復興”。這一時期產(chǎn)生了華盛頓·歐文、費尼莫爾·庫柏、埃德加·愛倫·坡、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亨利·戴維·梭羅、納撒尼爾·霍桑、赫爾曼·梅爾維爾、沃爾特·惠特曼、埃米莉·狄金森等作家和詩人,出現(xiàn)了多元和豐富的文學形式。19世紀的美國文學描述了美國人在新大陸欣欣向榮的生活,盡管19世紀后半葉現(xiàn)實主義時期的美國文學描寫了社會生活中墮落的一面,但總的來講,19世紀美國文學中所描述的美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人間天堂,“整個19世紀的美國文學突出顯示出圣經(jīng)中的一個神話意向:亞當在伊甸園的故事”*梁工:《圣經(jīng)文學導讀》,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第394頁。。美國浪漫主義文學強調(diào)個性、自由、內(nèi)心、情感、想象和自然的重要性,崇尚個人主義,謳歌大自然的精神啟示,也描繪著生機盎然的美國大陸的生活現(xiàn)實。盡管浪漫主義文學在新時期的陽光雨露下成長起來,綻放出異卉奇葩,收獲了豐碩果實,取得了其文學的獨立地位和品性,不再是宗教的附庸。但是對這一時期文學的理解卻依然需要動用宗教觀念,如霍桑和梅爾維爾兩位作家小說中對人的內(nèi)心和人性的探索、人在自然和宇宙間的渺小、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等等。這一時期美國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超驗主義的領(lǐng)袖愛默生更與宗教有著極其密切的聯(lián)系。愛默生曾是唯一神教的牧師,他認為宗教的直覺比因循守舊的教會更加值得信賴,后來他辭掉牧師的職務,成為演說家、作家和詩人。在超驗主義者中,除了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文人和作家外,還有一些唯一神教的牧師,他們曾積極參與并推動超驗主義運動。超驗主義者崇尚直覺,提倡個人主義和自助,熱愛自然,不接受習俗的限制和約束,堅信人都具有神圣的火花,對罪惡的現(xiàn)實持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人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就是上帝,“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來,就比上帝差一點兒”*Konvitz, Milton R., Emerson: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p.3.。超驗主義有著強烈的宗教色彩,有一位學者這樣評價超驗主義:“新英格蘭的超驗主義是在新教土壤上的浪漫主義?!?常耀信:《漫話英美文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78頁。超驗主義者反對宗教因循守舊的形式,認為宗教的直覺更具權(quán)威性,愛默生在《自傳》中這樣說道:“我們?yōu)槭裁床荒軗碛猩仙n直接啟示給我們的宗教本身而不是宗教的歷史或歷史中的宗教?”*[美]愛默生:《愛默生集》,范圣宇主編,第33頁。超驗主義者繼承了唯一神教的樂觀理論,他們反對加爾文主義所認為的人類墮落是無可救藥的悲觀論調(diào),樂觀地認為人性是可以通過教化、自我修養(yǎng)等來改善,并相信人性天生就是神圣的,神性就存在于人性之中,人可以通過自身來認識神性。愛默生還說:“不要在你自身之外尋找你自己。”*[美]愛默生:《愛默生集》,范圣宇主編,第72頁。超驗主義者懷著熱情來生活和行動,跟隨心中的上帝,繼承了清教徒始祖的宗教狂熱,可以說“超驗主義是人性本善的觀點為前提而得以修正的加爾文主義”*[美]羅德·霍頓、赫伯特·愛德華茲:《美國文學思想背景》,房煒、孟昭慶譯,第127頁。。
19世紀后半葉開始的現(xiàn)實主義時期的美國文學,與浪漫主義有著截然不同的姿態(tài)和面貌,這一時期的作家著眼于現(xiàn)實生活,一方面作品中表現(xiàn)了這個時代自由競爭充滿活力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展現(xiàn)出這個時代崇尚物質(zhì)享受、社會充滿矛盾和黑暗的一面。這一時期,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南北戰(zhàn)爭的結(jié)束使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得到迅速的發(fā)展,這是一個鋼鐵、蒸氣機、電和石油的時代,是一個各種新階層興起與貧富差別懸殊的時代,也是一個經(jīng)濟欣欣向榮的時代。此時的美國社會偏離了清教信仰一貫崇尚的勤勞和嚴謹,忘記了清教信仰對物資享受的疑慮,而陷入了發(fā)財和投機的漩渦中。清教信仰雖允許適度地享受生活的富足以彰顯上帝的恩寵,但對純粹追求物質(zhì)享受和金錢財富卻持懷疑、反對和否定的態(tài)度,此時的美國社會貪婪地追求金錢、財富和權(quán)力,與其說他們?nèi)匀恍叛錾系?,倒不如說他們更加信奉財神。這一時期著名的作家如威廉·豪威爾斯、馬克·吐溫、亨利·詹姆斯、史蒂芬·克萊恩、弗蘭克·諾里斯、杰克·倫敦以及西奧多·德萊塞等的作品真實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風尚和社會矛盾。清教主義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貶斥和否定,但是清教主義作為一種精神,仍如影隨形地滲透到美國文學的領(lǐng)域之中。這一時期美國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現(xiàn)實主義領(lǐng)袖馬克·吐溫晚年曾發(fā)表他對人性、對世界悲觀的看法:“在一切生物中,人是最丑惡的。在世間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最兇殘——這是一切本能、情欲和惡習中最下流、最卑鄙的品質(zhì)。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制造痛苦的生物,他并非出于什么目的,而只是意識到他能夠制造它而已。在世界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才具有卑鄙下流的才智?!?李文?。骸端麄冊诳喟尽?代序),??思{:《我彌留之際》,李文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第9頁。盡管馬克·吐溫晚年對世界和人性的看法日漸悲觀,但縱觀馬克·吐溫的作品,卻展現(xiàn)了當時社會豐富多彩的生活,如在《亞當日記》、《夏娃日記》以及《伊甸園一天》中,馬克·吐溫分別從亞當、夏娃、撒旦角度對《創(chuàng)世記》的故事進行了戲仿,描寫了當時積極向上的生活,他筆下的夏娃是一個純真、善良、好奇、冒險、主動,是一個對愛情有獨到見解、熱愛丈夫的妻子,卻被上帝定罪并趕出伊甸園。在書中盡管人類充滿了苦難,就像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后饑餓與死亡一直緊緊相隨一樣,馬克·吐溫借由亞當之口表達了他對世界和人類的信心和希望:“無論何處,她(夏娃)所在的地方就是伊甸園?!?[美]馬克·吐溫:《亞當夏娃的秘密日記》,肖俊風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2年,第142頁。
20世紀的美國社會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1929年股票市場暴跌和隨之而來的經(jīng)濟危機和經(jīng)濟大蕭條等世界格局的大動蕩和大變化,也經(jīng)歷了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經(jīng)濟、科學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這些大動蕩、大變化和大發(fā)展為美國文學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一時期的美國文學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繁榮昌盛,風格多樣,優(yōu)秀作家輩出的局面。但這一時期的美國文學也集中反映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況,在思想內(nèi)容上突出表達了人類悲觀、空虛、絕望、迷茫、荒誕和幻滅的情感,顯示社會生活的黑暗和無助,凸顯出人類的墮落,表達了人性的罪與邪惡。這種迷茫、空虛、幻滅和絕望的心理和情緒無論是在“迷惘的一代”作家的作品中,還是在現(xiàn)代主義作家的作品中,或者是在“垮掉的一代”的文學中,都隨處可見。19世紀的美國文學從整體上來講,描述了美國社會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人間天堂,如同一幅亞當在伊甸園的畫面,而20世紀的美國文學則大量描述了人類如同亞當、夏娃一樣違背了上帝的意志,失去了樂園,生活墮入無休無止的勞作、仇恨、戰(zhàn)爭、痛苦、死亡之中,墮入無休無止的悲觀、絕望之中。就像現(xiàn)代主義作家艾略特的《荒原》所描寫的那樣,荒原里亂石成堆,干旱無雨,樹木枯死,人類處于痛苦的深淵和死亡的陰影之中。20世紀的人類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災難,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充滿了人類始祖喪失樂園后的頹廢情緒,這種情緒也表達了對人類苦難命運的探索及其對人類命運前途的擔憂和關(guān)懷。眾多現(xiàn)代主義作家表達了人類遭遇幻滅的苦痛感受,同時也在努力尋找人類失落的樂園。如著名作家海明威、??思{、菲茨杰拉德等都在其作品中表達了這種情緒。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表達了美國夢的幻滅;海明威在《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表達了生命的虛無;??思{在《喧嘩與騷動》、《八月之光》、《圣殿》等多部作品中,表達了對人性的極度失望,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極度悲觀,世界充滿了犯罪、邪惡和暴力,人生活在混亂的世界之中,悲傷而孤獨,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在現(xiàn)代主義作品中,上帝死了,但是上帝死后的無序與混亂充滿人間,沒有上帝的人間是一個病態(tài)世界,人類負擔不起沒有上帝的后果。20世紀美國社會中這種失樂園的情緒還表現(xiàn)在文學想象中,其中最重要的想象是文學中采用的圣經(jīng)模式。有的作品直接運用圣經(jīng)人物命名作品中的主人公,運用圣經(jīng)話語作為其作品的標題;有的作品取材于《圣經(jīng)》,借用其詞匯、語錄、意象、人物、典故、結(jié)構(gòu)、敘事、創(chuàng)作手法等,展現(xiàn)作家對世界的看法;有的作品運用圣經(jīng)故事對20世紀美國生活進行反諷,對圣經(jīng)故事進行改造,以此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神話;有的作品直取其義深化意蘊,甚至完全顛覆原義以建構(gòu)自己的思想。如奧尼爾的《送冰的人來了》,福克納的《押沙龍,押沙龍!》、《下去,摩西》,斯坦貝克的《憤怒的葡萄》、《伊甸園之冬》、《天國牧場》、《致一位未知的神》,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海勒的《上帝知道》,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寵兒》,貝婁的《尋找格林先生》等比比皆是。這些采用了圣經(jīng)模式的作品,與原圣經(jīng)故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加強了作品中所表達的悲觀、荒誕、絕望、迷茫、空虛、幻滅的情感、情緒和意識。
20世紀的美國人對基督教信仰產(chǎn)生了動搖和懷疑,但是基督教對美國文學的影響并未因此而削弱,反而從更深層次上影響著美國文學,如在關(guān)注生命本體、對人性的理解、人類存在的意義、人與人的關(guān)系、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人類的精神和終極價值等方面與神學交匯、互相滲透??缭搅宋膶W與神學的界限,將文學延伸到神學的層面,承擔起文學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一位著名的美國文學評論家這樣評論:“我認為我們要區(qū)分文學與宗教的不同功能……但是,在一個當今只有很少人研究哲學的時代,在一個邏輯、倫理、美學等常規(guī)的社會科學被極大地忽視的時代,在一個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沒有宗教信仰的時代,可以期待文學的地位變得膨脹,文學功能與宗教功能的混淆理所當然?!?Brooks, Cleanth,Community,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Columbia :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1995,p.51.正是由于跨越了神學與文學的界線,當人們在對嚴肅價值觀進行追尋和探索時,在面臨當代種種困惑和危險以及人類生存的危機之中,作家從圣經(jīng)里獲得了無限的源泉、靈感和啟迪,擔當起喚醒人類思想的責任,重新拾起人類生存意義和人類精神的希望。如斯坦貝克寓言式的寫作傾向,??思{的愛、榮譽、憐憫、同情與犧牲,海明威的虛無主義,菲茨杰拉德的美國夢,奧尼爾的對人與上帝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E.B.懷特的時間主題和死亡主題,奧康納的好人難尋,海勒的黑色幽默,貝婁對現(xiàn)代人自我尋找的描述,埃利森對人的困境和命運描述等。所以,??思{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中曾明確指出:“人是不朽的,并非在生物界唯有他留有綿延不絕的聲音,而是由于他有靈魂,他有能夠同情、犧牲和忍受的的精神。寫出這些東西是詩人和作家的責任。唯獨他們才能激勵人的心靈,使人們回憶過去引以為榮的勇氣、榮譽、希望、自豪、同情、憐憫和犧牲精神,從而幫助人們繼續(xù)生存下去。詩人的聲音不一定是人類的記錄,它能夠成為支柱和棟梁,幫助人忍受痛苦,支持他走向勝利?!???思{:《威廉·福克納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朱振武:《威廉·福克納小說創(chuàng)作論——在心理美學的平面上》,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第285頁。
基督教對美國文學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并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美國文學。美國文學在精神內(nèi)涵上與基督教和《圣經(jīng)》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從早期人們懷著堅定的宗教信仰來到北美新大陸到當今人們對基督教信仰產(chǎn)生動搖和懷疑,從早期殖民地時期文學中的清教思想到現(xiàn)代主義文學中“上帝死了”,再到當代文學中的多元化傾向,美國文學從未擺脫基督教的深刻影響。從總體看,美國文學是建筑在《圣經(jīng)》伊甸園神話基礎(chǔ)上的,并一直在建構(gòu)著伊甸園神話,同時也在重建伊甸園或重回伊甸園的理想和愿望。
(責任編輯:晏 潔)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Fall of the Paradise Myth——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QIAN Zhong-li
(SchoolofForeignStudies,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Christiani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the puritan thoughts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lonial America through the view that “God is dead” in modernist literature to the multitude and globalization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hristianity has influenced American literature deeply and profoundly for centuries in different ways at different times. From a general view, American literature is on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paradise myth inTheBible.
Christianity;the paradise myth; American literature; spiritual contents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項目“圣經(jīng)視域下的20世紀美國文學研究”(項目編號:GD15CWW04)
2017-03-10
錢中麗(1968- ),女,河南信陽人,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美國文學研究。
I106.99
A
1674-5310(2017)04-00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