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科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訪訪問問,觀察生活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豐富語文。課文中的人和事,都是生活現實的再現。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去領會、去觀察、去感悟,去認識生活、認識社會,擴大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生活、認識生活、感悟生活呢?首先,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讓學生走進網絡世界,查閱相關資料,汲取大量的社會信息和生活信息。其次,要引領學生走進農村、走進社區(qū),融入社會大家庭,通過調查訪問,社會實踐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飛奪瀘定橋》一文中的重點就是“飛”和“奪”,對于這一點,除了讓學生多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外,教師還應組織學生上網查閱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內容,或借閱相關書籍,或播放電影《飛奪瀘定橋》相關片段,讓學生全面了解紅軍長征時環(huán)境的惡劣,國民黨圍追堵截的殘酷現實,深刻理解紅軍“飛”“奪”的氣壯山河。這樣的課堂,形式多樣,情趣多變,不僅充實了學習內容,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演演說說,再現生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載體,以課文為研究對象,以感悟語言文字為出發(fā)點,努力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開展生活化語文教學。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所展現的生活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差距較大,有些內容學生是無法從書面去感知的。如“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看看做做,體驗生活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中時時處處皆學問。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要善于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如臨其境,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去體驗、感悟、感受、感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時,筆者讓學生自由練讀后,指名讓一個學生讀。讀后,筆者引導:“你讀得很認真,只是聽了你的朗讀,老師頭腦中沒有出現烏鴉‘到處找水喝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從烏鴉‘到處找水喝這一句話,你會想象到什么?”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涌現出許多奇特、豐富多彩的想象,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的說:“我看見烏鴉找了好多地方?!庇械恼f:“我看見烏鴉一會飛到樹林里找,一會兒又飛到山上去找?!庇械恼f:“烏鴉一邊找,還一邊說:‘哪兒有水???渴死我啦!渴死我啦……”有的說:“烏鴉一邊找,一邊說:‘水真難找哇!”這樣的啟發(fā),結合了學生已有的經驗,把學生帶入了課文情境,使他們由“局外人”變成“局內人”,不但體會到了烏鴉因口渴難耐而著急的心情,還在讀這句話時,讀得很投入,讀出了烏鴉非常焦急的心情。真正做到了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真可謂“一石三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