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紅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廣東廣州 511483)
晚清廣東教育家的科舉改革觀
周艷紅
(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廣東廣州 511483)
晚清廣東教育家朱次琦、陳澧、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等有他們獨特的科舉改革觀。他們都主張通過借助科舉改革之力來端正學風,強調(diào)科舉改革的重點是命題導向的正確和科目設置的合理,提出科舉改革要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即學校與科舉并非截然對立的關系,科舉改革的思路不能單純停留在考試層面,應促進學校與科舉的結合,加強學??己说姆至亢土Χ?,以求人才培養(yǎng)與人才選拔的統(tǒng)一,達到人才的學以致用,進而端正考風學風。
晚清;廣東教育家;科舉改革觀
科舉制度所產(chǎn)生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經(jīng)歷了千百年歷史的檢驗,其對全國學子的指揮棒效應為世所公認。晚清時期,伴隨著社會變革的深入,科舉指揮棒的負面效應已經(jīng)嚴重地敗壞了士風學風,嚴重阻礙著社會的進步。面對清王朝統(tǒng)治由盛至衰乃至大廈將傾的局面,如何克服科舉考試的負面效應,發(fā)揮其正面效應,成為晚清廣東教育家一致的思考和追求。雖然他們所持立場不同,目標有異,但他們遵循社會考試規(guī)律的思考,對今天的高考改革還是富有啟示意義。
晚清廣東教育家的學術追求不盡相同。朱次琦、陳澧應該屬于傳統(tǒng)士大夫群體,他們的學術追求主要從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經(jīng)世致用角度來反對空疏無用的士風學風,以推行經(jīng)史實學??涤袨椤⒘簡⒊?、鄭觀應等人的學術養(yǎng)料雖然也主要來自廣東經(jīng)史實學,但多少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其對空疏無用學風的批判已經(jīng)在回應社會變革之急。這些晚清廣東教育家的學術追求與改革目標雖然有所不同,但他們痛斥八股時文弊端的激烈程度則基本一致。
朱次琦指出:“今之子弟所志者,科名而已。所力者,八股、八韻、八法而已。故今之所謂佳子弟,皆古之所謂自暴自棄之尤者也?!盵1]683陳澧也指出:“文章之弊至時文而極,時文之弊至今日而極。士之應試者又或不自為文而剿襲舊文,試官患之,乃割裂經(jīng)書以出題,于是題不成題,文不成文。故朱子謂時文為經(jīng)學之賊,文字之妖。其割裂出題則經(jīng)學賊中之賊,文字妖中之妖也?!盵2]77康有為認為,八股試題斷剪經(jīng)文,割截圣語,造成舉國人士,伏案揣摩,盲聾老死。試官妄取,謬種展轉以相傳。學子循聲,沒字空疏而登第。所以,“方今國事艱危,人才乏絕,推原其由,皆因科舉僅試八股之故。”[3]81梁啟超氣憤地質(zhì)問:“夫國家之教之,將為用也,教而不用,則其教之之意何取也?生徒之學之,將效用也,學而不見用,則其學之之意何在也?”[4]162鄭觀應講得更為透徹:“中國之士專尚制藝。上以此求,下以此應,將一生有用之精神,盡銷磨于八股五言之中,舍是不遑涉獵。自登第入官而后,上自國計民生,下至人情風俗,及兵、刑、錢、谷等事,非所素習,猝膺民社,措治無從,皆因仕、學兩歧,以致言行不逮也?!盵5]104
但他們都不主張立即廢除科舉制度。朱次琦在其家族規(guī)條中明確規(guī)定:“祖祠獎勵子孫赴考應官?!盵1]750康有為在萬木草堂的“游于藝”中就開設有“科舉之學”。萬木草堂的月課逢二、八日開設,逢八日的考試內(nèi)容就是科舉之文。當時入讀萬木草堂的學生,大多對參加科舉考試不感興趣,“于是有父兄的家庭,大不以為然。謂不過考還讀什么書,如果要入萬木草堂,則學費就不給了??迪壬肆裢瑢W們,不要如此以妨礙前途,謂:‘我且過考,諸君何妨強力為之,以慰父兄之心呢?!盵6]
一方面痛斥八股時文,一方面又不主張廢除科舉制度,其緣由何在?陳澧說:“夫科舉立法之意,甚善也?!盵2]134科舉立法之意善在何處,陳澧對此沒有展開說明,但康有為倒是闡述了國家設科之意,他說:“今夫國家設科之意有二:一以鼓天下之人,使之向?qū)W以成其才也;二以試學者之才不才,擇而用之也?!盵3]62他強調(diào),科舉制度是通過考試在全國選拔優(yōu)秀人才,因而具有引導全國學子向心學習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效應,這個制度本身是可取的。這較之歐洲諸國,甚至世界各國,選才皆貴族而不論才德,顯然要好得多。任官先試,我莫先焉。美國行之,實師于我。所以科舉制度本身并不是落后的。既然八股時文引發(fā)了這種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負面效應,要拯救時、端正士風學風,就必須借助科舉之力的正面效應,充分發(fā)揮科舉指揮棒的正面作用。陳澧對此說得很明白:“欲治天下致太平,必自立科舉之法始。若但以經(jīng)術倡道,其力必不敵科舉。”[7]以經(jīng)術倡道,固然是陳澧最終的學術目的,但要達到這一目的,他清楚地認識到必須借助科舉這一杠桿之力。陳澧此論,其實是看到了科舉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所謂“自立科舉之法始”,就是強調(diào)要恢復和回歸科舉制度之本真,以發(fā)揮科舉考試的社會作用。
要用好科舉這一杠桿之力,關鍵是要穩(wěn)妥地改革科舉,不可操之過急。比如大家都說時文不好,陳澧則認為不可驟廢;大家都強調(diào)經(jīng)說史論對促進實學很有幫助,但陳澧認為不可驟行。他說:“時文弊極矣,而不可驟廢也;經(jīng)說、史論善矣,而不能驟行也。大凡變法者,漸則行,驟則不行。今之士人不習為經(jīng)說、史論,一旦用以考試,束手不能下筆,必嘩然以為奇異,而俗士之居大官者出而阻擾之。是故時文不可驟廢,經(jīng)說史論不可驟行也?!盵2]77在學子士人尚未掌握經(jīng)說史論的技巧時,驟然變換考試章程,必然引起強烈反彈而遭致失敗。所謂“大凡變法者漸則行,驟則不行”,典型地體現(xiàn)了當時廣東教育家對待科舉改革的態(tài)度。
應該如何漸行科舉改革,陳澧提出一個建議,時文改革應從革除“代語氣之法”入手,要求士人作文時注重援引秦漢以來的諸儒之說,引證諸史之事,這樣必然促使學子認真讀書,作文也必然會破除八股格式。這樣的改革又可以促使命題者“出經(jīng)題即成為經(jīng)說,出史題即成為史論”,這樣自然而成,其勢易易,“以后經(jīng)史之學盛,文章之道昌,如是士習醇而人才出矣”。[2]78陳澧此言就是強調(diào)借助科舉改革這個杠桿之力來達到士習醇、人才出的效果。
面對社會變革之需,康有為也是極力主張運用科舉改革這一杠桿之力,以推動教育改革和人才更新。在《上清帝第二書》中,康有為主張童、鄉(xiāng)、會試可依然保留四書文,但必須改革,比如行文可以不限格法,聽其引用,只求講明義理,宗尚孔子。這個意見與陳澧的意思是相似的。但到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則鮮明地提出了廢除八股的口號。這時社會改革的局勢已發(fā)生了變化,八股取士制度已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康有為認為,廢除八股對于推動人才更新,可起到力撥千斤之效,使舉國數(shù)百萬學子立可掃云霧而見青天矣,達到“從此內(nèi)講中國文學,以研經(jīng)義、國聞、掌故、名物,則為有用之才;外求各國科學,以研工藝、物理、政教、法律,則為通方之學。以中國之大,求人才之多,在反掌間耳”[3]79-80的效應。他在《上清帝第四書》中進一步強調(diào):“假如知開礦、制造、通商、練兵、選將、購械之不能驟求矣,于是稍改科舉,而以榮途勵著書、制器、尋地、辦工之人,大增學校,而令鄉(xiāng)塾通讀史、識字、測算、繪圖、天文、地理、光電、化重、聲汽之學,亦可謂變通矣。”[8]“稍改科舉”就能引發(fā)全社會教育價值觀念的轉變,促進科技的進步,這就是康有為所希望達到的改革成效。
梁啟超也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洋務派僅靠著興辦數(shù)所新式學堂終難扭轉整個風氣,而靠科舉改革之力則效果不同。他在一封信中強調(diào):“殫心竭力求在京師、上海設一學堂,尚經(jīng)年不能定。即使有成,而一院百人,所獲有幾?惟科舉一變,海內(nèi)洗心,三年之內(nèi),人才不教而自成,此實維新之第一義也?!盵9]
晚清廣東教育家的這個觀點很值得玩味。他們強調(diào)要借助科舉改革的杠桿之力,實際上就是肯定了科舉考試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當然,這種指揮棒效應具有兩面性。在面對其負面效應彰顯,導致學風頹敗,引發(fā)社會危機之時,他們并不是簡單地采取極端做法,而是正視其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考量,穩(wěn)妥地尋找一條改革之路,變其負面效應為正面效應。這是一種務實的選擇,這樣做,既能有效地對接社會傳統(tǒng)心理,又能有效地引領時代風尚。通過科舉改革來調(diào)整學習導向,來發(fā)揮改革教育的風向標效應,這就是晚清廣東教育家科舉改革主張的精髓所在。
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揮科舉指揮棒的正面效應?晚清廣東教育家從命題、答題、評價方式等方面對八股時文進行了諸多的揭露與批判,其矛頭集中指向了其導致的士風學風的敗壞。正如陳澧所指出的:“天下人才敗壞,大半出于舉業(yè)?!盵2]175舉業(yè)之敗壞人才,根本的是引導讀書士子步入學習之歧途——不讀書、不下切實功夫。陳澧指出:“今日士習之壞有三:一曰攻八股文而不讀書也,雖然猶作文者也;其次則寫字而不作文,然猶不犯法也;其下則懷挾倩代而不必自作文?!盵2]134他痛心地說:“仆嘗謂世人讀《四書》,非讀圣賢言語,乃讀時文題目耳?!盵2]180由于時文寫作要求代古人語氣,不能引秦漢以后之書,不能引秦漢以后之事,“于是為時文者皆不讀書,凡諸經(jīng)先儒之注疏、諸史治亂興亡之事跡,茫然不知而可以取科名,得官職”[2]77。
不讀書,才導致了學風的空疏;不讀書,才引發(fā)了經(jīng)世的無用。八股之害,根本在于誤導學子不務實學。因此,要扭轉士風學風的頹敗,根本的是要通過科舉考試的改革來端正學子的讀書趨向。雖然在讀書趨向方面,晚清廣東教育家的側重點并不完全相同,朱次琦、陳澧主張經(jīng)史實學,康有為、梁啟超、鄭觀應更強調(diào)中西有用之學,但他們共同的追求就是主張讀書求實,經(jīng)世致用。抓住讀書趨向的轉變,抓住學風的轉變,這是晚清廣東教育家力促科舉考試改革的根本目標。
綜合他們的改革意見,要扭轉空疏無用之學風,他們主要強調(diào)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是通過命題導向改革來引導學風求實,二是通過考試科目改革來促使讀書求實。
在命題導向方面,陳澧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見。例如,陳澧認為應將第二場考試的“五經(jīng)題”改為“經(jīng)解”。他認為通行的“五經(jīng)”八股文要求“代古人語氣,不能引證先儒之說,應試者挾一坊刻《五經(jīng)》標題足矣。是適以困讀書之人而便不讀書之人。故曰《五經(jīng)》題當改試經(jīng)解也”[2]79。以“經(jīng)解”來考核考生,學子必須要熟讀經(jīng)書,必須要通曉秦漢以來的先儒之經(jīng)解,他說:“夫說經(jīng)者必根據(jù)先儒之說而后不失于杜撰,必博考先儒之書而后不失于固陋,又必辨析先儒之說之異同而擇其善,而后不失于駁雜?!盵2]78-79陳澧還提議,要學者通五經(jīng)實在是不現(xiàn)實,不如要求學者在九經(jīng)中通一經(jīng),錄取名額在九經(jīng)中“均分其中額,以杜士之避難趨易”[2]79。
又比如,陳澧建議將第三場考試的“對策”改為“史論”。他認為:“對策者所以觀其人博通今古也。然而古今之書浩如煙海,即問十對五,亦難其人。于是考官皆舉淺俗習見者為問,使人易對,明知能對者亦非可貴,遂置之不閱。而士亦抄襲習見之語以待問,且又明知主司不閱,而皆信筆空寫數(shù)行以塞責?!盵2]79-80陳澧認為,要遍讀二十四史很不現(xiàn)實,建議將《御批通鑒輯覽》作為命題的依據(jù),“書不多而事備,又經(jīng)圣人之論定,以此命題著論,則士必通知古事,有益政治,與陳陳相因之對策相去天淵矣。又,問策一道往往舉十余事,易于鋪排成篇,史論則以一人一事為題,非通悉此人之事跡、此事之本末不能成篇。夫論一事而精通,固勝于對數(shù)十事而抄襲也”。[2]80
第三個建議,陳澧認為應將“試詩”改為“試賦”。詩雖有官韻,然只有一韻,考生容易預擬,“賦則限以八韻,雖同題而不同韻,則不可以直抄,其于鑒別真?zhèn)螢樽钜住薄2]80
陳澧提出的三條建議是針對當時情況而作出的現(xiàn)實考量,他認為,如果能從命題導向上稍作改革,便能引導學子趨于實學,使學術日興。他說:“故余曾謂童生、生員先試以默寫經(jīng)書,并課其字體,則不能不讀《五經(jīng)》,講究六書矣。復專經(jīng)之舊例,改《五經(jīng)》八股文為經(jīng)解,則不能不引漢、唐、宋注說,而不得以代言遂其空疏矣。改對策為史論,則不能不通一人一事之本末,而不得以世俗所謂策學纂要者剿襲成篇矣。若《四書》八股文雖當廢而或不能廢,但先復大結之法,如是而人才學術不日興,吾不信也?!盵2]134
關于科目設置的改革,晚清廣東教育家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如同康有為、梁啟超所想,為了鼓勵學子學習中外有用之學,建議可借用漢唐之法,多設諸科,與今日帖括一科并行??稍O立明經(jīng)、明算、明字、明法、通禮、技藝、學究、明醫(yī)、兵法等實學實用之科目,以廣攬?zhí)煜掠杏弥牛龠M人們用心于有用之學。[4]24
如果這樣的改革一時難以進行,晚清廣東教育家則建議對現(xiàn)有的三場考試進行改革。比如對三場考試的順序,陳澧認為,因為五經(jīng)在前,后有四書之論,如能將第一場考經(jīng)解,第二場考四書題,“尤善之善者也”[2]80。這樣既符合學術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又能促使學子將經(jīng)解與四書題同等看待。如果考試場次暫不能調(diào)整,陳澧則強調(diào)應調(diào)整每場考試的錄取比例。他認為,主考官閱卷往往只重頭場四書文,頭場不過,二、三場基本不看,這也是導致經(jīng)史實學不盛的原因之一:“專重第一場,視二場、三場無足輕重,甚至有不閱者。故士皆專力于《四書》文,而成荒經(jīng)蔑古之風也?!盵2]80-81為此,陳澧建議,每場考試都應實行按比例淘汰:“第一場去其文不佳者,其留者視中額三十倍以為準。乃試第二場,又去其不佳者,其留者視中額十倍以為準。乃試第三場,然后取中如額。”[2]81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堵塞主考官為貪圖方便,于第一場僅取足中額,第二、三場無須去取,因而也不必閱卷的做法,陳澧強調(diào):“此法行,則考官于二場三場卷可盡閱”,“士于二場、三場皆所以決得失,其用力必篤,十年之后,通經(jīng)博古之才,必漸多矣”。[2]81
梁啟超、鄭觀應也同樣強調(diào)“鄉(xiāng)會試必三場并重”,他們希望通過三場考試科目的設置能對加強中西有用之學起促進作用。梁啟超建議,第一場試四書文、五經(jīng)文、試帖各一首;第二場試中外史學三首,專問歷代五洲治亂存亡之故;第三場試天算、地輿、聲光、化電、農(nóng)礦、商兵等專門,聽人自擇一門,分題試之,各三首。他認為,只有加重這些專門知識在考試中的地位,才能引導人們向心于實學。[4]24鄭觀應主張將考試分為兩科:一科考中學,分三場:“考經(jīng)史以覘學識”,“策時事以征抱負”,“判例案以觀吏治”;一科考西學,也分三場:“一試格致、化學、電學、重學、礦學新法,二試暢發(fā)天文精蘊、五洲地輿水陸形勢,三試內(nèi)外醫(yī)科、配藥及農(nóng)家植物新法?!蔽淇埔苍嚾龍觯骸耙辉嚹苊鲬?zhàn)守之宜,應變之方,深知地理險阻設伏應敵者。二試能施火器,命中及遠,駕駛戰(zhàn)舶,深知水道者。三試制造機器,建筑營壘炮臺,善造戰(zhàn)守攻諸具者?!盵5]292
晚清廣東教育家主張的這些內(nèi)容離今天似乎有些遠了,但他們將考試改革目標定位在促進學風的改變上,以端正讀書趨向,這是符合考試規(guī)律的。考試作為教育的反饋環(huán)節(jié),其效果的檢驗不僅指向?qū)W習的內(nèi)容,更主要的是指向?qū)W風的良莠。特別是作為選拔性質(zhì)的社會性考試,對全國學風、士風的引領更是至關重要。所以晚清廣東教育家對科舉改革的意見,無論是對考試內(nèi)容的改革,命題的改革,還是對評價指標的改革,其最終目的都是圍繞著倡導一種健康學風,來規(guī)劃考試的改革。這是晚清廣東教育家關于科舉改革的精到之處。
學風的扭轉憑借考試的引領固然可以發(fā)生效力,但如果學校的培養(yǎng)與考核不能與科舉改革形成合力,其效應則不能持久。要正確發(fā)揮科舉指揮棒的作用,晚清廣東教育家還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觀點,那就是科舉改革要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通過加強學校培養(yǎng)和考察的分量和力度,真正做到人才的學用結合,德才兼?zhèn)洹?/p>
自科舉制度確立以來,學校與科舉就成為傳統(tǒng)教育發(fā)展的主要矛盾。從理論上講,科舉指揮棒的效應就是要促進學校與科舉的統(tǒng)一,即人才培養(yǎng)與人才選拔的統(tǒng)一,其根本表現(xiàn)就是人才的所學與所用有機結合。但應試教育的流弊使這種結合漸行漸遠,至明清八股取士制度的盛行,這種學用脫節(jié)的矛盾可謂達到極致。從表面看,清代的官學和書院都在圍繞著科舉考試而展開教學,似乎學校教育與科舉選拔高度一致。但實際上,這一做法正好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八股取士制度將科舉考試視為教育之本,而考試又以時文為綱,時文寫作的內(nèi)容又是上不接歷史傳統(tǒng),下不觸現(xiàn)實功用,導致“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平日之所用已與當日之所學迥殊”[5]301的弊端,考試目標與育人目標完全背道而馳。鄭觀應對此憤怒地痛斥道:“中國文士專尚制藝,即本國之風土、人情、兵刑、錢谷等事亦非素習。功令所在,士之工此者得第,不工此者即不得第。夫以八股為正途,視別學為異端,其不重可知矣。人才焉能日出哉!如是,雖豪杰之士亦不得不以有用之心力,消磨于無用之時文。即使字字精工,句句純熟,試問能以之乂安國家乎?不能也。能以之懷柔遠人乎?不能也。一旦業(yè)成而仕,則又盡棄其所學。嗚呼!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天下之無謂,至斯極矣!”[5]291
學校教育在這樣的價值導向下,早已喪失了教育的功能,偏離了教育本真的軌道,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皆“專事舉業(yè),而外邦之風俗政事一概不知,且深以西學為可鄙”[5]105。鄭觀應說,從教師看,“中國師道日衰,教術日壞,無博學通儒克勝教習之任,無師范學校以養(yǎng)教習之材。故為師者類皆迂儒老生,終身從事于章句之學,帖括之藝。試問以五洲形勢,列國政治,歷朝史鑒,諸子百家,天算、動植、形聲、格致之學,皆懵然漠然,不知所對”。[5]269從學生看,整日為應試科舉而操練,“遂以浮華無實之八股,與小楷試貼之專工,汩沒性靈,虛費時日,率天下而入于無用之地”。[5]275這樣的畢業(yè)生不懂商賈,不懂農(nóng)工,連基本的謀生本領都沒有,“凡大、小學堂只知教習舉業(yè),不屑講求商賈、農(nóng)工之學。故讀書不能出仕者,除教授外,幾至無可謀生”。[5]607
鑒于此,晚清廣東教育家認為,科舉改革不能停留在考試層面,它應該為推動學校教育改革服務。他們借鑒西方學校制度,提出了學校教育與科舉結合的改革思路。鄭觀應提出了兩個方案。在學校建置還不成熟的條件下,先在各省創(chuàng)辦西學書院,開設格致課程,以三年為期。按月出題課試,“令諸生詳究利弊,擇其文之佳者,登諸日報,以廣流傳。其歷考上中等者,咨送院試,考取后名曰藝生,俟大比之年,咨送京都大學堂錄科。準其一體鄉(xiāng)試、會試”[5]293。如果條件成熟,則在全國分文武建大中小學,歲加甄別,以為升科。鄭觀應強調(diào):“登進之階級如秀才、舉人、進士、翰林之類一仍舊稱。”他歷數(shù)了這一做法的好處,其中談到:“學中甄別,以三年為程。士之學問淺深,平時同業(yè)諸生共聞共見,期滿考試,或優(yōu)或絀,參考三年之學業(yè),可得其詳。其取人又不憑一日之短長,懷才者有必得之權,廢學者無僥幸之望,考核明而人才出矣。”[5]301鄭觀應的這個思路,就是強調(diào)以科舉為號召,推動學校的課程改革,并將考核的主導權交給學校,學中甄別,不憑一日之短長,方能促成學風實、人才出。
梁啟超也同意這一思路。他提出的科舉改革上策,就是合科舉于學校。自京師至州縣,以次立大學小學,“入小學者比諸生,入大學者比舉人,大學學成比進士,選其尤異者出洋學習,比庶吉士”。梁啟超認為:“學生業(yè)有定課,考有定格,在學四年而大試之。以教習為試官,不限額,不糊名,自明以來,取士之具,取士之法,千年積弊,一旦廓清而辭辟之,則天下之士,靡然向風,八年之后,人才盈廷矣?!盵4]24學生業(yè)有定課,考有定格,在學四年而大試之,就是將平時的考核與統(tǒng)一考試結合的思路。
然而這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公正公平的問題。當時有人提出科舉考試有糊名之法,比較公正;而學校薦舉會致夤緣奔競,容易營私舞弊。陳澧不同意這個觀點。他看到舉人、進士多文理不通者,而拔貢的文理不通者甚少:“拔貢始舉于教官,必嘗試高等而無劣跡者,否則懼學政詰責。學政三年一任,其試士也再,又合前任所試以稽其高下。而三年中于士之知名者亦必有聞焉。及教官之舉之也一再試,而后拔之,非如鄉(xiāng)試、會試以一日之短長而去取之也。且一縣而拔一人,茍文行庸劣即不能服一縣之士之心,非如鄉(xiāng)試、會試可謝以糊名易書,而文字之真?zhèn)?、素行之善否皆不得而知也。此拔貢之法所以善也。今鄉(xiāng)試、會試作弊之案疊見矣。法久弊多,防之不勝防,不若推廣拔貢,分其登進之途?!盵2]82陳澧此論,意在強調(diào)學校考核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只要選拔制度到位,學校之甄別容易得到真才。
認真揣摩晚清廣東教育家的這些主張,他們并沒有將學校與科舉截然對立起來,而是在思考如何克服科舉考試負面效應時,強調(diào)應加強學??己说姆至亢土Χ?。這樣的思考是在近代社會變革條件下對學校與科舉關系的進一步探索,以求科舉改革與學校改革同步,以求人才的學用一致,經(jīng)世致用,真正實現(xiàn)科舉指揮棒的有效實施。
科舉制度最終還是被廢止了。晚清廣東教育家的科舉改革意見也可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為人們所淡忘,或者可能會因為其“保守”、“過時”的評價而被人們所忽略。但他們?yōu)檎葧r弊而對科舉改革的探索,他們對考試規(guī)律的尊重,在科舉發(fā)展史上留下了他們的聲音。
[1]朱次琦.朱九江先生集[G]//陳建華.廣州大典:總第462冊.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
[2]陳澧.陳澧集:第一冊[M].黃國聲,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四集[M].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4]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一冊[M].張品興,主編.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鄭觀應.鄭觀應集:上冊[M].夏東元,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夏曉虹.追憶康有為[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244.
[7]陳澧.陳澧集:第二冊[M].黃國聲,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80.
[8]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二集[M].姜義華,張榮華,編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83.
[9]梁啟超.梁啟超書牘·與康有為等書[G]//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46.
Guangdong Educators’Views on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OU Yan-hong
(Instit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511483)
Guangdong educators like Zhu Ciqi,Chen Li,Zheng Guanying,Kang Youwei,Liang Qichao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their unique views on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ey all advocated correcting the study style by mean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emphasizing that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wa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and reasonable course setting.They thought th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were not in contradiction and should form composition force.Their thinking about the reform would not stay at the test level,and woul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s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fortifying the weigh and strength of school appraisal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selecting simultaneously,training talents to apply their learning to practice.In this way,the examination and study styles could be corrected.
the late Qing Dynasty;Guangdong educators;views on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G 40-09
:A
:1007-6883(2017)01-0061-06
責任編輯 黃部兵
2016-09-05
周艷紅(1976-),女,江西吉安人,廣州番禺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教育研究所教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