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大石頭鎮(zhèn)中心小學校 祝秀明
少年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只有他們的社會生活實踐過程體驗得越充分、越細膩、越投入,他們的感悟才會越到位、越深刻。因此,品德與社會課應以社會環(huán)境為背景,以學生觸手可及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把課堂的組織教學與課外的社會生活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開展社會調查、參觀、公共服務等社會活動,才能讓學生走出學校這個小課堂,融入到社會這個大融爐中,才能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社會生活能力,在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同時,為培養(yǎng)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生活習慣和優(yōu)秀品質的人奠定基礎。
為此,我認為,讓學生充分融入到社會生活實踐中,才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
《品德與社會》課標明確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
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心的情感。因此,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中的原有材料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資源有機結合起來,盡力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的距離,使教學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于兒童接受,改變過去那種品德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相脫離的德育灌輸方式。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會受到真教育。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經常安排實踐活動與行為訓練,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從古到今話交通》時,為了讓學生能加深對飛機的發(fā)展史的認識,我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來講述,課前學生根據自己的搜集與整理的資料來自編自演,先角色分工,在小組內試演,然后再在課上匯報演出。通過這樣的課堂延伸,把學生從課堂推向了現(xiàn)實生活,滿足了學生活動這一要求,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活動教學要從了解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識、體驗和感悟開始,注意已有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的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已有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的作用。
我們應當承認學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們的眼睛所觀察到的,用他們的心靈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這是一個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在我們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傳授的內容,雖然是生活實際中的事例,但卻不完全是兒童所感受到、所觀察到的生活,不完全是他們正在過著的生活,他們構成不了兒童自身的生命活動。對學生來說這樣的課堂教學只不過是一些文字、符號,在這些內容中兒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覺,體驗不到學習知識的樂趣,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考慮憑借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chuàng)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快樂》一課時,我讓學生們把自己的生活中的快樂說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樣學生在感受別人快樂的同時,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快樂,只是看你有沒有用心去發(fā)現(xiàn),用心去體會。另外,我還鼓勵學生運用在學校少年宮學到的技能來一次才藝表演:唱歌、跳舞、講美德故事等,從而使學生懂得在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同樣會獲得快樂。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即高脹起來,紛紛舉手上臺表演,學生在笑聲中感受體驗到生活中的快樂,充分點燃了學生熱情參與的火花,所以說只有緊緊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煥發(fā)出生機和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以往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來的結果,而忽視教育自身作為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從生活出發(fā),是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讓學生過好他們的教育生活、課程生活。我們說,我們要讓學生學習過一種健康、安全、積極愉快、有愛心、有責任心、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正是出于這樣的觀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所倡導的課程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它應當充滿“童趣”和“童樂”,我們所構建的課程生活是一種快樂、積極有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生活,促使學生在這種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并從這種生活中得到身體的、精神的滿足,快樂喜悅的享受。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以下幾點。
在課程中的感性活動包括:游戲、扮演、各種競賽等,在這種種感性活動中學生們的身體、各種感官、各種心理因素都處在積極活動的狀態(tài)之中,它滿足學生好動的天性。
新課程、新教材中有許多知識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們自己作出表達等的主動作業(yè),這一切都會使兒童感到某種程度上的自我實現(xiàn),得到某種成就感,從中獲得快樂和喜悅。并且,這種自我實現(xiàn)在一個充滿相互交往、溝通的課堂生活中也易于得到老師、同學的肯定和贊許。
在這種交往中他又能感受人與人之間達成的諧作、融合與溝通的快樂,得到集體、小組的認同,看到自己在小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與他人之間許多共同感受,這些都是令學生快樂的事。
《品德與社會》教學應始終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通過學生親歷實踐更好更高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教師作為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實踐者、踐行者,不但要立足課堂,更要關注課前與課后,課內與課外,使品德課教學真正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原則,構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給課堂教學注入活力,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