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雙秀實驗學校 張寧家
孤兒由于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安全感嚴重缺失,其抗挫折能力無法得到鍛煉,容易形成膽小、多疑、對人存有戒心等性格缺陷,表現(xiàn)出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孤兒學生敵對心理除表現(xiàn)為經常與同學發(fā)生爭執(zhí)或產生攻擊性行為外,更明顯地表現(xiàn)為與老師敵對、不合作行為及抵觸情緒。
享受父母的愛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孤兒在這方面嚴重缺失,往往使他們感受到身心巨大的空缺。當別的同學談論家庭的幸福生活時,他們會感到自己是另一類人,對自己的狀況感到自卑不敢正視,這時他們往往表現(xiàn)出與年齡不相符的孤僻。他們形單影只,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痛苦和孤獨得不到慰籍,常常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極易形成孤僻、自傲、不合群的心理疾患。
孤兒學生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人生無望、前途渺茫,不敢問路在何方。正常家庭學生的“學習成功感”“幸福優(yōu)越感”于他們并不存在,現(xiàn)實生活的無助使他們對學校、對社會、對人生、對身外的一切人和事物都失去了熱情,產生了失落感,進而遷移為厭學情緒。
逆反心理是表現(xiàn)為“你要我這樣,我偏那樣”的一種情緒。這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心理上的不信任、厭惡和消極對抗情緒,且在學校中時有表現(xiàn)。有的孤兒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嘲笑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尊嚴,渴望被人欣賞,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干”,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由于孤兒學生缺乏正常的家庭溫暖和關愛,他們特別渴望得到一份關懷與愛,因此他們容易去尋求異性的關愛,并發(fā)展成早戀。而且他們早戀的對象也不都是學生,有部分會與社會不良青年結交。一旦戀愛受挫,他們就會變得更消極,不約束自己的行為,濫交朋友,有的學生甚至會放棄學業(yè)。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關心孤兒學生思想品德的點滴,經常與其交心談心,了解其思想動態(tài),掌握其實際表現(xiàn),為他們提供正視現(xiàn)實的方法,對他們的錯誤心態(tài)和行為,及時引導,耐心說服教育,幫助改正,使其身心健康成長。教育孤兒自覺加強思想行為約束,以健康的心態(tài)規(guī)范約束自己,自覺養(yǎng)成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公德,養(yǎng)成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的社會美德。
充分發(fā)揮班集體功能,讓孤兒學生感受集體的溫暖。召開“團結互助,創(chuàng)建‘家庭型’班級”主題班會,以班委會、團支部、宿舍舍長為核心,動員全班同學從生活、學習上關心幫助孤兒學生,讓缺失家庭之愛的他們從班集體中感受到家的溫暖,堅定信念,生活充滿陽光,感受校園生活的快樂。
對于孤兒這個特殊群體的學生,學校應主動予以關心,盡力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比如為他們免去雜費和集體外出活動的經費,動員班級學生為他們獻愛心,節(jié)假日組織他們來校座談,外出參觀,生日時給他們送上一點禮物等,使他們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的關心,進而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為了幫助特殊孤兒學生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多關注這些學生,經常詢問他們學習中的困難,并利用業(yè)余時間為他們補缺補差。當他們稍有進步時,老師應及時給予表揚,讓他們嘗到成功喜悅,激勵他們不斷進步。
組織孤兒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參加學校和社會的集體活動,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意識。引導孤兒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特別留意孤兒學生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讓他們展現(xiàn)自己個性的機會,并適時地給予“賞識”。如班級中可以開展“班級之星評比活動”,引導他們與班級中的同學開展公平競爭,充分調動積極性,喚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堅定學習與生活的信心。
總而言之,對待孤兒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我們應采用一些特別的方法,需要學校、社會各方面的特殊關注,對這些孩子的教育要格外細心、特別關心、充滿愛心、非常耐心!只要我們教師和相關人員施以愛心,教給他們正確的生活和學習方法,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生活能力,就一定能夠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