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簡陽市平泉鎮(zhèn)新橋九義校 張會敏
“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薄~圣陶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薄獏问缦?/p>
近年來,對語感的研究已成為語文研究的熱點,傳統(tǒng)的語感訓練受到了相當?shù)闹匾?,并且融入了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思維科學的研究成果,為解決長期以來存在于語文教學中的問題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什么是語感?我們認為,語感屬于直覺思維,是對語言材料的直覺的整體的感覺,包括語言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語言審美能力,是一種通過閱讀積累而形成的一種能力。同一段文字,語感差的學生讀幾遍也不知所云;而語感好的學生,讀一遍就能知道文字的內容。
1.直覺性。所謂直覺是人腦對事物、事物本質及其規(guī)律作出迅速的識別、敏銳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體判斷的思維過程。它一般不需要經(jīng)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在許多心理因素參與的作用下,憑感覺便能比較準確、敏捷地獲得某種感受。語感是經(jīng)過長期的語言熏陶和規(guī)范的語言訓練所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重經(jīng)驗色彩的語言反應能力,在瞬間通過語言文學的表層意義的感受,深化為對語言深層意義的感受。這是語感的最基本的特征。
2.整體性。對語言文字的感受,是在瞬間調動起頭腦中的生活經(jīng)驗和潛知,跳過許多中間環(huán)節(jié),直接從整體上迅速地準確地感受其內涵,它既指對語言作品的意境和意義整體的把握,也指把語言文字在語境中完整地體味和感受。
3.模糊性。語感同形象思維密切聯(lián)系,帶有模糊性。語感對語言的體味、領悟,只是一種嘗試,有的是一種假設,甚至是猜測,而不同的個體由于生活與閱讀的經(jīng)驗不同,記憶、聯(lián)想、思維、情緒、情感等諸多心理因素不同,他們的感受和領悟也就各不相同。另外,語言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中所隱含的內涵、意蘊、韻味等,有相當多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模糊體會而不能精確闡釋。
1.多讀多寫。語感的形成。培養(yǎng)語感最重要的是多讀多寫。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之余,大量閱讀中外名著,加強對語言作品理解和領悟的實踐,開闊視野,豐富情感,積累語言材料,增加閱讀經(jīng)驗。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經(jīng)常練筆,要通過作文訓練的密度來增加積累。通過聯(lián)想、想象、思維等認識、心理因素的參與,從而有效地激活自身的語言沉淀,吸收他人的語言經(jīng)驗,以達到增強語感的目的。但是,如果學生缺乏強烈的寫作欲望,沒有良好的寫作情緒,每次作文都陷于被動應付的緊張心態(tài)之中,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涉筆成趣寫出佳作的。因此,從寫作這環(huán)節(jié)來說,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就顯得非常重要的。葉圣陶先生曾反復強調,作文就是要讓學生“傾吐積蓄”。如果作文在命題時能命中學生內心的“積蓄”,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望,就能讓學生欣然提筆,傾注心力,完成作文。我們的常用做法是:一是提倡寫隨筆。在學習、生活、社會見聞中,凡有所思、所感,隨手寫出,不拘一格,就是隨筆。學生喜歡這種形式,因為寫起來沒有壓力,可以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變無病呻吟為有感而發(fā)。每學年我都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硬皮本,每周寫一篇隨筆,由學生自定題目、自選素材寫作,教師定期組織交流,然后評出優(yōu)秀之作給予鼓勵。由于取材自由,不設條條框框,改變了“無米之炊”愁煞人的情況,隨筆本上涌現(xiàn)了大量傾吐真情實感的好作文。二是了解學生,加強命題的針對性。出好作文題的關鍵在于了解學生。中學生有一種強烈的獨立自主的要求。他們追求新穎,要求表現(xiàn)自己想表現(xiàn)的內容,這就要求作文命題不能呆板陳舊,在內容上也不宜限制太多。教師善于捕捉生活中新鮮的、能撥動學生心弦的東西,要為他們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懷留下較大的余地。三是廣采時文作材料,指導寫議論文。從新出版的報刊中選取一些意味雋永、精警動人的短文作為材料,用以展開練習。既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又使他們覺得作文新意盎然。
2.誦讀、背誦。誦讀、背誦是學生訓練語感的重要實踐,這是從語感的直接的、整體的感知出發(fā)的。讀者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對語言作品進行全面的整體感知,在反復誦讀、背誦之中疏通文脈,捕捉信息,揣摩文意,把握主旨,體會感情,領悟神韻,體驗“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的親切感、愉悅感,長期訓練,就能使名人名著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語文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多誦讀,既可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又能提高學生迅速準確地對語言信息作出反應的能力。古今大文學家、大學者在自述其成功之道時都強調了誦讀、背誦之重要。韓愈“口不絕于六藝之文”、白居易苦讀至“口舌生瘡”、歐陽修則是“晝夜廢寢,唯讀書是務”、巴金將《古文觀止》中的二百多篇散文背得爛熟。這些經(jīng)驗,都充分證明誦讀、背誦是訓練語感,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視學生的誦讀、背誦訓練。此外,我們還注重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加以輔導,引導他們對優(yōu)美句、段、篇的誦讀、背誦。這樣,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迅速得到提高,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不斷高漲,語文能力、語感水平也得到有效提高。
3.品味、咀嚼。這里說的品味、咀嚼,實際上是指有意識的語感訓練活動,通過品味、咀嚼促進語感更自覺、更有效的形成。這樣的訓練,一是整體地把握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就是把字、詞、句放在文章的上下語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達的意思,即要求透過作品的字面意義去進一步把握作品的深層意蘊。訓練時要調動學生直覺、想象、聯(lián)想、思維等心理因素,把簡單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復雜而豐富的表象。二是幫助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維的訓練,尤其是形象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生記憶中形象提取的豐富、準確、流暢的程度,從而提高學生語感的“敏銳”性。品味、咀嚼的過程,實際是讀者對作品的審美體驗的過程,屬于文學鑒賞的范疇,是語感訓練的更高層次了。
正是由于語感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語感能力,讓他們的學習之車盡早駛上語文學習的快車道,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