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齋
關于兩漢文學史演變的思考
木 齋
近三年時間,我一直在研究先秦文學史的演變歷程,終于在近期完成了先秦文學史的書稿,隨后,我可以重回漢魏六朝乃至隋唐時段的文學史研究。通過先秦文學的研究,使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漢魏與先秦文學之間的關系。對兩漢文學史的演變歷程及其藝術成就,建立在對先秦時代文學演變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對兩漢文學史有一個宏觀的、鳥瞰式的清醒認識。
首先,兩漢的時代,是在西周禮樂制度經(jīng)過戰(zhàn)國時代的撕裂、大秦帝國的焚書坑儒之后強烈的反撥的歷史背景之下建立起來的,是華夏民族歷經(jīng)大周王朝禮樂洗禮之后有著強烈的文化回歸這一文化背景之下的產(chǎn)物。這一大背景不僅僅決定了西漢帝國在經(jīng)歷了建國初期尊崇黃老無為的抉擇之后,必然地選擇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路線,而且,也把從這一從焚書坑儒的歷史灰燼中站立起來的民族的主流文化推向某種極致,甚至走向僵化的反面。在此背景之下來談兩漢文學,我們就能理解兩漢時代四百余年,其文學的創(chuàng)造反而在此前的詩騷面前顯得黯然失色,它既沒有 “詩三百”那種類似少男少女的天真歌唱,也沒有魏晉之后那種成熟。
其次,兩漢文學史,畢竟是在先秦文學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所開拓出來的道路上行進:先秦時代的散文成就,從《尚書》到《春秋左氏傳》的史傳傳統(tǒng),造就了司馬遷“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從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老子》《莊子》《荀子》的哲學散文著作,則開啟了從李斯、賈誼一直貫徹到東漢后期的秦漢文人散文的撰寫,由先秦時代的以書作為主要載體的創(chuàng)作,到主要以獨立的文章作為文體形式的創(chuàng)作,使得散文文體更為靈活多樣,更為便于書寫;同時,屈原“楚辭”開拓出來的辭賦形式,直接造就了兩漢大賦的輝煌——漢賦成了兩漢之“一代之文學”。
再次,兩漢的詩歌,分別繼承詩、騷兩個系統(tǒng):對“詩三百”的繼承,其所繼承者乃為其外在形式,繼承了詩歌的宮廷樂詩的性質,朝廷特意為此成立了專門的音樂管理機構樂府,即管理音樂的官署。當下從《樂府詩集》中流傳下來的漢樂府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西漢到東漢由宮廷創(chuàng)作用于郊廟祭祀等的樂府詩,另一種是以情愛為主題的抒情詩(主要是抒情五言詩),皆為建安之后的作品。由于建安尚在東漢的年號之內,一直被籠統(tǒng)地稱為漢樂府詩。
對騷體詩的繼承,主要表現(xiàn)為西漢初期的帝王之作,文人對騷體的效法則主要參雜在散文之中。從先秦到兩漢,從政治文化的角度而言,士階層,知識階層來做官的文化現(xiàn)象早已經(jīng)存在;但作為文人階層,特別是詩人階層,詩人集團還沒有形成。詩人階層,首先是在建安時代出現(xiàn)的,建安、魏晉之后,以詩歌的形式來展示各自的思想存在、文化存在,并且相互影響,相互傳播的文化現(xiàn)象才興盛起來。中國古代士人蛻變而為文人、詩人,成為各自獨立寫作的普遍存在的群體,與中國社會由兩周的貴族社會而成為帝國社會有著深刻的內在的關系,具體關系如何,還需要深入研究。
(編校:李景新)
格式:木齋.關于兩漢文學史演變的思考[J].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17(4):1.
2017-08-16
主持人簡介:木齋(1951-),男,北京人,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美國休斯敦大學亞美中心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詩詞史,著有《宋詞體演變史》《曲詞發(fā)生史》《古詩十九首與建安詩歌研究》《走出古典——唐宋詞體與宋詩的演進》《宋詩流變》《蘇東坡研究》等學術著作。
“古詩與漢魏六朝文化研究”主持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