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想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江蘇 淮安 223001)
“運河之都”淮安與濟寧比較研究
李 想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江蘇 淮安 223001)
淮安和濟寧都曾是大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兩市在21世紀初相繼打造完成“運河之都”的城市名片。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兩市作為“運河之都”的依據(jù)有幾個相同點:處于大運河的重要節(jié)點、最高治河機構的常駐地、隨大運河的暢通達到鼎盛、擁有大運河上關鍵性水利樞紐。從與大運河相聯(lián)系的時間、城市功能的多樣性、城市規(guī)模以及境內水利樞紐的重要性幾個方面比較的話,淮安優(yōu)于濟寧。
運河之都;淮安;濟寧;比較研究
“運河之都”即該城市在大運河相關的事務中擁有“首都”的地位,具有全國首位性和中心性??陀^來講,淮安和濟寧“運河之都”名片的打造都是經(jīng)過專家學者論證的;但另一方面,兩座城市使用同一張城市名片又會讓不少市民感到混淆,甚至兩地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還曾掀起爭搶修改百度百科中“運河之都”詞條的“網(wǎng)戰(zhàn)”①。為減少爭論,厘清事實,避免“自說自話”,筆者將淮安和濟寧作為“運河之都”的依據(jù)進行比較,并結合運河史和漕運史,分析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1 淮安與濟寧都處于大運河重要節(jié)點
淮安自古就是古淮水和泗水的交匯處,南近長江,東瀕黃海,是南北水上交通咽喉要地,境內水網(wǎng)密布,河湖交錯,被譽為“漂浮在水面上的土地”[1]。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會淮的末口在淮安境內。隋開南北大運河,淮安境內的山陽(今淮安市淮安區(qū),亦稱楚州)處于淮河和山陽瀆的交匯處,唐安史之亂后,大運河則成了晚唐的經(jīng)濟命脈,這時期的楚州扼通濟渠與山陽瀆之轉捩處,成為運河航運的重要節(jié)點及陸路交通的關鑰。北宋時漕運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確立漕糧轉搬制度,楚州和泗州(清初已淹沒于洪澤湖中)成為四大轉搬倉中之二。開京杭大運河后,不再繞行河南,改由山東向北,淮安的運河口由向西轉為向北,其要津地位沒有改變。明永樂后,大運河重新貫通,淮安處于運河中心位置,“蓋淮,左江、右河,東控海道,北接兗、豫,西接兩都,而諸陵咸在”[2],地位更加重要。明中葉后,由于黃河全流奪淮入海,使淮安的清口地區(qū)成為“治黃保運”的關鍵地區(qū),淮安又成為事實上的全國治河中心??梢?,運河雖多次變遷,但淮安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始終沒有離開運河,并一直作為重要的運河節(jié)點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濟寧處于魯西南黃淮海平原和魯中山地丘陵交接處,境內有泗水、汶水和黃河支流等多條河流經(jīng)過,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湖泊分布四周,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決定了其成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jié)點。元代定都大都,南北大運河無需再繞道河南地區(qū),因此將隋唐大運河裁彎取直,在山東境內開辟新的運道成為一種必然,而處于魯中山地丘陵和黃淮海平原交界處的濟寧就成為會通河南端的最佳選擇地。裁彎取直后的京杭大運河比隋唐大運河縮短航程800多公里。濟寧境內的南旺是京杭大運河的最高點,有“水脊”之稱,運河到此常水量不足影響通航,成為南北大運河暢通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為保運道暢通,明清兩代在南旺興修了“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由此濟寧也成為北方運河的治理中心。另外,因為濟寧境內的河流湖泊眾多,可以有效地補給運河,所以元明清三代在濟寧陸續(xù)興修很多運河補水工程,濟寧北部“北五湖”和南部“南四湖”水柜就是北方運河最重要補給源之一。
1.2 淮安與濟寧都是最高治河機構常駐地和治河治運中心
“運河之都”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該城市必須在治理和管理大運河的事務上處于樞紐和中心地位,從漕運和治河歷史來看,淮安和濟寧都符合這一必要條件。
元代最高治水機構為都水監(jiān),掌全國河渠、津梁、堤堰等事務,最高長官稱為都水監(jiān)或都太監(jiān)。遇地方有治河事務,即派治河大臣前往處置,在地方設地方都水監(jiān),事畢即撤。黃河在元代分多條支流入海,處于魯西南的濟寧不僅常受水患,而且還處于黃河的北邊支流和運河的交匯處,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常有治河大臣在濟寧治水,設地方性的都水監(jiān),事畢即撤。
明永樂時,平江伯陳瑄被任命為漕運總兵官,成為明朝最高的理漕和治河官員,其駐地在淮安。之后,漕運總兵官設置成為一種定制,延續(xù)了200年左右,其職責中有一項就是“自通州至揚州一帶水利,有當蓄泄者,嚴督該管官司并管河管洪郎中等官,悉聽爾便宜處置”[3],景泰二年(1451),王竑任總督漕運都御使,亦駐淮安,總漕的職責也包括治理河道一項。成化七年(1471),王恕被任命為總理河道,治河始有專官,王恕之后的總河并不是常設官職,治河官員仍為朝廷臨時委派,事畢還京,河道的日常管理仍由總漕負責,工部郎中、巡河御史以及各省管河按察副使就所屬分理。直到正德時總河之官才定設都御史,常駐濟寧??偤映TO后,由于不能遍及數(shù)千里的運河河道,所以很多地方的河道總漕仍有監(jiān)理之權。萬歷時,總漕和總河曾兩次合并,一次常駐淮安,一次常駐濟寧。
至清代,專設河道總督,主要駐地就在淮安和濟寧。順治元年(1644),楊方興首任河道總督,駐濟寧州??滴跏?1677)靳輔出任河督,移駐淮安的清江浦;二十七年(1688)王新命接靳輔任總河,還駐濟寧州;三十一年(1692)靳輔再任總河,又返駐清江浦。雍正二年(1724),設副總河一人,管理河南河務,駐濟寧州和河南武陟。至雍正七年(1729)河道分段管理,改河督為江南河道總督,即后來的“南河”;改副總河為河南山東河,即后來的“東河”;八年(1730),增設直隸河道總督一人,即后來的“北河”。至此,河道總督一分為三,官階相同,互相不存在統(tǒng)屬關系。咸豐十年(1860),黃河北徙,南河總督裁撤,所負責的河務改由駐淮安的漕運總督兼管,漕運總督則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裁撤。駐濟寧州的東河總督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裁撤。粗算一下,有清一代,從順治元年(1644)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全國最高的治河機構(這里包括并列的三河督和后來接管南河事務的漕運總督)有224年設在淮安。同樣,從順治元年(1644)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全國最高治河機構駐在濟寧的時間為210年。從結果可以看出,兩者不相伯仲,淮安和濟寧在清代都曾長期駐有全國最高治河機構。
1.3 淮安與濟寧都因運河通達而鼎盛,隨河運衰敗而衰落
1.3.1 淮安作為“運河城市”的興衰
淮安可以稱得上中國最古老的運河城市之一,淮安在春秋時期開始筑城興市,至隋大運河貫通以后,進入第一次繁榮期;元統(tǒng)一后進入第二次繁榮期;明清時隨著運河的暢通和漕運的興盛,達到鼎盛期;進入近現(xiàn)代,黃河北徙,漕運式微,淮安陷入衰落。
元初南北大運河重新暢通,《馬可·波羅行記》描述當年淮安城市盛況:“其城有船舶甚眾,并在黃色大河之上,有不少城市運貨來此,由此運往不少城市,惟意所欲。應知此城制鹽甚多,供給其他四十城市之用,由是大汗收入之額甚豐?!盵4]
明清時期,由于大運河的重新貫通和在治河理漕中處于樞紐地位,淮安進入鼎盛期,在明中期就被稱之為“海內望郡”和“江北大都會”②,淮安府城所在的山陽縣是總漕機關所在地,這里駐有大批理漕官吏和衛(wèi)漕兵??;還設有道、府、縣各級衙門;富商巨賈也在此云集,繁榮“儼如一省會”③。清江浦是明初之后在淮安興盛起來的另一運河都會,由于是河道總督的駐扎地,而南河的修防費用每年多達四五百萬兩,遇有大水決溢,還另撥???。如此巨款,大小河工官員其實“河取其三,官取其七”。巨大的人流和商品流通量使淮安的商業(yè)、服務業(yè)和飲食業(yè)達到頂峰,位列中國四大菜系的淮揚菜就主要發(fā)端于明清時的淮安。此外,錢莊業(yè)、編織業(yè)、搬運業(yè)等派生行業(yè)也蓬勃發(fā)展。
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使運河常年淺塞不通,江南漕糧大部轉由海運,原本負責治河和管理漕運的機構陸續(xù)被合并和裁撤,人員大減;每年清廷下?lián)艿慕?jīng)費也驟減,淮安由此失去了賴以繁榮的經(jīng)濟基礎,再加上捻軍于咸豐十年(1860)攻克清江浦,給淮安帶來了巨大破壞,許多繁榮的城鎮(zhèn)自此一蹶不振。20世紀初津浦鐵路和隴海鐵路通車,使淮安的交通樞紐地位完全喪失。宣統(tǒng)三年(1911),清江浦的人口已不足十萬。
1.3.2 濟寧作為“運河城市”的興衰
會通河開通后,元政府在濟寧“增濟州漕舟三千艘,役夫萬二千人”④,每年經(jīng)這里運送的漕糧30萬石,人流量和漕糧的進入,有力地帶動了濟寧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后經(jīng)過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和會通河的淤塞,濟寧又一度殘破。明永樂中,南北大運河重新通航,濟寧憑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很快便重新成為南北轉輸?shù)闹匾a頭和魯西南的商品流通樞紐。至明后期,濟寧已是“車臨四達之衢,商賈五都之市”的江北重要商業(yè)城市。濟寧在清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成為魯西南地區(qū)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市區(qū)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運河內帆船繁忙,岸上車水馬龍,頗有江南的風光,因而有“江北小蘇州”的美稱。隨著漕運和水上商業(yè)運輸?shù)姆泵团d旺,濟寧的手工業(yè)、流通業(yè)、服務業(yè)均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與繁榮。濟寧的制煙業(yè)、釀造業(yè)、制革業(yè)、紡織業(yè)、造紙業(yè)等也都形成了很大的規(guī)模。特別是煙草業(yè),至清朝,濟寧附近各縣種植煙草已相當普遍,并且各處還設立了很多煙行,所制成品集中到濟寧裝船,然后再轉運到各地。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入海,會通河被攔腰截斷。加上太平天國軍北伐和捻軍起義十幾年的戰(zhàn)亂,濟寧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商業(yè)和服務業(yè)等受到了沉重打擊,日趨衰落,“該縣市況,頓見停滯,不復往昔之蒸蒸日上矣”[5]。不過,自津浦路通車后,濟寧有兗濟支線連通南北,交通還算便利,故在民國初期,濟寧仍不失為魯西南重鎮(zhèn),但遠遠不及全盛之時。
1.4 境內都有影響大運河全局的關鍵性水利樞紐
1.4.1 清口水利樞紐
清口水利樞紐位于黃河、淮河與淮揚運河北段、中河交會的位置,是明清時期為了解決運河會淮穿黃的難題,而由朝廷在淮安境內分段修建、逐步形成的系統(tǒng)的大型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持續(xù)建設和維護達300多年?!扒蹇凇彼傅奈恢迷跉v史上曾發(fā)生數(shù)次變化,清口水利樞紐的“清口”專指洪澤湖(淮河)入黃河口門和黃淮運交叉河口附近區(qū)域。南宋初,黃河發(fā)生重大改道,下游分多條河道入海,主要以南流入淮水為主,淮安就處于黃河和淮河的交會處。京杭大運河貫通后,運河與東西向的黃河和淮河三河交匯于清口,黃河因含沙量高,常常侵擾淮河和運河。南來北往的漕船每至清口,需過淮、穿黃,形勢極為復雜。特別是明中葉后,黃河全流“盡出徐、邳,奪泗入淮”[6],形勢更加復雜和嚴峻,從此使黃、淮、運交匯處的清口成為治河保運的最核心地區(qū)。
明以前,清口地區(qū)一帶已有一些水利工程,如高家堰、南運口等,但沒有形成體系。為保證運河的暢通,明清兩代在清口修建了許多工程,用以解決泥沙淤積和漕船平穩(wěn)過淮穿黃,并逐漸形成清口水利樞紐。清口水利樞紐的基本格局由明代著名治水專家潘季馴奠定,至清代治水專家靳輔主持治河時,形成基本格局,并不斷完善。盡管明清苦心經(jīng)營的清口水利樞紐基本保持了運河的通暢,但黃河所帶來的巨量泥沙問題卻始終無法解決,危害也日益顯露。嘉慶以后,河身淤積日高,洪澤湖基本喪失刷黃的功能。道光五年(1825)黃河大水,不僅倒灌洪澤湖,還使運口受淤,漕運受阻。咸豐時,黃河改道入海,南下奪淮之河道廢棄,清口水利樞紐從此漸漸荒廢。
1.4.2 南旺分水樞紐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自明永樂年間始建,主要解決濟寧段運河地勢高和水源不足問題。元開鑿會通河,南北大運河從此貫通,會通河的主要水源以泗水、汶水為主,但因為引水問題使得最高點的南旺水源供應不足,造成這段河道時常淤淺干涸,影響了正常的漕運。明永樂時,宋禮疏浚治理了會通河,并在汶上老人白英的指導下興建了“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南旺分水樞紐成功解決了會通河最高點南旺水量不足的問題,確保了京杭大運河的貫通,是古代運河工程中科技含量很高的工程。宋禮之后,明、清兩代繼續(xù)對南旺樞紐工程進行完善。清康熙南巡途徑南旺,評價該工程:“后人時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準也?!鼻』实勰涎矔r,在南旺分水處則留詩:“原山溯遙本,達充濟鴻功。分水南而北,崇祠西向東。天然因地利,神貺藉人工。昔弱今流壯,蒙休感莫窮”。清朝末期,隨著運河漕運的衰落,南旺分水工程作用逐漸喪失,河道干涸,分水口損壞殆盡,最終湮滅。
淮安基本上伴隨中國運河的始終,歷時2000多年,并在元之前就成為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濟寧則從元代開會通河后才成為運河城市。
2.1 淮安與濟寧城市功能有別
前文已述,淮安和濟寧在明清時都是中央治河治運機構的常駐地,在全國治河治運處于中心樞紐位置。但對比淮安和濟寧的城市功能可以發(fā)現(xiàn),淮安在明清時期除了作為治河中心外還兼具漕運指揮、漕船制造、漕糧轉輸、收取關稅等諸多和大運河息息相關的其他功能,這是濟寧所不具備的。
2.1.1 淮安的全國漕運指揮功能
中國歷代王朝花大量的人力物力開鑿和維護運河,本意并不是為了發(fā)展商業(yè)和交通,而是為了通過漕運來滿足政治中心的經(jīng)濟需求,從而維系政治中心的穩(wěn)固。所以漕運是運河發(fā)展的主要動力,運河是實現(xiàn)漕運的的客觀載體。
明永樂中遷都北京后,重開南北大運河,確立以內河為主的漕糧運輸制度,明政府先后在淮安設立了漕運總兵官和總理漕運都御使(又稱總漕)管理全國的漕運,時稱文、武二院。漕運總兵官和總漕的職責很多,最核心的是總督天下漕運事務。為什么要將統(tǒng)管全國漕運的理漕長官設立于淮安?因為全國除了山東和河南的糧船不經(jīng)過淮安外,其余都要經(jīng)過淮安,“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陽實咽喉要地也?!雹?/p>
至清代,漕運制度臻于完善,在明代總漕的基礎上設置了漕運總督,漕運總督的職責:“總理漕事者為漕運總督。分轄則有糧儲道,監(jiān)兌、押運則有同知、通判,趲運則有沿河鎮(zhèn)道將領等官。漕運總督駐淮安,掌僉選運弁、修造漕船、派撥全單、兌運開幫、過淮盤掣、催趲重運、查驗回空、覈勘漂流、督催漕欠諸務,其直隸、山東、河南、江西、江南、浙江、湖廣七省文武官吏經(jīng)理漕務者皆屬焉”。⑥可見權責之大。從明永樂至清末停漕,漕運最高管理機構在淮安駐節(jié)了500多年。明、清時,中央還在淮安設有漕運理刑主事、巡漕御史等輔助管理全國漕運事務的官職。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還曾于清江浦設漕運總局。
明清兩代,中央漕運管理機構都設于淮安,使淮安的漕運指揮功能不斷增強并達到鼎盛,是名副其實的漕運指揮之“都”,這是其他運河城市所不能比的。
2.1.2 淮安的漕船制造功能
明永樂間,平江伯陳瑄總理漕運,為使漕船適應內河航運要求,在清江浦創(chuàng)辦了全國最大的內河漕船廠——清江督造船廠。清江船廠下設京衛(wèi)、衛(wèi)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造船場地沿清江浦河南岸排開,連綿達20余里。據(jù)《漕船志》記載從明弘治三年到嘉靖二十三年(1490~1544)清江船廠就造了28533艘漕船,加上1527年至1544年衛(wèi)河廠在清江浦成造的2025艘,共造漕船30558艘,平均每年成造555艘以上。[7]當時集中在清江造船廠的各色工匠牙商超過萬人。清代,清江造船廠仍是全國最大的漕船制造中心,朝廷每年下達清江船廠的造船任務為560艘,造船量超過明代。明清兩代管理造船廠機構也均駐清江浦。
2.1.3 淮安的漕糧轉輸功能
明代的漕糧運法曾有幾次變革,最初行的是“支運法”,即納糧農(nóng)戶將漕糧運送到運河沿線的城市糧倉,然后由官軍挽運至京。為此,當時總理漕運的陳瑄在運河沿線的重要城鎮(zhèn)分別建設了用于漕糧轉運的轉搬倉,淮安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城市為徐州、德州、臨清)?;窗驳霓D搬倉名為常盈倉,建在清江大閘以南,有倉房800多間,皆“堅基廣厚,倍于常制”[8],可容納江西、湖廣、浙江民運來的150萬石漕糧。由此,淮安又成為漕糧轉輸?shù)闹匾行摹:笥捎谶\法改變,取消民運,實行漕軍長運法,淮安的漕糧轉輸功能下降,但仍是漕糧的集散中心之一。
2.1.4 淮安的收取關稅功能
明清時期,淮安還是全國重要的稅關所在地。表面上稅關的設置和運河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在考量當時的時代背景,淮安成為明清兩代重要的稅關卻是離不開大運河。明宣德年間,在全國首置七大稅關,淮安稅關(又名榷關)是其中之一,設在板閘鎮(zhèn)。至明萬歷年間,全國保留下來的最重要的8所稅關,其中7所都在運河沿線(江西九江關除外),也可見稅關和運河的緊密聯(lián)系??梢哉f淮安榷關就是因大運河誕生的。南北貫通的大運河上商賈絡繹,給淮關帶來了充足的稅源?;窗捕愱P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其常關稅額居各大關之首。至清乾隆初年唐英執(zhí)掌淮安關之時,運河四大關(臨清、淮安、揚州、蘇州滸墅關)的平均年稅收為50.5萬兩,淮安關實際稅銀收入多達62.3萬兩,居各關之首。
2.2 淮安與濟寧城市規(guī)模的差異
“都”的釋義無論是首都還是都會,其必不可少的一個特征就是城市的繁華,比起一般城市,“都”必須是戶口繁盛,物品豐富,人文薈萃。由于城市功能的多樣性,有多種動力助推發(fā)展,使得淮安比濟寧的城市規(guī)模更大。
首先,淮安的城市格局更大,形成了獨特的,以府城和清江浦為兩個中心,沿運河眾多集鎮(zhèn)共同發(fā)展的“城鎮(zhèn)鏈”格局,有不少集鎮(zhèn)的繁榮度不下于一般縣城。而大運河流經(jīng)濟寧的地域主要為州城一地。
前文已述,淮安府城所在的山陽縣城“儼如省會”,規(guī)模和繁華可想而知。清江浦在府城西三十里,因明永樂時開清江浦河而得名。開埠之后,清江浦由于位置重要,同時轉搬倉和造船廠也興建于此以及眾多衙門的進駐,很快變得熱鬧非凡,成為“僑民宿賈,巨室鱗次”的通商大埠。至明天啟年間,清江浦“商貨叢集,夾岸人居二十余里”⑦。清康熙年間,原駐濟寧的河道總督移駐清江浦,后設置的南河總督也駐扎在此,沿運河兩岸的街市十數(shù)里不絕,乾隆時清河縣治移駐清江浦,清江浦更達到全盛。
河下鎮(zhèn)在府城西北,自明弘治年間成為淮北鹽的批驗所后,吸引了山西、陜西、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大批商人到此投足鹽業(yè)并逐漸定居下來,明代詩人丘濬在弘治年間寫了一首《過山陽縣》詩:“十里朱旗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時休。揚州千載繁華景,移在西湖嘴上頭。”⑧西湖嘴在運河東岸,即指河下。至清代,河下鎮(zhèn)發(fā)展為“東西相聚幾二十里”的重鎮(zhèn)⑨,僅在此從事裝卸和搬運的人家就達到幾千戶。在河下僑居的各地商人還建立了很多會館,富有的鹽商還在河下建豪宅,修園林,僅私家園林就達七八十座。⑩
板閘鎮(zhèn)在城西北十里,自明宣德在此設立稅關,逐漸繁榮起來,“臨河市廛密布,河南北居民數(shù)千家,關署鎮(zhèn)坐于北。而東街、南街、前后西街,鋪戶紛紜,人語雜沓,賴關務以資生者,幾居其半?!眱H板閘一鎮(zhèn)就有數(shù)千戶人家,依賴淮關生活的占到一半。
西壩在清河縣,道光十一年(1831),兩江總督陶澍推行鹽政改革,淮北鹽集散中心逐漸從河下轉移到西壩,西壩在短時間內繁榮起來。西壩區(qū)區(qū)數(shù)里之地,因集散淮北鹽因而很快“閭閻相接,日以繁浩”,居民戶數(shù)達到幾千戶。
楊莊原本只是一個以楊姓為主的小村落,僅10余戶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運口移此之后,成為漕運和鹽運的必經(jīng)孔道,于是“游手覓食者,既日以滋多,遠地大商,亦聞而走集”,很快繁榮起來。在嘉慶、道光年間,楊莊的規(guī)模有街市數(shù)里,居民有千戶之多。
王家營位于黃河北岸,是沿運河南來北往的官、商、客旅換乘舟馬的必經(jīng)之地,往北則要在此換乘車馬,往南則在此棄車馬渡黃河,所以王家營就成為“通京大道”的南端起點,除此以外還是清口驛所在地。據(jù)《王家營志》記載,王家營最興盛的時期,居民有2000余戶,鎮(zhèn)中各種商行林立,光轎、車廠有100多家。
總之,經(jīng)過明清時期數(shù)百年的經(jīng)營和發(fā)展,淮安的“城鎮(zhèn)鏈”獨成格局,它完全以運河為紐帶,為運河所哺育,呈現(xiàn)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從淮安府城向北的五十余里分布著10多個繁榮的城鎮(zhèn),所謂“夾岸數(shù)十里,街市櫛比”。這是濟寧所沒有的。
其次,體現(xiàn)在人口規(guī)模上。人口數(shù)是體現(xiàn)一個城市規(guī)模大小的重要因素,淮安因為城鎮(zhèn)眾多,城市功能多樣,城市繁榮,所以人口聚集度非常高,人口規(guī)模居于全國名邑大都的前列,淮安“三城內外,煙火數(shù)十萬家”。
以府(州)城人口做比較,濟寧州城明萬歷三十七年時有人口2.4萬余人,此時淮安山陽縣人口一直在12萬左右;清康熙時濟寧州城有約8.85萬人口,山陽縣在康熙元年有丁159829(約合48萬人),乾隆十二年有丁110259丁(約合33萬人);道光二十年,濟寧州城人口達到50萬人,而此時山陽縣的丁口就達到540456,33,按口算則超過160萬,這在當時全國都算得上是超級大縣了??梢娫诿髑甯鱾€時期,山陽縣的人口規(guī)模都是超過濟寧的。這還僅僅只是府(州)城的人口,淮安的另一大城市中心清江浦人口最多的時候達50余萬。如此大規(guī)模的城鎮(zhèn)人口也是濟寧所不具備的。
2.3 淮安與濟寧境內水利樞紐重要性不同
淮安的清口樞紐和濟寧的南旺分水樞紐是大運河上最關鍵的兩個樞紐工程,直接關系到大運河暢通和漕運的正常運行。但通過比較,清口水利樞紐在明清時的重要程度是其他任何運河工程不能比的,對于治河保漕起著最關鍵的作用。清口樞紐存續(xù)幾百年間,一直是全國最大、最牽動朝野的運河水利工程。
首先,清口水利樞紐的重要性是由幾個客觀因素造成的。一是,明中葉后,黃河全流奪泗、奪淮以后,北方的黃患大減,南方的黃害越發(fā)嚴重,在此后治河保運的國策中形成了“重南輕北”的形勢。而清口因為是黃、淮、運交匯處,所以是治理黃、淮、運的重點、難點和關鍵所在。這就造成了清口樞紐工程在大運河全段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困難性和復雜性。二是,自明萬歷年間潘季馴在清口創(chuàng)行“束水攻沙”、“蓄清刷黃”之策以后,明清的歷代治清口都大致遵循潘季馴的方法并因時而化。這種方法雖然延緩了泥沙在清口的淤積,卻不能阻擋黃河泥沙對淮運的侵犯,黃河所帶來的巨量泥沙危害始終沒有徹底消除。這就決定了在清口的治河工程必然具有反復性和長期性,只能保證暫時的安寧和暢通,卻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康熙時將河道總督遷至清江浦和之后在清江浦單設南河總督,都是由于清口樞紐工程極端的反復性和復雜性決定的。
其次,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對清口水利樞紐工程重視程度無與倫比,超過其它任何水利工程。清康熙帝執(zhí)政前期,就把“三藩、漕運、河務”三大要政寫在寢宮柱子上,時刻予以密切關注。三大政中的“河務”的關鍵就在清口??滴趿文涎?,往返十二次到清口閱視河工,還曾實地指揮河臣治河。陶莊引河就是他親定挑成的。乾隆六次南巡也都到清口閱河。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時,親擬并書寫《御制重修惠濟祠碑》,其中論及清口之重要:“河恒強,淮恒弱,則潴洪澤之巨浸以助之,交匯于清口,是為運道之樞紐,河防之關鍵?!蹇谥危优c漕胥得其理矣?!背实壑猓髑搴芏嘀闹魏哟蟪家矡o不將清口樞紐作為最重要的治河工作。明嘉靖以后的治河名臣如朱衡、潘季馴、傅希摯等都主要坐鎮(zhèn)淮安,治理清口。清代的治河名臣楊方興、朱之錫、靳輔、陳潢、張鵬翮、高斌等主要治河業(yè)績也都在清口。
再次,清口水利樞紐的科技含量之高、包含河工技術之全也為其他水利工程所不能比。清口水利樞紐集成了水動力學、水靜力學、土力學、水文學、機械等相關的經(jīng)驗型成果,是人類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成果。20世紀30年代,當局為制定較為完善的治理黃河規(guī)劃,曾先后邀請德、荷、英、美等許多西方國家的著名水利專家、學者,來中國考察黃河,最后他們分別提出的治理方案,都是“束水攻沙”。當他們得知中國十六世紀潘季馴就曾創(chuàng)立并實踐了“束水攻沙,以河治河”的理論,“都感到驚訝和敬佩?!盵9]可以說,清口水利樞紐反映了人類農(nóng)業(yè)文明時期東方水利水運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同時,清口水利樞紐持續(xù)建設了幾百年,其中包含的水工設施和技術完整、齊全,具有極高的技術含量和科學價值。故此,現(xiàn)在淮安的清口樞紐遺產(chǎn)區(qū)被國內外水利專家們盛贊為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露天博物館”。
注釋:
① 《“運河之都”稱號歸誰 淮安濟寧“網(wǎng)戰(zhàn)”升級》 現(xiàn)代快報,2012-03-02。
② 天啟.淮安府志》卷1《與地志》方志出版社 2009。
③ 光緒.淮安府志》卷2《疆域》方志出版社 2010。
④ 咸豐.《濟寧直隸州續(xù)志》卷1 《中國地方志集成》版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⑤ 光緒.《淮安府志》卷8《漕運》方志出版社,2010。
⑥ 趙爾巽.《清史稿·食貨三·漕運》中華書局,1977。
⑦ 天啟.《淮安府志》卷3《建置志》方志出版社,2009。
⑧ 丘濬.《瓊臺類稿》“過山陽縣”詩 海南書局,1929。
⑨ 乾隆.《淮安府志》卷5《城池》方志出版社,2008。
⑩ 李元庚等,《山陽河下園亭記》及《續(xù)編》《補編》 方志出版社,2006。
[1] 淮安地方志辦公室.錦繡淮安·序言[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2][3] 楊宏,謝純.漕運通志·漕職表(卷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4]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游記[M].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2004.
[5] 何炳賢.中國實業(yè)志·山東省·丁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6] 傅澤洪.行水金鑒(卷39)[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7] 席書.漕船志·船紀(卷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8] 談遷.北游錄(卷1)[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 賈征.潘季馴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鄭孝芬)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uai'an, "Capital of the Grand Canal" and Jining
LI Xiang
(Research Center of Huai'an Grand Canal Culture, 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
Huai'an and Jining were both important cities along the Grand Canal and had both created their city card, "capital of the Grand Canal" at the beginning of 21st century. In comparison,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two cities have several similarities: the important node of the Grand Canal, the permanent residence of the highest Canal-governing department, reaching its peak with the running of the Grand Canal, owning the crucial Canal conservancy. Huai'an ha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Jining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time associated with the Grand Canal, the diversity of urban functions, the size of the c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More public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city card, "capital of the Grand Canal" so that Huai'an will be more competitive.
capital of the Grand Canal; Huai'an; Jining; a comparative study
2016-12-10
李想(1984-),男,江蘇鹽城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明清史和漕運史研究。
K061
A
1009-7961(2017)02-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