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移回上世紀60年代,在黨中央“早打、大打、打核戰(zhàn)爭”戰(zhàn)略指導下,毛主席關心的“三線建設”如火如荼。
河北淶源縣城西南方向約13公里處有個牌坊村,牌坊村村后一條狹長山溝在大山和樹木的遮掩下向遠方延伸。這條件十分符合“靠山、分散、隱蔽”的“三線”建設方針的山溝,確是個屯兵生產的好所在。于是依托牌坊村邊山塢的地形地貌,在溝溝壑壑中建起了三線兵工老廠——凌云機械廠(即333兵工廠)。
據(jù)凌云廠志記載,1966年,在河北省保定淶源縣的牌坊村,凌云人開始了三線建設的歷程。1971年建成投產,生產軍品三七高榴彈,1980年,國內軍品停止供貨,1985年,凌云人開始了“軍轉民”的艱難探索……
崢嶸歲月,“三線建設”塵封了多少動人的故事,為了民族的生存,在“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感召下,共和國的民族精英,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深山峽谷、凌云人風餐露宿,肩扛人挑,開始了“三線建設”的歷程。溝的兩旁那些敞著口的山洞里,原“國營第333廠”主廠區(qū)生產車間就在這些山洞中。洞外的建筑——早期職工們居住和辦公的“干打壘”石頭房如今已是一片斷壁殘垣,而在洞口旁邊,“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等那個時代的標語依然清晰可見。
據(jù)幾位參加初期建廠的老人回憶,剛來的時候,每天一大早,他們就從牌坊村的村民家里出發(fā),浩浩蕩蕩的隊伍背著小綠挎包帶著干糧走在這條路上,步行30多分鐘到溝里工作。缺水、沒電,住的是破舊的民房、點的是煤油燈,水需從二里外的西溝運來,常年以玉米為食,日常吃的是腌酸菜。路需雙手去開,材料要用雙肩來扛……“三線建不好,毛主席睡不好覺啊”,在那個特殊年代的革命熱情面前,這些苦都算不得什么。
凌云老廠的職工“文化廣場”
在這一特定的地域里,凌云人在長期的建設和生產生活中,與當?shù)卣腿嗣裥纬闪怂榻蝗诘纳骊P系。當?shù)卮緲愕拿耧L、獨特的民情所構成的濃郁的地域文化的融入,形成了“抱團求存,苦樂同搏”的共同意志。一則“三線”企業(yè)民謠:“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就是凌云人這一精神變物質過程的真實寫照。
這一克難發(fā)展的歷程,是凌云人物質技術基礎不斷積累的苦旅,是文化精神內涵不斷升華的苦旅,具有史詩般的震撼力。在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凌云人提煉形成了“自力更生,奉獻報國,敢打敢拼、永不言敗”的精神文化。使凌云軍工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內容更加生動、底蘊更加深厚、行業(yè)特征和形象更加鮮明,激勵著幾代凌云人奮斗不止。
工廠在先期建設中,實際完成投資5000多萬元。這在當時不啻天文數(shù)字,但出于國家安全的戰(zhàn)略需要,政治賬自然大過經(jīng)濟賬。1971年產品試制,短短幾年之后,1979年,“37高榴彈”作為一種誕生于二戰(zhàn)之前的低空防御武器,就隨著現(xiàn)代軍事科技的發(fā)展而被淘汰,工廠也隨之停產。隨著國家戰(zhàn)略重點轉移和改革開放大政確定,工廠面臨著“軍民結合”“保軍轉民”的歷史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