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摘要:如果要問近些年來我國的熱門事件,“房產稅改革”一定可以擠入名單,這從每年中央對房產稅改革的屢次提及中就可窺得一二。然而,房產稅的改革并不單單涉及到對房產稅收體制方面的改革,還涉及到很多配套性問題,如地方稅收立法權劃分的問題、保障房的建設與分配問題以及投資渠道狹窄等問題的解決。只有將這些問題處理好,房產稅改革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效用。
關鍵詞:房產稅;稅收調控;分稅制;地方財政收入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1-000-01
從2002年開始,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進入了飛速發(fā)展的時期,大量的資金被投入樓市,造成房價急速上漲。政府為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以及打擊房市投機投資行為,出臺了一系列的調控政策,但均收效甚微。在此前提下,“房產稅改革”作為一種新的房市調控手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房產稅的“前身”為物業(yè)稅。2003年10月,“物業(yè)稅”首次出現于《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然而,這一政策卻整整空轉了六年,直到2010年“兩會”的召開,才再次成為樓市的熱點??删驮谕?月31日,《國務院批轉發(fā)展改革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筆鋒一轉,不再提物業(yè)稅的開征,而變成了“逐步推進房產稅改革”。從此以后,“物業(yè)稅”退出歷史舞臺,“房產稅改革”粉墨登場。從2011年年初上海、重慶正式啟動對部分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改革試點工作開始,“房產稅”幾乎每年都會作為房地產市場改革的重點出現在中央的文件中,彰顯了國家決策者們對房產稅調控房價及遏制投機投資行為作用的密切關注和巨大期望。然而,且不論房產稅究竟能否有效的調控樓市,僅從房產稅改革實施這一角度來講,就面臨著很多可行性難題。房產稅改革絕不僅僅是對房產稅體系的完善,還有很多配套性問題和制度需要解決和構建。只有將這些配套性問題和制度解決、構建好了,房產稅才能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對地方稅收立法權劃分、保障房的建設與分配以及投資渠道狹窄等配套性問題進行探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為我國房產稅改革的全套措施提供思路。
一、地方稅收立法權劃分的問題
其實,房產稅改革只解決的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居高不下的表面問題,根源問題主要在于地方政府稅收立法權的劃分上。這個問題不解決好,就算出臺了房產稅,也無法達到我們想要它達到的效果。我國自1994年開始實行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在中央與地方之間以及各級地方政府之間,以劃分各級政府事權為基礎、以稅收劃分為核心相應明確各級財政收支范圍和權限。這種改革雖然使得財政與稅收權力相對集中于中央,有益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卻也使得地方財政收入相對薄弱。地方政府既沒有足夠的資金,也沒有稅收立法權,可相應的公共設施仍需其提供,這就直接造成了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的嚴重不符,財政收入明顯不足。在這種情形下,地方政府為了得到足夠的財政收入,只得仰仗土地財政——通過收取土地出讓金的方式獲得財政收入。這種行為一則透支了地方政府未來發(fā)展的經濟動力,二則其實也是當今房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從2016年5月1日開始,我國已完成所有領域的“營改增”,使得本來屬于地方財權的營業(yè)稅,變成了中央與地方的共享稅增值稅,進一步減少了地方政府的可用財政資金。在此背景下,如果不首先對已實行了二十多年的分稅制進行改革,地方政府勢必不會配合房產稅的順利實施。因此,重新劃分央地財權與事權,使“事權上移,財權下放”,同時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就成為了在當下必須要做的事情。
二、保障房的建設與分配問題
開征房產稅要達到的根本目的,是為地方政府提供充足的財政收入,進而使其放棄土地財政。地方政府在利用這筆稅收收入時,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便是為那些買不起房、居無定所的公民建造保障房。這里就產生一個問題,即如何保證地方政府合理地利用房產稅收入建造保障房,并保證保障房的公平、合理分配。尤其是近些年來出現的保障房建造質量不過關、保障房無法分配給最需要的公民反成為一些官員致富的工具等事件,都說明了解決保障房的建設與分配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因此,在對房產稅進行改革的同時,也必須要建立起對地方政府房產稅稅收使用,尤其是在保障房建設及分配方面的監(jiān)督問責機制,將相關信息隨時向公眾公開,以保證每一筆房產稅收入都能夠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將房產稅改革的效果落到實處。
三、投資渠道狹窄的問題
盡管開征房產稅的目的在于擴大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緩解其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發(fā)揮房產稅作為一種稅種的財政籌集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財政籌集作用之外,房產稅也可以發(fā)揮一定的調控作用。這主要表現在通過征收房產稅加大投資者的投資成本,并最終使投資者撤資,從而增加房市的供應量,達到降低房價的目的。我國之所以大力推行房產稅,主要也是緣于對房產稅該種作用的認可。這其實也是國外很多國家通行的做法。然而,房產稅的這個效果在我國究竟能否達到卻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筆者認為,國外諸多國家之所以能夠通過開征房產稅來迫使投資者改變投資的方向,從而達到抑制房價的目的,是因為其擁有非常多樣的投資渠道,投資者在綜合考慮相應的投資成本后,可以很快地決定撤出樓市,轉投其他項目。而在我國目前來看,由于財產投資渠道狹窄且不暢通,投資者的權益也缺乏足夠的保障,在這種情況下,盡管開征房產稅會增大投資者的投資成本,但權衡投資風險與房產稅負擔之后,投資者并不一定會偏好做出撤資房市的決定。因此,若想房產稅能夠發(fā)揮出此類作用,我國還需擴大投資渠道,并出臺立法保障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降低投資風險,以使投資者能夠在各項考慮之后,做出撤資房市的決定。
綜上,房產稅改革并不僅僅意味著完善房產稅的稅制,更重要的是要構建起其配套的制度。就這方面來看,我國要走的路還很長。
參考文獻:
[1]歐陽天健.房地產保有階段稅收法律制度改革芻議[J].學術探究,2012,5.
[2]陳曦,吳宇輝.房產稅改革的中美比較及其法律啟示[J].求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