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潔
(鄭州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作為儒學的創(chuàng)立者,孔子無疑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其思想體系之博大精深、思想內(nèi)涵之豐富厚重,常常使研究者有常談常新的感覺??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省保P注的重點是社會人倫。但除此之外,孔子思想中還有一些豐富內(nèi)涵未曾引起人們的應有關注。比如,孔子思想中迸發(fā)出的生態(tài)智慧之光。盡管2500多年前的孔子沒有明確提出“生態(tài)保護”“生態(tài)和諧”“生態(tài)倫理”等當代的生態(tài)理念,但筆者認為,孔子不僅是一位高揚“仁”“義”旗幟的人文主義者,也是一位充滿自然情懷、生態(tài)關注的智者。同時應當看到,孔子闡發(fā)的生態(tài)思想和智慧,并不是出于關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考慮,而是在用這些理念來佐證其社會人倫思想。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人們的思想語境中并沒有“生態(tài)”“生態(tài)思想”這樣的詞語,今天人們面對的嚴峻生態(tài)問題顯然也不是那個時代關注的焦點?;蛟S有人會據(jù)此認為,孔子沒有什么生態(tài)思想,也談不上什么生態(tài)智慧。對于這種看法,筆者并不贊同。
事實上,所謂“生態(tài)思想”,歸根結(jié)蒂是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進行系統(tǒng)反思的相關思想。中國古代沒有“生態(tài)”二字,但人與自然的關系卻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
孔子所生活的時代是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還十分有限,人類行為對自然生態(tài)的巨大影響尚未完全顯現(xiàn)出來,環(huán)境問題、生態(tài)危機也不是那個時代的焦點。但不能否認,人類從古到今一直面臨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人類一直也在苦苦思考著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如何相處的問題,今日的諸多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同樣困擾著我們的古圣先賢,他們對這些問題的反思顯然也是思想史研究者不應忽視的課題。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孔子對自然之“天”的闡釋,對“天命”的敬畏,對自然之樂的欣賞,對簡約生活方式的贊賞,以及他樸素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體現(xiàn)出了不凡的生態(tài)智慧,這些思想和智慧的火花于當前生態(tài)問題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孔子心目中的“天”到底是什么,這是我們探究孔子生態(tài)智慧的一個前提。西周以前,“天”在人們心中是無所不能的人格神。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天崩地裂”,華夏社會進入大轉(zhuǎn)型、大裂變時期,“天”作為宗教神道主義的至尊人格神,其權威地位開始受到質(zhì)疑?!岸Y崩樂壞”沖刷著三代以來宗教神道世界觀思想體系的根基,最終使之坍塌,春秋時代的思想進程,“呈現(xiàn)出一個從宗教走向世俗的基本態(tài)勢”[1]60,而這一態(tài)勢在人們對“天”的詮釋與界定中得到突出的體現(xiàn)。
楊伯峻先生認為,孔子心中的“天”有三種含義:一是自然之天,二是義理之天,三是主宰或命運之天[2]10?!墩撜Z》中表現(xiàn)命運之天或主宰之天的比較多,但我們不能簡單認為孔子是一位神道主義者、宿命論者。因為他在使用“命運之天”的時候,常常是情緒比較激動或消沉之時。比如《雍也》篇中:“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2]64《子罕》篇中:“吾誰欺,欺天乎?”[2]90《論語》中表現(xiàn)自然之天的,僅有三次,且兩句是重復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188?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2]83??鬃訉Α白匀恢臁钡谋硎龊苌伲渌枷胍饬x卻是重大的。蒙培元先生認為,將“天”解釋為自然界,是孔子的最大貢獻[3]21??鬃硬]有明確給“天”下一個定義,但他將“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作為“天”的功能,這就在理論上否定了西周以來作為超自然的“上帝之天”,而明確指出“天”是包容四時運行、創(chuàng)造萬物生長的“自然之天”。當代環(huán)境倫理學認為,創(chuàng)生性是大自然的根本特點。孔子為“天”所做的功能界定與當代環(huán)境倫理學的觀點不謀而合,體現(xiàn)了不凡的生態(tài)智慧。
除了攫取資源,供我所用,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對于人類還有沒有其他價值?古往今來,在許多人眼中,大自然僅僅具有被人類作為資源利用的工具價值,這無疑是造成今日日益嚴峻的生態(tài)危機的重要根源之一。著名環(huán)境倫理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認為,除了工具價值,大自然還具有內(nèi)在價值。這種內(nèi)在價值是不以人類的評價為前提的,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價值,是一種自然的“善”?!澳承﹥r值是已然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評價者只是發(fā)現(xiàn)它們,而不是創(chuàng)造它們?!盵4]159排除“人類中心主義”來討論大自然的價值,是羅爾斯頓在理論上最大的貢獻。從內(nèi)在價值來講,一棵樹的價值,不是因為在人們看來它枝葉蒼翠、美麗挺拔,也不是因為它可以為人類提供燃料和建材,樹的存在本身就有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好、自己的善。把“倫理擴展到大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是當代環(huán)境倫理學在實踐中的基本訴求。
孔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2]156。稱千里馬為驥,不是贊美它的力量,而是贊美它的品德。馬也有德嗎?按照人類中心主義者的觀點,再好的馬也僅僅是馬,僅僅是人類利用的工具而已,和德沒有任何關系。相對于一般的馬,人們也許會比較愛惜好馬,但這往往也是出于好馬會給人類帶來更大工具價值的考慮。孔子當然深知好馬的工具價值,但他偏偏“不稱其力”,而“稱其德”,認為好馬自有其德。馬對主人的忠誠,馬與主人之間情感的交流,這難道不是一種德嗎?人與馬之間難道僅僅應該就是一種利用和被利用的關系嗎?
當然,孔子講“仁者愛人”,人始終是孔子關心和關注的核心,《鄉(xiāng)黨》篇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2]105家里的馬棚失火,孔子的第一反應是是否燒傷了人,而沒有考慮馬。可見,孔子對生命的尊重、愛護是有層次、有差別的,他對動物植物價值的肯定(也可以理解為“愛物”),是孔子“愛人”之心的一種延伸和升華。盡管如此,孔子的“驥稱其德”思想,將“道德”加于動物身上,仍可視為一種樸素但可貴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
孔子的理想人生到底是怎樣的?傳統(tǒng)的看法是孔子是積極入世的,他的人生最高理想是將自己的“仁政”付諸實施,建立自己的理想國,這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親近大自然,與自然融合,體味自然之樂,也是孔子的人生最高志趣。《先進》篇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段充滿詩意的美好畫面: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陪孔子閑談??鬃诱埫總€弟子“各言其志”。子路說自己可以治理“千乘之國”,不出三年,可以使百姓“有勇”,而且“知方”,懂得道理??鬃游⑽⒁恍ΑH接姓f自己可以治理一個小國家,三年光景,可使百姓富足。公西華說自己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在國家祭祀或同外國盟會時做個司儀。最后,輪到曾皙了。曾皙正在撫琴,聽到老師的“提問”,忙放下琴起身答道:“異乎三子者之撰。”我的志向和其他三位的不一樣啊,曾皙說道:“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2]119
曾皙描述的是一個“天人合一”的詩意生存狀態(tài)。對此,孔子長嘆一聲表示:吾與點也!對曾皙的人生志向表示贊同與向往。在這里,孔子鮮明地表達了他愿意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融合,體味自然之樂的人生情懷??鬃舆€有一句名言,“智者樂水,仁者樂山”[2]62。山水所代表的大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承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天”,對山水的熱愛應該成為一個仁者不可或缺的審美情懷。
孔子主張,作為一個君子,應該過一種物質(zhì)上簡樸的生活,而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關于這一點,在《論語》中有相當多的體現(xiàn):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2]9。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2]70-71。子欲居九夷?;蛟唬郝缰??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2]91?奢則不孫,檢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2]77。
孔子是非常重視“禮”的,但他并不看重禮的外在形式,反對用奢華的物質(zhì)形式來行禮,孔子更看重人在從事禮儀活動中的真實情感。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顏回死后,孔子非常悲傷,弟子們考慮到老師的情感,想要厚葬顏回??鬃訁s堅決反對。可弟子們最終還是違背師命,將顏回厚葬。為此,孔子還對弟子們發(fā)了一通脾氣??鬃舆M而闡發(fā)了他對“禮”的理解: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2]24。這是孔子對“禮之本”的重要闡釋。對于生活儉樸的弟子顏回,孔子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59!
財富多寡并不是衡量人生幸福的標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君子,應從對“道”“義”的追求過程中獲得精神與情感上的滿足,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富足的??鬃訉Α邦佔又畼贰钡馁澷p,是孔子對幸福觀的一種表達,也是對簡約生活方式的一種肯定。
對于統(tǒng)治者治國理民,孔子也強調(diào)節(jié)儉,“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2]4??鬃影选肮?jié)用”與“愛人”放到同等的高度?!肮?jié)用”,過一種簡約樸素的生活,客觀上必然要求人們具有一種珍惜自然資源,合理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述而》篇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盵2]73孔子釣魚,不用大繩橫斷流水來將魚“一網(wǎng)打盡”,用帶生絲的箭射鳥,不射歸巢的鳥。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魚、鳥的繁衍生息,為了保存自然延續(xù)的生命力。這是一種仁心的自然流露?;谶@樣的認識,孔子發(fā)出了充滿人道主義的環(huán)保呼吁: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皇不翔[5]1926。對比今日人們?yōu)闈M足物質(zhì)欲望的瘋狂追求,“竭澤而漁”式的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掠奪,孔子對樸素簡約生活的肯定,對自然資源的珍視與保護,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孔子對自然之天的闡釋,對自然之樂、簡約生活方式的贊賞,以及他樸素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確實體現(xiàn)出一定的生態(tài)智慧,這些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當前人們面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我們不能忘記,孔子關注的核心仍然是社會人倫,他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乃是為其社會人倫思想體系構(gòu)建服務的,換句話說,他的“生態(tài)智慧”是論據(jù)而不是論點,對孔子生態(tài)思想的作用和地位應有一個中肯的評價。
《論語》中“天命”一詞共出現(xiàn)三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1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2]177。前文談道,孔子闡發(fā)了“自然之天”。天雖“不言”,但“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又恰恰是一種無聲的天的“語言”。從自然之天的視角,“天命”在某種程度上即可以理解為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寒來暑往、物換星移、草木枯榮、候鳥遷徙,大自然展現(xiàn)在人類面前的、亙古不變的周期性變化節(jié)律對人類活動和社會運行節(jié)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不以人類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存在。當然,在孔子生活的時代,由于受到社會生產(chǎn)力、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限制,大自然在人類面前一直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存在,孔子所講的天命也必然帶有一定的類宗教色彩,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孔子認為,君子對于“天命”應該充滿敬畏之心,“畏天命”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為什么要敬畏“天”,敬畏“天命”?因為“天命”是客觀存在,代表的是上天的運行規(guī)律,代表的是不容置疑的秩序。敬畏自然、敬畏上天,是君子必須具備的思想素質(zhì)。否則,“獲罪于天,無所禱也”[2]27。同時,孔子還要求君子在人生實踐中努力去“知天命”。只有經(jīng)過這個階段,人最終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獲得最終的心靈自由。
前文談道,孔子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把千里馬叫作驥,并不是稱贊它的氣力,而是贊美它的品德。孔子在這里將衡量人類品質(zhì)的標尺——“德”賦予到馬的身上,換句話說,孔子將人際的倫理道德拓展到了人與動物之間,體現(xiàn)出一種樸素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意蘊,這是了不起的認識。但話又說回來,孔子說這句話的真正著眼點是在馬身上嗎?顯然不是。朱熹《論語集注》曰:驥,善馬之名。德,謂調(diào)良也。尹氏曰:“驥雖有力,其稱在德。人有才而無德,則亦奚足尚哉?”驥不僅有力善跑,還有德,是有力又有德的馬。只有力,沒有德,那是野馬??鬃诱f“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是在打一個比方,以馬來喻人。
善馬是經(jīng)過馴化,有力又有“德”的馬。人,也是一樣。如果只有力,沒有德,就會成為社會的“害群之馬”。有力又有德,集能力、德行于一身,既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又能實現(xiàn)社會價值,這是儒家推崇的君子理想人格范型。孔子可能是在回答微生畝,也可能有其他所指,但他說的是人,不是馬,他講的是人的品德修養(yǎng),是社會人倫。只不過,他要借助這種生態(tài)倫理思想來更好地說明他的社會人倫思想。
孔子還講道:“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95有學者認為,這是孔子在強調(diào)松柏的“內(nèi)在價值”,這種說法有待商榷。筆者認為,這是孔子用寒冷的冬天和松柏的凋零打了一個比喻。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四季輪回,花開花落,北方人對樹木的變化看得最真??鬃硬皇窃谥v自然知識,也不是要肯定松柏的內(nèi)在價值,他是用普通的自然常識來論證社會倫理。在嚴寒的季節(jié),其他樹木都凋零了,只有松柏頂風冒雪、傲寒屹立。君子只有具備了松柏這種不畏嚴寒的堅強意志,在經(jīng)受任何艱難困苦時,才能不改本色,不忘初心,堅守道統(tǒng),砥礪前行。
孔子的“吾與點也”,表達了他愿意親近大自然,與大自然融合,體味自然之樂的人生情懷。但孔子對社會人倫沒有也不可能遺忘,對其他幾位弟子的言論他也沒有予以否定,他的人生理想是多向度的。
實際上,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首田園詩,每個人的人生理想都不是單一維度的。儒家君子的理想國是建立王道社會,人生追求則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不是每個君子每日每時都要心心念念于茲呢?子路要治理千乘之國,冉有要治理小國,公西華要做司儀,這些是他們的社會理想,通過治理千乘之國、治理小國、做司儀可以實現(xiàn)他們的社會價值,但不排除他們在積極進取的工作之余,也有自己的另一面,也有自己的另一個人生理想??梢钥隙ǎ枥L的也只是他人生理想的一個方面。
同樣,孔子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似乎也可以這樣理解。一方面,孔子看到了山水所代表的大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對山水的熱愛應該成為一個君子不可或缺的審美情懷。另一方面,這里孔子也是在抒發(fā)自己人生理想的另一個取向。這句話后面還有兩句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盵2]62智慧的人懂得變通,仁義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這或許才是孔子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真正著眼點。
孔子對于生活儉樸的弟子顏回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顏回也是孔子最喜歡、最得意的門生?!耙缓勈常黄帮?,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笨鬃訉Υ舜鬄橘澷p,“賢哉回也”!孔子對“顏子之樂”的贊賞,以及孔子在個人層面、國家層面對節(jié)儉、節(jié)用的大力提倡,確實具有進步意義。但我們認為,孔子倡導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贊賞“顏子之樂”乃是用以闡釋君子理想人格的一個論據(jù)。
孔子對“顏子之樂”的高度贊賞,到底是基于什么目的呢?首先,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是他的現(xiàn)實生活條件,而不是他的刻意生活追求??鬃有蕾p顏回是欣賞他雖然貧窮,但卻能安貧樂道,貧困不影響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不影響他作為君子的人格尊嚴,而這正是君子理想人格的魅力所在??鬃硬⒉皇侵溉藗円欢ㄒミ^“苦行僧”的生活才能成為君子。孔子并不反對求富,相反,孔子曾明確表示:“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盵2]69可見,追求富貴與君子理想人格并不矛盾,但孔子倡導求富一定要建立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案慌c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盵2]3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盵2]71在孔子看來,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獲得“富貴”,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只是,作為一個君子,當處于一種簡陋的物質(zhì)生活境地時,仍應不忘初心,安貧樂道,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應放任自己,為了追求富貴不講道義,不擇手段?!笆恐居诘?,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盵2]37一個真正的君子,應從對“道”“義”的追求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富足,獲得情感上的滿足,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富足的。這一點往往是常人難以做到的,而顏回“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仍然樂在其中,志趣不改,所以孔子對顏回的大加贊賞就不足為奇了。總之,孔子對“顏子之樂”的高度贊賞,乃是要借此來闡釋儒家君子理想人格范型。
再看,“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鬃又赃@樣做,是為了魚、鳥的繁衍生息,為了保存自然延續(xù)的生命力。這是一種仁心的自然流露。一些學者據(jù)此認為,這體現(xiàn)了孔子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重,體現(xiàn)了孔子可貴的生態(tài)保護思想。這一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未免有拔高之嫌。不可否認,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做法,客觀上有利于維護生態(tài)平衡。但問題是孔子講這句話真的就是出于資源保護嗎?似乎未必。這句話出自《述而》篇,《述而》篇前前后后說了許多關于“君子”的話,“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2]6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73,“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2]7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2]77等。這中間突然來一句“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似乎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雖然《論語》收錄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松散的語錄文集,上下文之間或許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但在這里顯然還是有所指的?!白俞灦痪V,弋不射宿”,是指君子的行為規(guī)范,即要“取物有節(jié)”“動靜有節(jié)”。用大網(wǎng)捕魚、夜捕宿鳥當然既容易,捕得又多,但不應是君子的所作所為。一方面,這是君子“仁心外化”“德澤于鳥獸”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釣魚、射鳥本身也不免帶有一定的娛樂性質(zhì),不應是“至于道”的君子應該關注的對象?!蹲髠鳌る[公五年》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魯隱公喜歡看漁民捕魚,大夫臧僖伯立即上諫,認為這是不務正業(yè),不合禮法??纯炊疾缓?,更不要說親自去拉網(wǎng)捕魚、夜殺宿鳥了。
[1]姜建設.周秦時代理想國探索[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蒙培元.孔子天人之學的生態(tài)意義[J].中國哲學史,2002(2):21—28.
[4]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huán)境倫理學:大自然的價值以及人對大自然的義務[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5]史記:第四十七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