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華
(貴州省六盤水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淺析慢性病家庭照顧者照顧體驗的兩面性
張月華
(貴州省六盤水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淺談;慢性病;兩面性
慢性病患者由于自理能力缺陷須依賴他人照顧,在國內,慢性病患者的照顧任務常常由其家人承擔。家庭照顧者在照顧患者的過程中其體驗存在兩面性,一方面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另一方面又能獲得很多積極的感受,二者分別對其生活質量造成消極和積極的影響[1]。本文對照顧者體驗的兩個方面進行以下綜述,以期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消極體驗又稱照顧負擔,體現在照顧者身心壓力增加、經濟負擔加重、社會活動受限等方面,會對照顧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不良影響。由于照顧負擔多為客觀負擔,如身體勞累、經濟負擔、時間受限等,在不投入大量資源的情況下,很難緩解其客觀負擔。心理負擔是主觀負擔,也是照顧負擔中唯一能夠通過心理干預進行緩解的[2]。照顧者的主觀負擔與照顧者客觀負擔之間也是存在關聯的,客觀負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其主觀負擔評價。荷蘭學者Schene[3]指出,患者的病情和照顧者的客觀負擔會成為一種慢性壓力源,這種壓力源會使照顧者產生主觀壓力,但照顧者的應對方式、自我效能和社會關系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照顧者對壓力的主觀評價。因此,在客觀負擔很難改變的情況下,通過干預來重構照顧者主觀負擔的評價方式,對于緩解照顧者負擔而言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照顧負擔的研究已經開展了數十年,評估工具也較多,但目前對照顧者消極體驗的干預性研究并無重大進展。
國內外研究對照顧者消極體驗的認識已經比較成熟,但對于積極體驗的認識還存在明顯不足,尚未建立統(tǒng)一概念。積極體驗主要是指照顧體驗中對照顧者身心有益的部分,如與照顧對象之間的感情加深、獲得自我成長、變得快樂和自信等[1]。這些積極體驗能夠幫助照顧者更好地適應其角色,并能提高照顧者的照顧意愿,不管對照顧者本身還是照顧對象而言都是非常有益的。與消極體驗不同的是,照顧者的積極體驗多為主觀體驗,能夠通過各種干預措施來提高,冥想、懷舊和綜合干預等方法都能夠提高照顧者的積極感受[3]。同時,照顧者的積極體驗還受到其自我效能、患者病情、照顧分擔人數、照顧者與患者的關系等多方面的影響[4]。
盡管積極體驗與消極體驗對照顧者的影響是截然相反的,但二者并非是此消彼長,而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只是照顧體驗的兩種表現形式。張睿的研究結果也顯示,照顧者的積極與消極體驗的產生機制并不同。與照顧負擔相比,照顧者的積極體驗表現更為復雜。兩種體驗雖然是相互獨立的,但二者同時受到照顧者的應對方式、自我效能和社會關系等因素影響,通過改變這些影響因素,可能能夠同時獲得增加積極體驗和減少消極體驗的效果。
目前研究對兩種體驗的研究存在明顯不均衡,有大量的研究都在關注照顧者的負擔,而忽略了積極體驗的重要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呼吁重視照顧者的積極體驗。《柳葉刀》雜志也刊文表示,醫(yī)療人員應將照顧看作是生命與醫(yī)療中一個重要的積極因素,不能將照顧一味描述成一種負擔[5]。文中還提出,要從照顧的本質出發(fā)來重新審視照顧體驗:一方面,照顧是親人之間的情感和生活互動,其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照顧也是其信仰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因為人類本身就是脆弱的,每個人都會遇到需要幫助或提供幫助的時候,這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屬性,因此在面對照顧困難時,不能單純的看作是一種負擔,而應該從照顧的積極方面汲取經驗,通過提供信息、社會支持和衛(wèi)生服務等方式來解決困難[5]。因此,在開展相關研究時,不能只考慮照顧者的負擔,更應該重視其積極體驗,從單一方面探討可能會有失全面。由于照顧者的積極感受和負擔的產生機制不同,影響因素也不一致,因而不能只追求其中一方面的改善。提高照顧者積極感受,同時降低照顧負擔,對改善照顧者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1] Zarit S H.Positive aspects of caregiving: More than looking on the bright side[J].Aging & mental health,2012,16(6):673-674.
[2] Dharmawardene M,Givens J,Wachholtz A,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meditative interventions for informal caregiver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J].BMJ Support Palliat Care,2015.
[3] Schene A H.Objectiveand subjective dimensions of family burden[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 gy,1990,25(6):289-297.
[4] 張 睿.老年癡呆患者照顧者照顧感受的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 北京協和醫(yī)學院 清華大學醫(yī)學部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護理學,2007.
[5] O'Neill D.Burdensome aspects of care rather than caregiver burden[J].Lancet,2015,386(10001):1340.
本文編輯:吳 衛(wèi)
R4
A
ISSN.2095-8242.2017.14.27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