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章秋瑜
摘要:教育要因材施教,教學方法要人而異,教師在決定教什么、如何教時要考慮學生的需求、興趣、目標及認知規(guī)律,要從大學生的學情出發(fā)注重啟發(fā)、引導、鼓勵等方法的運用,這樣才能有效地做到“教”與“學”的轉換,變“要我學”成為“我要學”。本文以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本科生學情調查為出發(fā)點,以訪談的形式對本科學生在學習信念、課堂體驗、學習方式、學校適應、學習收獲方面的表現(xiàn)進行調查,提出開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規(guī)劃能力的實踐活動、教師教學觀念的轉換,與時俱進,教學相長等一系列的看法,希望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學情調查;學習態(tài)度;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7-0103-03
大學生學情是指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的獲得,包括大學生的學習信念、學習方式、課堂體驗、學校適應和學習收獲。大學生學情調查即是對大學生在這些方面具體表現(xiàn)的信息收集與評估。這些要素對評估大學生學習質量和發(fā)展狀況有著重要影響。
一、大學生學情發(fā)展概述
自20世紀80年代起,大學生學習與發(fā)展在西方高等教育先發(fā)國家逐漸成為高教研究及質量保障所關注的重要議題。2000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學后研究中心和調查研究中心與全美高等教育管理系統(tǒng)中心開展合作的“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項目啟動,此后每年對高校學生舉行一次全國性年度調查。自2009年起,廈門大學自主設計問卷及開展了首次國家大學生學情調查,清華大學引進美國全國大學生學習性投入調查問卷對中國大學生展開調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開展了首都高校學生發(fā)展狀況調查。這三項調查都以全面或局部了解我國大學生的學情為主要內容,旨在促進學生發(fā)展,從而提升院校高等教育水平和質量。
二、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學情分析
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作為海南大學二級學院,地處海南省儋州市,屬老少偏貧地帶,定位是應用型本科,相對于普通本科校院對學生有更高的應用性和實踐技能要求。本次調查針對在校生進行抽樣調查,包括大一(2015級)至大四(2012級)四個年級,通過語音、視頻、當面問答等形式,對學生分為一次或多次進行隨機抽樣訪談調查。訪談問卷調查樣本總量為400份,經(jīng)過錄音以及記錄整理,有效調查結果為384份,有效率為96%。有效訪談結果中,包括:大一學生72份,大二學生69份,大三學生97份,大四學生146份。
訪談問卷問題設置覆蓋大學生學習信念、學習方式、課堂體驗、學校適應、學習收獲五個方面的內容,共20道題目。其中,涉及學生學習信念2題,包括對個人學習目標與學習主動性的提問;涉及學生課堂學習行為5題,包括對師生關系、課堂體驗、同學交流的提問;涉及學生學習方式和策略4題,包括對個人學習方法、學習時間以及知識理解的提問;涉及學校環(huán)境及學校歸屬感6題,可分為兩大類別:一是對學校設施的滿意度調查,包括對學校設施、學校心理歸屬感的提問;二是對學校生活融入程度的調查,包括對同學關系、學校活動參與的提問;涉及學習收獲的題目2題,包括對個人技能掌握程度和個人發(fā)展自評的提問;最后包括一道對學校的意見或建議的提問。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存在下列問題:
1.學生學習態(tài)度普遍積極,部分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觀念。在“學習信念”和“學習方式”類別的訪談中,69.79%的學生表示,他們的學習目的在于為課堂作業(yè)、課堂測試以及學校統(tǒng)一進行的各種類別考試做準備;29.95%的學生提到,自己的學習行為來源于個人興趣愛好、學習計劃以及職業(yè)生涯相關計劃。54.95%的學生表示他們的學習行為和過程出于自我主動學習認識和取得成績后的心理滿足感,這種學習行為穩(wěn)定且持續(xù);但仍有45.05%的學生承認他們的學習行為來自學校課程、輔導員、授課老師和學校考試的壓力或約束。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對專業(yè)考試或學??荚囕^重視,對學習的態(tài)度普遍積極。但就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角度來看,近一半學生的學習行為較被動,有待加強。
2.學生學習習慣多樣化,考試導向學習意識較強。在“課堂體驗”的訪談調查中,41.93%的學生認為他們專業(yè)課程設計和老師的教學內容符合他們的真實需求;52.86%的學生認為,有些課程符合他們的真實需求,有些則沒有實際意義。37.76%的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跟進教師的教學內容且認真聽課記筆記;51.04%的學生表示他們不能與教學進度同步,通常上課會玩手機或自學甚至逃課。在“學習方式”類別的訪談調查中,64.84%的學生傾向于老師畫好知識或考試重點后回去自己突擊背誦,47.92%的學生表示對老師的授課內容能夠做到完全理解,并且喜歡課下反復思考。
綜上學生對學習有著不同的認識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具有多樣性;同時,大部分同學出于拿獎學金、保研、出國等目的,根據(jù)自我學習需求情況去對待不同的課程,學習意識大體以“考試”為導向。
3.學生對師生交流普遍重視,但實施度較低。在“課堂體驗”類別的訪談調查中,79.69%的學生認為師生交流很重要,只有48.18%的學生曾與老師在課堂或課下進行較多的交流。其中,在認為與老師交流很重要的學生中,有38.89%的同學很少或幾乎沒有與老師有過接觸。據(jù)進一步了解,他們因性格內向、老師工作忙等原因在沒有特殊或緊急的事情不會去找老師交流。這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重視師生交流,認為師生交流很有必要,但出于各方面原因,師生交流的頻繁程度并不高。
4.學生在自我規(guī)劃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方面能力不足。在“學習收獲”的訪談調查中,43.23%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已有的學習中具備了專業(yè)知識能力和技能,在這些學生中有89.76%的學生表示他們有信心利用大學學習的知識技能找工作或這些技能對他們今后的個人發(fā)展有幫助;53.65%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內容和掌握的技能非常迷茫:有的不確定大學里教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夠完善他們的個人發(fā)展或幫助他們找到心儀的工作;有的同學表示自己也不知道今后從事怎么樣的工作,沒有做過規(guī)劃,目前的學習只是為了拿到大學文憑。除此之外,3.12%的學生表示上大學沒用,沒學到什么。從以上數(shù)據(jù)得學生仍然缺少一定的自我規(guī)劃意識和能力,學校培養(yǎng)學生規(guī)劃自我能力的項目需要增加和落實。
三、基于學情分析的教學改革對策
通過對海南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在校本科生調查分析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從以下方面對教學改革提出了改進意見。
1.開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規(guī)劃能力的實踐活動。盡管每個專業(yè)在新生入學時都會進行專門的入學教育,但是見效不大,因此教師應當盡早給學生拓展一些思路,向其普及相關專業(yè)及就業(yè)前景的基本信息,做好引導性工作,使學生在了解盡可能多的信息之后,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與規(guī)劃。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要明確所學專業(yè)日后的發(fā)展前景,讓學生對自己的人生設定總體戰(zhàn)略目標,然后用目標倒推法對目標進行細化,精確到每一年、每一階段。
能否利用自主學習意識進行深層次學習,是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應當先讓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具備哪些能力,欠缺哪些技能,可挖掘的潛力有多深,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再從學生就業(yè)、社會需求的角度開設實操性強、實用性高的課程,提高學生技能與社會勞動力需求的匹配度,解決技能與崗位不匹配的矛盾,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樂趣,
2.優(yōu)化課程設置,讓學生課程選擇更加靈活。很多學生在為學校提建議的問題中提到“想讓自己上的課程更加靈活”、“課表過于固定,想上更多自己喜歡的課”。在訪談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對所學課程沒有興趣或者認為有些課程對自己沒有意義的學生,在課堂上持消極態(tài)度,并且學習目標只局限于通過考試。因此,學校應該提供更多可自由選擇的課程和實踐課。例如學生可以根據(jù)就業(yè)方向和個人興趣選擇實用的計算機課程,熟練辦公室軟件的操作,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參加相關實習模擬和求職模擬課程;已經(jīng)獲得四級和六級的學生適當減少英語常規(guī)課轉為參加其他英語針對性課程(如專業(yè)八級或托福課程)。學??梢詤⒖忌鐣奈磥戆l(fā)展趨勢來判斷社會未來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在征求學生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兩者相結合,開設一些充滿干貨、滿足各方需求的課程。這種基于滿足雙方意愿而開設的課程,促使學校、教師、學生之間形成“三位一體”的良好合作共贏局面。
3.改革教師授課形式,增加課堂互動。保證一定程度和頻度的師生交流,對學生學習方式和課堂體驗均有正面影響。這更加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重視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對學生進行輔導并提供建議,組織與授課內容相近的教學實踐活動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采取深層的學習方式,保證學生良好的學習效果。目前已經(jīng)在專業(yè)課和公共課上增加了相應的實踐活動,包括小組調研、課堂展示、情景模擬等。不同形式的師生交流活動也應該開展,例如:設置教師答疑課;將平時表現(xiàn)以更大的比例納入期末考核;增設校長信箱、教務微博等。海南大學已經(jīng)設立了及時反饋機制,每學期的教務管理系統(tǒng)教師評價和對授課教師的教評工作也為學校和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訴求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4.豐富課堂內容,以結合案例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所謂學習就是改變大腦的過程,即讓N個原本沒有聯(lián)系的腦細胞之間發(fā)展出新的聯(lián)系,構成新的網(wǎng)絡。教師上課時可多引入一些貼近生活的案例。這些案例與師生們息息相關,比抽象的公式、數(shù)字、空洞的文字更容易和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系,從而促進腦細胞之間產(chǎn)生新的聯(lián)系,更利于學生接受、掌握知識。營造一個豐富的課堂環(huán)境、鼓勵學生多接觸新事物、與不同的人交流,同樣可以促進腦細胞的增長,師生雙贏。
5.教師教學觀念的轉換,與時俱進,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應做出適當改變。教師不應單純地以考試成績?yōu)闃藴蕘碓u判、對待其學生。而是轉為任務導向型,以學生能夠輸出所學為目標,把學生的學習動力由應付考試、教師、學校轉換成內驅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高效地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除了教授專業(yè)課程之外,也應結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在高效學習方面給學生一些建議和指導。如課余時間跨領域研究大學生心理學、高效的學習策略和集中注意力、增強記憶力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更高效地投入學習。平時也應多關注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局勢、新興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相關專業(yè)的前景,與時俱進,不能“新瓶裝舊酒”。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才能在學生面前更有說服力。同時發(fā)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互相尊重,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趙蕾.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度的影響因素分析——以H大學為例[D].武漢:華中科技大,2013.
[2]朱新榮.關于提高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
[3]韓曉玲.基于NSSE-CHINA的大學生學習投入影響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郵電大學,2014.
[4]蔣甜甜.師生互動對學生學習性投入的影響[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and significant to educat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pparently,teaching methods vary with each individual. The teachers should consider 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to meet the students' needs interests,goals and cognitive law.From where the students stand,the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adopt suitable methods such like inspiring,guiding and encouraging the stud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the same 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