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勇
(江陰市第五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江蘇 無錫 214415)
消化道腫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腫瘤疾病,通常當患者明顯感覺到身體不適,到醫(yī)院治療,經過醫(yī)院確診為腫瘤時,多數患者都已經到達了腫瘤的中晚期,這就加大了患者死亡的機率[1]。據相關文獻報道,消化道腫瘤如果在早期就能得到有效地治療,至少能夠五年存活概率大約為95%[2]。但是很多患者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及時有效地接受治療,錯過了治療消化道腫瘤疾病的最佳時期,然而在腫瘤的中后期,單純通過化療治療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院對收治的消化道腫瘤患者采取了中藥聯(lián)合化療治療消化道腫瘤的方法,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消化道腫瘤患者72例,其中男48例、女24例,年齡29~67歲,平均47.9歲。72例患者經過檢查,均確診為消化道腫瘤,食道癌患者為16例、胃癌患者為24例、大腸癌患者為32例。所有患者據上次治療的時間至少為一個月。將72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兩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沒有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在治療的時候,采用基礎化療的治療方法,在這期間如果患者出現了嚴重的腸胃道反應,加服胃復安等止吐藥物,每天取1 mg量的胸腺五肽進行肌肉注射;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化療治療的基礎上,每天加服中藥1劑。中藥藥方由黃耆、伏地、人參、藥棗、山藥、云苓、冬青子、旱蓮草、砂仁、靈芝、陳皮和白術組成。在用藥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減藥材。比如,當患者的虛火過于旺盛時,可以加入黃連和丹皮等藥材;當患者出現腹脹或者腹痛時,可以加入云木香和元胡索兩種藥材;出現便秘的患者可以在藥方中加入熟地黃和火麻仁。還可以在藥方中加入石見穿和半枝蓮等藥材,不僅能夠抑制腫瘤的發(fā)展,還能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3]。
根據WHO制定的實體瘤療效評判標準和急性、亞急性毒、副反應分度標準進行判定。療效可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wěn)定和進展。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判定為有效,其余均為無效。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為期2個月的治療,觀察組的36例患者,共有32例患者完成了整個化療過程,其余4例患者沒有完成化療,化療完成率為88.89%;對照組的36例患者,共有22例完成了整個化療過程,其余14例沒有完成化療,化療完成率為61.11%。
觀察組的化療完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判定:觀察組的36例患者中完全緩解的有12例、部分緩解的有16例、穩(wěn)定的有6例、出現進展的有2例,總體有效率為77.78%;對照組36例患者中,完全緩解的有6例、部分緩解的有10例、穩(wěn)定的有16例、出現進展的4例,總體有效率為55.56%。
觀察組的總體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36例患者中,共有6例出現了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有4例患者出現了渾身乏力等不良癥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7.8%;對照組共有16例出現了胃腸道不良反應,有6例患者出現了渾身乏力等不良癥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1.1%。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醫(yī)學認為,消化道腫瘤的主要原因是臟腑瘀滯、經絡不通,表現為患者的陰陽失衡,正氣不足[4]。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應該主要活血化瘀、扶正祛邪[5]。我院對收治的患者采用分組對比的方式,對部分患者采用了中藥聯(lián)合化療治療消化道腫瘤的方法,減輕了患者因化療導致的痛苦,減少了化療造成的毒副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抑制了腫瘤的生長,并且能夠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在服用藥物兩周之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了明顯的改善,全部患者的存活時間都在一年以上。
通過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化療完成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體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采用中藥聯(lián)合化療治療消化道腫瘤,能夠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療的效果,增強患者機體的免疫力,可在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1]司淑平,郭繼中,謝震雄.參附注射液在晚期消化道腫瘤化療中的應用——附40例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03):24-25.
[2]夏雨滋.中藥治療減輕消化道腫瘤化療毒副反應68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1,(13):10-12.
[3]黃舉斌.中醫(yī)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20):17-18.
[4]林 凌,解 鑫,李 剛.基于光譜的中醫(yī)舌色客觀化方法初探[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9,(03):9-11.
[5]李斯文.中醫(yī)“治未病”思想在腫瘤臨床抗復發(fā)防轉移中的運用[J].中醫(yī)雜志.2009,(S1):19-20.